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南拳是中國七大拳系之一,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行俠仗義”終,在武俠
傳奇小說和影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
南少林,傳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
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
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又如
方世玉,為廣東“
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為
洪熙官),其母
苗翠花是“
少林五老”中的苗顯之女,有“一代女俠”之稱。方世玉成為《少林小英雄》、《萬年青》、《方世玉三探武當山》、《乾隆游江南》等眾多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現了“
廣東十虎”,其中的第三位
鐵橋三、第五位
蘇乞兒,也是許多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而習南拳者最為出名的當屬一代宗師黃飛鴻之父
黃麒英。
關於南拳的起源,從前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稱“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習武。康熙年間,西
魯國來犯,無人可敵,福建少林寺僧人請纓出征,大破西魯國,班師凱旋。不久,有奸人進讒,清廷派兵圍剿福建少林寺,將該寺焚毀,寺中僅有五僧幸免於難。這五位僧人四處尋訪英雄豪傑,創立了洪門(
天地會),立誓“反清復明”。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南拳都由這五位僧人傳出,因此尊他們為南拳“五祖”。
事實上,清代康熙年間根本沒有什麼西魯國,更沒有來犯這事,當然也不會有南少林寺僧人為國出征的壯舉。這是洪門中人社撰的故事。但是,福建究竟有沒有一座少林寺,倒成了歷史的懸案。有人認為這座少林寺在
福建莆田,有人認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說在廣東
連平。1996年,在福建福清發現了一處寺址,陸續出土了不少刻有“少林”字樣的文物。經學者初步考訂,此處即為福建少林寺,其存在年代約為從北宋到清雍正年間。
關於福清少林寺與
南拳拳系的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經產生過重要作用。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到福建地方武功的因素。
福建民風強悍,特別是
閩南一帶,素以悍勇好鬥著稱,其聚眾械鬥之風名聞全國。福建地區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嶄露頭角。 與
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
俞大猷(1504年-1580年)就是一位武術大師。
俞大猷是福建晉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於軍官世家,少年時學兵法,習騎射,後從
李良欽學劍,成為罕見的
劍術高手。在任職廣東都司僉事時,俞大猷曾僅率隨從數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劍術震懾多處叛民,使他們歸順。他又精於棍法,
曾廣教士卒,當時泉州一帶的棍法幾乎全是俞大猷所傳。那時,泉州的劍術和
棍術,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連
嵩山少林寺也自愧弗如。
明末時,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州擊斃猛虎,傳有弟子數百人。清軍南下後,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渡海赴台灣,參加鄭成功義軍。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響。
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由北而南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移民。第一次是在兩晉之際,當時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輾轉遷移到福建,被稱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時期,由河南固始人
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屬南遷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
兩宋之際,南遷軍民超過百萬。以上三次移民,都是從河南出發。這些北方移民,統統被稱為“客家人”。他們定居在南方的同時,也把比較成熟的北方武功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學大師戚繼光率領
戚家軍參加平倭戰爭,轉戰浙閩粵三省。戚家軍曾在福建征戰多年,並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祖上六代都是軍官。戚繼光的武功當屬於
北少林一系。在戚系軍的武功訓練中,所有的拳械
套路都由他親自編寫,剔除了那些華而不實的動作。戚家軍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也必將使這種帶有明顯北方特色的武功對閩粵武術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基本特點
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
技擊特色。閩粵一帶人體形較為瘦小,力氣也相當弱些,因此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的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如騎龍步、拐步、蓋步等),使身體可以靈活轉向。南拳的上肢動作綿密迅疾,極富變化,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勝。在發力時,南拳大多要呼喝作聲,吐氣催力,以增大爆發力。南方人四肢較短,所以講究貼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發揮“一寸短,一寸險”的優勢。南拳拳系中有許多
象形拳,不僅有龍、虎、豹、象、鶴、蛇、馬、猴、雞等常見的象形拳,而且有獅、彪、魚、犬等罕見拳種。其象形拳數量之多,居全國諸大拳系之冠。
南拳的總體風格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威猛迅疾,靈巧綿密,
剛柔相濟,上肢及手型尤富於變化。它不像
少林拳那樣雄渾樸茂,舒展大方,但其剛烈之氣,威猛之勢,卻灝然自成氣象。
南拳拳系的形成時間,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它包括上百個拳種,廣泛流傳於福建、廣東、湖北、湖南、台灣等省以及香港、澳門地區,並很早就流傳到海外,在東南亞以及美洲、大洋洲紮下根來。若論傳播
中國武術的貢獻,南拳拳系自當首屈一指。
基本分類
名家派別
廣東洪家拳
洪家拳,簡稱
洪拳,一向是在南拳之中流傳得十分廣泛的門派,由上文可見多個地方的主要拳術之中都有洪拳之名的,如廣東、兩湖、四川、浙江等。其實在廣東更是赫赫有名的,如‘廣東十虎’之中的鐵橋三、黃麟英等就是習洪拳的。 關於洪拳的來源一般有二個說法的,一是出自南少林寺,在明末清初時由福建傳入廣東;二是廣東花縣人
洪熙官所創的。這兩種說法大致上都和南少林寺的關係密切,可見洪拳本為南少林的拳術之一。
洪拳以剛為主,它的武術風格有二,一是長橋大馬、長手長攻的大開大合武術;另一種是短橋窄馬、短手近攻、貼身攻防的武術。
現今所流傳的洪拳體系有十分多的,一般流傳在廣東一帶的,亦即
黃飛鴻一脈的現今名為虎鶴洪拳的。而套路方面主要的有工字
伏虎拳、虎鶴雙形、五形拳、
鐵線拳,而其他的則是根據各支派而有所不同的,如:拳術方面的有千字掌、現
龍拳、十獨手、蝴蝶掌、
金剛伏魔掌、千佛手、單鶴朝枝、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
猴拳、彪拳、羅漢掌 法、鼠步
梅花、洪門三展手、十字拳、流星捶、五禽拳、
龍虎雙形、虎豹拳、三進拳 、單弓伏虎、雙弓伏虎、鐵線三展拳、夜虎出林、二龍爭珠等,兵器方面則有雙匕首 、
單刀、形意簫、單劍、指揮刀、雙劍、
雙刀、雨傘、纓槍、行者棍(雙頭棍)、 五郎八卦槍棍(單頭棍)、五點梅花棍、少林六點半棍、洪門棍、春秋大刀、
斬馬刀、傜家大扒、鐵尺、扇子、
三節棍、拐、板凳、
蔡陽刀、七點半棍、鐵包金棍、 十八攔槍、護手刀、七星刀、單鞭、雙鞭等。
而洪拳的手法有沉橋、圈橋、纏橋、截橋、劈橋、插掌、劈拳等特色,以僵勁運出橋手作防衛,以短勁作出攻擊;在馬步上有硬馬的風格,以子午馬(
弓步)、吊馬、
四平馬、麒麟馬(沉步)、二字拑羊馬等為主。屬剛猛一路的拳術。
廣東南拳有五大流派:洪家拳、劉拳、蔡拳、
李拳、莫拳。
陳亨受其影響創立的
蔡李佛拳對後世影響很大。
廣東劉家拳
有禽蟧爪、蝦公腰之稱的
劉家拳,至今估計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它的始祖,一直有三種說法的,一是
劉生,二是劉一眼、三是
劉青山所創的。一般在廣東以外的地區是絕少見過此拳術的,而此拳術也只是在中山附近比較盛行的。
劉家拳以靈為主,短橋短馬、功夫硬朗、靈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正如其拳理:進似追風箭、退似雷電閃、走步須靈活、出手似雲煙’。它多是以吊馬、拖馬、側閃等的,而手法上則是禽蟧爪禽蟧即蜘蛛)、蝦公腰(蝦公即雄蝦)的。禽蟧爪是指它的橋手快速敏捷;蝦公腰是指腰力的運用上要有如蝦腰般的爆炸力。其內容有大運天、小運天、十拳、天邊雁、八圖功、劉家
五形拳、劉家刀、劉家棍等。
廣東蔡家拳
蔡家拳相傳為廣東
番禺人蔡展光所創的,至今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蔡家拳以‘快’為主,所謂洪家講橋馬,蔡家講快打,亦如其口訣:‘快速靈巧、敏捷多變、消身借力、因勢利導、閃化巧取、只可以巧取勝、不可以力爭衡。在技術上,蔡家拳是有著重偏門攻擊,快步搶攻,消身借力的特點,馬步以三角步為主。其內容方面有十字拳、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柳碎梅、
四象拳、拳肘手、六連拳、百鳥歸巢、單頭棍、雙頭棍、蔡家三矢大鈀等。
廣東李家拳
李家拳相傳為廣東
新會人李友山所創的,其發源地為新會市大澤區七里村,至今也有二百多年歷史了。
相傳李友山在少林的
五形拳上改進,成為現今的李家拳。李家拳是以長橋大馬、偏身偏步、樸實剛勁為主的,身法上則是以肘攻擊為主,要求沉實穩重,出手準確,由於是以肘攻擊為主的,所以也要求著點準確,以避免一擊不中,被別人有機可乘,一如其拳訣:“奇肘卅六有誰知,出挫沉纏捆最宜。剪下盤循成妙用,穿欄拱折護相施。尖橫下反兜歸後,頓揭連攻腕在前。纂伏低尋高割就,平鉤掃腳勢難移、尖橋宜用連肘法,巧妙功夫在頓肘。我橋在上宜頓打,我橋在下用纏攻”。其內容有五連手、中六連、七連手、三十六肘、哨打、短扣、子午連環棍、雙頭大圈點棍、金鎖連環雙刀等。
廣東莫家拳
莫家拳與一般的南拳是不同的,一般的是比較著重手法的,而莫家拳則是以腳法為主的。莫 家拳的第一代人物之中有莫蔗蛟、莫達樹、莫四季、莫定如、
太平天國的女將莫清驕,而近代的有,在香港武術界叱吒一時的雙刀
莫桂蘭,至今應不過是百多年的歷史。
莫家拳的要領是:一腳勝三拳。所以它是在南拳之中一個十分特別的門派,因為只有它是像山東
戳腳般以腳攻擊為主的。至於它的腳法方面一般是有:撐雞腳(穿心腿)、虎尾腳(後蹬腿)、釘腳、鉤鐮腳、後彈腳、翻身腿、側腳踢、雙飛腳、旋風腿等。
而一般的人士大多是只看重莫家拳的手法,其實莫家拳的手法也是不可輕視的,它的手法大多是走重手一路的,以碎喉、插眼、撩陰等手法為主,也是別派的比較少。也許一般人會覺得這些手法比較陰損,不夠光明正大,而已在真實的格鬥上,是生死之搏,而且莫家拳一般是給女子習的,女子在力量上大多不及男子的,所以難免要用這些手法去取勝了。
其內容有莫家正宗拳、樁拳、三支筆、碎手、莫家
拗碎靈芝拳、雙龍出海、直勢等。
廣東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傳統拳術中的
南拳之一。相傳為廣東省
新會京梅鄉人
陳享所創。他綜合了
蔡家拳、
李家拳和
佛家拳三家之長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它
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此拳手法以拳、掌、橋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馬、虛、拐、撒、扭步和踢腿、橫踩、後釘、單飛腳和箭腿等。其特點是快速靈活,柔中帶剛,左右開弓,步法多變,具有勇猛、機智的風格。此拳共有四十九個套路,分初、中、高級。初級有四平橋、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級的有平拳、八卦心拳等;高級的有虎形、鶴形、醉七仙、佛拳等。
廣東詠春
詠春宗師-葉問
詠春拳,為南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紀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的。
嚴詠春原籍廣東,她則自小跟隨南少林五祖之一的五枚師太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理(亦有一說為嚴詠春習得
方七娘的永春白鶴拳之後有感而發),並得其師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當時嚴詠春並要求五枚師太為拳命名,大師則叫她用自己的名字詠春為名。
她期後下嫁福建鹽商梁博濤,並傳其技給他。後來梁博濤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
梁蘭桂、黃華寶及
梁二娣等飲酒論技,他更將詠春拳與他們交換紅船之名技-南少林六點半棍。由始起,‘詠春拳’就不是只有八斬刀法一路兵器了。
其後梁華寶傳藝予梁贊,即人稱佛山贊先生。
梁贊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令詠春拳聲名大振。而近代的則有已過身的葉問師傅。
詠春與一般南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黐手之練習,而黐手之最佳練法,須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當年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階層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已,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
詠春的套路比較少,只有
小念頭、尋橋、標指、八斬刀、南少林六點半棍法。詠春拳拳勢緊湊,實在是屬於
短打之中的優秀拳種。而也出現了多個派別的詠春,如廣州詠春、刨
花蓮詠春、米機王詠春等。
南少林黑虎門
南少林黑虎門,乃南少林旁支之一,相傳為廣東十虎之中的蘇黑虎受南少林僧傳授後創出來的,故名為黑虎門。至今約有二百年歷史。
黑虎門的套路包括有:十形拳、
醉八仙拳、黑虎刀、金剛棍等。其中十形拳的十形即為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每形內含三十點手,分前、中、後樁三部分,拳法剛柔並濟,樸實無華。 在橋手上,黑虎門跟另一同為南少林旁支的洪拳是明顯地不同的,黑虎門的橋手不重沉橋,要求把橋手伸直的,雖容易被敵人有機可乘,但也能增強攻擊力。不過現今留流傳大多吸收了洪家拳等的手法用上了沉橋。
基本技法
基本技法,南拳,種類和流派都很多,各具特點,它們一般的技法有以下八點。
穩馬硬橋
南拳講究扎馬。扎馬就是“樁步”;
馬步樁是南拳扎馬的基礎。有大馬、小馬和半馬之分。不論什麼形式的極步,都要求五趾抓地、落地生根,強調“穩如鐵_塔坐如山”。“手是銅錘,腳是馬”,扎馬練好了,腿力沉.重,步勢方能穩紮,運動才有章法。橋,就是臂的運使,稱為“
橋手”。比如,臂下垂做內旋的動作,喚作“滾橋”;肘下沉,喚作“沉橋”。對橋手,則要求肘臂剛硬,內蓄勁力。“練得
硬橋硬馬、方能穩紮穩打”,南拳十分重視樁步的穩紮和肘臂橋手的堅硬。
脫肩團胛
南拳身法講究脫肩團胛。脫肩,是兩肩有意識地向下沉墜,似乎將啟向下脫卸似的。團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團狀。脫肩下沉,能助長臂肘的勁力。團胛前合,能使背緊,有助於前胸的涵虛。
直項圓胸
南拳身法還講究直項圓胸。直項,是下頦里收使頸項挺直,但不可僵硬。圓胸,是胸作微涵,稍呈圓形。項直有助於胸背肩肘的勁力合一,胸圓則有助於沉氣實腹。
沉氣實腹
南拳也非常講究
氣沉丹田,強調沉氣實腹,使腹肌加以緊縮。沉氣實腹,促使臀部必須收斂。它與脫肩團胛。直項圓胸以及五趾抓地,乃是一個整體,能夠做到上下完整一體,周身勁力就將會凝結到一處。
五合三催
五合是,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上與下合。三催是,手催、步催、身催。大凡開步出拳,要身隨步轉,拳隨腰發,收腹蓄勁,先收後發。手法須靈活,步法鬚生根,“手法快時馬步生,馬不凌亂自有章”,手法與步法也須協調一致。南拳運動時,要“手到、眼到、身到、步到”,目隨手動,傳神於目,示意於手。要求
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配合協調,這樣,南拳運動才能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力從腰發
“手從胸口發,力從腰馬生”,南拳把腰視為發力的重要樞紐,它的發力都趴腰力來帶動。同時,南拳又強調腰功必須剛柔相濟,如“魚游於水,蛇行於陸”。如果腰部呆板剛硬,缺乏柔韌,也帶動不好勁力的發揮。南拳在勁力上分寸勁(短勁)、長勁、飄打勁、連綿勁、爆發勁等等。這些勁力均須“發於腿,宰於腰,形於手”。
發聲呼喝
南拳講究發聲呼喝,一般的喝聲有“嘻”,“喝”,“嘩”,“嗱”,“咿”,“嗌”等六音。隨著拳勢變化的不同,運用不同的呼喝聲。“呼喝則風雲變色,開拳則山嶽崩頹”,發聲呼喝,一是助威勢,二是助勁力,三是助形象,不可以無原則地亂喊亂叫。
體剛勁粗
南拳在運動時還強調運氣鼓勁,肌肉隆起,時張時弛,全身體剛勁粗,使整個拳勢呈現出剛勁十足的形象。
共同特點
①手法多樣,如拳諺所說"一勢多手","一步幾變手",而且“多短拳”,故人稱“
南拳北腿”。手法有拳、掌、爪、鉤、指以及各種肘法、橋法等。其中橋法是南拳特有的手法,亦即直臂或屈臂形成“橋”形,進行圈、盤、切等的手法。
②動作緊湊,勁力剛健,發勁有3種形式:一為快速用力,如“弓步雙沖拳”;二為短勁發力,亦即手臂保持一定彎曲,用勁短促,揮動幅度較小,如鉤拳、短撞拳等;三為勻速用力,亦即在臂部持續緊張的情況下慢而均勻地用力推出,如單雙推掌、碟手推等。
③步法穩固,重心較低,強調樁步為
基本功。拳諺說:“未學功夫,先學扎馬”。扎馬即
樁功。扎馬練好了,才能“穩如鐵塔坐如山”,為南拳步穩勢烈的特點提供條件。
④快慢相間,長短並用,剛柔相濟,以剛為主。快時迅速清晰,慢時沉穩有力。
⑤身法要做到吞吐浮沉,靠蹦閃轉,腰腿身手要貫串一致,做到手起肩隨,腰催周身,完整一氣。
⑥氣沉丹田,發聲吐氣。南拳常配合發力因勢發出喊聲,這有助於使動作飽滿剛健,突出南拳的剛烈風格。
⑦南拳要求出手居中,注意門戶,反應敏捷,要象拳諺所說“觸即變,發如箭”。
由於南拳勁力飽滿,以剛為主,所以練習者肌肉發達,
筋骨強壯,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可有顯著提高。南拳強調蓄勁閉氣與發勁開聲交替使用,要求運用
腹式呼吸,因此對增強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統的機能,促進新陳代謝都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