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北理工”,是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重點大學中管高校,位列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卓越聯盟高校、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

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是1940年成立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歷經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華北大學工學院等辦學時期,1949年定址北京並接收中法大學校本部和數理化三個系,1952年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中關村良鄉珠海懷來等校區,已建總建築面積185.87萬平方米,館藏圖書284萬冊,電子圖書174萬冊;設有21個專業學院、9個書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開設本科專業78個;擁有博士後流動站2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5個;有教職工5878人,其中專任教師2666人;全日制在校生33398人,本科生15165人,碩士生11889人,博士生6344人,學位留學生1677人。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所獲榮譽,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學校地址,

歷史沿革

  • 建校初期
1939年,為促進陝甘寧邊區工業生產和保證抗日戰爭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創辦自然科學研究院,1940年春改為延安自然科學院,1943年併入延安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延安自然科學院向東北、華北轉移,並在張家口與晉察冀邊區工業職業學校合併,於1946年1月成立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
1946年4月,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北方大學工學院在晉冀魯豫邊區成立。11月,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與鐵路學院合併成立晉察冀工業交通學院,後於1947年分出,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校址在河北井陘。
  • 華北大學工學院時期
1948年10月,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與北方大學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北大學工學院,作為華北大學獨立學院。
1949年8月,華北大學工學院遷入北京,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領導。為滿足當時重工業的急需,學校在原有的機電班、冶金班、預備班、高職部等班級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物理探礦班和俄文專修科。
1950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將中法大學校本部及數理化三個系合併到華北大學工學院。
  • 北京工業學院時期
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將華北大學工學院改名為北京工業學院,自1952年1月1日啟用新校名。
1952年8月,北京工業學院冶金系、採礦系及鋼鐵機械專修科與其他院校相關科系共同組建了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10月,北京工業學院採礦及冶金專修科師生43人調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11月,北京工業學院航空工程系與其他院校航空院系共同組建了北京航空學院
1953年,學校開始研究生教育。
1959年,成為國家首批頒布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1年7月,北京工業學院火炮、自動武器、炮彈等專業整編為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
1969年,學校劃歸第五機械工業部(又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器工業部)領導。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
1983年,經原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欽點,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貸款支持的中國14所著名大學之一。
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22所試辦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
  • 北京理工大學時期
1988年4月2日,為適應學校由單一工科院校向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轉變的需要,北京工業學院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1991年,學校劃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領導。
1995年,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
1999年,學校劃歸國防科工委管理,同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
2000年,被國家批准成為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2001年12月,入選教育部、國家計委首批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等學校。
2007年,入選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立項學校。
2008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國家“111計畫”)。同年,學校劃歸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2010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1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2年,學校入選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
2014年,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國家“2011計畫”)。
2016年12月,入選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7年5月,學校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成立,學校為其成員之一。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8年7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9年2月,北京理工大學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2019年3月16日,在北京理工大學的發起和倡議下,為繼承和發揚延安紅色基因教育理念,共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本著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整合優勢、協同創新的原則,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正式成立。
2019年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增列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2019年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2019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學傳統手工藝術傳承基地入選《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2020年1月,學校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強基計畫”)。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
2020年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
2020年10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學圓明園研究院成立,並加入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
2020年10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
2020年5月16日,學校和南京理工大學共同發起成立“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為16所首批會員單位之一。
2020年11月29日,北京理工大學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1月5日,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一期項目開工。
2022年8月,成為高校數位化發展與創新聯盟會員。
2022年8月21日,聯合發起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校企融合專業委員會。
2023年1月12日,發起成立卓越大學智庫聯盟。
2023年8月8日,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
2023年10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揭牌。
2023年10月,當選為全國機器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單位。
2023年10月,牽頭髮起成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網路安全專業委員會並擔任理事長單位。
2024年1月,發布北京理工大學(珠海)誠邀全球英才依託申報2024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2024年2月19日,據北京理工大學介紹,該校雄安校區已獲批建設,將和中關村校區、良鄉校區、珠海校區及懷來校區共同構建“一脈五區,一體發展”的開放辦學格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設有21個專業學院、9個書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等8個新型教研機構,開辦78個本科專業。
北京理工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
武器系統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工程力學
武器系統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特種能源技術與工程、
安全工程、工程力學、機械電子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車輛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工業工程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對抗技術
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信息對抗技術、網路空間安全、密碼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封裝技術、
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化學、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能源化學工程
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
套用物理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社會工作
英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
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
王小謨英才班、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全英文教學專業、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博士後流動站2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5個;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4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15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學科、9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國防特色學科方向10個、北京“高精尖”學科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4個。
類別
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光學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力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數學、物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安全科學與工程、網路空間安全、教育學、法學
  • 學位授予
類別
名稱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
法學、套用經濟學、教育學、數學、化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物理學、設計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
專業博士授權領域
電子與信息、先進制造
專業碩士授權類別
工程、會計、套用統計、法律、藝術、翻譯、教育、國際商務、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
專業碩士授權領域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儀表工程、材料工程、動力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化學工程、兵器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航天工程、車輛工程、項目管理、積體電路工程、安全工程、工業設計工程、生物工程、製藥工程
  • 重點學科
類別
名稱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
工程力學、動力機械及工程、物理電子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套用化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料學,導航、制導與控制,飛行器設計
國防特色學科
車輛工程,光學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工程力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飛行器設計,材料學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學科
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套用數學、理論物理、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環境工程、工業與系統工程、融合醫工學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點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
  • 學科評估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的工程、材料科學、化學、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先後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科進入前1‰。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位次百分位
0826
兵器科學與技術
A+
前2%或前2名
0802
機械工程
A
2%~5%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A
2%~5%
0803
光學工程
A-
5%~10%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A-
5%~1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A-
5%~10%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A-
5%~10%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A-
5%~10%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A-
5%~10%
0801
力學
B+
10%~20%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B+
10%~20%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B+
10%~20%
0835
軟體工程
B+
10%~20%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B+
10%~20%
1202
工商管理
B+
10%~20%
0202
套用經濟學
B
20%~30%
0401
教育學
B
20%~30%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B
20%~30%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B
20%~30%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B
20%~30%
1305
設計學
B
20%~30%
0201
理論經濟學
C+
40%~50%
0301
法學
C+
40%~50%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C+
40%~50%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C+
40%~50%
1204
公共管理
C
50%~60%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教職工5878人,其中專任教師2666人,匯聚了41名兩院院士、450餘名國家級人才計畫入選者,高層次人才占專任教師比例達21%;有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新增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5人。
師資力量
項目
名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非全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非全職)
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
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黃強、姜瀾、陳小偉、張軍、梅宏、林程、邱麗榮、夏元清、曲良體、姚裕貴、陳少華、王震坡、黃華、季葆華、何洪文、王博、龐思平、鄧志紅、王業亮
國家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物
魏一鳴
國家萬人計畫教學名師
韓伯棠
國家萬人計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趙維謙
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劉檢華、程德文、孫健、胡程、鄧方、丁澤剛、張金會、胡潔、黃佳琦、王科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周立偉、毛二可、吳滄浦、馬寶華、費元春、曹泛、馮長根、魏宸官、梅鳳翔、王越、劉吉平、馮順山、倪國強、胡海岩、匡鏡明、焦文俊、崔占忠、王兆華、吳嗣亮、陳少華、曲良體、龐思平、王國仁
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
王越、毛二可、劉吉平、孫逢春、張軍、胡海岩、吳鋒、梅宏、吳嗣亮、方岱寧、姜瀾、陳杰、龐思平
973計畫首席科學家
吳鋒、黃風雷、焦清介、苑士華、王富恥、姜瀾、崔平遠、王涌天、栗苹、項昌樂、張軍、毛二可、方岱寧、梅宏、王西彬、付夢印、楊樹興、周天豐、陳杰、張之敬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
黃強、黃強、姜瀾、林程、夏元清、陳小偉、曲良體、邱麗榮、姚裕貴、王震坡、季葆華、黃華、王博、陳少華、龐思平、王業亮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辛建國、胡海岩、方岱寧、王涌天、梅宏、胡更開、胡瑞法、魏一鳴、寧建國、陶然、張軍、楊國昱、張向東、劉青泉、黃強、陳杰、季葆華、姜瀾、王國仁、陳少華、夏元清、姚裕貴、陳小偉、董毅、王成、曲良體、梁軍、陶軍、黃華、李春、胡峻、曾濤、王博、王兆華、王業亮、邱麗榮、張景瑞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程灝波、王業亮、胡潔、李曉芳、張加濤、廖華、邱麗榮、鄧志紅、謝海燕、梁巧梅、孫健、周蕭明、馬玉榮、田強、鐘海政、邢成文、馬天寶、滕宏輝、程德文、辛斌、余碧瑩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胡海岩、馮長根、黃風雷、孫逢春、金偉其、安建平、梁啟宏、白春華、項昌樂、鄧玉林、魏一鳴、梅宏、楊樹興、寧建國、陶然、陳杰、馬彪、趙維謙、楊國昱、王兆華、吳嗣亮、王國仁、陳少華、曲良體、龐思平
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李科傑、楊樹興、黃風雷、項昌樂、侯光明、吳嗣亮、汪渤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安建平、黃風雷、陳杰、陶然
國家級教學名師
梅鳳翔、王越、韓伯棠、焦永和
國家級教學團隊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教學團隊
管理運籌學及決策模擬課程教學團隊
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團隊
工程訓練教學團隊
電工電子基礎教學團隊
北京市教學名師
梅鳳翔、張紅峻、羅偉雄、王越、韓伯棠、焦永和、丁洪生、水小平、王保國、李鳳霞、龐思勤、陳杰、李林、閆清東、羅森林、廖曉鐘、苟秉聰、韓力、白廷柱、黃如丹、唐勝景、胡海雲、李林英、張衛正、孫華飛、金偉其、陳一宏、高飛、崔建霞、羅慶生、張京英、郝群、彭熙偉、劉莉
北京市教學團隊
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優秀教學團隊
工程力學優秀教學團隊
工程訓練優秀教學團隊
管理運籌學及決策模擬課程優秀教學團隊
技術光學教學團隊
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團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地面武器機動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電工電子基礎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48個,北京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0個,北京市級重點建設一流專業3個,國防重點建設專業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國防特色專業24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10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1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個,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數18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基地9個;有國家級一流課程6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15門,全國優秀教材獎7項,國家級規劃教材23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8個,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規劃教材44項,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5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6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工業和信息化部校企協同育人示範基地5個,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個,基礎學科拔尖計畫2.0建設基地2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
管理運籌學、信息系統及安全對抗導論、工程製圖、大學英語視聽說、工程力學等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
力學概論、物理之妙里看花、汽車氣動造型、語文高級素養、中國經典話劇藝術欣賞、心理學與生活、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理論等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項目管理、C語言程式設計、工程製圖、管理運籌學、光電成像原理與技術、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理論等
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
大學物理、工程流體力學、套用光學、C語言程式設計、Python網路爬蟲與數據分析、Python科學計算三維可視化、武器裝備概論、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理論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汽車運用工程、裝甲車輛工程等
國家級特色專業
軟體工程、安全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車輛工程、信息對抗技術、機械工程、武器系統與發射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自動化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裝甲車輛工程、生物工程、機械工程、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物聯網工程、電子封裝技術、電子信息工程、軟體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
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安全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車輛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武器系統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大學計算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工程光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安徽豐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湖南麒麟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江麓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集團)有限公司、青鳥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機有限公司、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六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重慶紅宇精密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北理工法學院——緯鉑智慧財產權代理公司實習基地、法學教育實踐基地等
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
國防特色專業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業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信息對抗技術、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電子封裝技術、裝甲車輛工程、保密與信息安全工程
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
機械與車輛學院、管理與經濟學院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
套用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力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業設計、軟體工程、車輛工程、信息對抗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北京市特色專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設計(通用設計方)、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對抗技術、自動化、軟體工程、裝甲車輛工程、安全工程、車輛工程、機械工程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物理教學實驗中心、基礎力學教學實驗中心、管理與經濟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實驗教學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航空航天工程實驗教學中心、交通與車輛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媒體技術實驗教學中心、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光電實驗教學中心、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信息系統及安全對抗實驗教學中心
註:參考資料來源
時間
名稱
2021年11月29日
入選首批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擬認定公示名單。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累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3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部分)
成果名稱
成果等級
獲獎年份
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特等獎
2005年
探索英語網路教學新模式,提高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
一等獎
2005年
建設跨學科軍工專業,培養國防科技創新人才
二等獎
2005年
工程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2005年
高職教育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課程及實踐體系改革、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2005年
建設高水平光電實驗基地,多模式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研究和實踐
二等獎
2005年
基於創新能力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二等獎
2014年
基於人才成長規律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探索與實踐
二等獎
2018年
面向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虛擬實驗體系與線上實驗模式探索
二等獎
2018年
面向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自動化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2018年
推進基礎課與實踐教學協同創新,致力知識向能力有效轉化
一等獎
2018年
跨區域跨校線上開放課程“1+M+N”協同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一等獎
2018年
本土原創學說引領的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建設與教學改革
二等獎
2018年
  • 學生成績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學生在教育部“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連續九屆共15件作品獲“十佳作品”獎,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一;2017年,學生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舉行的無人機及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賽事中獲冠軍;2018年,學生獲“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專項賽金獎,包攬“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冠亞軍且獲得五項“第一”。近五年,學校本科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研究生就業率達98%以上。2017年度學生學科及課外科技競賽獲獎(省部級及以上)1854項。

所獲榮譽

時間
名稱
2017年、2018年、2020年
連續三次在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上奪得全國總冠軍
2020年11月20日
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
2020年11月
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2020年12月
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
2021年12月
上榜首批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名單。
2021年12月
第十屆“母親河獎”綠色項目獎、綠色貢獻獎。
2022年2月
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年4月
“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
2022年6月19日
2022年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上奪得全國總冠軍。
2022年11月
獲批成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2023年3月19日
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北京落下帷幕。北京理工大學以團體總分第一的成績獲得“挑戰杯”。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心2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82個;承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21個,牽頭建設了自主智慧型無人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爆炸科學與安全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平台類型
平台名稱
“2011計畫”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複雜系統智慧型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
衝擊環境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
機電動態控制重點實驗室
車輛傳動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國防科技工業複雜微細結構加工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
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研發
雜介質結構的動態力學行為
複雜陸用武器的最佳化、控制與決策
分數域信號與信息處理及其套用
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
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
爆炸毀傷理論與技術
超常規光電圖象獲取、處理和顯示技術
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研發
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
地面無人移動平台運動控制與導航技術研究
軍用車輛傳動系統的理論與技術
傅立葉相關的分數階信號與信號處理
電化學關鍵技術與化學電源
非矽微/納製造
強約束條件下複雜運動體的協同與控制
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寬頻帶雷達對空目回波信號探測、跟蹤的理論及技術
軍用車輛傳動系統的理論與技術
新型/新概念戰鬥部技術
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
坦克車輛動力系統
電驅動軍用車輛系統集成及關鍵技術
制導兵器系統技術
地面無人移動平台運動控制與導航技術研究
仿生、微小型無人系統
毀傷與防護材料
地面無人機動武器平台技術
目標探測與毀傷控制
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研發
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仿生機器人與系統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複雜系統智慧型控制與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光電成像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原子分子簇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衛星導航電子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仿生機器人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能量密度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光電量子結構設計與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火安全材料與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防科技創新與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創新與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融合醫工系統與健康工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深空自主導航與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無人車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非矽微納製造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危險化學品事故與邊坡災害預防與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高效低排放內燃機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智慧型處理與內容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光子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製造藝術創新設計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伺服運動系統驅動與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分子醫學與生物診療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低維量子結構與器件實驗室
語言工程與認知計算實驗室
智慧型科技風險法律防控實驗室
先進加工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車輛動力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多元信息系統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自動控制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信息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清潔車輛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環境科學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嵌入式實時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生物醫藥成分分離與分析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軟體安全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化學電源與綠色催化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納米光子學與超精密光電系統重點實驗室
毫米波與太赫茲波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分數域信號與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精密光電測試儀器及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複雜信息數學表征分析與套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與綠色套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能源經濟與環境管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輕量化多功能複合材料與結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無人機自主控制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實驗室
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動力電池及化學能源材料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量語言信息處理與雲計算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纖維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混合現實與新型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矽基高速片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互動媒體藝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電動汽車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
省部級檢測檢驗平台
爆炸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平台
“2011計畫”工信部協同創新中心
毀傷及其防護協同創新中心
安全與防護協同創新中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特種分子納米科學與技術引智基地
新能源車輛及運用創新引智基地
新體制雷達系統理論與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安全與防護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醫用光學與醫療成像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部門開放實驗室
北京理工大學信息光學基礎實驗室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曾創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第一台電視發射接收裝置、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輛輕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測高雷達、第一台20公里遠程照相機等,在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軍用信息系統與對抗等國防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智慧型仿生機器人、綠色能源、現代通信、工業過程控制等軍民兩用技術方面具有優勢。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的30個方陣中,學校參與了22個方陣的裝備設計和研製;在9·3中國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式的27個地面裝備方隊和10個空中飛行方隊中,學校參與了17個地面方隊和8個空中方隊的裝備研製工作;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的45個方(梯)隊中,參與了8個作戰群、29個方隊的裝備研製工作;參與數量和深度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過程中,學校研發的多項技術也有表現。
截至2013年1月,“十一五”以來,學校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43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9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18項。“十二五”期間,學校科技投入總量近100億元,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3項,牽頭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5位,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專用項目獲獎數目方面位列全國高校第3位,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總數、授權國防專利和有效國防專利數均位列全國高校第1位。2016年,學校獲得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2017年,獲得8項國家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得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截至2018年11月,“十二五”以來,學校累計申請專利5155件,授權專利2804件。2016年,專利申請首次突破了1000件。2017年專利申請達到1303件,授權數達到921件。“十二五”前三年,學校三大檢索(SCI、EI、ISTP)論文達到8000餘篇,其中SCI論文近2500篇,比“十一五”期間的總篇數增加了18%。
國家科學技術獎(部分)
項目名稱
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
孫逢春教授主持的某項目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9年
材料學院王富恥教授主持的某項目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9年
自動化學院陳杰教授主持的某項目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
機車學院項昌樂教授參研的某項目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
《好玩的數學叢書》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
高速交會目標相對定位測量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13年
高性能二次電池新型電極、電解質材料與相關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3年
某裝甲車輛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3年
某機載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3年
《基因的故事:解讀生命的密碼》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3年
超快雷射微納製造機理、方法及新材料製備的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6年
籠型高能量密度材料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6年
活性毀傷元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6年
複雜太空飛行器多學科集成設計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6年
重載特種車輛高強化柴油機設計技術及工程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6年
互動式顯示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7年
高過載飛行器自主導航與控制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7年
聚集誘導發光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7年
環境友好五元環含氟材料催化合成技術及產業化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7年
高效視覺特徵分析和壓縮關鍵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7年
氣動元件關鍵共性檢測技術及標準體系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7年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綜合方案與手法評價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7年
基於多學科物理量控制的新一代導引頭製造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7年
某制導火箭武器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8年
固體材料中貝里相位效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8年
一種天基在軌實時處理新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年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年
光電成像系統參數測試與校準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年
仿人機器人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年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包括中關村校區圖書館、良鄉校區圖書館和機械與車輛工程、法學、數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等4個專業分館。截至2021年底,圖書館文獻積累總量為281.4萬冊,電子圖書172.2萬冊,電子論文951.4萬冊,網路資料庫為255個,擁有以“北京理工大學文庫特藏”、“中國科協文獻收藏與交流中心”和“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館藏基地”為核心的特色館藏文獻體系,形成了高質量、學科覆蓋齊備、印刷型與數字型並重、國防特色鮮明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 學術期刊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發表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高水平學術文章,是美國《工程索引》(Ei)、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數學評論》(MR)、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及資料庫》(CSA)、俄羅斯《文摘雜誌》(AJ)、德國《數學文摘》(ZM),以及中國國內的《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論文引文資料庫》等索引刊源。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源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是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名刊、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成員刊、全國理工農醫院校社科學報優秀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以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刊源,被美國《工程索引》(Ei)、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數學評論》(MR)、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及資料庫》(CSA)、德國《數學文摘》(ZM)、荷蘭《斯高帕斯資料庫》(Scopus)以及中國國內的《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收錄。
深空探測學報》報導深空探測領域政策、動態和科技探索新進展,發布深空探測學術研究新成果,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等收錄。
車輛與動力技術》被中國知網及其系列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是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光學技術》被Scopus、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物理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等收錄,是2008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安全與環境學報》是安全與環境學科的學術性雙月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俄羅斯文摘雜誌、美國化學文摘(CA)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收錄。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
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
姓名
任期
職務
劉一鶚
1953.11—1954.03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54.03—1956.06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56.06—1962.12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第一書記
魏思文
1962.12—1967.10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73.11—1975.08
北京工業學院臨時領導小組組長
1975.08—1978.02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78.09—1982.07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82.07—1983.07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田運
1984.09—1987.01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87.08—1988.04
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1988.04—1996.06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1996.06—2008.02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2008.02—2014.09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2014.09—2016.04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2016.04—2022.04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參考資料:
歷任校(院)長
姓名
任期
職務
李富春
1939.05—1940.12
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
自然科學院院長
1941.01—1943.11
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
1943.11—1944.06
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
1944.06—1945.11
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
1948.09—1948.11
魏思文
1954.05—1966.07
北京工業學院院長
1978.09—1982.07
北京工業學院院長
1982.07—1984.09
北京工業學院院長
1984.09—1988.05
北京工業學院院長
1988.05—1993.02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1993.02—1999.07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1999.07—2007.08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2007.08—2017.12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2017.12—2022.04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2022.05—2024.04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參考資料:

知名校友

類別
姓名
政界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小謨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
彭士祿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
劉伯明
兩院院士
博士,研究員。2009年博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同年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工作。在職期間個人承擔的項目總經費超過5000萬元,結合中國科學院導航總體部在國家二代導航專項中承擔的任務,以完成工程任務為主線,研究了複雜環境下輔助北斗系統實現連續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導航增強技術,在多源信息/信號輔助衛星導航增強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算法理論和工程套用研究工作
註:參考資料來源(名單不全)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堅持與全球夥伴共融共贏,廣泛深入聯結世界,形成了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網路。與6大洲78個國家和地區的405所高校簽訂校級合作協定,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蒙納士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等世界一流院校設立各類師生交流合作項目。與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建設國際組織創新學院,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領導人才。國際學生規模超過2800人,生源國覆蓋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
2021年9月29日,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與北京理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圍繞金融合作、科研成果轉化、創新研究、校園建設等領域互補優勢,共享資源,協同發展,推進銀校合作邁入新階段。
2023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向北京理工大學發放500毫克月球土壤樣品。北京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將與中國科學院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研究工作,為中國未來在無人探月、載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設等領域的相關任務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儲備。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名
北京理工大學中文校名由趙朴初題寫。
北京理工大學
校名
  • 校徽校標
校徽周圍標明了由趙朴初題字的“北京理工大學”中文字型及英文翻譯。
中心的標誌以“培養人才、培育和平”立意,同時表現青青校園的人文氣息。標誌根植於中國教育的傳統文化,整體造型為頂天立地的大樹形,以“樹人”表達教育的理念,同時寓意棟樑之材。
標誌最下方是勇猛的鷹,展翅高飛,到頂端演變成口銜橄欖枝的白鴿,寓意和平是建立在自己強大的基礎上,熱愛和平是學校永恆的追求。
標誌下方的寶塔山和延河大橋以及1940的字樣,表示北京理工大學源自1940年由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延安自然科學院。
  • 校旗
校旗為長方形,白色旗面,正中為校標,校標下方為趙朴初題寫的“北京理工大學”及英譯名大寫字母;校旗旗面長寬比例為1:0.618。

精神文化

  • 校訓
德以明理、學以精工
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達到以探索客觀真理作為己任之境界;學以精工,是指治學嚴謹,實現以掌握精深學術造福人類之理想。該校訓是學校黨委於2010年8月26日確定的。
  • 校風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該學風是學校黨委於2010年8月26日確定的。
  • 學風: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
“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是學校老院長徐特立的思想,是由學校黨委於2010年8月26日確定的。
  • 育人目標
高遠的理想、精深的學術、強健的體魄、恬美的心境
  • 校歌
校歌
《北京理工大學校歌》
師生詞
呂遠曲
清清延河水撫育你茁壯成長。
悠悠歲月長磨練你意志如鋼。
團結勤奮,為祖國和平播撒希望,
求實創新,為中華富強造就棟樑
前進,向前進,北京理工大學振起騰飛的翅膀。
前進,向前進,北京理工大學的未來充滿希望。
北京理工大學
校歌

學校地址

校本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
北京理工大學
良鄉校區: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良鄉東路
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
西山實驗區:北京市海淀區冷泉東路16號
北京理工大學(西山實驗區)-西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