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蓋州高蹺)

高蹺(蓋州高蹺)

高蹺(蓋州高蹺),遼寧省蓋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蓋州高蹺秧歌是遼南蓋州地區勞動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主要在春節、慶典、廟會、祭祀等活動中進行表演。蓋州高蹺秧歌興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至民國中期進入鼎盛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更見繁榮興旺。“文革”中曾遭破壞,發展受阻,20世紀80年代初重新得到恢復,在政府的重視下有了一定的發展。

2008年6月7日,高蹺(蓋州高蹺)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蹺(蓋州高蹺)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遼寧省蓋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項目編號:Ⅲ-9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角色分工,藝術特點,音樂特點,服裝特徵,表演道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蓋州高蹺秧歌興於明末清初,其傳承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級階段
清康熙年間,秧歌與其他民間藝術一起傳入關外,大多活躍在新春佳節及香火廟會上。
發展階段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蓋州成為東三省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內先後建立了福建、三江、山西、山東四大會館,成為商賈旅行、貿易、祭祀、娛樂的公益場所,秧歌頻繁參加各種活動,有了較大發展,也有了一定的民眾基礎。
大約在乾隆年間,由於山西柳腔喇叭戲以及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皮簧、崑曲等戲曲的傳入,當地的秧歌與鑼鼓高蹺相結合,逐漸轉變為“戲出高蹺”。到鹹豐、同治年間,經過職業和半職業藝人的努力,戲出高蹺在借鑑戲曲元素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遼南高蹺。遼南高蹺主要包括:遼(陽)、海(城)、營(口)、蓋(州)等地,其中比較出名的是海城和蓋州的高蹺秧歌。
迅猛發展
清末民初,迷陣山娘娘廟會的興盛,推動了蓋州高蹺秧歌藝術的普及發展,可追溯的蓋州高蹺秧歌的傳承譜系大概始於這一時期。
斷代時期
“文革”期間,蓋州高蹺秧歌與其他藝術一樣慘遭破壞,出現斷代。
重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蓋州市委、市政府注重高蹺秧歌這一民間藝術形式,蓋州高蹺的發展進入繁榮發展時期。
21世紀初,蓋州市委、市政府將蓋州高蹺秧歌作為特色文化品牌之一,認真做好基地建設,支持蓋州高蹺秧歌發展。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蓋州高蹺秧歌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逐步走出蓋州,走出遼寧,走向全國。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表現內容
蓋州高蹺多以民歌小調、小戲唱段來表現愛情故事,也有反映勞動生活、神話傳說以及歷史故事等內容。其口頭流傳的小戲唱段約有25部,比如《放風箏》《鋦大缸》《十八里相送》《王二姐思夫》等。
主要形式
蓋州高蹺表演一般有街趟、架象、圈大場、走花場等群舞表演和清場、單場、混場以及秧歌戲等小場表演。
街趟又稱街浪、過街樓。它是蓋州高蹺秧歌出會時在街頭列隊行進時的集體群舞,表演時要求動作整齊,鼓相統一,乾淨利落,節奏歡快。其表演的套路皆由頭蹺指揮。
高蹺(蓋州高蹺)
蓋州高蹺
架象是全體表演者疊羅漢式的集體造型,取“太平有象”之意,它是高蹺秧歌表演中難度最大的動作,一般場合不輕易表演,到廟會、官府或豪紳人家時才表演。
圈大場是由頭蹺率領全體隊員交替排列跟隨,老擓、傻柱子在隊伍中間,老漁翁排在壓底鼓上、下裝之前為順序,一路縱隊快速碎步跑大圈的集體舞,其目的是組織觀眾留出場地。
走花場是繼圈大場之後,以走各種圖案的集體舞蹈。其套路很多,比較常見的有:“龍吐須”“龍擺尾”“剪子股”“雙掛斗”“四面斗”“鴛鴦扣”“連環套”“八卦圖”“一字雁”“雙梅花”“十字梅”“黃瓜架”“珍珠倒掛簾”“卷白菜心”等。
清場是由一旦一醜二人即興配合,臨場發揮表演的雙人舞,又稱為情場。它是蓋州高蹺秧歌表演程式中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也是最精彩、最富有戲劇性的舞蹈小場。
混場是由三人或多人合演的舞場小戲。如小旦、小生、彩旦合演的混場,有一定的情節,注重人物刻畫,詼諧有趣。
喇叭戲是蓋州高蹺秧歌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源於山西、河北梆子戲,並借鑑京、評劇表演程式,把秧歌舞融匯在戲劇表演中。

角色分工

蓋州高蹺秧歌以頭蹺、二蹺、漁翁、老擓等“四梁四柱”為核心,配以若干醜、生、旦等角色組成。女角稱“上裝”,男角稱“下裝”,一支高蹺秧歌隊伍大約由30人組成,不管人員多少,都必須滿足“四梁四柱”。

藝術特點

蓋州高蹺秧歌融歌唱、舞蹈、戲劇、雜技於一體,帶有扭、穩、浪、俏、哏、相、逗、興、默的藝術特點,活潑浪漫,熾烈火爆,舒展豪放,鄉土氣息濃郁。
扭,秧歌以扭為本,它是高蹺秧歌的藝術形態。蓋州高蹺秧歌強調“扭時要踩在板上,扭在眼上,亮在點上”,從而形成了歡快的扭,奔騰的扭,浪俏的扭。
穩,是浪中之穩,是蓋州秧歌表演動律的根基,也是一個秧歌表演者的基本功所在。行內素有“工夫在腳下,花樣在手上,腳下憋住勁,腰扭似擺柳,展翅雲中游”一說,它是對穩的要領與內涵的形象概括。
浪,是穩的升華,是靜態美的延伸。浪,突出的是動態美,表現在動作上是腳下步有韌勁,踢步、顫步帶俏勁,雙臂有彈性,扭腰、動胯、抖肩、晃身帶浪勁,亮相愣神帶風韻。
俏,在美之中。俏是美的動感、是美的升華。蓋州高蹺秧歌的俏主要體現在舞蹈動作中,在靈巧的踢步、顫步、哏步里,加上手式的一彈一撩,以及瞬間的愣神,靜態中的騷動,亮相中的神韻,律動中的乖巧,構成動作上的俏勁、表演上的灑脫、性格上的潑辣,給人以藝術的感染。
高蹺(蓋州高蹺)
蓋州高蹺
哏,俏中哏,是俏的升華,繼俏而生,隨俏而來,它對動作的要求是動的快,收的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樣才能顯示出哏來,使之於動靜、放收大小、緩急的對比中顯示出哏的表演特色,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即叫鼓亮相,是蓋州秧歌突出的表演技巧。它是由戲劇中的亮相移植到秧歌藝術中的,使秧歌表演中增加節奏感,動靜相間,層次變幻錯落有致。
逗,是蓋州高蹺秧歌表演中的一個主要手段,也是高蹺秧歌表演藝術的核心技巧,它集中體現在清場之中的雙人舞、三人舞里,上下裝用逗來抒情達意,有助於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
興,為即興表演,它是表演藝人藝術功底的具體體現。為刻化人物,往往隨意構思出一些表演動作,這些動作是隨心所欲,但經巧妙運用,顯得自然流暢。即興表演的對象一般為上裝。
默,即表演技藝的升華,興與默的表演手法,自始至終貫穿在舞蹈的表演之中,同時它還要求演員與伴奏者的默契配合,使整個舞蹈表演渾然一體,精彩紛呈。

音樂特點

蓋州高蹺的音樂伴奏有固定的曲牌,常用的有五匹馬、過街樓(又稱街浪)等。鑼鼓伴奏更為突出,有固定的程式和鼓套,如“行鼓”“大爆頭”“煞鼓”等。伴奏的主件為雙筒嗩吶、大鼓、大鈸、小鈸等。

服裝特徵

蓋州高蹺人物臉譜基本借鑑戲曲的圖案樣式,以誇張的手法勾畫。服飾採用大紅大綠,色彩艷麗。頭蹺著黑色夸衣褲,腰系十大拖帶,二蹺著墨綠戰襖戰裙,漁翁內穿短袍,下穿大紅彩褲,身披黃袍,露右肩,腰系板帶,老擓穿大襟襖,外套大坎肩。

表演道具

蓋州高蹺以高蹺為主要表演道具,早年藝人們使用的木蹺高約數尺,後來變為1.8尺、1.6尺、1.2尺不等。蓋州高蹺秧歌的表演器具除高蹺外,還有手絹、馬鞭菸袋、棒槌、蝴蝶桿、蹺腳、竹馬、太平車、獅子、大頭人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蓋州高蹺秧歌蘊含了大量歷史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在遼南歷史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民間藝術及地方審美觀念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蓋州高蹺老藝人相繼去世,第三代傳人很少,行當不全,沒有人能全面把握蓋州高蹺秧歌的傳統技藝,部分絕活失傳。現有的青年演員中缺乏尖子、名角和藝術造詣較高者,面臨失傳的危險。

傳承人物

王新惠,男,1936年9月16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遼寧省蓋州市申報,項目名稱:高蹺(蓋州高蹺)。
高蹺(蓋州高蹺)
蓋州高蹺傳承譜系

保護措施

為使蓋州高蹺秧歌進一步發揚光大,遼寧省蓋州市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連續20多年舉辦迎新春元宵秧歌賽會,每年有20餘支秧歌隊(含地秧歌)參加匯演。
遼寧省蓋州市文體局為普及秧歌藝術,在城鄉、社區中組織中老年秧歌隊16支,並長年堅持活動,成為自娛自樂的民眾團體。
遼寧省蓋州市文體局對蓋州高蹺的歷史資料進行了挖掘整理,已完成《蓋州秧歌傳統小戲唱本》《蓋州秧歌藝術鼓譜集》《蓋州秧歌表演圖譜》《蓋州秧歌舞蹈曲牌和樂譜》等著作的出版。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蓋州市文化館獲得蓋州高蹺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蹺(蓋州高蹺)項目保護單位蓋州市文化旅遊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蓋州市文化旅遊事業發展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1年,蓋州高蹺秧歌參加了瀋陽國際秧歌節(暨全國優秀民間舞蹈大賽),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獎。
1995年開始,由王英華、王新惠組織的蓋州青年高蹺秧歌隊參加北京龍潭公園廟會展演,被確定為保留項目,並多次獲獎。
高蹺(蓋州高蹺)
蓋州高蹺
2005年9月,蓋州高蹺秧歌在遼寧省民間舞蹈大賽中獲得金獎。
蓋州市高蹺秧歌藝術團在團長王吉先的帶領下,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高蹺秧歌展演和交流,獲得獎項主要有:2010年6月,獲得南京人民公園藝術節優勝獎;2010年10月獲得溫州藝術節團體一等獎;2011年5月獲得瀋陽北陵公園廟會特等獎;2011年6月獲得西安大唐芙蓉園堂會優勝獎;2012年正月獲取北京龍潭廟會特等獎;2012年4月在上海桃花節獲得特等獎;2012年5月獲得南昌繩金塔廟會一等獎。
重要展演
2013年2月,“營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在營口市博物館開展,蓋州高蹺得以展出。
2017年6月10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在瀋陽故宮拉開帷幕,展演項目中就有蓋州高蹺。
媒體報導
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曾多次播報過蓋州髙蹺秧歌的相關新聞及評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