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南拳

溫州南拳

溫州南拳是浙南地區的地方傳統拳術之一。作為廣大民眾歷來喜愛的健身項目,千百年來盛傳不衰。在全國南拳種類中,溫州南拳有其獨特之處,被列為全國128種優秀拳種之一。2010年,溫州南拳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南拳
  • 外文名:Wenzhou wu
  • 所屬地區:浙南地區
  • 性質:健身項目
  • 簡述: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南拳歷史,發展現狀,地圖信息,

簡介

溫州南拳起源於古代沿海地區勞動人民的體育活動,後變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擊的強身運動,是溫州武術之“母拳”,流傳於浙閩地區。主要特點是赤膊對練,以聲助力,以力發聲,內外兼修,器械種類齊全。

南拳歷史

溫州市各地民眾歷來對南拳情有獨鐘,尤其是兩宋與明清時期,習武之風在農村各個群落里相當活躍。平陽(含蒼南)、永嘉、樂清等地,習武之風尤盛,因而孕育出眾多名師、名士及拳類、流派。據《歷代人物與溫州》記載,歷代武舉制考試中“騎射與技勇”是主要考試科目之一。自唐宣宗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的1050年間(859—1905年),溫州共出武進士近400名,其中北宋1名、南宋309名、明代3名、清代70多名。特別是南宋時平陽縣(含蒼南)共出武狀元16名、榜眼5名、探花6名。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甌越的武術發展深受閩越和江淮武壇的影響。我們的先輩們廣泛吸收南北少林的優秀拳法與套路,分析各種流派的搏擊與技巧方法,結合本地域實際用法與生理特徵,編造出具有自己獨特的搏擊技法的南拳多種套路,這是我市歷代先賢的豐碩成果。 古時的溫州是東南一隅的蠻荒海灘,先民們在此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空閒時節,大家聚集在一起,搞些簡單的活動如扳手、搭馬、舉重等,作為嬉戲娛樂。隨著歲月推移,逐步形成在住房中堂或空曠壇場進行對練、角逐,模仿原始的搏擊動作。通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一套符合人體生理功能特點和地域特性,技擊和健身相結合的運動方式。這就是溫州南拳的雛形,在當今溫州南拳中還能找到它的蹤跡。
由於人們歷來酷愛習武健身,古往今來一直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民間諺語。如平陽縣流傳著“男壯皆練武,村村有拳壇”的俗語;蒼南龍港的李家?流傳著“李家?囡兒會划船,李家?老鼠會打拳”的俗語。這是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當地南拳名師李琴南在故鄉傳授武術的結果。
更令人矚目的是永嘉縣甌渠,早在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吳金明仗劍遊歷此地而定居,以耕讀為生,授拳於民。據傳,當時共有400多農戶,幾乎家家設拳壇,村民練武健身成風,社會上廣泛流傳著“甌渠雄雞也有三路柴”的俗語(“柴”是指棍棒,意喻甌渠連雄雞也有武功),此地素稱武術之鄉而聞名浙南。由此足見溫州市各地民眾習武成風,溫州南拳紮根在民間。

發展現狀

20世紀初,我市相繼湧現出一批出類拔萃的南拳名師,他們活躍在各地農村,設壇教拳。最有影響的拳種有:瑞安董田陳朗清、陳一虎的剛柔法門拳;平陽宜山應得標、溫州陳壽喜的中欄架拳法;瑞安鮑田戴如志、溫州金慶池的虎形鶴拳;還有永嘉甌渠吳阿彩和其子吳承球(人稱球相)的七虎拳等。另據1985年省體委統計,我市南拳種類有17種,其中著名器械有丈二棒、齊肩棍、梅花棍、板凳花等。據1985年浙江省武術發掘整理辦公室統計,全省各地南拳種類分布數量,我市僅次於杭州而居第二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溫州南拳中剛柔法門拳與中欄拳法,以其古樸端莊的風格,被稱為全國特有的拳種。
20世紀中葉,因社會變革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溫州南拳逐漸衰落。隨著一代名師因年事已高相繼離世,引起溫州各地南拳同仁的關切,王萬玉等南拳企業家紛紛要求建立南拳民眾團體,以振興溫州的傳統拳種。去 年,潘挺宇等一批有識之士懷著一種使命感,毅然挑起這副重擔,經各地南拳人士和各武術組織的支持,於同年6月8日召開了首屆市武協南拳分會成立大會。有史以來第一個溫州南拳單項的民眾團體,實現了南拳先輩們多少年來的夙願。首期會員270人,理事會由潘挺宇、金文平、張洪國等33人組成。一 年以來,先後發展縣級分會2個,會員達570人。其間舉辦首屆全市南拳會員比賽,共有174人參賽。這次活動檢閱了我市南拳的技藝水平,收穫頗豐。去年底,分會組織93人參加省國際傳統武術大會的南拳比賽,共獲金牌85枚、銀牌14枚、銅牌2枚(其中有8人獲雙金牌殊榮)。今 年開春以來,龍灣金岙、永嘉甌渠、楓林等地先後舉辦了以南拳為主的武術表演活動,向人們展示南拳的風采,博得數萬觀眾的好評。今 年4月份,龍灣區南拳分會在永興鎮度山村建立了南拳武術培訓活動中心,對推進南拳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地圖信息

地址:六虹橋路1000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