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龍

劉瑞龍

劉瑞龍(1910年10月-1988年5月25日),男,江蘇南通人。 曾化名石鈞、李世萍、王大舜、張雲生。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共產黨,任南通特別黨支部書記,是黨在南通地區早期創始人之一。

建國後,歷任中共上海市委秘書長、華東局農委書記、華東土改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華東局農委主任等職。

劉瑞龍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副主任。著有《回憶紅十四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瑞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南通
  •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
  • 逝世日期:1988年5月25日 
  • 信仰:共產主義
  • 夫人江彤
人物生平,家庭情況,人物故事,

人物生平

1910年,劉瑞龍生於江蘇南通。
1924年就讀於南通師範學校,參加過進步學生運動。通州師範學校畢業後當國小教員。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支部副書記。
1928年春任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兼城區區委書記。
1929年春任中共南通中心縣委書記,同年秋出席中共江蘇省黨的二大,被選為省委委員。
1930年春任中共通海特委書記,參與領導蘇北農民武裝起義,成立了紅軍第十四軍。失敗後到上海,同年冬任中共江蘇省委外縣工作委員會書記。
1931年後歷任中共上海法南區委宣傳部部長,中共江蘇省委巡視員,中共江蘇省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兼軍委委員等職。
1933年3月到川陝革命根據地,曾被任為陝南紅二十九軍政治部主任。不久改任中共川陝省委宣傳部部長。參加鞏固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和歷次反“圍攻”鬥爭。
1935年5月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同中央紅軍會師後,8月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0月奉命南下川康邊,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1936年秋隨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師。同年11月任紅軍西路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1937年夏西路軍失敗後繞回到達延安。同年秋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抗戰全面爆發後,劉瑞龍任陝西安吳堡青年訓練班教務處長、副主任,為抗日救亡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幹部。1939年11月,劉瑞龍任中共豫皖蘇區委副書記,1940年3月調任皖東北軍政委員會書記,9月任淮海區軍政委員會書記。他堅持對敵鬥爭,積極壯大地方武裝,堅持抗日統一戰線,放手發動民眾,為鞏固和壯大淮海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期間,劉瑞龍還領導創辦並親自兼任淮海抗日軍政幹部學校校長。
1941年9月,劉瑞龍任中共淮北區委副書記兼淮北行政公署主任。淮北行政公署成立後,區政府公布施政綱領,明確了改造舊政權、建設新政權的目標,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在基層廢除舊聯保、保甲制度,建立新型鄉、村人民政權。劉瑞龍還多次召開會議,發動民眾減租減息。各抗日團體也不斷發展壯大,到1944年已有成員100多萬人。
左起:饒漱石、陳毅、譚震林、劉瑞龍、粟裕左起:饒漱石、陳毅、譚震林、劉瑞龍、粟裕
在財政經濟建設上,淮北區黨委和淮北行署健全政府財政機構,實行合理負擔、統一的累進稅,徵收公糧、田賦和物資稅。劉瑞龍重視邊區文化建設,除新四軍四師創辦《拂曉報》《拂曉雜誌》外,區黨委、行政公署還創辦了《人民報》《團結報》《大眾畫報》等。邊區還以普及國小教育為基礎,使國小成為農村文化教育中心,並以此開展社會教育。
隨著形勢發展,淮北地區開展了整風運動。除了抓好整風學習外,淮北區黨委還舉辦9期幹部輪訓班,清理三種歪風,劉瑞龍在輪訓班上作了“關於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的報告,進一步加強了幹部的民眾觀念。整風使黨、政、軍、民團結一致,度過了抗戰勝利前的困難時期,根據地日趨鞏固。
解放戰爭時期,劉瑞龍歷任華中分局民運部部長兼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第三野戰軍後勤司令員兼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他任華東局農業委員會書記、國家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國家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等職。
1988年5月25日,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原農業部副部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劉瑞龍同志,在廣州主持中國農史學會學術討論會期間,因操勞過度,心臟病猝發在廣州逝世,終年78歲。

家庭情況

夫人江彤
育有4個子女:長女劉延淮,子劉延申,次女劉延東,三女劉延寧

人物故事

冒險營救美國飛行員
2011年4月12日,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主持第二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閉幕會議時向希拉蕊贈父親劉瑞龍營救美國飛行員的老照片,希拉蕊感動珍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