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點
南北朝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後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作,是中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展。它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一般說來,它篇制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於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情調與風格。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樂府詩集》所謂"艷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正扼要地說明了這種不同。
南北朝時代,也像漢代一樣,設有專門的樂府機關,採集詩歌,配合音樂演唱。這些樂府詩中有民間歌謠,也有貴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為新鮮活潑和藝術的魅惑力量。
南朝樂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
清商曲辭中。清商曲是我國古代主要的通俗樂曲,許多民歌都配合這種音樂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為若干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吳聲歌曲”和“
西曲歌”兩類,民歌大多都屬於這兩類。“吳聲歌曲”產生於江南吳地,以當時的首都建業(今南京)為中心地帶。“西曲歌”產生於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城市——荊(今湖北江陵縣)、鄖(今湖北宜昌縣)、樊(今湖北襄樊市),鄧(今河南鄧縣)等地。這些都是當時的重鎮,是商業發達的城市。因此,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漢樂府之多反映鄉村生活不同。
“吳聲歌曲”和“西曲歌”現存約近五百首,其中大部分是民歌。這些歌在內容上幾乎全是表現男女愛情生活的,且又有十之八九出自女子之口。詩歌中生動地描寫了少男少女彼此間真誠的愛慕,會面時天真愉快的神情和活動,離別以後沉重而又痛苦的相思情緒。描寫得真摯而又深刻,字裡行間洋溢著生命的熱情和力量,表現了人民民眾在愛情生活方面的積極行動和美好願望。在那個時代,在封建禮教強大的統治威力的籠罩下,男女間正當的愛情經常得不到滿足,反而受到許多的折磨和迫害,國而,熱烈而又大膽地歌唱男女愛情的這類詩歌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有些歌詞為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因之含有較濃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氣。
“吳聲歌曲”中以《
子夜歌》為最著名,一共42首,都以描寫少女熱戀為題村。它往往運用單純樸素的語言,自然和諧的音調,來表達少女懷春的心情,委婉而生動,充滿著天真活潑的情趣。也有描寫因失戀而產生的悲愁和痛苦的,這類詩歌往往通過女子之口說出她們的焦的甚至絕望的情緒。如《子夜歌》: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這詩明白如話,寫的是一女子對情人的纏綿思念之情。詩中通過對這女子望著深邃的夜空和皎潔的明月,輾轉反側,不能成寐的描繪,把其內心世界無法排遣的思親之情和孤寂之感委婉地透露出來。這女子望著明月,思念著遠方的愛人,望得發了呆,想得出了神,朦朧中仿佛聽到親人斷斷續續地在呼喚自己,情不自禁地答應一聲,這乃是虛幻。當她發覺親人並沒有呼喚自己,夜空還是萬籟俱寂,看到的依然是高懸的一輪明月,她是多么的失望和痛苦啊!
“吳聲歌曲”除了寫少女熱戀,企盼親人回歸與之團聚的內容外,有些詩歌還反映了男子負心,另有所歡,封建社會戀愛不自由而造成的愛情悲劇。如:
郎為旁人取,負攸非一事。縭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子夜歌》)
我與歡相憐,約誓底言者?常嘆負情人,郎今果成詐。(《懊儂歌》)
詩中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的遺棄女的,往往不會受到應有的制裁,女的則得不到合理的保障。在這種可悲的處境中,女的只能在主觀上希冀對方永不變心:
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願天無霜雪,梧子(諧吾子,指男的)解千年。(《子夜秋歌》)
《
華山畿》是寫一位少男在華山附近邂逅一位少女,“悅之無因,感心疾而死”。葬時經過華山少女家,駕車的牛停步不肯向前。少女出來唱了一曲悲歌,棺蓋忽然應聲打開,她跳進去殉情而死了,這個故事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男女間沒有社交和戀愛的自由,相思的痛苦折磨著他們,甚至犧牲了生命,他們幻想在死亡中獲得解放,獲得幸福的生活。它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反映了人民對於愛情的強烈願望。
“西曲歌”中的重要歌詞,有《三洲歌》、《石城樂》、《孟珠》、《估客樂》、《烏夜啼》、《莫愁樂》、《襄陽樂》等,大都是描寫女子的別情。南朝時代,商業發達,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許多城市都相當繁榮,商人階層生活更加富裕,這就刺激了他們對於愛情的浪漫的追逐,而他們中有些是來往客商,經常離別遠行,因而江邊送別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些歌詞就是這種現實的反映。如:
布帆百餘幅,環環在江津。執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石城樂》)
聞歡下揚州,相遇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奠愁樂》)
“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在描寫愛憎的時候,常常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誇張的手法,發揮了豐富的想像,使它的思想內容表現得非常生動突出。例如《子夜歌年少當及時》篇,拿霜下草恰當地比喻了青春的容易消逝,使人明白應及時相愛。又如《讀曲歌》用突然掉入井裡的飛鳥來比方一個剛聽到對方變心的女郎的驟然從歡愉轉為悲愁的思想情感,刻畫得非常貼切。
《華山畿》形容女子悲痛落淚時,把淚水誇張得如同江水一般,它可以使身子沉沒,不但表現了豐富的想像力,而且很好地表現了女子對於愛情的熱烈態度。
北朝樂府民歌保存於樂府橫吹曲辭的
橫吹曲中。橫吹曲是軍隊中套用的音樂,要求雄偉悲壯。我國古代西北民族的樂曲,由於他們的風俗習慣等原因,常適用於作軍樂,而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漢代的橫吹曲,相傳系張鴦從西域傳來,但歌辭沒有流傳下來。南北朝時代甫北兩朝在政治方面形成對峙,但在文化方面彼此還是互相交流的。南朝的吳聲西曲,在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即已傳入北朝,成為北朝上層階級常常欣賞的娛樂品。
北朝的樂曲,也自東晉時代開始陸續傳人南朝。橫吹曲中的梁鼓角橫吹曲,就是長時期從北入南的樂歌被梁代樂府官署所採用演唱的部分。
北朝的樂府民歌,數量上遠不如南朝的多,但內容卻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像漢樂府一般顯得豐富多彩,而不似吳聲、西曲那樣單調,它真實地記錄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狀態,從很多方面表現出北方民族的剛強爽直,充滿了北方的景色和風趣。
在北朝民歌中,描寫遊牧生活的,以《
敕勒歌》為代表作: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詩僅27個字,但自然高妙,渾樸蒼茫,藝術地再現了草原風光,全詩純系自然景物之描寫,但這些自然景物又是歌者即目所見,使主人公的形象隱在茫茫草原之中,使人感受到作者對草原風物的熱愛之情。它粗獷之中,雜有豪邁之氣,“無我之境”中有“我的形象”,詩中“我”的形象融化在自然景色之中。《敕勒歌》雖篇幅短小,但自問世後一直成為人們傳誦不衰的名篇,具有無比的魅力。
反映遊子飄零的,如《隴頭歌》: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域,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它通過“寒不能語,舌捲入喉”的苦寒狀況來到畫遊子飄零的痛苦,寫得非常逼真。
北朝社會,戰爭是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始終。由於戰爭的頻繁,兵役和謠役迫使大批人民離開本上,轉徙道路,這些反映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就是那種社會現實的寫照。
描寫愛情方面的,北朝民歌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如《
折楊柳枝歌》中寫少女懷春,那種大膽、但白而勇敢地訴說自己的心情,充分顯示出北方民族的爽快、質樸的性格,它和江南女兒的那種纏綿婉轉的抒情遠不相同。
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分類和產生的時代、地域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主要有
吳歌和
西曲兩類:
1.吳歌,也稱吳聲歌曲,今存320餘首,多產生於晉宋時期,以建業(南京)為中心。
2.西曲,今存140餘首,多產生於宋、齊、梁、陳時期,以湖北
江陵、
襄樊直至河南鄧州一帶。還有
神弦曲,今存18首,是民間祭神的樂歌,產生於建業附近。此外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也保存有少量的南朝民歌。
二、南朝民歌的內容:
南朝民歌產生於商業都市,是市民文化的產物。商人、市民、
歌女的生活較少束縛,享樂的成分較多,又加上採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內容比較單一,大多是表現男女戀情的情歌。吳聲歌曲多為女性的吟唱。內容或表現對愛情的渴望,如《
子夜歌》(始欲識郎時);或表現愛情的歡樂,如《讀曲歌》(打殺長鳴雞);或表現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時歌·冬歌》(寒鳥依高樹)、《子夜四時歌·春歌》(自從別歡後);或表現生死不渝的愛情,如《華山畿》(華山畿)等等。西曲歌也是以情歌為主,但由於地域的差別反映愛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點是把愛情和勞動結合起來,如《那呵灘》(聞歡下揚州、篙折當更覓)等。
三、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
1.南朝民歌風格委婉纏綿、清新自然。郭茂倩《樂府詩集》說:“艷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達不同於北方的粗獷豪放,體現了細膩纏綿、含蓄委婉的特徵。語言既有清新淺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麗婉轉的一面;既有樸素的方言口語入詩,也有語言技巧的巧妙運用。《大子夜歌》所說:“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堪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麗、婉轉自然的藝術風格。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藝術技巧就是利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隱語。如“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絲”和“思”是同音異字構成雙關;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構成雙關。又如“合散無黃連,此事復何苦?”用藥名的“散”雙關聚散的“散”,以黃連的“苦”雙關相思的“苦”。其它諸如“藕”與“偶”、“蓮”與“憐”、“碑”與“悲”、“籬”與“離”等等。雙關隱語的運用既體現了作者的豐富聯想,也使感情的傳達顯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於利用景物傳達出深婉的情思,如“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子夜四時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寬廣襯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堅貞喻托自己愛情的堅貞。又如“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颺。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時歌·秋歌》),秋風、羅帳創造了淒清的環境氣氛,然後借明月的千里清輝傳達出自己深婉的情思,可謂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3.南朝民歌大多體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個別也有較長的如《
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分類和產生的時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的《
梁鼓角橫吹曲》中,此外在《
雜曲歌辭》和《
雜歌謠辭》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齊、北周時期的作品,多是少數民族的創作,傳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來。
二、北朝民歌的內容:
北朝民歌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遊牧生活,以及風俗習慣、風光景色。如《
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獷豪邁的個性。如《
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
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等。
3.反映戰爭、徭役及生活的苦難。如《
木蘭詩》、《
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企喻歌辭》(男兒可憐蟲)、《幽州馬客吟歌辭》(快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愛情生活。如《
折楊柳歌辭》(腹中愁不樂)、《
捉搦歌》(誰家女子能行步)、《地驅樂歌》(驅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
1.北朝民歌風格粗獷豪放,質樸剛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橫吹曲》中,《樂府詩集》說橫吹“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這種“軍中之樂”從音樂上就有別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數民族大漠、草原上的遊牧、征戰生活。這種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體驗沒有南朝民歌的細膩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詩歌的創作風格上就形成了粗獷豪放,質樸剛健的特徵。
2.北朝民歌的藝術雖然沒有南朝民歌細膩委婉、優美精緻的特點,但是在粗疏質樸中也別開另一種藝術境界。首先,簡單質樸的語言造就了凌厲的氣勢。如“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跋黃塵下,然後別雌雄”(《折楊柳歌辭》)語言雖然粗疏,但是很有氣勢,也揭示了馬背民族強悍尚武的精神氣質。其次,語言雖然樸素,但是卻能創造出渾樸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隨口唱來,短短几語,那蒼茫的景象和雄渾的境界便應聲而出,成就了千古絕唱。另外,樸素的語言卻也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如“驅羊入谷,牡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地驅樂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寫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現得鮮明而生動。簡單疏朗、質樸無華,毫無造作矯飾是其藝術的基本特點。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雜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較單調。
主要作品
《西洲曲》
1.這首詩歌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徐陵所編輯的《
玉台新詠》之中。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把它收入《雜曲歌辭》。在編輯、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是經過文人加工過的。這首詩既保留了民歌的淳真本色和生活氣息,又具有精緻巧妙的藝術表現方式,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2.此詩大致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為前六句,寫了少女憶梅思人,重遊西洲。第二層為中間部分,描寫了少女從夏季寫到秋季的種種行為動作,反反覆覆地表達了對情人的思念、期盼、憐愛之情。第三層為最後六句,
3.此詩的藝術特點:
(1)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把具有季節特徵的景物描寫與人物的動作描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極為深摯而曲婉地表達出了纏綿悱惻、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梅花、伯勞、紅蓮、飛鴻等意象的選擇都有季節性的景物特徵,也帶有江南水鄉明麗鮮艷的色調,構成了一幅色調鮮明婉媚的圖畫,既襯託了少女婉媚動人的形象,也為情思的展開創造了一種物境。同時也是以景寫情,甚至讓人無法辨識何為景語,何為情語。但最具特色的還是化抽象為具體的以動作表情的寫法,憶梅、折梅、寄梅、開門、出門、採蓮、弄蓮、置蓮、憶郎、望鴻、上樓、垂手、捲簾等一系列的動作,把少女堅貞不渝的愛情和連綿不斷的相思之情,極為深婉而生動地傳達出來,巧妙而細膩地描摹出了少女的情感世界。
(2)詩歌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它以季節的變化推移為情節的展開線索,但根本還在於抒情,連綿不斷的情思是詩歌內在的抒情主線。詩歌還運用了頂針鉤句的手法,形成了句句相承、段段相綰、連綿不斷的連環鉤連式的主體結構,這也便於表現少女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在修辭上,詩中使用了頂針、鉤句、比喻、諧音雙關等。頂針之處如“樹”“蓮子”“鴻”“樓”等;鉤句之處如“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等;比喻之處如“杏子紅”、“鴉雛色”、“清如水”等;諧音雙關之處如“蓮子”諧“憐子”、“蓮心”諧“憐心”等。種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既體現了南朝民歌的語言特色,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另外,詩歌清新淳樸的語言,婉轉和諧的韻律,細膩真摯的情感,也都顯示著民歌的特色。
《木蘭詩》
1.《
木蘭詩》最早見於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
古今樂錄》,後郭茂倩《
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生於北魏後期,在流傳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持著民歌的情調。此詩是根據民間的傳說寫成,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全詩分為五自然段:第一段寫木蘭經過焦慮和思考決定代父從軍。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徵到奔赴前線。第三段寫木蘭十年征戰的過程。第四段寫木蘭歸來不受封賞。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與家人團聚的情景。第六段以妙趣橫生的比喻結尾。
3.此詩的藝術成就:
(1)此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傳奇式的女英雄形象。詩中木蘭是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又是一個揮動金戈、躍馬疆場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自願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憑自己高超的武藝和非凡的智慧,立下汗馬功勞。在勝利歸來後,又不貪圖高官厚祿,甘心重返家園過平和的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普通勞動者的勤勞善良、深明大義、勇敢頑強的人格精神,以及替父解憂、為國盡忠的愛國愛家精神。
(2)敘事完整,剪裁得體。全文以時間為序,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進程進行編排,線索清晰,敘事完整。作者所反映的背景相當廣闊,從時間上說長達十年,從空間上說從家庭到戰場,到朝廷,再到家庭。面對豐富的材料,作者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對事件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精心的剪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本詩對木蘭從軍的緣起、準備出征和思念親人、辭賞還家等情節的描寫比較細膩,而對木蘭十年的征戰生活,則一筆帶過。作者如此剪裁意在突出表現木蘭的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使木蘭的形象具有相當濃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使人感到木蘭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3)敘事描寫的手段也十分豐富。有對話描寫,如木蘭織布嘆息後,實際上是以父女的對話而展開的;有特意的鋪排渲染,如“東市”以下四句,接著“不聞”、“但聞”句又於敘事中兼及抒情,融情於事。有精煉概括的描寫,如十年的征戰生活;有細膩的場景行為描繪,如家人對木蘭的歡迎和木蘭歸家後的情景,描寫得淋漓盡致,字字含情,意味深濃。同時,詩歌使用了排比、對偶、比喻、誇張、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也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生動性。另外,詩歌以五言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幾句一換韻,節奏明快而流暢,富有音樂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