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股

剪子股

剪子股是徐州市民間俗成的街區名稱,位於徐州彭城路南端一段街區,即彭城路到原大菜店附近分岔,形成岔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子股
  • 地理位置:徐州市雲龍區彭城街道蓮花社區
歷史沿革,商業發展,地理位置,地名典故,

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明初,念佛堂即現今的奉親庵建立,說明東去下坡路應在明朝初年開闢。明初以1380年計算,這條岔路出現已有600多年。
據徐州市史志協會副會長李世明介紹,這只是“剪子股”地形形成的環境,至於“剪子股”地名約定俗成的年代,應該稍晚些。史料記載,明末天啟4年(1624年),黃河在奎山決口淹沒徐州,人們尋高地避難,這高地除戶部山外,大多選擇奔向距城三里外的雲龍山。當時這一帶聚集居民,大多是逃荒者,不得進城而形成稠密街區,也不是不可能。
乾隆四次來徐州,在剪子股南首留下“御橋口”地名。如果以最後一次時間計算,是乾隆49年,即1784年4月。此時剪子股已經是有庵、有廟、有人家了。照此推算,剪子股地名的出現,最遲應在明末清初之際,有約400年歷史。
念佛堂原名呂公堂,明初修建。清道光七年(1827年),念佛堂住持曾在居士的資助下修繕呂公堂,庵內現存碑額記載了這段歷史。
光緒年間,念佛堂再度興盛,並改稱為奉親庵,此事與戶部山一張氏女子有關。這位張家女子自幼隨母信仰佛教,曾三次變賣家產修繕呂公堂。1933年,維修了原北屋殿堂;後又增建了西屋大殿和南屋配房,古木參天、佛事鼎盛,遂改成了念佛堂。
1941年,又在原址向前續接一個院落,變成前臨東剪子股、後抵西剪子股的兩進院落,擁有房舍20餘間,成為徐州著名佛教聖地,並赴京請家叔張伯英題字,撰寫碑文,1942年改稱為“奉親庵”。
剪子股
上世紀80年代的“剪子股”

商業發展

剪子股興盛二三百年間,隨著徐州五省通衢重要經濟和交通位置凸顯,雲龍山、雲龍書院、十王堂、念佛堂等名勝古蹟的影響,促進了剪子股的發展,此處街區鬧市的形成相對較早。
這裡有王家大院、張家大院、戴家大院、羅家大院,有過油坊、糟坊、煙店、雜貨店,有過糧行、飯鋪、油條鍋、羊肉館,有過鐵匠、土布鋪、油簍店、絲線坊等,更有紅土挑子、青菜挑子、貨郎挑子、香菸籃子。此外還有一些更為特殊的行業——生產鍋腔子
生產鍋腔子是剪子股最有名、最富有特色的行業,反過來說,剪子股是徐州地區生產鍋腔子歷史最悠久、技術最好的基地。鍋腔子是民間使用最方便、最省柴的一種土灶,可能與烙饃有關。有人考察,《醒世姻緣傳》中已有:“上鍋腔子燎我”的話語,那書是魯南明代人所著,由此可知“鍋腔子”至少有400餘年的歷史,或許會更早。
剪子股生產鍋腔子的有好多家,傳了幾代人。他們有的是本地人,也有幾戶是從河南、山東逃荒過來的人家。剪子股一帶有優質紅色黏土,四郊麥秸易得,這些都給製作鍋腔子提供有利條件。

地理位置

徐州彭城路過去曾稱為上街,其南端一段街區俗稱剪子股,即彭城路到原大菜店附近分岔,形成岔路口。有很多人認為,徐州的剪子股是從岔路口處開始的。
剪子股
剪子股一角
剪子股分東西兩股,一股沿陡坡而下折向東南,經過念佛堂門前,繼續南伸至和平路。這段路即東剪子股,某段時間稱為東土城街;自岔路口平折向西南平緩下坡的,即彭城路延長段迤邐而達和平路邊御橋口,這片地方的街巷稱為西剪子股,之前也稱為西土城街。

地名典故

“剪子股”格外形象,從高空俯視,街區有左右兩股,狀若“剪子把”。順著彭城路南去,在狀元府附近,是個崗脊,那是戶部山的余脈。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全是下坡。再往南,到彭城路下坡,街面愈漸變窄,到原大菜店附近分岔,形成了岔路口。
剪子股
剪子股俯視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