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化石吟

遼寧大學教授張鋒作品,原載雜誌《科學24小時》1982年第2期,後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整部作品以詩歌的形式,宣傳科普知識。通過會講話的奇異化石,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該作品作為教科書,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的教材,可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化石吟
  • 作品別名:化石吟
  • 創作年代:1982年
  • 作品出處:《科學24小時
  • 文學體裁:科學詩
  • 作者張鋒
教材文章,字詞,作品賞析,課文研討,作者簡介,說課稿,教學設計,有關資料,

教材文章

1、
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
化石吟
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
最早登入的魚兒怎么沒有腿?
最早的兒怎么不開花?
2.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3、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4、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5、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6、
復原的恐龍、猛獁仿佛在引頸長吼,
化石吟
重現的遠古林木多么蔥蘢幽雅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師,卓 越的雕刻家!
7、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
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 七年級上冊第21課(人教版)張鋒寫。

字詞

奇幻(qí huàn):奇異而虛幻。
烏有(wū yǒu):沒有。烏通 無
蔥蘢(cōng lóng) :形容草木十分豐茂。
太古(tài gǔ):遠古,上古。
骸骨(hái gǔ):屍骨。
裹藏(guǒ cáng):用物體包裹著。
造物主(zào wù zhǔ):基督教徒認為上帝創造萬物,因此稱上帝為“造物主”。
嘆服(tàn fú):讚嘆而且佩服。
海枯石爛(hǎi kū shí làn):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多指經歷了極長的時間。
日轉星移(rì zhuǎn xīng yí):因為過了很長時間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轉星移,形容時間的變化。也形容 星斗位置發生了變化。
潛行(qián xíng ):秘密行走。
幽雅(yōu yǎ ):幽靜而雅致;幽,幽靜 。
猛獁(měng mǎ):也稱“毛象"”猛獁象“,古代哺乳動物,以現代象有親緣關係,主要生存於更新世北半球的 寒冷時期 ,在全新世滅絕。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科學詩詩人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為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觀,寫出了作者非常的熱愛化石。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風采。詩歌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
題目中的吟是讚頌的意思。
詩歌開篇,詩人用一組反問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個體到整體,由魚兒、鳥兒、樹兒推及到整個世界,發出一連串有趣的詰向,激發讀者的情思,激活讀者的思維,引導我們去思索探究億萬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十分機智地再用一設問擬人句:“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激情滿懷,巧妙扣題,總領全詩。一個“沉睡”、一個“長眠”、一個“甦醒”,使詩歌上下呼應,環環相扣;一個“"請”字,,極富人情味,使詩歌情趣盎然。
接著,詩人用了四節詩,吟詠化石,盛讚化石的功勞,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為我們指點迷津。是化石把我們的“思緒引向遠古”,為我們描繪“生物進化的圖畫”、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著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的過程中;是化石,“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保存了“生命的檔案”;是化石,使我們得以復原恐龍、猛獁,讓我們仿佛看見了它們的“引頸長吼”;是化石,使我們得以重現遠古的林木,一睹它們“蔥蘢、幽雅”的風姿。然後,詩人以一“啊”字領起,用第二人稱親昵地直抒胸臆,議論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讚大自然這位“高明的魔法師,卓 越的雕刻家”。詩歌寫得美麗而深情。由於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精美而靈動。“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詩眼,詩人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又弘揚了唯物主義的進化論的真理,詩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後,詩人專門用了一節詩照應第二節,巧妙作答,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之美.結尾句"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不只是對第二節詩詩意的重申與反覆,而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總結全詩,有力收束.讀罷上文,化石講述的故事難道不"令人神往,驚訝" 詩人在這樣的抒情議論中收束全詩,不但獨具匠心,而且強化了主旨.
詩歌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讚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學知識,又頗具唯物主義精神,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真是難能可貴啊!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科學抒情詩,讀這首詩可以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詩共7節,可分3層。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與思考。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承上啟下。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證嗎?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為烏有,但它們作為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在這些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有機物的殘餘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譯這些密碼嗎?第5節的前兩句寫“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並不是寫人,還是在寫化石。作者的思緒飛向那遠古洪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無論多么久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皺紋和化石是什麼關係?作者為什麼要寫皺紋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么刻在這張臉上的皺紋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第6節,作者轉入現實。當你參觀古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你會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頸長吼;當你站在重現的遠古林木之中的時候,難道你不會讚嘆大自然的高妙嗎?“嘆服大自然”,這是作者由衷的讚嘆,大自然是魔法師,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達到高潮。讀到這裡,我們會突然感到,詩的第1節中接連四個問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參觀博物館時生髮的疑問。
最後一節回應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親切自然。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二、問題研究
這首詩比較好懂,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局限在語文的小圈子裡,應該放開讓學生去想,去說,去朗讀。要注意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起來,既學到了有關詩的知識,又學到了自然科學知識。當然,語文教師對於化石可能了解甚少,不妨在備課時找一些資料,也可以請生物教師幫忙。
對於詩中某些字詞的含義不必細究,能基本理解就可以了。

作者簡介

張鋒,國家級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學博士。1982年遼寧大學化學系有機專業大學畢業。1985年遼寧大學化學系無機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1985-1993年在遼寧大學化學系任教, 1985-1987年任助教,1987年晉升講師,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2年9月-1993年9月在北京語言學院出國部參加國家教委日語培訓班並通過選拔考試。1993-1994年國家教委公派赴日留學,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理學部化學科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室做訪問學習。1994-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生物無機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理學博士。1998年3月獲博士學位後回國。1998年3月至 今在遼寧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1999年8月晉升教授。現用筆名雨岩、風濤。當代詩人,科普工作者。代表作有:小詩《本草綱目》譯著有《黑猩猩在召喚》《神秘的黑猿國》等。其詩作被稱為第三代詩歌

說課稿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五單元的21課,張鋒科學詩《化石吟》.
首先,我對本課內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為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了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
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德育目標: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二.關於教法:為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裡行間流露出讚嘆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像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方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構想: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像,描畫化石所呈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為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五,教學程式:
一.提前布置好預習:⑴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⑵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 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⑴投影儀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⑵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⑶教師範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保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不足,課外私下交流。)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 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像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為他們的表現.)
六)總結: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 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 1-2節 :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
化石吟
教學目標 :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讚頌之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聯想和想像,理解本詩內容.
③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或向科學老師請教,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法,學法分析
本詩教學方法適合採用誦讀與質疑相結合的方法。本詩是一首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的科學抒情詩,在教學本文時,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讓學生理解詩中所寫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反覆誦讀,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同時,通過誦讀,讓學生搜尋自己腦中的疑惑點,經過師生共同研討解決,從而深入理解本詩的內涵,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愛文學,愛科學的熱情。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用音樂導入.播放音樂《木魚石的傳說》,教師解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緻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緻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呢 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 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並析題:解釋"什麼是化石".並播放化石圖片,教師進行解說.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大多數化石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莖的化石,動物的牙齒,貝殼,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則是生物體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內容
1,本詩題目中的"吟"字有何含義,那么讚頌什麼呢 請聽課文錄音,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讚頌的意思;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讚頌科學的神奇.)
2,學生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請找出有關段落,並給詩歌分層,概括大意.
(詩歌在結構上是"總一分一總";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並板書: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三,自主探究
1,學生們齊讀3—6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也可說說在讀詩過程中碰到的困惑之處.
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c.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 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長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上的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2,教師提問:說說詩中第1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排比的修辭,通過連續的四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表現了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開啟了讀者想像與聯想的閥門.)
3,學生再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⒈"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了(播放古生物重現圖片),思考:同學們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
⒉ 根據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3,你學了這首詩後,有何感想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板書: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五,布置作業
1,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2,熟讀課文.
附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本課重點】
《化石吟》是科學詩,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許多物種相繼滅絕,但化石保留了下來,是生命之軀曾經存在的明證.同時它又是抒情詩,通過讚美化石從而讚嘆大自然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基礎練習】
⒈解釋詞語.
⑴奇幻:奇異而虛幻。
⑵腐朽: 比喻思想陳腐、生活墮落或制度敗壞、腐朽庸俗的作風。
⑶化為烏有: 烏有:哪有,何有。變得什麼都沒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⑷潛行: 在水面以下行動或秘密行走。
⑸海枯石爛: 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⑹蔥蘢: 青翠茂盛。
⑺嘆服: 稱讚而且佩服。
⒉改正成語中的錯別字。
事在必行(勢) (揚) 坐想其成(享)
以逸代勞(待) 故技重演(伎) 針貶時弊(砭)
言不由中(衷) 出神入畫(化)
⒊給下列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⒋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閱讀】
⒈閱讀詩節,回答問題.
人造衛星又回答:
對了,我正想告訴你,
我靠神目——遙感技術,
發現了隱藏的古城廢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瑪雅城兩座;
兩座古城裡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態的石頭建築.
這永不消逝的廢墟呀,
它的考古價值堪稱瑰寶驪珠:
顯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間,
古代瑪雅文化的繁榮畫圖!
⑴這是人造衛星對地球說的一番話,詩歌採用 的手法寫出了人造衛星的 技術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⑵從古代的遺蹟來了解當時的歷史,考古的價值就在這裡.請你查閱資料,舉出實例來證明這一點.
⒉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去 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帕特·萊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個偏僻地方,發掘出一具約12米長,約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龍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 據此,科學家就能著手解開霸王龍的一些懸而未決之謎.
通常,體長12米,體重達3000千克,並長有17.7厘米長,剃刀般鋒利牙齒的霸王龍,如果不歸入食肉動物範圍,令人難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學家認為,霸王龍短得可憐的前肢(在4.5米長的軀幹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長),以及這蹣跚的步伐,緩慢的移動速度,使得它們不可能對小動物發起突然襲擊.他們深信,霸王龍的食物是以死亡動物為主的.
為了研究霸王龍的奔跑能力,科學家對所發掘的霸王龍腿骨,骨盆,趾骨進行生物力學分析.他們測定了霸王龍化石上左前肢二頭肌腱附著的痕跡,根據骨的大小和肌腱附著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計算出霸王龍的每側前肢可以抓得住約545千克的重量,這足以應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動物絕對不會長有能發揮如此強大力量的前肢.此外,過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獵物時,也許還可藉助於胸脯的重量,不讓獵物逃走.
⑴填入中橫線上的句子,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A.那便是唯 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時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這是最為完整也是唯 一保存至 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 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 今最完整的骨骼.
D.這是至 今最為完整也是唯 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⑵對霸王龍,科學研究者有兩種不同看法.第一種認為是食腐動物,其根據是:①,②,第二種認為是食肉動物,其根據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獵物時可藉助胸脯重量.你傾向於第 種看法.
泥盆紀晚期的某些肉鰭魚類很可能曾經受到過極度乾旱的威脅,迫使它們設法尋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繼續生存下去,這就使它們不得不先爬上乾旱的陸地,結果,有些肉鰭魚類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繼續過它們的魚類生活;大多數探險者很可能悲慘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數那些在陸地上學會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個體及其後代們,它們從此開創了全新的陸地生存空間,擺脫了水域對脊椎動物的限制,為向更高級的進化方向前進奠定了基礎.
假設你是第一條從水中爬上岸的魚,請展開你豐富的想像,試以第一人稱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
【火眼金睛】
⒈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⑴"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 "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出下文.()
⑵"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化石中隱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⑶"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運用擬人的手法,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精析:這幾個判斷題考察的是對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⑴句中的兩個問句不是設問,因為設問是自問自答,而這兩個問句只問而沒有答,所以是×.⑵句中,把生命歷程的痕跡比作條條皺紋,把化石比擬為人的臉.所以是√.⑶句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是對的,但是並沒有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說明人們剛剛挖掘出化石,開始了解他,所以是×.
⒗ 化石吟
【基礎練習】
⒈⑴物質由於長時期的風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壞.⑵變得虛幻,不存在.
⑶在水面以下行動或秘密行走.
⑷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很長的時間.
⑸青翠茂盛.
⑹稱讚而且佩服.
⒉勢 揚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⒊肉體 / 雖 / 早已腐朽 / 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 / 卻 / 悄然潛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 / 裹藏著 / 生命的 / 信息,
為歷史 / 留下 / 一串/ 珍貴的 / 密碼.
⒋略.
【拓展閱讀】
⒈⑴擬人化 遙感 考古 ⑵略.
⒉⑴D
⑵①前肢短得可憐.②步伐蹣跚,移動速度緩慢.①前肢力量足以應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⒊略.
【學後反思】
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值么都得化石?對本文中心起什麼作用?
你對本文的理解是什麼?(不少於100字)
《化石吟》課題研究
【目標導航】
1、了解生物進化方面的有關知識。
2、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3、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說明與詩有機結合的特點。
【課時導學】
〖日積月累〗
1、關於“吟”:
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遊子吟》,明于謙作有《石灰吟》。這類詩都有讚頌的意思。本詩標題《化石吟》,就是讚美化石的意思。
2、關於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在沉積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記載在地層書頁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遺體而形成的化石叫遺體化石。它保存著生物體原有的形狀和結構,一般保存下來的多是生物體的硬質部分,如動物的骨骼、牙齒、介殼等,植物的莖、花葉、種子等。由遺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遺物化石。如動物的糞便,魚卵爬行類和鳥類的卵,原始人製造和使用的石器、燒骨、裝飾品等。動力的足跡,昆蟲的爬跡,也可以形成化石,這一類化石叫遺蹟化石
3、詞語積累:
骸骨 遠古 潛行 蔥蘢 幽雅 化為烏有 海枯石爛 日轉星移
〖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節。通過提問,引出遐想。第1節以四個“最早”開頭、設題,引發讀者思考;第2節引出化石,解釋開篇“最早”的疑問。
第二部分,第3~6節。圍繞“化石”具體抒寫遐想內容,描繪逝去的多彩世界。第3節寫化石承載的信息,揭示生命的真正起源。第4節寫化石經受了億萬年變遷的考驗。第5節寫化石具有永恆的記憶力。第六節讚美化石的偉大功績。
第三部分,第七節。收束全文,回應開頭第2節,稱讚化石的記憶萬物的歷史作用。
2、寫作亮點:
⑴ 想像豐富,內容充實:
這首是抒情詩,但意象甚多,內容極為豐富,縱向想像到遠古,橫向想像到各種對象,而這都以“化石”為聯想點。“化石”是本詩的聯想的“點”由此及彼,先後聯想到魚兒、鳥兒、樹兒、海枯、石爛、日轉、星移、恐龍、猛獁等,它們都是通過化石來重現復原的,都與化石密切想關。這樣點面結合,虛實相生,今古交織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間,豐富了詩的內容。
⑵ 擬人比喻,生動形象:
全詩運用擬人手法,將化石當成會說話的人來寫,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同時也增加了詩的靈性,便於抒發感情。“生命的檔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術師”“卓 越的雕刻家”,這些都是對化石的恰當的比喻,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擬人和比喻手法的運用,增加了詩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疑難探究〗
1、詩的開頭兩節接連用六個問句有什麼作用?
詩的開頭兩節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了讀者的聯想與思考。後兩個問句點明抒情對象,領起下文內容。兩節連續不斷的提問,表現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奇幻的神話。
2、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構成前後照應的關係。“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否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話了”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前有提問,後有回答,有放有收,這樣寫,使全詩結構完整而又嚴謹。
3、具體說說“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這兩句詩語言運用的妙處。
這兩句詩兼用擬人和比喻。“皺紋”使人聯想到人,人臉上的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照。但不是寫人,而是在寫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臉,那么刻在這臉上的皺紋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檔案。這裡用比喻和擬人形象在說明了化石的作用──記錄生命的歷程。用詞方面,“道道”與“細細”是重疊詞相對使用,給人以迴環往復、節奏和諧之感。
4、“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表達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生命是在不斷地延續,是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的。讚嘆著大自然的神奇,人類的偉大。
【知識整合】
〖基礎知識〗
1、《化石吟》這首詩是一首讚頌化石的_________________詩。其中“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我們已學過同類型的古詩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吟》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請你用“/”給第三節詩標出節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質升華〗
1、根據句子的意思將詞語寫在括弧內或把詞語的意思寫在橫線上:
⑴ 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多用於誓言,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__________
⑵ 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指節令有了變化。_________________
⑶ 蔥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嘆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靈之火卻悄然潛行地下”寫一句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連結〗
(2005西寧市)請你認真探究歷史教科書中關於“馬”字的演示圖,根據要求寫出探究結論。
1、從漢字的起源看:漢字的起源跟實物有關,或最初的漢字是對實物的描摹。
2、從漢字的發展看:漢字的發展過程是由繁到簡或筆畫越來越少。
中國語文網 整理編輯

有關資料

一、話說魚類進化
魚類,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其漫長的演化歷史一直是眾多的生物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魚類的出現,標誌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魚類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一切高等動物,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甚至我們人類自身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為根據。科學家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岩石的絕對年齡,並劃分成不同的地質年代。這些地質年代中保存下來的古生物,記錄了當時的環境條件和生物信息,經過千萬年的沉積,形成化石,成為研究地質歷史和生物進化史的根據。
魚類的化石並不十分豐富,但它們依然能夠展示出古今各種魚類發生、發展的過程。最早的魚類化石沉積在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了。通過對岩石的研究,人們知道這種最早的魚類生活在鹹水環境裡,或者說是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的身體外面披有鎧甲一樣堅硬的外骨骼。這些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它們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魚類,因為穿了甲冑,它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積物中。應該說,它們是一群不會游泳的魚類。無頜類的內骨骼沒有被保存下來,所以科學家們推測它們具有軟骨骼,像我們見到的軟骨魚類鯊魚鰓魚一樣。
大量完整的無頜類化石是在泥盆紀找到的,泥盆紀可算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距今約1.3億~1.6億年),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庭達到全盛。
無頜魚類的基礎上,最早的有頜魚類也發展了。最初的頜是由幾個硬骨鰓弓改造過來的。鰓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進化過程中,頜與頭部背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堅固、更有效率的進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頜類也稱作盾皮魚,它們在泥盆紀盛極一時,但到泥盆紀末已大部滅絕了,一般認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都是由盾皮魚演化來的,它們分別朝不同的方向發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證據證明這個推論。一些盾皮魚仍具有扁平的身體,像它們的祖先一樣;但是大多數都變成流線型,甲冑也減少了,這種變化使它們獲得了很強的游泳能力。軟骨魚類也脫去了沉重的甲冑(但仍有背板的痕跡),發展出更加強勁有力的適於游泳的肌肉組織。有些科學家認為,軟骨魚類是“原始”魚類,但它們是否真正比硬骨魚原始,還有待證實。
有關脊椎動物頜的發生與進化的研究,是從19世紀進行的胚胎學研究開始的,它揭示了進化中的一個重要過程。頜的出現,說明動物的某個新的重要的特徵的出現可以使一個類群的生活領域擴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區。這以後,魚類得到了迅速擴展,成為今 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類群。
硬骨魚最初生活在淡水裡,後來逐漸向海洋伸展,終於成為海洋魚類的優勢類群。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產生了內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冑變成了薄薄的鱗片,從而使動作敏捷靈活,提高了運動速度
硬骨魚有兩個類群,其中輻鰭魚類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大大超過另一種魚──內鼻孔魚類。內鼻孔魚類包括一些形態和構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種類,它們具有內鼻孔構造,可以把嘴閉上而並不影響呼吸。內鼻孔魚類今 天能見到的只有肺魚矛尾魚。矛尾魚隸屬空棘目腔棘綱。它被譽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已經滅絕了的種類。第一尾矛尾魚是1938年被一名漁民在非洲東南海岸捕到的,這一發現轟動世界。以後又陸續捕到,證實這一古老魚類仍生活在現代的海洋里。腔棘魚的重要特徵是,鰭呈葉狀,具有肌肉,並有相連的輻棘,從而使一些魚可以在陸地上爬行。它們與兩棲類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人們認為兩棲類就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二、鳥類的祖先之謎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鳥類最初是由爬行動物逐步進化而成的。始祖鳥作為這一進化過程的中間階段的產物,歷來被人們當作鳥類的祖先。儘管這一進化理論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許多古生物專家對蜥蜴這樣的爬行動物會不會真因突然變異和自然選擇而變成鳥這一結論,仍多少持有懷疑的態度。於是,在學術界內,專家們針對鳥類的問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剛剛問世的時代,人們對於鳥類最早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說法,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後來到了1861年,在德國境內的一處石灰岩石採石場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奇特的生物化石。這塊化石殘留有翅膀,嘴裡有牙齒,翅膀前端有爪,並有著像蜥蜴一樣的由多節尾椎骨組成的長尾。這塊被稱為“始祖鳥”的化石的發現,使許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為之振奮不已。因為不少人堅持的“鳥類是由蜥蜴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在這裡找到了依據。
但是,在今 天,這一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觀點突然失去其權 威性了。因為在1986年,美國的考古學家在德克薩斯州發現了一種比始祖鳥還古老7 500萬年的鳥類化石,並給它定名為“原始鳥”,鳥類的祖先這一“寶座”因而將被原始鳥奪走。古生物學家指出,如果事實上是這樣的話,那么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也將被否定。
為了理解發現原始鳥的重大意義,我們有必要以始祖鳥的化石為基礎,看看鳥類的進化過程。關於始祖鳥的起源,英國博物館的龐夫雷特指出,以往人們認為是鳥類祖先的某一爬行動物群體,實際上並不是蜥蜴。始祖鳥是由恐龍家庭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的,始祖鳥與恐龍既是“遠親”,又是“近鄰”,它們都起源於槽齒類。不可否認,始祖鳥與一種被稱作虛骨龍的小型恐龍,在骨骼上確有非常相似之處,因此早在19世紀,就有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鳥類的祖先是這個群系的恐龍。
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這種說法雖然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鳥兒與恐龍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獲得更多的信心。
從外貌來看,許多鳥兒都與恐龍有些相像。恐龍中有一種叫鸚鵡嘴龍,它的嘴與會學說人話的鸚鵡的嘴十分相似。鴕鳥龍的腳和鴕鳥的腳一樣,也有三個腳趾頭,善於走路。鴕鳥龍沒有牙齒,鴕鳥也沒有。鴨嘴龍的嘴活像鴨子嘴,鴨嘴龍游水也像鴨子戲水。鳥類有毛,生活在1?8億年前的聯龍也是全身長毛。鳥類的骨骼是中空的,這樣可以減輕體重,便於飛翔。早期的一些恐龍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學家把這種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輕巧機靈,外貌和身體結構很像鳥。
在探索鳥類起源的過程中,爭論的焦點之一是鎖骨問題。鳥類的左右鎖骨相互粘連,是V字形癒合鎖骨,十分發達。而恐龍的鎖骨則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對此,持“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者認為,恐龍類和鳥類都來源於槽齒類,只是在後來的進化中它們的鎖骨才發生了不同變化,不能憑這一點就說恐龍不是鳥類的祖先。
可是,當上述觀點提出來以後,有的科學家又發現了一些帶有鎖骨的虛骨類恐龍,化石分析表明,始祖鳥虛骨龍的骨骼有明顯的共同之處,但是其中的許多特徵是槽齒類生物所不具備的。這樣一來,又推翻了以前關於恐龍與鳥類都起源於槽齒類的觀點。
後來,當原始鳥的化石發現以後,持有不同觀點的專家學者們紛紛轉移視線,試圖從原始鳥的身上找出新的理論突破。古生物學家經過分析原始鳥的化石後,驚奇地發現,原始鳥與始祖鳥相比,具有許多更接近鳥類的特徵。
首先,原始鳥類具有始祖鳥無法比擬的胸骨和龍骨突起特徵,而且非常大。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生有一種奇怪的肩骨,這是由於撐起羽毛的肌肉沿肩骨通過,因而一般鳥類的肩骨都很大。在這一特徵上,原始鳥與現代鳥十分相似。其次,原始鳥的骨骼也是中空的,並且具有與飛翔有關的骨骼特徵。
另外,原始鳥除殘留有普通鳥類所具有的一些特徵外,還殘存著一些爬行類動物所具有的特徵。例如其尾巴很長,有與脊椎牢牢相連的坐骨,似爬行類動物等等。
從以上事實中不難發現,鳥類的起源時間還要往原始鳥以前探究。原始鳥的發現,將有可能否定在此之前的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原始鳥化石的發現無疑為探究鳥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資料,但對於鳥類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們仍無法取得一致意見,只有發現了更古老的鳥類化石後才能作最後結論。
人們一直認為,始祖鳥(學名古翼鳥)是由爬行類進化到鳥類時的中間階段物種。2011年,考古學家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了一種比始祖鳥還古老7500萬年的鳥類化石,並給它定名為“原始鳥”。顯然,鳥類祖先這一“寶座”,將被原始鳥奪走。學者們指出,如果事實是這樣,那么鳥類是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觀點將被否定。
關於始祖鳥的起源,諸說不一。有人認為,它與恐龍一樣,起源於槽齒類。兩者既是“遠親”,又是“近鄰”。也有人認為,始祖鳥是由恐龍家族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的。
不可否認,始祖鳥與被稱作虛骨龍的小型恐龍,在骨骼上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早在19世紀,古生物學界就有人認為,鳥類的祖先是這個群系的恐龍。但古生物學家經過分析原始鳥的化石後,驚奇地發現,原始鳥與始祖鳥相比、具有許多更接近鳥類的特徵。
原始鳥生存於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當時正是恐龍剛剛出現的時期。所以原始鳥早在恐龍之前,起碼,至 今還沒有任何人發現比原始鳥更為古老的恐龍化石。這個發現說明,鳥類起源於原始鳥的觀點有可能取代以往的“恐龍說”。
三、兩棲類的祖先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條漁船,在靠近非洲東海岸的較深的海里,捕到一條奇怪的魚。
漁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奇怪的魚,它大約15米長,長得倒不難看,全身鋼青色,眼睛深藍色。最特別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鰭很大,有點像腿。
這條魚離了水,只活了四個來小時。船長覺得這的確是一條特別的魚,在科學上或許有什麼研究的價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給那兒博物院的管理員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個季節,非洲正熱不可耐,這條肥魚已經開始腐爛了。
拉蒂曼看了這條魚,也認為這是一種新奇的玩意兒,應當好好保存下來,給科學家去觀察,去研究。她請了一位專門做標本的人,把這條怪魚的皮剝了下來,塞進些草,做成一個標本。她想,這條怪魚一定是個新發現的種類,因此用自己的名字來稱呼這條魚,叫它做“拉蒂曼魚”,通常叫做矛尾魚
但是真糟糕,當時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條怪魚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話,一定會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個部分都保存下來。可是結果呢,只留下一張皮,一個頭顱,還有幾塊零碎的骨頭。
這條新奇的魚,實際上是人們所捕到的一種很古老的魚。說它“古老”,並不因為它已經活了20年,50年,或者100年了;而是說,它幾乎和3億年以前生活的一種魚一模一樣。
後來,人們在那個海區的深水裡,又捕到了幾條相似的怪魚,進一步肯定了先前的發現。
矛尾魚有什麼特點呢?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它跟遠古時代的總鰭魚一樣,長著獨特的胸鰭和腹鰭。這些鰭的內部骨骼,跟青蛙等兩棲動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還有能呼吸的鰾。
古生物學告訴我們,總鰭魚是一種古老的魚,是兩棲類的祖先。它們在發展中分為兩支:一支登入生活,演變成兩棲類,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漸演變,大部分種類絕滅了,矛尾魚就是這一支的一個代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氣候溫暖潮濕,樹木蔥鬱茂盛。在一望無際的沼澤地帶,生活著很多種類的總鰭魚。就在那個時候,有一部分總鰭魚爬上了陸地,成為兩棲類的祖先,發展成為陸上的脊椎動物。
後來,地球上起了很大的變動,山崩地裂,氣候變得乾燥而寒冷。河流和池塘開始乾涸,許多淡水魚都死絕了。人們猜想,總鰭魚也在那個時候滅絕了。所以,1938年發現拉蒂曼魚,看見居然還有活的總鰭魚存在,就好像在青島附近遇見了活的恐龍──青島龍一樣令人驚奇。
四、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就是種子無果皮包被的種子植物,如銀杏、松樹等,不開花但結無果皮的種子,有些可以吃,比如銀杏的白果。自白堊紀上半葉直至2011年,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進化和分布最廣的優勢植物。約二十五萬餘種,廣泛分布於山地、平原、沙漠、湖泊及河流,少數分布於海水中。中國約二萬五千餘種。裸子植物的孢子體高度發達,有明顯的根、莖、葉和花的分化,為喬木、灌木或一至多年生草本。絕大多數被子植物的木質部有導管,韌皮部篩管伴胞,但某些水生、寄生、腐生和肉質裸子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導管消失了。少數原始的裸子植物沒有導管。葉為有葉隙的大型葉。花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組成。
裸子植物早期的分類位置隸屬於種子植物門的裸子植物綱。但是,多數近代系統將其獨立為裸子植物門。根據形態學的綜合性狀常劃分為兩個綱:雙子葉植物綱單子葉植物綱。現代公認被子植物中的喬木、灌木較為原始,草本較為進化,單子葉植物衍源於雙子葉植物
裸子植物與人類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其中糧食有稻、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玉米、馬鈴薯和板栗等;蔬菜有青菜、蘿蔔、冬瓜、番茄和洋蔥等;油料有油菜、花生和芝麻等;輕工業原料有糖的原料甘蔗,著名飲料茶,紡織原料草棉,高級潤滑油原料蓖麻,國防工業和交通原料橡膠,以及建築和編織原料竹類;藥物有黃連和薄荷等;建築用材有樟樹毛白楊、白樺樹等;許多裸子植物還可供觀賞。
五、猛獁的故事
猛獁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儘管它們生活的冰河時代距今已很久遠,但科學家們對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習性仍懷有極大的興趣。
猛獁(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裡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獁的確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 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早在沙皇俄國的彼得大帝時代,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悉心研究過猛獁。猛獁的屍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猛獁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眾說紛紜。有人說,猛獁是由古代統帥漢尼拔用於征戰的戰象,遠征中散落在歐洲大陸,其中一些流落到烏拉爾就凍死了。還有一種推測說是猛獁的屍體是由其生長地──亞洲中部和南部,沿著西伯利亞的河流漂流而至的。法國的傑出科學家居維葉於19世紀上半葉發表了科學的斷言,猛獁的渾身長毛以及長鼻等生理特徵足以表明,它們的原產地就是發現其屍骨和殘骸的地方──西伯利亞地區。由於猛獁的骨骼和屍體的發掘地在北極圈外永久凍結的土壤層中,因此,儘管已經歷了千百萬年的歷史變遷,但這天然的冰櫃卻使屍骨殘骸保存完好。從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間,俄國彼得堡科學院共收到過30則關於發現猛獁的訊息,但由於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以及人們的考古科學意識淡薄,人類從未獲得過完整的猛獁屍體。而當時發現的骨頭、牙齒的數量是驚人的。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國雅庫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 570千克猛獁骨,而要獲得如此數量的骨頭,大約要找到200頭猛獁才行。以此推斷,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獁數量十分可觀。
1901年,一位獵鹿人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猛獁屍體,並設法成功地將這具屍體運抵彼得堡科學院。在發掘現場,人們發現猛獁是保持一種“坐姿”死在一個堅硬的大土塊上,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現象,胃中尚有沒消化的食物──樹枝和青草,甚至嘴裡還有一束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學家根據猛獁屍體的上述情況及現場環境,對這頭猛獁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在遠古時代的某一秋日裡,一頭猛獁漫步在別廖佐夫卡河的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和樹枝卷進嘴裡,突然,河岸邊的土層因河水的長期浸潤,承受不了猛獁這龐然大物的體重而發生坍塌,這頭猛獁束手無策地陷了下去,當它奮力掙扎總算支撐著站立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堅硬的岩塊砸在它的背上,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從肌肉充血的情況可以判斷出它最終是窒息身亡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