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

鎖骨

鎖骨(英文:Clavicle;拉丁文:Clavicula)是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類動物肩胛帶三骨之一。硬骨魚身上已經有其痕跡,有尾兩棲動物仍沒有鎖骨,無尾兩棲動物有鎖骨。除了鎖骨,還有喙狀骨和肩胛骨,共同組成肩胛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鎖骨
  • 外文名:Clavicle
  • 拉丁文:Clavicula
  • 組成肩胛帶:鎖骨、喙狀骨、肩胛骨
一、解剖結構,二、相關疾病與治療,

一、解剖結構

是上肢帶的組成部分,為連結肩胛骨胸骨的“S”形細長骨,橫架於胸廓前上方,位於皮下,它的全長都能觸摸到。鎖骨沒有骨髓腔,是胎兒體內首先發生骨化的骨,是膜內成骨的骨。
鎖骨是上肢中與中軸骨骼相連結的骨,它起著撐桿作用,將上肢撐離軀幹,擴大人的視野,增大上肢的活動範圍和提高上肢的勞動效能。
鎖骨內側鈍圓稱胸骨端,它與胸骨柄的鎖切跡相關節。外側端扁寬稱肩峰端,它與肩胛骨的肩峰相關節。鎖骨的外側1/3上下扁平凸向後,內側2/3呈三棱形凸向前。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鎖骨是體內最常發生骨折的骨。鎖骨中1/3與外1/3交界處是最薄弱部位,人跌倒肩或手著地時,向軀幹傳遞的暴力大於該薄弱部骨強度時即發生骨折。
中國人鎖骨長度男性為14.6~14.7厘米,女性為12.9~13.3厘米。
鎖骨(右)

二、相關疾病與治療

鎖骨骨折是最常見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2.6%~12%。在成年人,2%~5%的骨折累及鎖骨,而在兒童,這一比例高達10%~15%。在鎖骨骨折中,中段骨折占所有骨折的80%,而內1/3、外1/3分別占鎖骨骨折的5%和15%。鎖骨內1/3對深層的臂叢神經、鎖骨下靜脈、腋靜脈、肺尖部等重要器官起到保護作用,該部位骨折可合併臂叢神經損傷等嚴重併發症。
鎖骨骨折分為3型:Ⅰ型為中1/3骨折,Ⅱ型為外1/3骨折,Ⅲ型為內1/3骨折
1鎖骨近端骨折鎖骨近端1/3的骨折通常進行保守治療。這種類型骨折臨床並不常見,通常骨折端移位較小,且很少累及胸鎖關節。但是當骨折塊向後移位明顯,骨折塊突入頸根部或者縱隔內,骨折塊對頸根部血管和神經有壓迫風險及多發傷或浮肩發生時,需進行切開或閉合復位。
2鎖骨中段骨折大多數的鎖骨中段骨折,可通過前臂吊帶或“8”字繃帶治療。保守治療仍是治療鎖骨中段無移位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鎖骨中段骨折手術治療的指征有:開放性骨折;伴有鎖骨下神經血管損傷的骨折;移位明顯,皮膚隆起明顯有發展為開發骨折可能;同側鎖骨和肩胛骨骨折(漂浮肩);移位超過鎖骨直徑或短縮超過2cm。關於鎖骨中段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在國記憶體在很大爭議,對於鎖骨中段無移位骨折,可嘗試保守治療,這種情況很少影響患者術後的功能和美觀。但是對於移位型鎖骨中段骨折,建議其進行手術治療。因為移位型鎖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療後易引起肩部畸形,肩部功能障礙及骨不連等併發症。
3鎖骨遠端骨折對於無移位的鎖骨遠端骨折可以選擇保守治療。鎖骨遠端1/3骨折大多數是無移位或有微小移位,處於關節外,因此鎖骨遠端1/3骨折通常選擇非手術治療。手術與否主要取決於骨折端的移位程度,穩定性及患者的年齡。已有很多內固定技術用於治療鎖骨遠端骨折,例如克氏針固定、喙鎖螺釘固定、鎖骨鋼板及鎖骨鋼板鉤等。但是,每種術均有相應的缺陷,這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套用。克氏針大多不能對抗上肢下垂的重力而易折彎、滑脫、甚至斷裂;克氏針若沒有穿過骨折內側段皮質,固定不牢靠易滑脫,滑脫率高達50%;針尾留於皮下易刺激鄰近組織引起疼痛,影響功能鍛鍊。
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技術有鋼板內固定和髓內固定等。1、鋼板內固定技術可實現骨折端早期剛性固定,有助於患者的早期活動。鎖骨上鋼板有損傷鎖骨下神經血管結構的風險,而鎖骨前鋼板和髓內釘等內固定無此方面風險。2、彈性髓內釘用於治療青少年鎖骨骨折,其療效良好,創傷小,固定可靠,為青少年鎖骨骨折治療提供一種可靠的選擇。
鎖骨骨折術後早期內固定失敗的原因是內固定穩定性不佳,可通過更換內固定治療;而晚期失敗是由骨折不癒合所引起,萎縮性骨不連應使用鎖定鋼板進行橋接固定並使用自體髂骨植骨。多次手術可能會造成肩關節輕度疼痛和功能障礙,因此手術治療鎖骨骨折應根據骨折類型合理選擇內固定,術中注意保護骨折端血運,以降低術後內固定失敗的發生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