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發現,外形特徵,前肢,頭部,體型,羽毛,兩性異形,食性,棲息環境,化石標本,AMNH 5027,FNMH PR 2081,LACM 23844,BHI 3033,MOR 1152,MOR1125,MOR008,U13.1-13.4CMP 118742,MOR 1126,UCMP137538,物種進化,病症,壽命,衍生文化,
物種發現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
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這塊化石非常特別,確信於霸王龍。它長約30厘米,出土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恐龍灣,形狀類似一根兩端膨脹的桿,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狀。
這塊化石所屬的物種已被暫時命名為NMV P186069。研究人員推測,其主人體形介於6.5-7.2米之間,重約5.9噸,而普通霸王龍體長可超過12米,重量可超9噸。儘管個頭差別很大,但兩者均頭部巨大,前肢退化,後肢發達。
外形特徵
前肢
如同其他暴龍科,霸王龍擁有非常小的前肢,長度只有後肢的22%,一般個體的長度僅有80厘米左右,相對霸王龍的巨大體型和後肢來說,前肢顯得非常細小,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手臂。它們的手臂非常細而小霸王龍的長頭骨使它的前肢位置也靠後,這對前肢前伸伸不過其的嘴部,也無法摸到自己的嘴,同樣更沒法觸及到到自己的腳部,可能其作用僅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來平衡它們的巨大的頭部。
頭部
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霸王龍的牙齒成圓錐狀類似香蕉,適合壓碎骨頭,而絕大部分肉食恐龍的牙齒則多用於穿刺和切割。其頭骨結構顯示霸王龍的獵食行為可能和大部分獸腳類恐龍不一樣。
總體來說,大型肉食動物會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單獨獵食的動物往往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群體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獵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獵物。2014年的新論文顯示,成年霸王龍不同個體咬力在10萬牛頓到20萬牛頓之間.平均個體的咬合力大概為10噸+。
體型
從身長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龍都可以超過霸王龍,包括鯊齒龍、蠻龍、魁紂龍、索倫龍,但霸王龍的身體寬度、頸椎寬度、腿長、骨盆大小、肩胛骨大小遠遠超過馬普龍和魁紂龍等幾乎所有的異特龍超科恐龍,並有著食肉龍里最大型和最粗壯寬大的頭部、頸椎、軀幹和後肢,一般身材和體形的食肉龍和獸腳亞目(如角鼻龍、異特龍、斑龍、永川龍等等)僅有霸王龍不到50%的體重,而一些粗壯的食肉龍(如特暴龍、爆誕龍)也只有同體長霸王龍的75%-80%體重。與暴龍科相比鯊齒龍科成員雖然在身長擁有略微優勢,但是在身體粗壯程度卻完全不能和暴龍科相提並論,比如,鯊齒龍與巨獸龍在身長上都接近霸王龍,但是在體重和身高上卻比不上霸王龍。食肉恐龍里只有蠻龍和魁紂龍在體重指數可以達到或接近霸王龍的90%。霸王龍的骨架也非常厚重,雖然爬行動物只要不死就會一直生長下去,但是這並不代表爬行動物會一直變高變長,霸王龍的生長周期到19歲時結束,最遲不會超過21歲,當霸王龍的生長周期結束後,雖然霸王龍還會繼續生長,但是它既不會長長也不會變高,它的骨架會變得更加粗壯,整體看起來會更加強壯。這就是為什麼28歲的“蘇”只有12.2米,卻可以和14米以上等級的mor1126,ucmp137538等競爭已發現最大的霸王龍的地位。
羽毛
在2004年,科學期刊《
自然》公布的一份研究,敘述了一種早期
暴龍超科物種,奇異帝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
義縣組。如同許多在義縣組發現的恐龍,
帝龍的身體有一層覆蓋物,被認為是種原始
羽毛。另外也發現過體型較大的暴龍類身上長有羽毛,例如
華麗羽王龍。暴龍與其他暴龍科近親也被推測具有類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與
蒙古所發現的成年暴龍科化石具有罕見的皮膚痕跡,由典型的卵石狀
鱗片所組成。也有可能是幼年個體的身體某些部分覆蓋者原始羽毛,但成長後脫落,最後身體缺乏隔離物,如同許多現代大型
哺乳類,例如
大象、
河馬、大部分的
犀牛。根據
霍爾丹法則,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面積,它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因此成長後的暴龍較易保持體內的熱量。大型動物演化自溫暖的環境,而用來隔離熱量的羽毛會將過度的熱量留在體內,造成體溫過熱。因此大型暴龍科恐龍,例如霸王龍,可能在演化過程中失去原始羽毛,以適應溫暖的白堊紀氣候。
兩性異形
隨著標本的增加,科學家們開始注意到暴龍的個體間變化,並發現它們可分為兩種模式或形態,類似於某些其他
獸腳亞目恐龍。其中一個形態較為粗壯,而另外一個較為纖細。數個
形態學研究認為這兩種形態代表暴龍擁有
兩性異形,而較粗壯的形態通常被認為是
雌性個體。例如,數個粗壯標本的骨盆似乎較寬,可能用來容納產卵的通道。粗壯形態的第一節尾椎上的人字骨縮小,很明顯地用來是容納
生殖系統的產道,這特徵也在
鱷魚身上出現。
兩性異形的證據被削弱。一個2005年的研究發現,原先宣稱鱷魚的人字形骨特徵是兩性異形特徵是錯誤的,使得擁有類似特徵的暴龍的性別分類產生爭議。“蘇”的第1節尾椎上有完全大小的人字形骨,而“蘇”是個非常粗壯的個體,顯示這特徵並不能用來辨認這兩種形態。因為暴龍的標本被發現於薩克其萬省到
新墨西哥州的地帶,個體間的差異可能較適合顯示地理差異,而非兩性異形。這些差異也可能與年齡有關,較粗壯的個體可能是較年老的個體。
現在只有一個霸王龍標本被認為確實屬於某個性別。“B-雷克斯”標本的數個骨頭內保存了軟組織。某些組織被鑑定為髓質組織,髓質組織是種只存在於鳥類身上的組織,是鈣質的來源,可在產卵期製造蛋殼。因為只有雌性個體產卵,髓質組織只存在於雌性鳥類體內;但在雌性個體製造
荷爾蒙如
雌激素的期間,雄性個體也有能力製造髓質組織。這個證據明確顯示“B-雷克斯”是個雌性個體,並在產卵期間死亡。最近的研究顯示鱷魚沒有髓質組織,而鳥類與獸腳類恐龍共同擁有髓質組織,進一步證明了兩者之間的演化關係。
食性
霸王龍位於白堊紀晚期的食物鏈頂端,當時北美洲的各種恐龍基本上都可以成為它的捕獵對象,有時它們也會攻擊像阿拉莫龍這樣的長頸食草恐龍。腫頭龍由於體型較小一般不在霸王龍的食譜里。甲龍很少被霸王龍捕食。當時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龍例如矮暴龍等可能與霸王龍產生一些競爭,但卻遠不是霸王龍的對手。
棲息環境
在霸王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龍時代的
針葉植物和它的親緣植物,當時的景物和
佛羅里達州或
喬治亞州南部相類似,這個區域有些小樹,高約15~25米,樹幹直徑不到0·3米。在它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且恐龍種類相比
侏羅紀減少,所以霸王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像的奇特。
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開花植物,霸王龍生活的時期主宰著世界的生態系統,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塔州發現的,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
闊葉植物。
化石標本
CM 9380
霸王龍的
正模(正模的意思是確認這種動物身份的標本),由巴納姆·布朗在1902年發現於
蒙大拿州,並在1905年出土,最初的編號AMNH 973,後因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害怕被戰爭損毀,出售給
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編號修改為CM 9380,化石包含大部分頭骨,
脊椎骨,
肋骨,
尾椎骨,
肩胛骨,
肱骨,一個較為完整的
骨盆,後肢包括
股骨,
脛骨等等,雖然它是霸王龍的正模,但卻不是首先被挖掘出來的霸王龍標本。該標本的
肱骨讓科學家知道霸王龍有短小的前肢,但由於沒有發現指骨,霸王龍被長期重建為3個手指的形象,類似
異特龍。由於沒有發現完整的頭骨化石,也極大的參考了異特龍的
頭骨,從那時起,霸王龍被重建為直立的怪物。CM 9380體長12米,體重9.1噸。
AMNH 5027
巴納姆·布朗在蒙大拿州發現了一個身體部分非常完整的霸王龍標本,約有48%的完整度,143塊骨頭,完整度排第四,雖然沒有發現四肢化石,但身體部分幾乎完整,這個標本的頭骨非常完整,科學家意識到CM 9380的重建是錯誤的,把它拆除了,頸椎也是完整的,科學家得知霸王龍具有不同於其它食肉龍的短粗脖子。這具霸王龍化石的意義非常重大,它是霸王龍的“形象代言人”,多數復原圖都以AMNH 5027為準。體長11.7米,體重約8.5噸,現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FNMH PR 2081
1990年8月由Susan和Hendrickson在
南達科他州發現,暱稱蘇,共發現219塊骨頭,完整度達73%+(部分骨骼不完整,對稱完整度95%,修復後完整度79%),是最完整的的暴龍化石,也是體型較大的霸王龍。是霸王龍化石中最粗壯的,亦是年齡最老的。蘇的一條大腿骨134厘米,另外一條138厘米,修正之後都是140厘米(腿骨比例較短)。頭骨被壓塌陷的原化石尺寸是1.4353米,修正後枕基長為1.53米。暴龍頭骨全長1.5米,
南方巨獸龍頭骨全長1.75米,枕基長1.5米,
鯊齒龍頭骨全長1.67米,枕基長1.5米。
這個化石被命名為“蘇”,以紀念她的發現,但也發生了所有者的糾紛。“蘇”的發現處位於夏安河印地安保留區內,土地的擁有權屬於莫里斯·威廉斯家庭,一個蘇族印地安人家庭。在1992年,莫里斯·威廉斯宣稱具有“蘇”的擁有權,因此
黑山地質研究機構支付他5,000美元。該地的夏安河蘇族部落也宣稱具有擁有權。體長12.2米(順彎12.8米),體重10噸(估值11—12噸)。
傳統觀念認為蘇是一隻雌性,但近年研究結果表明它也有可能是雄性.[4]
LACM 23844
LACM 23844
1966年由Harley Garbani和幾位業餘古生物學家在蒙大拿州的加菲爾德縣發現。化石包含74塊骨頭,完整度達25%,包括:一個較完整的頭骨,2塊
頸椎,7塊
脊椎,4塊
尾椎,5根
肋骨,10根
脈弧,左
肩胛骨,
股骨,
距骨,
坐骨,左
脛骨,4塊
跖骨和10塊
腳掌部分的骨頭,是最大的纖細型霸王龍,體形比著名的蘇略小,推測其完整頭骨全長大約為1.56米。LACM 23844的
牙齒是霸王龍化石裡面平均最大的,而且擁有多顆相當大的牙齒。根據頭骨長度推測體長約13.2米,體重10噸以上。
BHI 3033
在1987年春季,另一位業餘古生物學家史丹·薩克理森在南達科他州發現一個編號BHI 3033的霸王龍,暱稱斯坦。化石約有63%的完整度,190塊骨頭,是第二完整的霸王龍化石,賴森在“斯坦”上發現了許多非致命性的傷口,包括數根斷裂且癒合過的肋骨、一個斷裂且癒合過的頸椎、臉頰處有癒合過的傷口、頭後側有個顯目的缺口,直徑約1公吋,大約是霸王龍牙齒的大小。頭後的傷口上有個薄的骨層,顯示“斯坦”並沒因為這個傷口而死。斯坦是纖細型霸王龍,體長大概11.7米,體重8噸。存於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MOR 1152
又稱F-rex,Frank rex。2001年由Frank Stewart發現,地點是蒙大拿州的加菲爾德縣,化石約有8%的完整度,化石包含部分後肢,骨盆,後肋,跖骨和椎骨等等,其中腓骨切面近端~4.5cm,著名的蘇(FMNH PR 2081)大概3.7cm。根據這個比例,將是14.2米長,重量估計13.6噸。
MOR1125
2000年由Bob Harmon在蒙大拿州的加菲爾德縣發現,化石也是相當的完整,有111快骨頭,完整度達37%,其中更是在股骨中發現了
髓質組織,是雌性鳥類產卵需要的元素,說明這隻霸王龍是雌性,也證明了獸腳類和鳥類的關係。相當的有研究價值。體長大約11米長,9噸重。
MOR008
1967年出土,發現者是Dr.William Macmannis,地點是蒙大拿州的加菲爾德縣,2006年才拼好頭骨,化石是一個較為完整的頭骨,約有65%的完整度,它擁有一個相當大的頭骨,復原長度165厘米(修正後160厘米),體長13.8米,體重12.4噸。保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U13.1-13.4CMP 118742
UCMP 118742
是一塊帶有牙齒的
上頜骨,它有一塊所有霸王龍中“面積”最大的
上頜骨810mm,(修復之後880mm,蘇是822mm),它才16歲,剛步入最佳生長期,卻已非常的龐大,身長13.1米,體重12噸。
MOR 1126
又稱C-rex,地點在蒙大拿州的加菲爾德縣,最大的霸王龍的競爭者之一,負責挖掘的
傑克·霍納(Jack Horner)並沒有給出具體數據,但是簡單的說MOR 1126比蘇大10% ,一直沒有公布任何數據,直到2010年傑克·霍納在PLoS ONE上發表的一篇霸王龍同類相食論文,隨意抽取了一塊腳趾骨頭測量,顯示比蘇(FMNH PR2081)長、寬、粗10%左右,估計和霍納原先的估計接近,身長14.3米,體重達14噸,但是腳趾的說服力不如其它部位,只有等待更多的數據公布才能證實。此外MOR 1126有部分頭骨,脊椎骨,腳趾和肋骨。是最大的霸王龍標本之一。
UCMP137538
完整的一個腳趾骨及部分後肢,同一個部位比“蘇”長17%,粗25%~33%”。目前最大個體霸王龍,長14.7米(順彎15.3米),重14.85噸,臀高5.2米。
物種進化
霸王龍的最早的祖先來自
三疊紀晚期的
始盜龍,它身長只有90厘米,還不到1米,體重只有5到7千克。始盜龍的的
下頜中部沒有一些素食恐龍那種額外的連線裝置。而是在
下顎的中間,有一個能夠讓下顎彎曲的活動關節,當雙顎咬住東西的時候便會緊緊鉗住獵物,而暴龍就有這種下顎。
它還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盜龍具有5根“手指”,而後來出現的食肉恐龍的“手指”數則趨於減少,到了最後出現的霸王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只剩下三到兩根“手指”了。再如,始盜龍的腰部只有三塊脊椎骨支持著它那小巧的腰帶,而後來的恐龍越變越大時,支持腰帶的腰部脊椎骨的數目就增加了。
數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霸王龍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後裔,例如
異特龍(其實霸王龍並不是
異特龍的後裔),它是最大,更多牙齒的恐龍的最後一代,這就是超級肉食恐龍的假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正確。推測它會潛伏在植物叢中發動突擊,強壯的前肢上長有3個指爪,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物,無疑是侏羅紀恐龍除了蠻龍以外最強的天敵之一,但到了白堊紀早期,異特龍突然消失在地球上,到了白堊紀晚期,暴龍科的霸王龍才出現在地球上。
近幾年發現的霸王龍和肉食恐龍有很多相異之處,就拿它的腳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
白堊紀末期恐龍的特徵,但它們都是小恐龍,他們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龍,如
似鴕龍。霸王龍其實是小型肉食動物,但後來演化成極為巨大的體型,它們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龍並沒有任何關聯,從解剖學分析可以輕易的辨認出那些恐龍與霸王龍沒有關係。
要追蹤出霸王龍的進化歷程就甚為困難—化石紀錄中有一大段空白,接著霸王龍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現了,直到在加拿大阿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區發現了新的線索,這裡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濱,線索烙印在此地已經有好幾百萬年了,加拿大恐龍足跡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處叫‘大倉’的煤礦,那裡發現了
甲龍等恐龍的足跡,他們通過巨大的崖面,發現這裡一度是濱海的泥地,這個地點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的年代有一億年之久,但附近卻沒有發現同時期的骨骸化石,所以專家們猜測,這是恐龍
遷徙的時候留下的,在這些足跡裡面並沒有霸王龍的,但是根據這些細長的足跡來判斷是某種巨型恐龍留下的,這也許是它的祖先。
這種恐龍是雷克斯暴龍演化過程中一個轉折點,與當時其他小型捕食恐龍不同,它是利用雙顎來殺死獵物,而不是使用前肢。這種適應性變化造成霸王龍的興起和它獨特的外形,霸王龍最早來源於
始暴龍,始暴龍體型細長,前肢也很長。演化至
獨龍時,它的頭變得更大,前肢變得更短,獨龍和霸王龍類似,但細看各個特徵的時候會發現它比霸王龍更為原始。
古生物學家認為霸王龍最近的親戚有兩種:一是北美洲的
懼龍,霸王龍在眼睛上方有一塊大骨突,而在蒙大拿發現的
惡暴龍化石,這個骨突就比較不突出,在早期的懼龍身上甚至更小。二是亞洲的
特暴龍,特暴龍原本稱為暴龍,但事實上它們有很多相異處,例如連線頭部的後
腦幹部分。
根據2011年的研究報告,在7500萬年前的
坎帕階,朱迪斯河組發現了一個暴龍亞科淚骨化石CM 9401,被歸類於Tyrannosaurus sp,但中坎帕階離霸王龍生存的晚
馬斯特里赫特階比較遙遠了,足足差了800萬-900萬年,所以有可能屬於別的暴龍亞科,例如懼龍屬。 一直以來,霸王龍是否披羽存在爭議,根據其近親研究通過華麗羽王龍披羽的化石證據從而引導出霸王龍超科物種都披羽的理論,但該理論存在一個缺陷就是華麗羽王龍並非霸王龍的直系祖輩科。而根據其古地理學研究,霸王龍生活的時代正處於
全球變暖時期,加上霸王龍本身就已是體型龐大,足以自身保暖加之當時全球變暖和生活環境的固有溫暖。再披羽無疑是加重了散熱負擔。除此之外,霸王龍的皮膚印痕化石也已被發現。從而否定了全身披羽論。
病症
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對一具被叫做“蘇”的霸王龍骨骼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發現在這具雌性霸王龍顎部存在著小洞,這是由於一種叫做“
毛滴蟲病”的鳥類
寄生蟲感染。直到這項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這具霸王龍顎部的小洞可能是與其他恐龍爭鬥時留下來的。至今2013年科學家指出,這隻40英尺長、9噸重恐龍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嚴重的寄生物
感染,這項最新研究關注“蘇”這具雌性恐龍和其他9具霸王龍化石標本喉部損傷狀況,此前科學家們主要認為這是受到細菌感染造成的。這種寄生物通常是通過鴿子等鳥類進行傳播,鴿子通常攜帶著毛滴蟲,卻很少出現疾病症狀。而
獵鷹和
鷹傳染之後卻會導致
喉部嚴重損傷。沃爾夫稱,這種喉部損傷類型非常接近於恐龍喉部出現的小洞傷口。沃爾夫強調稱,霸王龍和其他恐龍之間的打鬥傷口並不常見,同時這種損傷類型與當前在喉部出現的損傷有著明顯差別。由毛滴蟲導致的小洞傷口看上去邊緣更加整齊平滑,而打鬥撕咬造成的傷口卻顯得十分粗糙,同時他們的傷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跡並不相同。霸王龍是一種可能是家庭生活的,它們幼年,成年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獵殺進食,甚至有時
它們會彼此之間進行嗜殺。當它們的喉部出現嚴重的感染損傷時便無法進食,無論它們身體再
強壯,也會由於
飢餓和身體虛弱而導致
死亡。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
雖然毛滴蟲感染很嚴重,但“蘇”最終還是癒合了,“蘇”的身體也還發現了其它傷痕,包括3根肋骨
骨折,並沒有癒合好,中間還有空隙,右臂生前
肌腱撕裂留下骨刺,右肩胛骨受到重擊,兩節尾椎骨折後融合在一起,左腓骨曾
開放性骨折,受到非常嚴重的感染,骨質增生了一倍。但這些傷口都癒合了,“蘇”的死亡原因至今不得而知,但它的年齡很高,似乎是因為壽終正寢。
壽命
霸王龍身長達11.5-14.7米,身高4—6米,體重最重可達14.85噸。科學家們曾一度無法明白霸王龍何以長得如此之大,因為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在一生中生長速度都很緩慢,就像其他的爬行類動物一樣,但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長壽的霸王龍“蘇”也只活了28歲。據《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者埃里克森在對霸王龍化石的研究中發現,霸王龍在發育階段有一個快速生長期,在這期間,生長速率相當高,每天幾乎能長4斤肉。這種暴發性的成長,使得霸王龍能在短時間內長就龐大身軀。
登場時間 | 登場作品 |
---|
1925年 | |
1993年-2015年 | |
2006年 | |
1940年 | |
1940年 | |
2009年 | |
2013年 | |
2003年 | |
2006年 | |
2011年 | |
2006年 | |
2005年 | |
2003年 | |
2003年 | |
2009年 | |
2011年 | |
2001年 | |
衍生文化
1905年被命名後,霸王龍已經成為最
廣為人知的恐龍。霸王龍也是唯一經常以完整名“Tyrannosaurus.rex”稱呼的恐龍,而學名的縮寫“T.rex也經常被使用。羅伯特·巴克在1986年的《恐龍異說》中解釋霸王龍完整學名為何常用的現象,他認為“Tyrannosaurusrex”的發音極具特色、吸引力。
博物館也常有霸王龍的模型,並多為吸引參觀者的熱門展品;例如,
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蘇”標本2003年首次開放展覽的第一天吸引到超過1萬名觀眾參觀。
霸王龍首次出現在電影中起,它們被塑造成地表上出現過的最大型、最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在許多早期電影中,霸王龍常被誤植為有三根手指,類似
異特龍。或是受到查爾斯·耐特的繪畫影響,霸王龍被塑造成直立、尾巴拖曳在地上的笨重動物。直到1993年《
侏羅紀公園》的上映,觀眾才知道霸王龍的正確步態。
在出現在大量的書籍與漫畫中,例如美國80到90年代的漫畫《
卡爾文與霍布斯》曾將霸王龍敘述成最大型也是最恐怖的肉食性恐龍。一個60到70年代的英國樂團取名為“
T-Rex”。霸王龍也出現在許多電玩遊戲、玩具商品與廣告當中。但是到目前為止霸王龍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恐龍之一。
在電影《
侏羅紀世界》中,曾在《侏羅紀公園》中登場的霸王龍時隔22年再度出場,與
迅猛龍、
滄龍聯手擊敗了
暴虐霸王龍。電影的最後,霸王龍仰天怒吼的場景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