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實驗國小(南通實驗國小)

南通市實驗國小

南通實驗國小一般指本詞條

南通市實驗國小(Nanto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創辦於1902年,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寺街,是南通歷史上辦學最悠久的學校。歷經世紀風雨洗禮,“勤成學業、敬修德行的“勤敬”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無產階級革命家劉瑞龍題詞:“勤奮求實,振興中華”。著名藝術大師袁運甫為學校題詞:“博學思遠”。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面對光孝塔,人傑地靈、人文薈萃、鐘靈毓秀,是通城最佳的辦學之地。”書畫家、金石家王個簃先生為實小作畫題字“南通市實驗國小”並賦詩一首,內有詩句“中學畢業就來此,喜歡天天執教鞭”。幾輩先賢孫寶書葛竹溪上下求索,插下了“勤敬”的光榮旗幟,陳錫珍朱玉如、蔣美玲等一代代名師殫精竭慮,鑄就嚴肅樸實教風。厚實的學術底蘊、豐潤的文化背景、中正的道德文章,使得實小成為了人才的搖籃、棟樑的故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市實驗國小
  • 外文名:Nanto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 簡稱:實小、勤敬園
  • 創辦時間:1905年
  • 辦學性質:公立國小
  • 現任領導:沈蓉(校長)
  • 校訓:勤敬 勤成學業、敬修德行
  • 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寺街 
  • 主要獎項: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
    江蘇省名國小
    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南通市模範學校
    南通市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
  • 知名校友劉瑞龍錢素凡、袁翰、馮青、馬瑾趙劍華
歷史沿革,學校校訓,教學成就,師資力量,百年勤敬,勤敬精神,教育科研,名師輩出,天下桃李,文化傳統,勤敬園,南通味,時代感,校容校貌,校史沿革,學子英才,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體育冠軍,黨政軍領導,各界精英,學校榮譽,學校領導,

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通州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與邑紳范當世、張師江、孫寶書等人,匯請兩江總督創建通州高等國小。經核准後,就紫琅書院舊址,又劃天寧寺東北地段為校基,於光緒二十九年8月25日開工,光緒三十年秋延請孫寶書<字敬民>總理其事,至三十一年冬(1905年)竣工,定名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國小,孫寶書任總理<創辦人>。1912年,南通縣議會議決更校名為南通縣立第一高等國小。1925年增設初級部,更校名南通市公立國小校。1930年教育局令改校名城北國小。1945年中校名變更9次。
1949年南通解放,仍沿用城北國小為校名,當年下半年南通專區重點國小。1951年秋改稱南通專區實驗國小。1953年劃為市管,易校名南通市實驗國小,一直列為市重點國小。1975年8月北濠國小(含寺街國小)併入。1981年2月江蘇省教育廳批准為省屬重點國小。該校一貫直屬市教育行政部門領導。1983年8月改屬市、區雙重領導,以崇川區為主的實驗國小。
南通市實驗國小

學校校訓

勤成學業,
敬修德行。
實出質量,
小至精細。

教學成就

南通市實驗國小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卓著的社會聲譽。
學校的前身是通州知州董權文創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的紫琅書院,戊戌書院改制,紫琅書院改名為通州公立高等國小校,解放後改名為南通市實驗國小,至今已有266年的辦學歷史,是南通歷史上辦學最悠久的學校。前不久,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教授,86歲高齡的張豈之先生回到母校激動地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面對光孝塔,人傑地靈、人文薈萃、鐘靈毓秀,是通城最佳的辦學之地。”的確,實驗國小正載著深厚的底蘊,邁著穩健而富有活力的步伐,一路前行,一路收穫,在傳承中探索,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不斷超越。

師資力量

學校從六十年代起,建立了一支語、數、外、體、音、美多學科的骨幹教師隊伍,他們在學校形成辦學特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方面,貢獻了青春年華和智慧,1980年以來進校的新秀,正在茁壯成長。
學校現有93位教師,35歲以下的計67人,占總數的72%,其中大專畢業的30人,中師畢業的37人。教師隊伍中既有南通“五朵金花”之一的陳錫珍老師、朱玉如、蔣美玲等人的老教師,也有郁虹、范曉偉、朱旭殷飛王煒唐駿洪欣等人的中青年教師。
在教學實踐中,在實施《為了實小的明天——青年教師崗位成長五年規劃工程方案》的過程中,他們和中老年教師結成了一個優秀集體。新教師到校,都在莊重的儀式中贈給《教師法》,一年一度的“拜師會”、一學期一屆的“春華杯”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已經成為制度;在接待來校參觀訪問人員的日子裡,在承辦崇川區第五屆“濠濱之秋”和參與其他屆的教研活動中,語文、數學、思想品德、體育、美術、音樂公開教學;以及在承擔市國小語文專業委員會“加強基礎、紮實訓練”專題研討會的活動中,低、中、高語文同時進行公開教學,大都由青年教師“上陣”,當然他們後面都有中老年教師輔導把關。近二年來,他們在全國、省、市、區的各項競賽中,計有156人次獲獎,其中榮獲一等獎的有89人次,在市級以上教育報刊發表著作58篇。
九秩春秋,桃李爭艷,明星從這裡升起,冠軍在這裡起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瑞龍,從這裡出發,走進革命隊伍,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之一,80年代,他寄來題詞:“勤奮求實,振興中華”;著名金石書畫家王個簃,“中學畢業就來此,喜歡天天執教鞭”(返校時所作詩句),在他88高齡時,興致勃勃地返校省親,為母校題寫了校名、校訓,並饋贈了大幅的書畫珍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袁翰青,以這塊校園為基地,攀登了科學高峰……這些老前輩都已先後作古,永遠懷念他們!國務院中直機關老幹部局黨委書記戚劍南、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均、上海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林克,以及現任美國開隆生物技術研究公司澳洲分公司高年資研究員王建新等,他們至今仍然情系母校。羽毛球世界冠軍趙建華、吳建秋、中國女排的張潔雲、殷勤,先後從這塊園地里脫穎而出,他們返家探親時,都要踏上那條通向母校的石子路,回校看望老師和弟妹,趙劍華還把他第一次榮獲羽毛球世界冠軍的金牌和獎盃,贈送給了母校……
桃紅柳綠艷陽天,“勤敬園”里盡朝暉,繼承優良傳統,增添新的光彩。該校從1987年以來,連續被市、區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單位”、“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科普宣傳先進集體”等稱號,1994年11月,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授予“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少先隊大隊部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現在,全校師生正乘改革、開放東風,開拓奮進!

百年勤敬

有這么一所學校,仿佛是上蒼有意,讓它誕生於世紀初的美麗春天。清朝末年,國勢衰頹,一些志士仁人懷抱教育強國的理想,古老的中華大地上,雨後春筍般地一下子冒出了許多新學堂。通州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繼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師範學校以後,又會同社會名流范當世、孫寶書等人,於1904年(光緒三十年)春創建了此校。
有這么一所學校,可謂是文人慧眼,在確定校址的時候,看中了原“紫琅書院”這塊鐘靈毓秀得天獨厚的風景勝地。那裡有一碧春水的悠悠濠河,那裡有枝葉參天的巍巍銀杏,那裡有祥雲繚繞的光孝塔,那裡有古剎鐘聲的天寧寺。通州城裡沒有比這更為清靜幽雅的讀書好去處了。
有這么一所學校,確實是人心所向,以當地地名來為之冠名——只有稱得上標誌性、示範性學校,才能獲此殊榮。學校本已占老書院靈性,得“紫琅”之神韻,又取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國小、江蘇省公立南通國小、城北國小、南通專區實驗國小等名,歷史賦予了它引領一方的氣度和使命。
這就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百年名校——南通市實驗國小。
世紀之春,寒意料峭。雖然也還伴有歷史的風雨,雖然也還有乍暖還寒的事變,但畢竟已大地春回生機盎然。這所國小歷經清王朝的覆滅、民國的短暫,歡呼解放,卻又遭文革的劫難,而終於迎來改革開放的艷陽天。濠河水秋落春漲,光孝塔梵鈴清越。銀杏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愈長愈老而愈粗壯;學校建了房,擴了園,愈辦愈久而愈興旺。迎來一屆屆的學生,送走一批批的人才。建校百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市實驗國小以卓著的辦學業績,回報了家鄉父老對它的厚愛:江蘇省名國小、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南通市模範學校、少先隊全國優秀紅旗大隊……

勤敬精神

肇始開來的勤敬精神
建校之初,學校便立下“勤敬”的校訓。“勤敬”意蘊深刻:“勤”為學習行事之徑,“敬”是立德做人之本;勤與敬,互動互生,相輔相成。勤敬,既具古文化之精粹,又得新思潮之旨微,且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內涵。“勤敬”是校園文化的凝聚,是師生精神的積澱;是永葆青春的活力,是不斷創造的靈魂。
首任校長孫寶書,每周的師生例會必談“勤敬”,他旁徵博引,通論古今,闡發“勤敬”,如何教書如何愛生,如何敬業如何學習,使師生如坐春風。而他的身體力行更是讓人折服。學校經費嚴重短缺,他常常將自己的薪金捐獻給學校,分文不取而勤敬如常。他嘔心瀝血十幾年,民國初年不幸病逝時,竟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積蓄。孫緝先校長雖然是日本留學生,生活卻很樸素,曾因保管不善僅浪費了幾支煙就嚴詞呵責總務,但他毅然將60歲生日時友人的禮金悉數捐贈學校,用於修理校園校舍。
創業艱難,學校在風雨中飄搖。校友們殫精竭慮,為學校化危解難。校史上記載著這樁樁件件:1921年,校友捐資建木質紀念台,供集會、演講之用;20年校慶,校友集資建了紀念碑亭;又5年,校友借更俗劇場演劇,一面慶祝建校25周年,一面募捐修葺校舍。淪陷時日寇破壞,內戰期“國軍”糟蹋,這所風景如畫的學校千瘡百孔,遍體鱗傷,幾成廢墟,都是眾校友組織了校友會,聯絡募捐,才得以重整校園,維繫教學。
國難當頭,愛國和革命將勤敬精神升華。1915年城北國小師生舉行國恥演講會、國恥紀念運動會,抗議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熱烈擁護蔡鍔將軍發起的倒袁護國運動。“九·一八”事變,曾在城北國小就讀、又到城北國小任教的徐海賓老師用紅布在黑板上釘成“熱愛祖國”四個大字,向學生們講述了日寇侵占瀋陽的經過。師生們泣不成聲地朗讀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壯士斷腕,寧死不當亡國奴。在宣傳抗日救國的日子裡,學校每天都舉行全體師生參加的升降國旗儀式;教師外出參加活動,一律穿中山裝,校服由學校免費提供。城北國小的師生們排演了《戰友》、《囚徒之家》、《父歸》等話劇,走上街頭演出,宣傳抗日救國。1934年,語文教師還彙編了一本“抗日文藝”教材,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1946年春,震驚全國的南通“三·一八”慘案爆發,愛國青年們“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遊行隊伍,就是從後來併入實小的北濠國小出發的。著名的“三·一八”烈士錢素凡先生,曾在城北高小就讀三年。是母校的乳汁,哺育了這位革命志士的成長。中共南通地下黨組織的城北支部就設在城北國小內,黨員們在這裡秘密開會、印傳單,很多送往解放區的重要情報,也從這裡發出。1949年2月,南通解放的當天清晨,時任城北國小教導主任的徐海賓與團結在地下黨周圍的30多位積極分子齊集校內,熱烈歡迎解放軍進城。
解放了,勤敬園也才真正放下了安靜的書桌。“勤敬”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前南通教育學院副院長朱培元教授,五十年代初曾在實小任教。他回憶說,那時學校設施極其一般,圖書館、閱覽室、儀器室等十分簡陋,甚至一室多用。教師寢室兩人一間,十餘個平方;兩付舊鋪架、一張簡易方桌;人一走動樓板就吱吱作響。但是校園文化、師生的精神生活卻非常豐富。好些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都以校為家,即使是家離學校僅數百米,甚至僅隔條數十米的小巷,也是常年住校,周末假日才回家看看。
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許平教授、《江海晚報》總編范計春等人,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實小五年制的畢業生,上中學不到一年便發生文革。就其基礎而言,那時他們還只是個國小文化。但實小的“勤敬”陶鑄了他們的人格,他們已經知道了該怎樣學習,該如何拼搏,該怎樣做人。即便是在文革的荒漠時期,他們也不忘讀書。所以一旦雲開日出,他們便學有所成。許平教授自己說,我上中學不久就開始了文革,我們想學也學不成;我們的基礎是國小打下來的;我們這些人都受實小的影響,誠實、勤勉、敬業。
文革時期,就如師生遭厄運一樣,“勤敬”也被誣以封建的罪名而封殺。然而,正如勤敬園的老銀杏那樣,雖遭風摧霜打而枝折乾殘,卻仍然不屈不撓地傲然挺立,因為它已深深地紮根於勤敬園中。改革開放的春天一到,老銀杏便枝繁葉茂,一片蔥蘢。學校不但恢復了“勤敬”校訓,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勤學習、勤鍛鍊、勤勞動;敬祖國、敬學校、敬他人。
勤敬園老師的勤敬事,這幾十年來舉不勝舉,且說一說八十年代的一批學生和九十年代的一幢樓。這批學生為船民子女。那一年忽有數十名船民子女前來插班就讀,有的年級還得為此擴班。有些孩子性野,雖不日日打架,確實天天罵人,甚至門門“紅燈”。但實小的教師沒有嫌棄,苦口婆心,鍥而不捨,從拼音字母“a”補起,到捐款送物購書添衣,數年下來,這批人個個成了文明學生。這幢樓為學校興建的現代化教學大樓。為了實現教育現代化,學校要有微機室、演播廳,要有實驗室、圖書館,要有舞蹈房、音樂室。樣樣都要巨資投入呀,崇川區教育局領導與學校領導一齊四處奔波,八方求助。事事精打細算,雖不至於節衣縮食,卻也克勤克儉。教師自己動手,搬磚運瓦整理操場,汗珠滴處瓣瓣生花。建樓期間教師福利銳減,但勤敬精神不改,教學質量又有所提高。其嘔心瀝血的細處雖難以盡述,但有事可證:建樓的日子裡,借地騰挪,校分三處,學生和教師上課都極不方便,可學生和家長對實小一如既往寄予厚望,那幾年招生照樣火爆——大家看中的就是實小教師群體敬業的真誠。
“勤敬”精神,成為學校德育的核心。學校注重不斷開拓,與時俱進:抓宣傳教育,思想育人;抓規章制度,管理育人;抓學科滲透,教書育人;抓文化建設,環境育人。學校德育講究實效性和針對性。“熱愛家鄉”主題系列活動,低年級開展“我愛家鄉山和水”活動,了解家鄉基本情況;中年級開展“我愛家鄉人”活動,從聽孫述奶奶講錢素凡烈士到了解我市各條戰線上模範人物的事跡;高年級則開展“我看南通改革開放”活動。更有各年級都開展的“綠色小衛士”活動,為了與勤敬園相伴的濠河,為了南通的母親河,當忠實的守護神。學生學到的何止是環保,更學會了怎樣關愛社會,怎樣盡小主人的責任。
“勤敬”精神春風化雨,滋潤得滿園芳菲,我們很難說哪一株更美,哪一朵更艷。南通市模範學校、省“綠色學校”、省“小公民道德建設活動優秀示範基地”、少先隊全國優秀紅旗大隊等獎章,花團錦簇般流光溢采。
“勤敬”校訓,是學校的歷史寫照,是學校的代代傳承,“勤敬”成了南通市實驗國小師生的人格象徵,所以“勤敬園”就成了名聞遐邇的南通市實驗國小的別稱。

教育科研

革故鼎新的教育科研
實小的百年辦學史,其實就是一部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的教育科研史。
塵封的老書院留下了封建儒學的許多印記。那些辦新學堂的名流雖有許多是士大夫出身,但他們也看到了要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從傳統的經史子集中找不到出路。20世紀初建校不久,學校便引領新潮,設定了外語、生物、體育等新課程。有一則佳話流傳至今:那些身穿長袍馬褂的老先生不知體育課為何物,就“引進人才”,高薪聘請了一名日本教師。但那日本教師不會說中國話,初時上課只好舉著“立正”、“稍息”、“齊步走”的牌子。牌子出手,如令旗一揮,學生就依令而行。日本教師手忙腳亂,錯舉牌子的事也時有發生,學生便亂作一團。此事雖然可笑,但從中也可知道學校敢為人先上“新課”的故事。
30年代學校已提倡教師上課講國語,甚至還開了外語課——當時能開外語課的國小寥若晨星。著名詩人丁芒清楚地記得,那時學校大力提倡課外閱讀,以增長見識。曹風南為國學名師,也可稱得上是宿儒的了。曹先生中西合璧地身著中式大褂而梳西式分頭,在教室後面安了張辦公桌,學生自讀時,就喊幾個學生過去抽查讀課外書的情況,還追問所讀文章的梗概乃至細節,以防學生信口搪塞。可見曹先生將其事當真。學校圖書館千方百計搞來了一套“萬有叢書”(相當於現在的百科全書),借的人多,便很難借到且不能借久。丁芒加入了學生自治會的康樂股,康樂股是參與管理圖書館的,便“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盡性一讀“萬有叢書”。——此時的新潮和開放之風可見一斑。
解放不久,蘇北行署即根據學校建校以來已初步形成的辦學特色,將學校定格為“南通專區實驗國小”,歷史地賦予了學校科研實驗的使命。從解放初五十年代的秦同校長始,經六十年代的周琪校長,七十年代的徐迅校長,到八十年代的程澤民、朱沛林、邵玉成校長,到九十年代的朱明星、楊美雲校長,直到現任的陸勝利校長,實小的每一任校長都不辱使命,直接主持了學校的實驗課題,將教育科研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學校的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工程。
解放初,學校進行民主管理、民主教育改革,提出要尊重每一個教職員工和每一個學生,不管是新教師、老教師,不管是來自於“國統區”還是解放區,都一視同仁,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國小》教育雜誌出版,開南通解放後國小教育科研之先河。南通專區實驗國小校長秦同(後任南通市教育局局長)兼雜誌主編。即是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人們翻開《新國小》時,也能從中感受到社會轉型時期濃郁的新氣息:鞭笞封建陋習,宣揚新民主主義思想,宣傳團結友愛精神。一個名叫王沄的女師畢業生,解放前飽受生活的折磨,悲觀厭世遁入空門。新生活融化了她心中的冰塊,她走出尼庵當了人民教師,後來還被提拔為儒小副校長。她的心聲《從悲觀失望走向積極自救》就登載在1950年10月《新國小》第二卷第三、四合期上。這發行二千冊的華東地區第一份新型的教育雜誌,反映、推動教育改革實驗研究的進程,展開教育熱點問題的廣泛討論,如《廢除國常筆記實驗報告》、《過去考試的幾種偏向》、《我對幼稚園兒童教育的幾點體驗》、《關於改進考試方法的經驗》等。1949年12月(總第五期)還出了“思想教育問題特輯”。
1960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學校進行五年一貫制實驗。這是南通的第一屆五年一貫制國小。學校制訂了五年一貫制的教學大綱,研究了教學方法,確定了實驗步驟,從當年招收的一年級三個班新生開始試行。實驗教師經嚴格挑選與培訓,以能教實驗班為榮。實驗班常開公開課、研討課。學校先後完成了兩輪六個班的實驗任務。這兩屆畢業生的畢業率均為100%,全班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考入了通中、一中,顯著高於他校、他班。雖然後來因種種原因五年制沒有普遍推行,但從教育實驗的角度,確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
文革之中,勤敬園內百花凋零,教育科研無從談起。而改革開放以來則步入佳境,成為學校科研最廣泛、最紮實,也是最出成果的二十多年。從驗證到獨創,從單科到整體,從市級到了省級,課題研究的意義越來越具有深刻性,也更具有普遍性。學校先後進行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小語教學中的情感陶冶”、“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學生‘三自’能力的培養”(自我教育能力、自己學習能力、自覺鍛鍊能力)等教改實驗。九十年代初,課題推進到整體實驗階段,研究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問題。
主體性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學校從“八五”的“主體性教育實驗”,到“九五”的“小學生主體性教育活動設計”,到“十五”的“創生型學科活動課程開發研究”,前課題是後課題研究的基礎,後課題又是前課題的延伸和深化。“八五”和“九五”課題研究都已取得成功。且讓我們看一看專家的權威鑑定意見。以原南師大博導、現中央教所所長朱小蔓教授為首的專家組這樣評價“八五”“主體性教育實驗”課題:“該課題針對國小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忽視‘主體’的現象,針對兒童自身發展中表現出的‘自我中心’、‘過分依賴’等弊病,力圖開闢一條嶄新的教育途徑,以達到弘揚兒童主體性、培養自身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的目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該課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驗班兒童主體性不斷增強,智力、能力、性格、體格等多方面獲得了最佳化發展”。“尤其是在交往教育中,低中高各年級段教材的構劃、編寫,基本課型的設計、探索,交往技能的訓練、套用等方面,課題組進行了開創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豐厚成果。”
有關專家對省“九五”課題“小學生主體性教育活動設計”的評價是:“課題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指導,以教育的‘活動’理論為依據,著力培養兒童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研究的重點把握得當。學科、班級、興趣、社會四大領域的活動豐富,實踐方式多樣,更為可貴的是對‘四大要素’的特徵、要點、原則、範式進行了科學的歸納、分類梳理,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出了新鮮見解,探索了操作思路,體現了可貴的實踐性、創新性品格。”
學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省“十五”課題“創生型學科活動課程開發研究”課題,著眼於實踐新課程理念,發揮學生和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具有開創性意義。
學校注意課題研究的層次結構,突出重點,講究實效。學校形成了以重點項目課題為核心、專題研究為骨幹、一般研究課題為補充的多層次的科研網路。省、市級的課題實驗,為學校的重點研究課題,以學校作為整體實驗對象,跨年級、跨學科,有相當的長度、廣度和深度,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根本性的整體影響,體現出學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因此學校組成了由校長親自主持參加的、以特級教師和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中堅的課題組。專題研究,是指由學校教科室管理而由教研組承擔的課題研究,其選題一般在所教學科範圍內。一般研究,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的個人課題研究。這三類課題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一般研究、專題研究又如眾星拱月般地烘托著學校的重點課題。

名師輩出

名師輩出的勤敬校園
我們說這所學校是所百年名校時,那就是在說,這所學校百年來出了許多名師;我們說這所學校名師輩出時,那就是在說,這所學校是所百年名校。名校出名師,名師興名校,古今中外皆然。是群賢畢至的代代的名師,催開了勤敬園的世紀芳菲。
勤敬園的前身“紫琅書院”,其名聲已經很大,新學堂要樹品牌,首先得有德高望重的校長。孫寶書,赫赫進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名重一時,譽滿通城。由他當首任校長,實乃眾望所歸。他以治校有方廉潔清正而名聞遐邇,人們提到他,無不充滿敬意。
也許人們已記不清葛竹溪先生究竟是學校的第幾任校長了,但他的民族氣節後人刻骨銘心。南通淪陷日寇之手,日偽政權強制推行奴化教育,城北國小的師生們採用各種方式堅決抵制;校長葛竹溪率先憤而辭職,回家鄉觀山鎮大撇港務農。他還堅決拒絕擔任偽維持會長之職,卻冒著生命危險去北興橋參加南通縣民主政府會議,宣傳抗日救國。葛竹溪先生是著名畫家,常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他的藝術造詣人所公認,他的錚錚鐵骨更令人欽佩。
飲譽海內外的書畫家、金石家王個 先生早年在實小任教,後來雖然舉家遷到上海,但一直情系實小,與實小師生書信不斷。名家的字畫愈老愈為珍貴,晚年王老已不肯將字畫輕易給人,而學校九十校慶時,他閉門謝客數天,專為實小作畫題字。現在學校校門口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南通市實驗國小”,就是他當年的題名。他甚至不顧年老體弱,親自參加實小校慶,與師生見面,勉勵師生髮揚“勤敬”精神,為祖國學習和工作。老少鹹集,其樂融融。他當場即興賦詩一首,內有“中學畢業就來此,喜歡天天執教鞭”的詩句,表露他對實小的眷戀和深情。
公共藝術家、工藝美術教育家袁運甫難忘在實小的那段學習生活,回憶說,當年有位陳定九先生,藝術造詣極高,上勞作和美術課,給了他很大影響,使他走上了藝術之路。
勤敬園是教育實驗之園,實驗之花常開不敗。自學校定格為實驗國小以來,教師就與教育實驗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不能不提及南通五朵金花之一的陳錫珍老師。
八十年代初,南通出了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五朵金花”。其中的一朵開在勤敬園——陳錫珍老師以樸實、嚴謹、靈活而在“五朵金花”中別具風采。陳錫珍老師出身貧寒,南通解放才使她和弟弟都進了新政府專為窮人家孩子免費的延壽庵國小。六十年代師範畢業,她懷著強烈的報效之心,來到了南通市實驗國小。紮根勤敬園,她一乾就是三十多年。她先後進行了“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小語教學中的情感陶冶”、“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等多項語文單科教改實驗。九十年代初,學校進行“主體性教育實驗”,陳錫珍老師擔當課題主持人時已到天命之年。
主體性問題豐富複雜而深刻。作為課題主持人,她感到壓力的沉重。她遍索各種書籍中有關人的主體性和課程的種種論述,猶如神農嘗遍百草。為求得專家的指點,她多次奔波於南京,輾轉於上海,成了專家學者的最虔誠的學生。而一旦堅實的理論與豐厚的實踐結合起來,她對教育對課程的理解就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由她親自執筆的課題終結報告,其理論之精闢,範疇之廣闊,方法之科學,論述之嚴密,使課題鑑定組的專家學者怎么也難相信這是出自兩鬢斑白的國小女教師之手。
學校的教師都知道陳錫珍老師的“兩隨兩不”:隨時可進她的課堂聽課,隨時可到她的家裡說課;上公開課前,不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充分不準睡覺。而她的實際做法又遠遠超出“兩隨”。她患有偏頭痛的頑疾,發作起來整夜不能合眼,日間茶不思飯不想,甚至疼得匍伏在地輾轉反側。即便那樣,她也堅持與青年教師研究教案,有時還忍痛親自先上示範課。她身材清瘦,面容清癯,而聲音清朗,思路清晰。那些渴望上公開課前能得到她指點的青年教師,心中的敬意真難以盡說。她在進行語文單科教學改革的時候就開始帶徒,由“主體性教育實驗”更是磨練出一批青年教師。他們之中有多名分別獲得省、市級大賽優勝獎。在她的愛徒中,有的挑起了市區教研室主任的重擔,有的成長為學校校長,更多的是活躍在第一線的骨幹教師。她真是桃李遍天下。
勤敬園裡雙璧生輝。一所國小能有一位特級教師就能夠顯示實力了,而實小同時擁有語數兩位。朱玉如,數學特級教師,南通市首批數學學科帶頭人,一位花紅如火盛開如荼年富力強的女教師。1986年小數年會她上的一堂數學觀摩課,初露了小荷的靈秀。好評如潮。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慧眼識才斷言:這位年輕人課上得好,毫無矜持浮躁之氣,將來必成氣候。勤敬沃土綻奇葩,朱玉如老師多次承擔區、市、省教學示範課和觀摩課,多次參加全國精品課會課,多次獲得各項一等獎。1987年她參加特級教師盛大啟主持的人教社義務教材的首輪實驗,為論證新教材的可行性和尋求數學教學的新模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她應邀去浙江、徐州、陝西等地講學,其堅實的理論功底和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各地聽課的老師為之嘆服。勤敬園裡勤求索,她多年致力於國小教育教學科研實驗,“八五”期間參加了“主體性教育實驗”;“九五”期間參加了“國小數學教學心理”、“開發學生潛能”等多項省級課題的研究;“十五”期間,她正從事“國小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課題研究。她志存高遠,數十年來,一脈相承的是她的孜孜不倦,一脈相承的是她“創設適合兒童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她認為教師心裡應裝著每一位學生,特別是讓那些蹲在被遺忘的角落裡連大氣也懶得吭一聲的學生抬起頭來聽課,挺起胸來討論,放開聲來發言。她認為課程要從“關注知識”走向“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決定兒童發展的主體因素是學生自己。她曾拜南通數位著名數學特級教師為師,得諸家之精華,現在她也成了名師。
褚嘉耘老師是特級教師陳錫珍帶出來的。褚嘉耘,省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教師。她是在“主體性教育實驗”中嶄露頭角的。“主體性教育實驗”中的“社會交往課”最受朱小蔓教授賞識。現在獨生子女很多,易生就孤僻、內向、任性的性格。社會交往課的開設,使孩子們學會與人真誠相處,真誠地進行心靈溝通,增強社會活動能力。被老師誤解了怎么辦?好朋友犯了錯誤怎么?我怎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喜愛?怎樣與外國朋友相處?褚嘉耘創造性地實踐了“社會交往課”,從創設課堂情境模擬實踐,到抓住問題契機指導實踐,終於使學生能正常交往付諸實踐。當時她身懷六甲,上“社會交往”公開示範課時,拖著沉重的身子,穿著借來的寬大的衣服企圖遮掩。朱小蔓教授聽課後給了她好多好多的鼓勵。通過社會交往課,學生融入了社會,她則融入了教育教學科研。在學校“八五”、“九五”省級課題研究中,她成為骨幹;“十五”期間她則獨立主持“活動式語文教學研究”省級課題。此課題為我市中國小語文領域唯一獲國家撥款資助的青年專項,可見其研究價值和研究水平。
勤敬園內花事盛,奼紫嫣紅春滿園。勤敬園的實驗之樹開出了名師之花。實小教師在教育教學一系列活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高手雲集的上海、南京、無錫、南通四城區會課活動中,郁虹、范曉偉、朱旭等老師技高一籌屢屢獲獎奪魁,提高了南通市實驗國小在省內外的知名度。褚嘉耘、王煒、陳琳、盧靜、胡小麗、楊進保、陸佳等在省、市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受到專家好評。殷飛、王煒、唐駿、洪欣、郁虹等在全國、全省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黃新民、曹敏等榮獲省奧林匹克數學優秀輔導獎。學校課題組被評為省“建功立業”優秀集體。現在,一個由特級教師、名牌教師引領的,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以教壇新秀為後備力量的教師群體,已在實小形成。實小再出名師亦在情理之中。

天下桃李

名揚天下的勤敬學子
歷來名師出高徒,勤敬園桃李名揚天下。國小階段雖然不長,但在學習品質和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奠基,卻能夠影響人的整個一生。一些革命家、科學家、藝術大師和世界冠軍從這裡起步。
老紅軍劉瑞龍生前還記著他念過書的這所國小,九十校慶的時候,他親筆為學校題詞:“勤奮求實,振興中華”。簡短的八個字,既是對學生的勉勵,也是他自己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還可以視為他對實國小子的褒揚。
從勤敬園裡走出了一流的科學家,有中科院院士、有機化學家袁翰青,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馬瑾,光學和光電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林祥棣等,他們的成就世人公認。
要說實小對這些學子的影響,1962年畢業於實小,留學美國的藥理學博士後王建新有深情的回憶:“六十年代初期,中國正處於一個非常困難的時候,當時的書本都是用很差質量的紙張印刷,我們也需要很節約地使用鉛筆和橡皮。但這些困難並沒有妨礙我們做一個快樂的小學生。記得那時每年春天,學校都要組織學生‘遠足’到軍山觀日出。那通常是我們最興奮的一天。經過在朦朧的夜色中的長途行進和攀登,當我們最終在天亮前登上山頂時,當太陽在我們的期盼中一躍而起,照亮整個長天大江時,我的心曾為此深深地震撼過。也許當時我們都以‘初生的太陽’自許,跟今天的小學生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這一情景後來不斷在我的回憶中出現,我從中領悟到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而不要對未來失去希望。”
袁運甫、袁運生、侯德劍,他們自小就在勤敬園裡塗鴉。濠河春日的花姿,古剎秋夜的月影,光孝塔的晚霞夕照,銀杏樹的枝葉婆娑,都是這些孩子寫生的良辰美景。更有葛竹溪、江村(舞台藝術家)王個 等老師,以有形的字畫和無邊的才氣,影響著這些藝術靈童。
著名詩人、文藝評論家丁芒,小時候考取實小的高小,眾親友便奔走相告額手稱慶:那是最好的學校呀,孩子準有出息。只要在勤敬園念過書,無論何時何地,他都能引以自豪:我是實小的畢業生!丁芒自己說,我一生勤奮刻苦,是在實小奠定的基礎,實小的“勤敬”精神影響了我一生。記得有一次數學沒考好,痛恨自己用功不夠,就像頭懸樑、錐刺股那樣,用小刀自剁手指,流血不已而刻骨銘心。丁芒著作甚豐,已出六百多萬字的《丁芒文集》,如今八十多歲高齡,猶在“苦丁齋”中筆耕不輟晝夜勤奮。
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抑或是學生上課之時,微風送處,老銀杏枝葉沙沙如慕如訴,光孝塔風鈴餘韻裊裊,天寧寺古鐘蒼勁深沉,與音樂室里飄渺的歌聲樂曲相應相和。這樣美妙的樂音,通州城裡只有在勤敬園可聞可聽。如今,馮莉的鋼琴已彈出了小名氣,秦朗、陳勛的小提琴拉到了太平洋彼岸,錢慎贏的作曲有人喝彩……不敢說是勤敬園的天籟喚醒了他們的天賦,但可認為勤敬園確實給了他們潛移默化的樂感。陳勛給母校百年校慶的信中就提到了他參加了學校的百靈鳥合唱團。那是學校里的傳統項目呀,一百多名學生童聲齊唱,響遏行雲,只要參加省演出,就能捧回一等獎。
何止捧回省一等獎,一所學校能走出四位世界冠軍總不會是偶然吧:趙劍華、吳健秋、張潔雲和殷勤。國際球壇上他們馳騁搏殺的雄姿令世人矚目,而勤敬園的老師至今還記著他們小時候苦練的身影。老師沒有討厭趙劍華的貪玩多動,卻從他踢足球盤球粘球的靈巧看到了這孩子的運動天賦,使他走進體校步入羽壇天王稱霸。為了感謝母校的培養,趙劍華將他生平獲得的第一塊全國冠軍的金牌贈予了母校;張潔雲則給母校帶來了有袁偉民教練和“五連冠”全體女排隊員簽字的排球,闡發“勤敬”精神與“女排”精神的相通。
世界冠軍成了名,更多的孩子成了才。清純質樸的李紅霞,從實小的學生到實小的教師,從實小的教師到實小的領導,從實小的領導到區教育局的領導,再到區組織部的領導,“勤敬”精神哺育了她的成長。主管教學的崇川區教育局副局長蔣順,如今更加看重他和他的同學在勤敬園享有的歲月陽光。他們在濠河裡游過泳抓過魚,北濠河畔放過風箏,爬過校園裡的銀杏樹,掏過光孝塔上的鳥蛋,拾過田頭的麥穗,練過半夜急行軍……當然,他們也有過學習的苦惱,也難免做事的挫折,但那不過磨鍊意志的礪石,是通向成功的台階。蔣順動情地說,實小的生活教育給孩子們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一種紮根鄉土的踏實,一種跌倒後再爬起來的韌性,一種朋友有困難拉上一把的友情,一份怎樣做人的啟迪。
一屆屆,一代代,百年來的畢業生五湖四海,不乏國家的棟樑,更有各行各業的人才。近年來實小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屢屢獲獎,更見實力。“九五”期間,學生在全國、省、市競賽中獲獎達612人次;近幾年,有86人次獲全國獎,156人次獲省級獎,458人次獲市級獎。其中有奧林匹克數學大賽個人一等獎,華羅庚杯少年數學競賽個人一等獎。尤具說服力的是,連續三次勇奪省數學競賽團體一等獎。此外,參加全國書畫比賽的選手捧回了金獎;市“智慧型杯”小巧手競賽,學校五次奪魁;在全國、省、市報刊上發表的優秀作文更是難以盡數。
學校百年慶的前夕,學校領導造訪了著名藝術大師袁運甫。袁運甫為學校題詞:“博學思遠”。什麼是博學?袁運甫以自己的閱歷詮釋:就是指實小注重綜合的人文基礎的全面教育。他特別舉了他袁氏族中數人就讀實小,而後終成大器之事:袁翰青為化學家、院士,袁運開為物理學家、院士,袁運生為畫家,實小文理並重,為他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那么,什麼是思遠呢?袁教授此言含蓄雋永。實小的教師參悟力高,他們說:新世紀初,勤敬園裡落成了一座氣勢恢弘的現代化教學大樓,袁運開院士題名為“世紀樓”;袁家兄弟一文一理,一曰“思遠”,一曰“世紀”,寓意其實可以互訓:思遠就是思世紀之遠,胸懷遠大的世紀抱負。
百年名校的世紀抱負就是百年樹人。濠河之水長流,銀杏之樹常青。面向新世紀,實小人敢以百年勤敬,贏來開不完的滿園芳菲。

文化傳統

勤敬園

“勤敬”園:永葆常盛之態
實小創校之初就立“勤敬”為校訓,兩百多年來,勤敬文脈,弦歌不輟。在學校的辦學的歷史長河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勤成學業、敬修德行”的文化精神。學校教風嚴謹,學風淳樸,嚴活相濟,實巧共生。學校名師迭涌,現有特級教師、新“五朵金花”、學校帶頭人、骨幹教師20餘名,中學高級教師7人,優秀人才占比達18℅。
兩百多年來,實國小子,英才輩出。農業部原副部長劉瑞龍,“三一八”烈士錢素凡,兩院院士袁翰青、林祥隸、馬瑾,著名書畫家王個簃、高冠華,藝術家袁運浦、袁運生、許平,著名詩人丁芒,世界冠軍趙劍華、吳健秋、張潔雲、殷勤、成淑等都曾在實驗國小啟智、啟蒙。
兩百多年來,學校美譽聲聲,碩果纍纍。先後榮獲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江蘇省名國小、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綠色學校、南通市模範學校等榮譽稱號、南通市首批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文化育人的典範”。

南通味

南通味:涵育鄉土情懷
實小人文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泮書院、依名剎、傍寺街。書院“聖”,風聲、雨聲、宜讀書;古剎“善”,靜穆、虔誠、重儀規;老街“真”,熙攘、厚重、造英才。實小身處特有的“水域文化”與“寺街文化”之中,煥發著濃郁的南通地方特質,在鄉土情懷嚴重缺失的當下,這正是可資利用和發展的育人資源。近年來,我們提出的辦學特色就是——打造最有“南通味”的學校。把校訓和南通文化作無痕融通,突出南通元素,並將之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節日文化進入了校本課程、南通特色製作引入了美術課堂、濠河博物館群納入了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自編的南通話童謠韻律操成了校園最美麗的景致……我們努力創建一個具有濃濃的地方氣息的文化場,在每個實小孩子的心靈中烙下深深的家鄉記印。相信經歷了如此文化薰陶的實國小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一份扯不斷的家鄉念想,都有一份涌動著的民族情懷。

時代感

時代感:塑造完滿人格
作為一所省實驗國小,必須充分顯示其前瞻性、創新性和示範性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應有的先鋒引領作用。我們希冀在回望歷史、腳踏實地的基礎上,仰望天空,放眼未來。在回答時代課題的同時,給時代以貢獻和推動。在這方面,學校主要做了以下的探索:
我們追求更高境界的教育均衡——個性化教育。學校成立了30多個社團,為有特殊興趣的學生免費提供專項輔導,讓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長。通過幾年的努力,大批學有優長的孩子脫穎而出,除了在每年的藝術節上精彩亮相外,在各級各類部門舉行的比賽中頻頻獲獎。
我們特別著意於性別教育。由於男女生的性別差異,男生的認知水平、心智發展水平都要比同齡女生晚熟,而現階段國小中的女教師偏多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這些因素造成了同一年齡段女生更優秀,男生意志力普遍不強等現狀。針對這一缺失,我們推出校園籃球爭霸賽,旨在通過體育競賽這一切入口,讓男生的“荷爾蒙”更多些,氣質更為硬朗些,作風更為頑強些,意志力和團結協作力更為強大些。
我們著力於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素質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容忽視的深遠影響,為了促進學生身心的協同發展,學校成立了“賈老師談心室”,請心理教育的權威人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在“談心室”里,孩子們與賈老師非常親近,他們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在談天說地中溝通了情感,解決了問題。各種有特殊心理需要的高年級學生,也在“談心室”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秉承“勤敬”,紮根鄉土,與時俱進,特色辦學,這是實驗國小永不停止的實踐與追求。

校容校貌

老銀杏枝葉沙沙如慕如訴,光孝塔風鈴餘韻裊裊,天寧寺古鐘蒼勁深沉,與教室里琅琅的讀書聲相應相和。面朝一碧春水的悠悠濠河,泮著鐘靈毓秀得天獨厚的紫琅書院,依靠靜穆、虔誠、古剎鐘聲的天寧寺,圍繞祥雲繚繞的光孝塔,傍邊是熙攘、厚重的寺街,校園內枝葉參天的巍巍銀杏。

校史沿革

清朝末年廢除科舉,改舊書院為新學堂,有些科舉應試的落榜青年成為學生。主要傳授古詩文,教授算術、生物,後又添設講經科,還開設日文(不久改為英文)、體育課程,聘用日籍教師。該校創辦初期,顯示了辦學嚴謹,治校有序,學校在校長領導下,組建總務部和教導部,兩部下又各設若干股,還設有各種委員會;制有訓導和教務方面的各項管理規程。學生組織系統,稱“自治組織”,分全體大會、低級、宿舍生三部分。
辛亥革命以後,新思想、新文化進一步滲透該校,學校增多與社會聯繫,促進了一些民主改革,進一步得到發展。
1912年,廢除講經科,改授農業,始發學生操行考查簿;1913年,定“勤敬”為校訓。每周校長訓話內容,幾乎都不離開“勤敬”二字。從1918年起,歷年在全縣舉行的高小聯合運動會上,均獲第一名;每年舉行學生成績展覽會、懇親會、家屬談話會、遊藝會、各科競賽會、校友會……經常派出教師代表赴蘇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參觀學習。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後,校內掀起了愛國反帝熱潮,舉行國恥演講會、國恥紀念運動會、國恥測驗,繕寫國恥紀念總匯懸掛走廊……至抗戰前夕,該校發展到13級(班),學生720人。
抗戰期間,結合大倡講國語,愛國反帝教育繼續深入,並衝擊一些陳舊觀念。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九·一八”侵華戰爭,一些教師用紅布帶在黑板上釘成“熱愛祖國”四個大字,講述日寇侵占瀋陽經過,帶領學生朗讀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後一課》,很多學生泣不成聲。1932年,大倡講國語,從認識使用國語拼音符號開始。校里老教師多,對講國語有反感,譏為“山東騾子學馬叫”。這是因為該校早就形成一套陳式,就是每天第一節課前,各班一律齊讀古文20分鐘,並有一種本校傳統的讀書腔調。新生事物,不可抗拒,該校說話教學,成績顯著,連年舉行的全縣完小演講比賽,均名列前茅。說話課老師編寫的《國語注音符號基礎知識》,由無錫教育局出版,後被廣泛採用;每學期舉行話劇表演,作為說話教學的輔助活動,師生先後排演了《車夫之家》、《父歸》、《囚徒之歌》、《學徒》、《小偷》、《戰友》、《小小畫家》……宣傳抗日救國。至1934年,抗日救國教育深入展開,語文課編髮油印的補充教材,以抗日救國內容為主,並彙編一本《抗日文藝教材》。
淪陷期間,日偽政權施行奴化教育,其罪惡目的,始終未逞。
抗戰勝利以後,校舍已是年久失修,又因駐紮“國軍”,更是破壞不堪。1947年,三、四百位校友來校參加校慶活動時,會同校內一些有識之士,組織校舍修理委員會,擬就修復計畫,他們積極籌劃,自身資助,多方募捐,才逐漸修復。這時,國民黨反動勢力伸進校內,迫使進行“勘亂單元教學”,並頒發“勘亂單元教學成績展覽計畫”。據中共南通黨史記載:“城北支部設城北國小一間舊房裡”,地下黨員通過黨外積極分子,聯繫部分教師,採取拖延、敷衍等方式抵制,後來全縣舉行展覽會時,他們臨時假造成績應付。在反內戰反飢餓的鬥爭中,學校成了社會進步青年的活動場所,1946年春震撼全國的南通“三·一八”慘案,其愛國運動的遊行隊伍,就是從北濠國小出發的。
1949年,南通解放,老校獲得新生。
解放初,計有15班,學生775人,教職員30名。
50年代初,該校經歷新舊教育的根本變革,從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過渡,從一般國小創建為實驗國小。
在接管並初步實踐的基礎上,辦學思路確定為:貫穿改革精神,加強行政領導,以教工學習為前提,教導為主體,班級為基礎,教學為中心,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教導合一的原則,教改、實驗起步,逐步達到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學校辦好的目的。
當時,組織教工學習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政策,明確認識新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把握教育工作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對照學校實際情況,教育改革從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入手,從民主管理、民主教學試行突破。
學校管理體系起先以校長、教導主任、社教主任、總務主任、生活指導等人組成部聯會,後改為校委會,並建立了每月的會議制度,學校工作和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分工合作,從而推進工作。還建立了學委會、學代會、家長代表會,這在組織上保證了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學校在全盤採用新課程、新教材的同時,充分發揚民主,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依靠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改進教學,幫助學生髮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質量。注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改革中,注重過程的調查研究,備好教材和學生實際兩種課,教學中,緊扣教材,有的放矢,並注重教學效果的檢查與深化。
196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規定,在全國部分地區和學校試行,南通專區文教局確定該校為國小五年一貫制的實驗學校,據此,辦學思路是:認真試行新學制,推動教育改革;大力貫徹教育方針,切實加強“雙基”教學,堅持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在組織學習的基礎上,根據關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精神,制訂了國小五年一貫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畫,研究了教學方法,確定了實驗步驟,決定從當年招收的三班一年級新生開始試行。派出代表,前往遼寧黑山國小參觀學習。挑選與培訓實驗班教師。在教改實踐中,語文識字教學,分散識字教學和集中識字教學同步實驗,執教教師以擔任學制改革試驗為榮,他們每天都詳細備課,反覆推敲,不斷修改教案,認真教學與檢查效果,並經常進行公開教學,加強研究,不斷改進。先後順利地完成了兩輪六班的實驗任務,這兩屆畢業生升學統考的成績,都高於當時的國小六年制畢業生。
以後,又承擔了試行全國的江蘇省《國小教育工作條例》的任務。這階段的教改實驗,以培養學生“讀、寫、說、算”能力為主,同時,加強課外活動的研究,首先,把課外活動視為“課”,每課都有內容有教師,組織安排教師,人人進“課堂”;同時,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組建了紅領巾宣傳隊、鼓樂隊、合唱團、航模組、風箏組、幻燈組、小樂隊、科技組,以及田徑隊、足球隊、羽毛球隊……
六十年代,校園環境得到徹底改造,拆除了全部舊校舍,新建兩幢兩層的教學大樓,老食堂改建成小禮堂兼食堂,並綠化校園。這時國小部發展到19班,學生906人,幼稚園3班,學生92人,教師38人。
1960年7月1日,中共南通市實驗國小支部成立,黨員5人,成為南通市國小的第一個獨立支部。學校領導體制為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文革”期間,該校一度停課,教師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絕大部分教師仍然堅守崗位,採取多種形式教育培養下一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撥亂反正,正常秩序。學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總結辦學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把學校工作的首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工作的軌道上來,以省教育廳批准為省屬重點國小,作為巨大動力,在實踐中轉化為堅持教改、實驗,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接著,奮力改革,開拓前進。在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中,學校由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過渡為校長全面負責制。並通過實現目標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途徑開展學校領導體制改革。
1985年上半年,建立民進實小支部,成員3人。
在教改實驗中,借鑑上海育才中學經驗,先定培養自學能力為實驗課題,注重面向全體,提優補差,減輕過重負擔。後擴實驗課題,由培養自學能力,擴展為培養“三自”能力,即在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培養自己學習能力;在增強體質、講究衛生方面,培養自覺鍛鍊能力。課題的落實,主要採取點面結合方式,全校定兩個試點班,五(4)班為綜合題實驗班,從1983年秋開始,一(2)班為“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和現代數學實驗班,從1985年秋開始。此外,定聽讀欣賞課等專題實驗。其他任課教師,根據“三自”精神,自擇實驗課題,落實在教學計畫中,安排實驗課,安排相互聽課,期末組織交流。
1983年秋,恢復“勤敬”校訓,賦以新的內涵,即勤學習,勤鍛鍊,勤勞動;敬祖國,敬學校,敬他人。
這階段的辦學條件又一次得到改善,拆除小禮堂兼食堂,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三層綜合大樓“勤敬樓”。辦學規模發展到國小部24班,幼稚園5班。
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校園,滋育校園,“勤敬”園地更加生機勃勃。進入九十年代,辦學思路確定為:更新觀念,加大教改力度,實驗向科研過渡,教育從加強“雙基”向實施素質教育過渡,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四有”人才奠定堅實基礎。該校以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針,落實《江蘇省各類國小辦學基本要求》為依據,教改、實驗為主線,努力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學校教育素質化,師資他倆優良化,切實辦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國小教育一流實驗基地。
該校注重領導班子自身建設,調整與充實教改、實驗組織領導,建立與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各種組織,充分發揮黨、工會、團、隊的作用。主動爭取領導,積極爭取社會、兄弟學校支持,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辦好與發展校辦工業。
近年來,學校教育努力向素質教育轉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更新觀念,堅持德育首位,切實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堅持每天的升國旗儀式,和每周的國旗下講話,強化班主任、中隊輔導員工作,加強班隊小幹部隊伍建設,有計畫地開展節日、時令活動,充實班組和中小隊活動,家長學校正規化,強化校外輔導員隊伍,組建關心下一代工作組……
學科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從具體性的教學目的、合理化的教學設計、高效化的課堂結構、整體化的作業安排等方面實踐,基本上最佳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40分鐘的效率。
在成功地進行了單項和綜合課題實驗的基礎上,1991年開始步入整體綜合改革實驗。校長直接領導,特級教師陳錫珍具體負責,在制訂與實施“確立主體地位、培養自主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方案的四年實踐中,從改革課程結構、改進課堂教學、改善教育環境三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有效地加強了素質教育。增設的社會交往課,制訂了國小社會交往課教學大綱,編寫了一、二年級試用課本,開展了課型的研究。經檢測這屆小學生的社會交往意識明顯增強,並獲得些交往知識和技能,表明了交往能力高於同齡段的兒童。
主體性教育的實驗課題,被定為市級教科實驗課題,小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被定為省級教科實驗課題,其階段性的教科經驗,通過公開教學、講座、報告、教育報刊等途徑,傳播到校外。

學子英才

科學家

袁翰青,有機化學家、化學史專家,中科院院士,1994年去世。
林祥隸
馬瑾,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

藝術家

王個簃,書畫家、篆刻家、藝術教育家,中國美協理事,1988年去世;
高冠華,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99年去世;
袁運浦,畫家、裝飾藝術家、工藝美術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袁運生,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許平,設計藝術教育家,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導;

文學家

丁芒,文藝評論家、散文家、書法家,中國散文詩學會副主席;

體育冠軍

趙劍華,中國著名羽毛球運動員
吳健秋,羽毛球世界冠軍
張潔雲,女排世界冠軍
殷勤,女排世界冠軍

黨政軍領導

劉瑞龍,原農業部副部長
錢素凡,三一八”烈士

各界精英

張豈之,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教授

學校榮譽

少先隊全國優秀紅旗大隊
南通市實驗國小(南通實驗國小)
南通市實驗國小
江蘇省名國小
江蘇省綠色學校
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江蘇省心理教育實驗學校
南通市模範學校
南通市數學奧林匹克學校
南通市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
德育工作先進學校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小學生數學報小記者站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工作
沈蓉
校長、書記
主持學校全面工作。負責學校黨務、財務、人事、幹部管理。分管工會、團支部、民進組織工作。規劃學校發展、統籌校區間的資源分配。
朱玉如
副校長
分管教學工作,分管教學處工作。指導數學學科教學管理工作。
朱智軍
副校長
分管後勤、綜治工作。分管總務處。負責食堂管理。負責基建維修、零時用工的管理。負責家長上訪、投訴工作。
褚嘉耘
副校長
分管黨務日常工作,德育工作。指導德育處、少先隊工作。聯繫北校區日常工作。聯繫思品學科。學籍管理。
徐芳
副校長
分管科研、培訓處工作。指導科研處、培訓處、勤敬培訓中心工作。指導語文學科教學管理工作。
丁炳泉
督導組長
協助培訓中心日常教學督導工作。協助後勤、食堂管理,協調後勤處工作,協助處理家長上訪、投訴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