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鰭魚

總鰭魚

總鰭魚屬於硬骨魚綱,總鰭亞綱的化石種類和現生種類的通稱。化石種類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經歷了一個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的繁榮階段,直到中生代的白堊紀趨於絕滅。其中包括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四足動物祖先的骨鱗魚。化石總鰭魚和肺魚一樣具有鰾(肺),和肺魚不同之處是偶鰭構造較特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總鰭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肉鰭亞綱
  • :腔棘魚目
  • 現存魚種:只有腔棘魚一種
簡介,進化,特徵,現存魚種,

簡介

脊椎動物,硬骨魚類的1個大分支。除極少數外,幾乎完全是化石種類。在古生代泥盆紀和中生代曾廣泛分布。較早種類均生活於淡水中,從中生代三疊紀開始,也有棲于海中的。體圓肉厚,其中有的種類有內鼻孔,嗅覺發達,能用肺呼吸,背鰭2個,除第1背鰭和尾鰭外,偶鰭基部富有肉質,被有鱗片的柄部稱為肉葉,內有基鰭骨,能轉動,可用來游泳、支撐身體和作短時間爬行。尾鰭歪形、圓形或三葉形。上下頜有銳齒,鰓外有鰓蓋。為貪食性魚類。總鰭魚類包括骨鱗魚類和空棘魚類兩枝,現僅有殘存於非洲東南部海洋中的“矛尾魚”(Latimeri achalumnae),又稱“拉蒂邁魚”,即屬空棘魚類,被認為是總鰭魚類的“活化石”。古總鰭魚類的另一枝骨鱗魚類的頭骨、脊柱和偶鰭骨等,均表現出與原始兩棲類有驚人的相似,因而一直被公認是四足動物的祖先。但近年來,我國古魚類學家張彌曼採用頭骨化石的連續磨片技術,深入研究了我國雲南省東部的早泥盆紀骨鱗魚——先驅楊氏魚 (Younaolepispiaecursor)的特徵,並對比了其他骨鱗魚類的頭骨化石,首次發現這些魚類無內鼻孔,也無其他原認為是四足動物特徵的結構。這一發現如果得到確認,則總鰭魚類作為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地位,將需要重新考慮。
總鰭魚總鰭魚
總鰭魚偶鰭基部有發達的肌肉,鰭內原骨骼排列和陸棲脊椎動物的四肢骨構造相似。這種肉質鰭不僅能支撐身體,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沿陸地移動。由地質史和發掘的化石證明,總鰭魚有可能進化為古代的兩棲類。早期的總鰭魚均生活於淡水內,從中生代三疊紀開始,有一支轉移到海中生活。這就是殘存至今的空棘魚類,著名的代表就是 1938年在非洲東南部沿岸捕捉到的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也叫拉蒂邁魚)。當時曾轟動一時,被稱為活化石,因為人們認為早在6000萬年以前總鰭魚就已滅絕了。矛尾魚至今已捕到幾十條,均在葛摩島附近,一般生活在200~400公尺的深海中,體重13~80公斤。
總鰭魚總鰭魚

進化

在晚泥盆世時期,作為陸生脊椎動物的最早類型,總鰭魚開始登入。總鰭魚已經具有原始肺的構造,它的肉質偶鰭可以使身體在陸地上爬行。進入到石炭一二疊紀時,從兩棲動物迷齒類深化出來的蜥螈形類,堅定的保持著陸生的方向,它們很可能就是爬行動物的祖先。
總鰭魚總鰭魚
總鰭魚化石種類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直到中生代的白堊紀趨於絕滅。偶鰭基部有發達的肌肉,鰭內原骨髓排列和陸棲椎動物的四肢骨構造相似。這種肉質鰭不僅能支撐身體,而且能在一定程式上沿陸地移動。由地質史和發掘的化石證明,總鰭魚有可能進化為古代的兩棲類。

特徵

總鰭魚類有一個強半的歪尾,兩對支身體的葉狀持的偶鰭,兩個背鰭,還有厚的斜方形的齒鱗。總鰭魚的內內胳有條強壯的脊索,頭骨和上下頜完全是硬骨質的。齶上有牙齒,鋒利而尖銳,很適合於捉住捕獲物,因此總鰭魚顯然是肉食性的魚類。把總鰭魚的牙齒橫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見到釉質層是強烈地褶皺起來的,形成一種曲曲折折迷宮似的圖案,這種牙齒稱為迷齒,與早期兩棲動物的牙齒結構相似。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總鰭魚有內鼻孔,現生深海種類也沒有。特別有意義的是偶鰭的內部結構,在偶鰭內有一塊與肢帶相關節的骨頭,在這塊骨頭的下邊是與之相關節的兩塊骨頭,在這兩塊骨頭的下邊還有一些向鰭的遠端輻射的骨頭。把這些骨頭與陸生脊椎動物四肢骨相比,它們分別相當於四肢的骨的肱骨股骨)、橈骨與尺骨(脛骨腓骨),但是這樣的結構與陸生動物四肢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科學界對於到底誰是兩棲動物祖先的問題上,仍然在肺魚和總鰭魚之間搖擺。總鰭魚有兩大特點:一是它的胸鰭和腹鰭的骨骼排列方式和現代生存的青蛙的四肢骨基本相同,這種強有力的鰭,便於在陸地上支撐和移動身體;二是總鰭魚能用鰾直接呼吸空氣。
總鰭魚總鰭魚

現存魚種

現存的總鰭魚只有腔棘魚一種.
圖為某種總鰭魚的胸鰭骨骼
總鰭魚總鰭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