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四肢骨包括
上肢骨和
下肢骨,由與軀幹相連的肢帶骨和自由活動的游離肢骨組成。上、下肢骨的數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特點是上肢骨輕巧靈活,下肢骨粗大堅實,起支持和移動身體的作用,這與人類直立行走密切相關的。上肢骨由鎖骨、肩胛骨和肱骨、橈骨、尺骨、手骨構成。上肢骨構成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手關節等,這些關節使人進行勞動時更加靈巧。下肢骨由髖骨、股骨、脛骨、腓骨、髕骨、足骨組成。髖骨與軀幹骨中的骶骨、尾骨共同連線構成的環叫骨盆,是軀幹骨與四肢骨之間的骨性成分,有傳導重量、支持、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從青春期開始,骨盆逐漸出現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骨盆寬而短,男性骨盆窄而寬等。女性骨盆的特點主要與妊娠和分娩機能有關。下肢骨的主要關節有髖關節、膝關節等。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和半月板,這些結構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固性和靈活性。
一側的上肢骨由肩胛骨1塊、鎖骨1塊、上臂骨(肱骨)1塊、前臂骨(橈骨、尺骨)2塊和手骨27塊(腕骨8塊、掌骨5塊和指骨14塊)組成,兩側上肢骨共64塊。
下肢骨一共有62塊,每側有髖骨1塊、大腿骨(股骨)1塊、膝蓋骨(髕骨)1塊、小腿骨(脛骨、腓骨)2塊和足骨26塊(跗骨7塊,蹠骨5塊和趾骨14塊),共31塊。
上肢骨的解剖結構
上肢骨左右對稱,包括上肢帶骨(鎖骨與肩胛骨)及游離上肢骨,後者由近及遠依次排列,即肱骨、橈骨與尺骨、腕骨8個、掌骨5個和指骨14節;腕骨、掌骨和指骨合稱為手骨。除肢帶骨和腕骨以外,其餘都屬於長骨。
上肢帶骨包括鎖骨與肩胛骨,上肢骨藉此與軀幹骨相連。
鎖骨
鎖骨橫列於頸根皮下,呈“~”形,無髓腔,其全長可在皮外捫觸。鎖骨是全身發生最早的骨,其內側部分屬於膜內成骨。鎖骨內側端膨大為胸骨端,有胸骨關節面,關節面下方有肋鎖韌帶壓跡;外側端是扁平的肩峰端,具有小的肩峰關節面,肩峰端下面有錐狀結節和斜方線,為喙鎖韌帶所附著。兩端之間呈棒狀,即鎖骨體。體內側部為圓柱形,外側部較扁平,後面有滋養孔,下面有淺溝,為鎖骨下肌附著處。整個鎖骨的內側2/3突凹向前,外側1/3曲凹向後。因間接暴力所致的骨折多出現於鎖骨外、中1/3之間,此處是兩個彎曲交界處,也是圓柱形與扁平形兩部分的交界處,是鎖骨的弱點。鎖骨骨折可使上肢運動受限制。
肩胛骨
肩胛骨是三角形的
扁骨,位於胸上分的後外側,其下角約達第8肋骨。肋面向前,有廣而淺的肩胛下窩;背面被橫列的肩胛岡分為小的岡上窩與大的岡下窩。肩胛岡向外上延伸為上下扁的肩峰。肩峰前緣有肩峰關節面,接鎖骨肩峰端。肩胛骨外側角肥大,有朝向前外下的關節盂,接肱骨頭。盂的上、下方有盂上結節和盂下結節;盂的內側稍細,即肩胛頸。由頸的上方伸出彎向前外側的喙突,其根部內側有肩胛切跡。肩胛骨下角稍厚;上角甚薄。肩胛骨上緣薄;內側緣即脊柱緣,稍厚;外側緣即腋窩緣,最厚。岡盂切跡位於肩胛岡外側緣與關節盂之間。肩胛骨的滋養孔位於肩胛頸的前面和後面。
游離上肢骨游離上肢骨包括肱骨、橈骨、尺骨和手骨。
肱骨
肱骨是典型長骨,分為一體兩端。上端包括半球形的肱骨頭,有相應的關節面,其周圍稍縮細,稱為解剖頸。解剖頸外側有大結節與小結節,兩結節向下延伸為大結節嵴與小結節嵴;兩結節與兩嵴之間有結節間溝,溝內有二頭肌長頭腱通過。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名為外科頸,是骨折易發部位。肱骨體中分的前外面有“V”形的三角肌粗隆,內側緣有滋養孔,開口向上;後面有自上內斜向下外的淺溝,稱為橈神經溝,橈神經行經此溝。
下端微曲向前,其兩側有突出的內上髁及外上髁;前者後方有尺神經溝。兩髁向上延伸為內側髁上嵴與外側髁上嵴。兩髁之間的內側分是肱骨滑車,滑車的內側緣更為突出,外側分是突向前下方的肱骨小頭;此兩結構都有關節面。滑車上方的前後面及小頭上方的前面,分別有冠突窩、鷹嘴窩與橈窩。
橈骨
橈骨在前臂居外側,上端有形似象棋子樣的橈骨頭,頭上面有關節窩,周圍有環狀關節面。頭下接橈骨頸,頸與橈骨體交界處的內側有橈骨粗隆,其後分是二頭肌腱止處。橈骨體上細下粗,體與尺骨的相對緣薄銳,即骨間緣,體的中段向外側凸曲,前面有滋養孔,開口向下。下端膨大,微曲向前;其外側緣突向下構成橈骨莖突;內側面有尺切跡,接尺骨頭;下面是腕關節面,接腕骨;背側有數個結節和溝,溝內有肌腱通過。
尺骨
尺骨居前臂內側,其後面的全長位於皮下,易捫及。上端粗大,上方的鷹嘴和下方的冠突突向前,兩突之間的凹陷是半月切跡(關節面),接肱骨滑車。尺骨粗隆及橈切跡(關節面)分別位於冠突的下方和內側。尺骨體上粗下細,其外側緣薄,即骨間緣。體前面上段有數滋養孔,體的下1/4向內側凸曲。下端有尺骨頭及位於其內側的尺骨莖突。尺骨頭的前、外、後面及下面都有關節面。
手骨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與指骨,都可在皮外捫。①腕骨是8塊短骨,分為近側列與遠側列。近側列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豌豆骨是位於三角骨前面的一個籽骨;遠側列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它們互相連線成一整體,後面凸,前面凹構成腕骨溝。溝的外側界是舟骨結節和大多角骨結節組成的腕橈側隆起;內側界為豌豆骨和鉤骨鉤組成的腕尺側隆起。腕骨的血管由其前面、後面出入於骨。近側列腕骨的近側關節面接橈骨,遠側列腕骨遠側的關節面接掌骨。②掌骨5個,由外側向內側按序號命名為第I~V掌骨。上端是掌骨底,第I掌骨最粗最短,其底有鞍狀關節面接大多角骨。其餘4個掌骨的底除接腕骨之外,彼此連結;第III掌骨底有突向上的莖突。掌骨下端是掌骨頭,下面與前面有半球形關節面,但其前面的關節面較平。掌骨體的前面稍凹,滋養孔在第I掌骨位於內側,在其他掌骨位於外側。③指骨:指骨共14節。拇指兩節,其它四指各3節,依次命名為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各指骨上端為指骨底,近節指骨底有凹的關節面。除遠指節骨以外,各骨下端稱為指骨滑車,與其遠側的指骨底連結。各指的遠節指骨末(下)端呈蹄鐵狀膨大,稱為遠節指骨粗隆。
上肢骨常見變異與畸形:①
鎖骨:鎖骨肩峰端和部分骨幹可能缺如。②
肩胛骨:肩胛切跡可能因韌帶骨化成為一孔;肩峰可能終生不與肩胛岡長合而成為獨立的骨。③肱骨:可能出現滑車上孔,溝通冠突窩與鷹嘴窩;內上髁上方有時出現彎曲向下的髁上突。④橈骨:有時部分地或全部缺如;粗隆可能以籽骨的形式出現。⑤尺骨:除可能部分地或全部缺如之外,有時鷹嘴終生不與尺骨長合,或其上方出現籽骨。⑥手骨:手舟骨有時缺如或出現二分舟骨;腕骨間可能發生長合或出現中央骨;第III掌骨莖突可能脫離本骨而與腕骨長合;鄰位指骨可能融合為並指;指節骨數目可增加;或出現多指畸形。
下肢骨的解剖結結構
下肢骨與上肢骨相比較為粗大強壯,包括下肢帶骨(髖骨)及游離下肢骨。後者由近及遠依次排列,即股骨、髕骨、脛骨和腓骨,以及跗骨7塊,跖骨5個和趾骨14個;跗骨、跖骨和趾骨合稱足骨。它們左右對稱;除髖骨、髕骨和跗骨以外,其餘都是長骨。
下肢帶骨下肢帶骨即髖骨,左右各一,組成骨盆的側壁。游離下肢骨藉此連於軀幹。
髖骨
髖骨是不規則骨,上部寬扁,下部有大孔,中間窄厚;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約在17歲時長合構成。髖骨中間部分由髂、坐二骨的體和恥骨上支的一部分構成,其外面有深窩,即髖臼,容納股骨頭,臼中央有深陷的髖臼窩,是骨的薄弱處。窩的周圍為關節面,即月狀面。髖臼下緣缺如為髖臼切跡。①髂骨構成髖骨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體內平外凹,構成髖臼的上2/5弱。髂骨翼的主要標誌是肥厚的上緣,呈“~”形彎曲,稱為髂嵴。髂嵴分外唇、中間線和內唇;前端終於髂前上棘,其下方有髂前下棘;後端終於髂後上棘,其下方有髂後下棘,髂結節外唇中部向外側突出小突起。髂骨翼內面前分是髂窩,借其下方的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耳狀面位於髂骨翼內面後分的前下分,接骶骨耳狀面;剩下粗糙的後上分是髂粗隆。髂骨翼外面即臀面,可見三條粗澀的線,即臀後線(最短)、臀中線(最長)和臀下線(最不明顯),它們都是肌與筋膜附著處。在生活狀態,髂嵴全長可在皮外捫得,其最高點約平第4腰椎骨;髂後上棘位於臀部皮膚凹陷處,平第2骶椎棘突,距正中線約4cm。②坐骨構成髖骨下後部,分為坐骨體與坐骨支。坐骨體內平外凹構成髖臼後下2/5強。坐骨支由體伸向下,呈三稜柱狀,繼而轉向前上,接恥骨下支;其轉彎處特別粗壯,即坐骨結節。坐骨體後緣下分有尖的突起伸向後內,稱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的凹陷稱坐骨大切跡;坐骨棘與坐骨支後緣之間的凹陷是坐骨小切跡。③恥骨構成髖骨前部,分一體二支。恥骨體前後扁,分為三面一緣。前面朝下前,供股內側肌組起;後面朝後上,是小骨盆前壁,內側面即聯合面,粗糙,與對側者結為恥骨聯合。上緣即恥骨嵴,鈍,突向前,外側端有明顯的恥骨結節;嵴與結節皆可在皮外捫得。恥骨上支自體伸向後上外方,構成髖臼的前1/5。其前緣鈍名閉孔嵴,後緣銳即恥骨梳,二者之間的骨面光滑,自恥骨結節向外側擴延至髂恥隆起與髂骨接連。下緣亦銳,與恥骨梳之間有平滑的盆面。下緣與閉孔嵴之間為朝向下後的閉孔面;此面有自後方向下前斜行的閉孔溝。恥骨下支扁細,由體伸向後下外方並與坐骨支接連圍成大的閉孔。
髂骨的血液供給來自髂腰動脈、旋髂深動脈、閉孔動脈及臀部動脈的分支;坐骨的血液供給來自閉孔動脈和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恥骨動脈的來源與坐骨者同。
游離下肢骨游離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股骨
股骨是大腿的骨,其長度約為人體高的1/4,分為上、下端和體。上端包括具有球面的股骨頭,其中央的小窩是股骨頭凹;頭的下外側接股骨頸,頸的外側為大轉子,前下方的突起是小轉子。兩轉子之間,前面有轉子間線,後面有轉子間嵴。在活體大轉子尖正對髖關節中心,並與恥骨聯合上緣在同一水平面內;大轉子尖的內面有小窩,稱為轉子窩。股骨體略拱向前,呈圓柱形,作為人股骨的重要特徵是後面的粗線。粗線中份有1~2個滋養孔,開口向下。粗線向上分為二唇,外側的終於臀肌粗隆,內側的終於恥骨肌線;向下也分為二唇達股骨內側髁及外側髁,二唇之間的骨面稱為膕面。股骨下端膨大為股骨內側髁與外側髁,兩側髁向兩側的最突出處是內上髁與外上髁。兩髁的前面、下面和後面都是關節面,接脛骨。兩髁的後分以髁間窩彼此分離;前面有髕面,與兩髁前面的關節面相連,髕面的外側界較內側界更突向前。收肌結節是內側髁後上方的小突起。股骨頸與體之間形成一定角度,稱為頸乾角,男性約為132°,女性約為127°,兒童約為151°。頸與體之間在水平面上有前傾角,約為12°~15°。
股骨的血液供給:上端主要來自閉孔動脈或旋股內側動脈的股骨頭韌帶動脈、旋骨內外側動脈的支持帶動脈;乾骺動脈不供給頭或頸;體接受發自股深動脈穿動脈的分支;下端主要接受膝最上、膝上內、上外和膝中動脈的分支。
髕骨
髕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居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它後面的關節面被一縱行鈍嵴分為外側寬內側窄的兩部分,髕骨與股骨的髕面相接參與膝關節的構成。
脛骨
脛骨居小腿內側,全長可在體表捫得,分上下端和體。上端膨大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其上面都有上關節面,與股骨兩髁相對應。兩個上關節面之間有髁間隆起,隆起的前方及後方為髁間前區和髁間後區。脛骨粗隆位於兩髁之間的前面,有堅強的髕韌帶附著。外側髁的後分下面有腓關節面。脛骨下端稍膨大,其內側部分向下延伸為內踝。內踝後面有踝溝;外側面有踝關節面。脛骨下端的下面有下關節面,接距骨;外側有腓切跡。脛骨體呈典型的三稜柱狀,有前緣、骨間緣及內側緣。其前緣與內側面全居皮下。體的後面上段有斜位的比目魚肌線,滋養孔在此線上。脛骨的血液由膕動脈的膝下外動脈、脛前、脛後和腓動脈及內踝動脈發支供給。
腓骨
腓骨居小腿外側,較脛骨細甚,承重甚小;分上下端和體;上、下端可在體表捫得。上端為腓骨頭,有關節面,下端膨大下突,成為外踝。外踝內側有踝關節面,關節面的後下方有外踝窩。腓骨體略呈四稜柱狀,有前緣、內側嵴後緣及骨間緣,滋養孔位於後面中分。其動脈來自膝下外動脈、腓骨滋養動脈、外踝後動脈及腓動脈穿支等。
足骨
足骨由近側(後)到遠側(前)依次為跗骨、跖骨和趾骨,都可在皮外捫得。①跗骨7塊,位於足的後半,都是短骨,分為後、中、前三列:後列是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是足舟骨;前列由內側到外側依次為內側、中間和外側楔骨及骰骨。距骨前端為頭,頭的前面有舟關節面;頭後方為距骨頸,其餘部分是距骨體。距骨體上面有距骨滑車,內側和外側有內踝關節面和外踝關節面,此三關節面與小腿骨的下端形成關節。體的下面有深的距骨溝,溝的前方和後方都有關節面與跟骨相接連。跟骨位於距骨下方,向後下突出的是大的跟結節;向內側的突為載距突,載距突的上面有關節面,接距骨,下面有長屈肌腱溝,關節面的前外側有斜位的跟骨溝,與距骨溝相對應,合成跗骨竇。跟骨的上面與前端都有關節面,分別接連距骨和骰骨。足舟骨在足的中部,位於距骨頭前方。其後面與前面都有關節面,分別接連距骨頭與前方的三個楔骨。舟骨粗隆從足舟骨內側突出。內側、中間、外側三個楔骨並列於舟骨前方。內側者下寬上窄,其餘兩個上寬下窄,外側楔骨的外側鄰接骰骨。骰骨居足外側,前接跖骨,後接跟骨,其外側有腓骨長肌腱溝。跖骨5個,並排於前為趾骨後為足舟骨和骰骨之間,由內側至外側按序號命名為第I~V跖骨。跖骨分近側(後)的底、體和遠側(前)的頭三部分:前後端都有關節面。第I跖骨最粗壯。第V跖骨底外側分突向後,成為第V跖骨粗隆。跖骨底之間亦有相互連線的關節面。趾骨14個,趾兩節,其餘四趾各3節,命名為近側趾骨、中間趾骨和遠側趾骨。各趾骨後端為底;遠節趾骨前端有遠節趾骨粗隆,其它趾前端皆為趾骨滑車。
血液供給:距骨主要由足背動脈、外踝動脈、腓動脈穿支及脛後動脈發支供給;跟骨主要接受足背、脛後和腓動脈的支;足舟骨的動脈主要來自足背動脈及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其它足骨的血液都是由其附近的動脈發支供給。下肢骨常見變異與畸形①缺如:股骨、髕骨、脛骨或腓骨都可出現部分或全部缺如。②副骨:脛下骨位於內踝下方;足骨的副骨不罕見,如三角骨、副舟骨、第二跟骨、第二骰骨、楔間骨、楔旁骨等。③骨刺:可出現於跟骨、距骨、趾骨。④籽骨出現部位頗多變化;此外可能出現二分髕骨。趾節骨的數目可有變化;或可出現多趾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