人物經歷
1970年7月參加工作;
1970年7月至1975年7月,先後就職于澄城縣人民政府財稅局、中共澄城縣委宣傳部;
1975年7月至1977年10月,調入中共渭南市委辦公室;
1977年10月調入中共陝西省委,先後在省委辦公廳、省委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共陝西省委研究室副處級研究員、處長、副主任、主任和中共陝西省委副秘書長;
1995年9月調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1998年12月,調任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任文化部副部長、文化部黨組成員;
2003年9月至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2013年9月,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研究院,受聘為院長。
其他經歷
2001年9月至2009年4月,任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會長,2009年4月任名譽會長;
2006年5月至2015年10月,任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2015年10月任名譽會長;
2006年9月,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雜誌(全球中文版)學術顧問;
2010年6月,任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屆會長,2015年8月續任中華詩詞學會第四屆會長;
2010年8月,受聘為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
2003年9月,受聘為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兼職指導教師;
2008年7月,受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2011年5月,受聘為浙江大學故宮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特聘教授;
2011年10月,受聘為南開大學兼職教授,2012年12月兼任南開大學故宮學與明清宮廷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論著
鄭欣淼在陝西省委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間,從事調查,撰寫報告,發表論著,出版有《政策學》《畎畝問計:鄭欣淼陝青調查摭拾》《社會主義文化新論》等。在文物局、文化部和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研究文物、博物館、遺產保護,力倡故宮學,出版有《從紅樓到故宮:鄭欣淼文博文集》《文脈長存:鄭欣淼文博筆記》《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故宮學概論》等。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學習詩詞創作,兼及散文,出版有《雪泥集》《陟高集》《鄭欣淼詩詞百首》《鄭欣淼詩詞稿》及《山陰道上》《遊藝者言》《周賞集:鄭欣淼散文》等。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魯迅,後專注於魯迅思想研究,出版過《文化批判與國民性改造》《魯迅與宗教文化》。至今,出版各類專著30部,發表核心報刊論文100餘篇。
專著
1. 《文化批判與國民性改造》,陝西人民出版1988年,獲陝西省社會科學第二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 《政策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獲陝西省社會科學第三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3. 《雪泥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4. 《社會主義文化新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5. 《魯迅與宗教文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6. 《陟高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7. 《鄭欣淼詩詞百首》,線裝書局,2006年。
8. 《紫禁內外》,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9. 《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繁體版,台灣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獲2008年度全國文博十佳圖書。
10. 《守望經典:鄭欣淼談故宮》,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11. 《故宮與故宮學》,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繁體版,台灣遠流出版公司,2009年)。
12. 《高天厚土:印象青藏高原》(攝影集),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年。
13. 《古韻新風:鄭欣淼作品集》,線裝書局,2010年。
14. 《山陰道上》,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15. 《遊藝者說》,台灣藝術家出版社,2011年。
16. 《卯兔集》(線裝),故宮出版社,2013年。
17. 《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18. 《故宮識珍》,故宮出版社,2014年。獲2014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
19. 《故宮答問》,故宮出版社,2014年。
20. 《鄭欣淼詩詞稿》,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
21. 《周賞集:鄭欣淼散文》,作家出版社,2015年。
22. 《畎畝問計:鄭欣淼陝青調查摭拾》,陝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23. 《紫禁氣象:鄭欣淼故宮攝影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24. 《從紅樓到故宮:鄭欣淼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
25. 《故宮學概論》,故宮出版社,2017年。
26. 《寸進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
27. 《浣塵集》(雕版),故宮出版社,2017年。
28. 《文脈長存:鄭欣淼文博筆記》,故宮出版社,2017年。
29. 《故宮與故宮學(二集)》,故宮出版社,2018年。
30. 《故宮與故宮學(三集)》,故宮出版社,2018年。
主要期刊論文
1. 《略論魯迅雜文的題目》,《人文雜誌》1981年第5期。
2. 《魯迅宗教觀初探》,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3. 《論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第9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4. 《魯迅的文化觀與改造國民性思想》,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第10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5. 《魯迅與佛學》,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第1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6. 《魯迅與野史》,《人文雜誌》1989年第3期。
7. 《陝西農村私營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及政策建議》(署名為鄭欣淼、王同信 、吳長齡),《經濟改革》(陝西)1990年第3期、《農業經濟問題》1990年第5期。
8. 《魯迅與基督教》,《魯迅研究年刊》1991·1992年合刊。
9. 《農業深度綜合開發:現階段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基本出路》,《人文雜誌》1992 年第5 期。
10. 《試析所謂陝西民主革命補課問題》(署名為鄭欣淼、鮑瀾),《陝西地方志》1993 年第1 期。
11. 《魯迅與佛教造像》,《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9期。
12. 《魯迅論“三教合流”》,《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2期。
13. 《論中國人的神靈觀——魯迅與道教研究一得》,《人文雜誌》1994年第4期。
14. 《文化雅俗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15. 《論市場文化與文化不能市場化》,《青海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16. 《魯迅論面子文化》,《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4期。
17. 《文化發展的特點與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建設》,《人文雜誌》1996年第4期。
18. 《真知端自躬行來——讀〈躬行集〉》,《中國圖書評論》1999年第4期、《人文雜誌》 1999年第9期。
19. 《建立全社會參與為重要內容的文物保護新體制》,《求是》2000 年第23 期、《中國文物報》2000 年2 月16 日(題目為《全社會參與:建立文物保護新體制的重要課題——從河南省的調查談起》)。
20. 《立法:保護民族文物與文化》,《中國民族》2001年第5期。
21. 《論文物資源在旅遊業中的特點及開發保護問題》,《東南文化》2001 年第5 期。
22. 《魯迅的時代解讀》,《魯迅研究年鑑》發刊詞,2002年。
23. 《故宮的價值與故宮博物院的內涵》,《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9日。
24. 《從“國寶”展看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功能》,《書法》2003年5期。
25. 《談<出師頌>的歷史背景》,《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6期。
26. 《故宮學刊》發刊詞,《故宮學刊》總第1輯,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7. 《故宮學述略》,《故宮學刊》總第1輯,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8. 《紫禁城與故宮學》,《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29. 《攝影世界的人類視覺》,《紫禁城》2005年第1期、《中國攝影報》2005年2月18日。
30. 《厥功甚偉 其德永馨——紀念馬衡先生逝世50周年》,《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4期。
31. 《沈從文與故宮博物院》,《新文學史料》 2006年第2期(《故宮學人二題》之二,《故宮學刊》總第2輯,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32. 《故宮博物院80年》,《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5期。
33. 《永遠的故宮 永遠的保護——作於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
34. 《故宮、故宮文化與故宮學》,《故宮學刊》總第3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35. 《故宮如何管理?》,《管理世界》2007年第2期。
36. 《由<魯迅全集>的一條注釋談故宮“盜寶案”》,《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9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4期(題目為《關於故宮“盜寶案”》)。
37. 《故宮維修五年》,《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38. 《故宮藏傳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期。
39. 《短簡小詩憶舊遊》,《紫禁城》2007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8期、《中國文物報》2008年1月16日;收入台灣廣達文教基金會編印《秦孝儀先生紀念文集》,2008年。
40. 《用文化的力量關注社會》,《紫禁城》2007年第12期。
41. 《明宮史研究與故宮學》,《故宮學刊》總第4輯,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42. 《藝術的民族性與藝術交流》,《文藝研究》2008年第12期。
43. 《故宮文物與故宮、故宮學》上、下篇,《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年第4期、2009年第1期。
44. 《故宮學:故宮研究的新階段》,《學術界》2009年第1期。
45. 《故宮的價值與應運而生的故宮學》,《故宮學刊》總第5期,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46. 《故宮學綱要》,《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6期。
47. 《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22期。
48. 《以學術研究推動故宮發展以開放理念完善公眾服務》,《東南文化》2010年第4期。
49. 《故宮博物院與辛亥革命》,《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5期。
50. 《“完整故宮”保護的理念與實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
51. 《吳仲超院長的貢獻》,《紫禁城》2012年第7期。
52.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談談杜甫的人格精神》,《中華詩詞》2013年第2期。
53. 《國學新視野與故宮學》,《故宮學刊》總第10期,故宮出版社,2013年。
54. 《乾隆皇帝的收藏與鑑賞》,《中國美術》2014年第2期、《中國藝術報》2014年2月26日、《人民政協報》2014年3月17日(題目為《故宮文物上的清代文化》。
55. 《文章載道義 翰墨仰古風——品讀張頷先生之學者書法》,《中國書法》2014年第5期。
56. 《多維視域中的故宮學——範疇、理念與方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4年第23期。
57. 《故宮文物藏品七年清理經過記》,《文史資料選輯》第164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
58. 《故宮博物院學術史的一條線索——以民國時期專門委員會為中心的考察》,《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4期。
59. 《三馬、三沈、三俞及四朱——浙江籍文化家族與故宮博物院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6期。
60. 《故宮博物院出版史略》,《紫禁城》2015年第8期學術增刊。
61. 《清宮書畫鑑藏、佚存與研究述評》,《浙江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24期。
62. 《頤和園開放的意義和保護利用問題》,《頤和園》2015年總第11期。
63. 《鋼和泰與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2015年春季號,總第41期。
64. 《清宮文物散佚與徵集》,《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年第1期。
65. 《談談故宮的學術要素》,《遼寧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66. 《九州生氣鳳凰筆千古文心瑰瑋詞:中華詩詞的百年回望與發展前瞻》,《心潮詩詞》2016年第6期、《中華詩詞》2016年第12期。
67. 《關於故宮學的概念與對象》,《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68. 《故宮學的實踐探索與發展前景》,《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7年第1期。
69. 《故宮學的學科體系》,《故宮學刊》總第18輯,故宮出版社,2017年。
70. 《詩歌愛國主義傳統的當代性和詩人寫作》,《詩刊·第五屆中國詩歌節特輯》2017年、《中國文化報》2017年9月18日。
重要報紙文章
1. 《學習魯迅的<習慣與改革>》,《陝西日報 》1975年5月7日。
2. 《恢復和發揚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陝西日報》1977年10月23日。
3. 《要繼續艱苦奮鬥》,《陝西日報》1979年4月24日。
4. 《魯迅的悼懷之作》,《羊城晚報》1980年8月31日。
5. 《魯迅的兩個書單》,《羊城晚報》1981年9月22日
6. 《向科學技術要產量——大荔縣雷北大隊調查》,《陝西日報》1982年3月28日。
7. 《重視解放農民的短期經濟行為問題》,《陝西日報》1987年8月19日。
8. 《創名牌與保名牌》,《青海日報》1996 年3月4日。
9. 《盈耳笙歌期大雅》,《人民日報》1998年12月11日、《中華文學選刊》2000年第6期。
10. 《重要的是轉換思路——上海博物館的啟示》,《中國文物報》2000 年1 月12 日、《中國文化報》2000 年1 月19 日。
11. 《古代文化的獨特視角——我看“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人民日報》2000年3月1日、《中國文物報》2000年3月19日(題目為《我看“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
12. 《千秋倉頡廟》,《中國文物報》2000年5月31日。
13. 《文物與旅遊業關係初探》,《中國文物報》2000 年8 月20 日。《在羅馬,想起康有為的卓見》,《文匯報》2001年4月22日。
14. 《保護世界遺產要強化<公約>意識 》,《中國文物報》2001 年11 月2 日;收入《中國世界遺產年鑑2004》,中華書局,2004年。
15. 《故宮發展與小康社會中的文化建設》,《文藝報》2002年11月23日。
16. 《故宮雖分兩地 國寶全民族共享》,台灣《中國時報》2003年1月8日。
17. 《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人民日報》2003年4月25日。
18. 《鄭振鐸與故宮博物院》,《中國文物報》2004 年4 月30 日(《故宮學人二題》之一,《故宮學刊》總第2輯,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9. 《母親的花兒與母體藝術的保護》,《人民日報》2004年7月18日。
20. 《儒生本質 釋道情懷—饒宗頤<布袋和尚>及<青城山水>二畫賞析》,香港《文匯報》2004年10月9日。
21. 《北京、台北喜迎故宮博物院八十大慶——鄭欣淼與石守謙共話兩岸故宮發展大計》,《光明日報》2004年10月13日。
22. 《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文物藏品比較》,《光明日報》2005年1月14日。
23. 《故宮學:從自發到自覺》,《人民日報》2005年2月25日、《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
24. 《故宮在北京,故宮學在世界》,《中華讀書報》2005年8月17日。
25. 《故宮寶藏:80載學術研究與文化整理》,《光明日報》2005年8月30日。
26. 《當代文藝理論的反思與探索》,《中國文化報》2005年9月1日、《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3日。
27. 《故宮的研究要樹立開放的心態》,《中國文物報》2005年10月5日。
28. 《故宮80年與中國現當代文化》,《文匯報》2005年10月16日。
29. 《舊體詩創作:從復甦走向復興》,《中國文化報》2006年6月22日、《新華文摘》2006年第19期。
30. 《魯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文藝報》2006年8月1日、《當代作家評論》2006第9期。
31. 《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民族文化問題》,2006年上半年在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時撰寫的調研報告,《中國文化報》2006年8月19日。
32. 《故宮對我們的意義》,《解放日報》2006年9月8日。
33. 《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2006年9月19日在上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六屆“文化講壇”的演講,《解放日報》2006年9月22日。
34. 《可貴的文物意識》,《中國文物報》2007年1月24日。
35. 《一個家庭與故宮的命運》,《文匯報》2008年1月29日。
36. 《“故宮學”的視野和夢想》,2008年3月18日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十四屆文化講壇暨全球博物館高峰論壇的演講,《解放日報》2008年3月21日。
37. 《故宮的價值與地位》,《光明日報》2008年4月24日。
38. 《故宮價值認識的四個階段》(共4篇),先後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11月28日、12月12日、12月26日、2009年1月16日。
39. 《故宮博物院有兩個,但故宮只有一個》,《中國文化報》2009年2月11日。
40. 《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文匯報》2009年3月19日。
41. 《故宮裡綿延不斷的中華歷史文化》,《光明日報》2010年1月22日。
42. 《此身曾是故宮人》(懷念王世襄先生),《光明日報》2010年2月5日。
43. 《古老的故宮年輕的故宮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11日。
44. 《故宮學與故宮文物清理》,《文匯報》2011年3月14日。
45. 《城市、生活與文化遺產》,《解放日報》2010年3月19日。
46. 《讓吟誦回到生活中》,《人民日報》2010年5月12日。
47. 《努力保持城市的個性與韻味》,《光明日報》2010年5月14。
48. 《故宮學的七載光陰》,《人民政協報》2010年10月11日。
49. 《故宮學的視野和建設》,《中國文物報》2010年10月13日。
50. 《故宮新起點上再出發》,《人民日報》2010年12月17日。
51. 《故宮之學顯瀛寰》,《文匯報》2011年1月4日。
52. 《故宮和羅浮宮:歐亞兩端的對視與交集》,《中國文物報》2011年11月9日。
53. 《願故宮學在高校參與下更好地發展》,《光明日報》2012年1月6日。
54. 《加強中華詩詞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光明日報》2012年3月4日。
55. 《學派宗師 文博功臣——深切緬懷徐邦達先生》(署名為鄭欣淼、單霽翔),《中國文物報》2012年4月11日、《紫禁城》2012年第7期。
56. 《文化血脈的交融》,《光明日報》2012年9月27日。
57. 《我所經歷過的兩岸故宮交流》,《中華讀書報》2012年11月28日、《紫禁城》2013年第2、3、4、5期。
58. 《衝冠一怒遺珍護 凝目三思文脈存》(懷念羅哲文先生),《人民政協報》2013年10月14日。
59. 《“留住”與傾聽》,《人民日報 》2013年10月29日。
60. 《故宮文化的當代弘揚》,《文藝報》2014年3月3日。
61. 《北京中軸線是個文化整體》,《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3月25日。
62. 《活在當下的古典詩詞:重在傳播民族精神》,《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7日、《中華詩詞》2014年第12期。
63. 《一把感受王國維靈魂之美的鑰匙》(評葉嘉瑩先生《人間詞話七講》),《解放日報》2014年11月14日。
69. 《故宮文物在抗戰烽火中閃耀》,《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8月10日。
70. 《文物珍藏今古傳》,《人民政協報》2015年11月30日。
71. 《新觀念 新機制 新舉措——創新與發展中的故宮研究院》(署名為單霽翔、鄭欣淼),《中國文物報》2015年12月15日。
72. 《“盛京”的意蘊》,《中國文物報》2017年5月2日。
73. 《傳統詩歌復興:“詩詞曲”一個都不能少》,《華商報》2017年3月18日。
74. 《范紫東先生在秦腔藝術史上的劃時代意義》,《中國文化報》2017年4月3日。
其他
《多種經營持續發展的辯證思考——安康調查隨筆》,收入《陝西經濟改革調查報告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深化我省企業改革應重視的幾個問題——海東地區、西寧市的調查與思考》,原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編印《參閱檔案》第3 期(1996 年5 月6 日),收入《畎畝問計—鄭欣淼陝青調查摭拾》,陝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天水文物考察記》,包括《蓊鬱的希望》、《鬧市中的古寺》、《大地灣的文明曙光》、《廣遠的伏羲傳說》、《折戟斷弩說街亭》、《八卦的淵藪》、《麥積佛影》、《南郭寺的魂與根》8篇,寫於1999年;其中《南郭寺的魂與根》載《中國文物報》1999年9月8日(署名方石),其他諸篇分載於《絲綢之路》2013年第21、22、23期。
《以色列散記》,包括《和平的祈盼》、《安息日》、《揮之不去的夢魘》、《中國的“辛德勒”》、《思古幽情》、《中華文明的魅力》6篇,寫於2001年。其中,《和平的祈盼》一文以《以色列:中國珍寶展》為題刊於2002年1月18日《文藝報》,又以《以色列散記》為題刊載於《散文百家》2002年第6期;《思古幽情》刊載於《文物天地》2002年第10期;其餘4篇收入《周賞集:鄭欣淼散文》,作家出版社,2015年。
《欸乃聲中萬古心——在武夷山懷思朱熹》,寫於2001年,收入《文脈長存:鄭欣淼文博筆記》,故宮出版社,2017年。
《百年大修的序幕》,2002年10月15日在“故宮修繕工程武英殿區開工儀式”上的講話,《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刊》總第11期。
《為什麼要拍攝〈故宮〉》,2003年7月16日在中央電視台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拍攝電視系列片《故宮》合作協定簽字儀式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紀念朱家溍先生》,《北京紀事》2003年11期、《中國文物報》2003年12月3日。
《〈金縷〉三闋記衛老》,《衛俊秀書法選集》序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追懷孫瀛洲先生》,耿寶昌主編《孫瀛洲的陶瓷世界》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世界遺產的保護之道》,2003年10月17日在故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組織的“旅遊業和文化遺產保護會議”上的致辭,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倉頡廟記》,2004年為倉頡廟撰寫的碑文,收入《遊藝者說》,台灣藝術家出版社,2011年。
《影像的力量:紫禁城國際攝影大展作品選集》序,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故宮中軸線維修工程的意義》,2004年6月4日在“故宮中軸線周邊建築修繕工程開工儀式”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21世紀城市文化融合三議》,2004年6月25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二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國際論壇”的演講,收入《文脈長存:鄭欣淼文博筆記》,故宮出版社,2017年。
《故宮專家與故宮發展》,2005年1月21日在“故宮博物院老專家迎春團拜會”上的致辭,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幾個問題》,2005年7月28日在“廣州論壇”的演講,收入《廣州論壇演講錄》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
《開放型思維與21世紀初的故宮博物院——書畫展示、研究、收藏為例》,《書畫經典》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古陶瓷之韻》,《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總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太陽王”路易十四——法國凡爾賽宮藏珍集》祝辭,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清史研究與故宮學》,在“故宮博物院80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收入《故宮博物院80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故宮與故宮學》,2006年4月20日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收入《北大講座》(第十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貫通融匯 領異拔新》,《饒宗頤藝術創作匯集第四冊 腕底山川》代序,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6年。
《博觀厚積 深思熟慮》(評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卷三),《中國文物報》2006年11月22日。
《頤園碑記》,遵饒宗頤先生之囑, 2007年為潮州頤園學術新館所撰碑文,收入《紫禁內外》,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克里姆林宮珍品集》祝辭,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英國與世界(1714-1830年)》祝辭,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東亞理念與國際視野》,2007年5月25日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開的“‘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上的致辭,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南音樂舞<韓熙載夜宴圖>》,2007年南音樂舞《韓熙載夜宴圖》介紹冊頁。
《中比繪畫五百年》,《中國·比利時繪畫500年》祝辭,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閻崇年著《清朝皇帝列傳》(增訂圖文本)序,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詩魂書骨大美不言》,《回歸與超越——范曾書畫集》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從觀念更新到藝術創新》,《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文明對話中的故宮印象》,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印象》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清內府本概說》,《天祿珍藏》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化私為公足資楷式》,2008年2月28日在故宮博物院召開的“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入《故宮識珍》,故宮出版社,2014年。
《故宮對外交流的新篇章》,《盛世華章·中國:1662~1795》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羅浮宮ᆞ拿破崙一世文物珍品集》祝辭,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從丹青大家到臨摹神手》,2008年10月31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紀念馮忠蓮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鄭珉中著《故宮古琴》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超越時空的紫禁城》,2008年10月10日在故宮博物院與國際商業機器(IBM)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項目“超越時空的紫禁城”(首期)發布儀式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天朝衣冠——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總序,《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紫禁城出版社(故宮出版社)2009年以來陸續出版。
《遺產保護技術的交流與合作》,2009年10月17日在故宮召開的“東亞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冷靜的述說——推薦<故宮文物避寇記>》,《紫禁城》2009年第3期。
《周紹良的藏墨》,《周紹良清墨談叢》、《周紹良蓄墨小言》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梵華樓》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也無風雨也無晴》,《丘壑獨存——張仃畫集》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國寶”單士元》,《單士元集》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序言,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印,2009年。
《九九歸一——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故宮珍寶展》獻辭,澳門藝術博物館編印,2009年。
《重印<石渠寶笈>緣起》,影印本《石渠寶笈》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你所不知道的永宣時代藝術》,《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太和邀月——紫禁城詩文集》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明代宮廷史叢書》序言,《明代宮廷史叢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開始陸續出版。
《倦勤齋研究與保護》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2010年6月3日在“‘溫故知新: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啟動儀式”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赴美國“乾隆花園古典家具與內裝修設計展”祝辭,收入《故宮識珍》,故宮出版社,2014年。
《<宋畫全集>的意義》,2010年12月28日在“《宋畫全集》第一卷(故宮博物院藏品)首發式暨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獨特的文化涓溪》,《捐獻大家章乃器》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米芾書法全集》序,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紫禁城》2011年第2期。
《談談故宮精神》,《故宮精神·故宮人》代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故宮治學之道》前言,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 年4 月16 日在澳門博物館的演講,收入《故宮與故宮學(二集)》,故宮出版社,2018年。
《藝緣——黃苗子、郁風書畫集》序言,故宮出版社,2011年。
楊新著《故宮聯匾導讀》序言,故宮出版社,2011年。
《故宮古建築保護工程實錄·武英殿(一)》序言,故宮出版社,2011年。
《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2011年12月26日在“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成立儀式暨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入《故宮紀事》,故宮出版社,2013年。
《最後的王朝——故宮珍藏世紀舊影》前言,故宮出版社,2011年。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序,故宮出版社,2012年。
《蘭亭大展在故宮展覽史上的意義》,《蘭亭展事紀實》序言,故宮出版社,2012年。
《不古不今 亦古亦今》,《紫禁城》2008年第9期;《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暨研討會紀實》代序,故宮出版社,2012年。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韋江凡》序言,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清明上河圖新論》序言,故宮出版社,2012年。
《文化視域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曹兵武著《文物與文化》序言,故宮出版社, 2013年。
《一部有特色有分量的著作》,《中國文物報》2014年12月5日,張禮智著《陝西博物館百年史》序,三秦出版社,2014年。
《關於博物館的科學研究一一以“學術故宮”的建設為例》,2016年6月19日在世界藝術史大會·中德博物館論壇的發言,收入《故宮與故宮學(三集)》,故宮出版社,2018年。
《中華詩詞學會三十年:歷程、積累與記憶》,《中華詩詞學會三十年大事記》《中華詩詞學會三十年論文選》《中華詩詞學會三十年詩詞選》總序,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
吳十洲著《紫禁涅槃——從皇宮到故宮博物院》序言,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年。
段勇、李晨編著《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與研究》序言,譯林出版社,2017年。
人物活動
兩岸合作
2009年2月14日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一行抵達北京,開始了對北京故宮博物院為期四天的訪問。這是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第一次相聚,打破了兩岸故宮60年的隔膜,被稱為“破冰之旅”。
2009年3月1日至4日,鄭欣淼率領十人訪問團回訪台北故宮,這是60年來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首次正式互訪。雙方進行實質性合作達成8項共識。2009年8月14日,台北故宮博物院與
北京故宮博物院進行視頻連線,共同宣布在2009年10月份至2010年1月合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本次展覽預計展出總計246件雍正王朝的文物精品。其中台北故宮提供203件展品,北京故宮提供37件,另外還有來自上海和台灣有關機構的器物、文獻等展品。由借展到合辦,文物還是那些文物,但意義卻更加深遠,說明雙方的交流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由兩岸故宮合辦、在台北故宮舉行的“雍正大展”2009年10月6日開幕,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這是兩岸故宮60年來首次合作。
當導遊
2009年11月17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陪同
歐巴馬參觀了故宮,歐巴馬在故宮逗留的時間並不長,大約不到一個小時。
歐巴馬的遊覽路線是通常都會選擇的由南向北的路線———由太和門進入
太和殿前廣場,沿著故宮中軸路,依次參觀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
坤寧宮,再經過御花園進入
漱芳齋,再由順貞門離開。
歐巴馬在延和門外的留言桌前,在留言簿上工工整整寫下三行小字:
“感謝你們給我這次精彩的故宮之旅。故宮的確是雄偉壯麗,是中華文明燦爛輝煌、長盛不衰的見證。
貝拉克·歐巴馬2009年11月17日。”
作為留念,鄭欣淼向歐巴馬贈送了一幅故宮博物院館藏宋代
趙昌的《寫生蛺蝶圖》工筆重彩畫複製品。
出訪
鄭欣淼率團首次訪問
哥倫比亞,為兩國加強文物展覽與科研題目學術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期間,鄭欣淼院長一行與哥倫比亞黃金博物館館長
克拉拉女士及有關負責人舉行工作會晤,就雙方協作開展國家級文物交流展和舉辦學術交流活動進行了深入探討。
鄭院長表示說,哥倫比亞是一個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在拉美地區乃至世界都具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哥倫比亞黃金博物館,更為世人所關注。中國人民與哥倫比亞人民有著長期的友好關係,希望從歷史和文化方面多了解和認識這個國家。
代表團此行目的就是為加強這一領域的相互交流邁出的第一步,希望雙方共同合作,向兩國人民展現本國的歷史與文化發展。克拉拉女士講到,同中國故宮博物院開展文化交流是黃金博物館多年的願望,因為它是中國最具權威的博物館,它不僅保留了豐富的中國歷代文物,而且還代表了中國的文化發展歷史。她希望通過此次代表團來訪,加快雙方
合作進程,儘快將哥倫比亞民族文化展現給中國人民。鄭院長與克拉拉女士會談
會談結束後,鄭欣淼院長一行參觀了黃金博物館的四個展館。此前,代表團還訪問了哥倫比亞著名
文化城市——卡塔赫納。
主政故宮
鄭欣淼和故宮有種冥冥中的緣分。他相信,自己陰錯陽差走進故宮並非巧合,而是命運的安排,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
1966年底,
毛主席最後一次接見紅衛兵時,還不到20歲的鄭欣淼第一次來到北京。那時故宮並不開門,他只是登上
景山,看到了一個模糊的故宮的影子。又過了整整20年,已近不惑之年的鄭欣淼再次來到北京,參加一次有關
魯迅的國際學術會議。
這一次他真正走進了宏偉博大的故宮,激動之餘,還請人幫自己拍了一張照片作為紀念。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命運有一天會和這雄偉的宮殿聯繫在一起。
鄭欣淼28歲離開家鄉澄城縣,30歲離開渭南地區,44歲離開陝西,可以說前半生是在陝西這個文物大省度過的,而他又一直從事著和文化、文物有關的工作,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雖悄無聲息,但卻浸入骨髓。後來在擔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期間,他更是幾乎走遍全國的文物古蹟,無意中為最終赴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做了鋪墊。
2002年10月10日,鄭欣淼正式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這一天,恰好是故宮博物院成立77周年紀念日。
上任之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
李嵐清曾和他有過一次鄭重談話,中心話題自然是故宮。當時李嵐清特別指出,鄭欣淼到故宮後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主持故宮大修。上任後不到一個月,歷經600年風雨的故宮開始了它自1911年以來的首次整體大修。這是一次真正的大修,是自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之後,近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工程計畫從2002年一直延續到2020年,長達19年,總投資約19億元。
故宮開始建設於1406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宮,那時叫紫禁城,仍有8000多間殿宇,在漫長的491年間,曾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1925年,紫禁城完成它的歷史角色轉換,由昔日皇宮變身為故宮博物院。這座歷經風雨的恢宏建築群承載著明清500餘年的歷史,蘊涵著中華5000年文明的演變歷程。它作為世界遺產受到世人廣泛關注,作為國內博物館的“龍頭”,更是從整體上反映著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水平。正因為此,故宮大修能不能順利進行,意義非同一般。
萬事開頭難。鄭欣淼的壓力在於如何計畫和統籌這次歷時近20年的大修工程——維修方案怎樣制定,招標工作如何進行,組織機構如何設定,分階段任務如何計畫分配等等,千頭萬緒,皆需兼顧。
由於是故宮成立以來的首次大修,鄭欣淼還面臨另外一個困境,那就是沒有現成的標準可遵循。一般人可能不會注意到,修復工作和新建工程其實有很大不同,包括工程造價、審核機制都有區別。新建一處建築,即便工程再繁複浩大,造價也都是看得見,可預見的;而古建修復則不一樣,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你永遠不可能知道,你當初所預測的古建損毀程度在修復過程中是否真的如你所料。比如
故宮太和殿西廡殿堂在維修過程中,工程建設人員發現一根梁壞了,必須制訂方案進行修補,需要增補開支幾十萬元,而此前已制訂好的修復計畫中並沒有列此項。因此,原有的修複方案和計畫開支都需要重新調整。凡此種種,這就是古建修繕的繁複之處——複雜就複雜在修復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只要有一點點估計不足,就會增加工作的難度。
鄭欣淼的故宮博物院院長生涯就在故宮大修的這些千絲萬縷的待解難題面前開始了。
萬事皆需有章可循。上任後鄭欣淼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委託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專業人員合作,制定了《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這是一份很細的規劃,大到文物的整體保護、分類規劃、分期修復任務、招標程式,小到基礎設施建設、照明問題、庫房輔助等等都在規劃之內。它的總原則是——以《文物保護法》為依據,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修復過程中不改變文物的原狀。
大的框架確定後,故宮大修很快進入施工階段。大修工程採取分階段修復的方式進行,基本是6年為一個階段。開工的前提是先勘測,勘測後依據古建的損毀程度寫出修復報告,報北京市和國家兩級文物局審批通過後,方正式開工。令鄭欣淼感到欣慰的是,儘管程式繁瑣,工程浩大,管理難度超強,但到目前為止修復工程整體上還是比較順利的。
人物言論
鄭欣淼:所謂故宮是個文化整體,是指故宮古建築與清宮藏品及遺存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其中還包含著歷史上與之有關的大量人和事。有人曾提出,要把故宮的一些藏品劃撥到其他博物館,理由是故宮的展示條件不太好。這說明對故宮文物藏品特點缺乏深入了解,把它們只看成一個個孤立的、毫無關聯的物品,忽視了這些文物與宮廷的關係,以及文物之間的關係。從文化整體的視野上來研究,故宮古建築與故宮文物就有了新的價值,就有了生命。從文化整體的角度來看待,故宮博物院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博物館,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這就是故宮最大的特色。
回應醜聞
2011年年5月以來,故宮突然爆發出多件醜聞。10月23日,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來到廣州參加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的
饒宗頤書畫藝術學術座談會,針對短短3個月內發生的齋宮展品被盜案、哥窯瓷器被損、建福宮私人會所等十件醜聞,他表示:“具體的事情我不再細談,這反映了我們在管理上出現了疏忽,我們也提出了改進意見。”談及故宮連連“失火”的原因,鄭欣淼認為,這十件事情,是不同情況、不同的原因,問題很複雜。
“這一年,故宮發生了很多事情,具體事情我不再談,這反映了我們管理上出現了疏忽。”鄭欣淼告訴記者,故宮對此已提出了改進意見。“事件本身不僅對於我們,對於整箇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他說,這些“問題很複雜”為何諸多事情爆發?鄭欣淼並無正面回答,“我認為這十件事是不同的,”此外他強調,有關故宮建福宮已經變成頂級富豪私人會所的傳言並不可信,“沒有,我們確實沒有這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