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高抬火轎)

高蹺(高抬火轎)

高蹺(高抬火轎),河南省沁陽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抬火轎是河南的一種民間舞蹈樣式,流傳在沁陽市的萬南村,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當地居民就有踩高蹺、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 後經明代樂律學家鄭王朱載堉改造,將踩高蹺和抬花轎兩種民間藝術融為一體,形成絕活,以其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段抬高了基層“轎夫”的卑賤地位和形象。

2008年6月7日,河南省沁陽市申報的高蹺(高抬火轎)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Ⅲ-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蹺(高抬火轎)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河南省沁陽市
  • 遺產編號:Ⅲ-9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內容,表演形式,表演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高抬火轎舞蹈表演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當時生活在丹水河流域的人們就有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到了明代,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賦予了抬花轎這種民間舞蹈表演藝術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內涵。相傳朱載堉辭爵讓位後隱居在九峰山,他的足跡遍布鄉村,了解民間疾苦,當他了解到民間的抬轎夫也和吹嗩吶的藝人一樣被稱為下九流,被人看不起的情況後,就想為他們爭到地位,於是他對當地百姓十分喜歡的抬花轎這種表演形式進行改進,設計出了踩著高蹺抬花轎的表演形式,讓人們用仰視的目光看轎夫。後來他又將花轎改為火轎,寓意火旺、財旺。朱載堉還把他研究創作的民間舞蹈套用其中,伴奏用的樂器是他改進後的管子、嗩吶,並採用“金鼓經”中的鼓譜。
明末清初高抬火轎得到了很大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高抬火轎仍是萬南村春節民間藝術匯演中優秀的保留節目。

舞蹈特色

表演內容

高抬火轎的表演內容主要有三種:第一類是模擬皇帝巡遊的場景。表演所需人數最多,最壯觀,場景氣氛最熱烈,參加表演的可達數百人,有宮燈、紗燈、祥傘、棋子燈、迴避牌、肅靜牌等燈具。另外,還有文武大臣、宮女數十人在轎兩旁隨行,轎前踩高蹺的人員裝扮成社會各階層的人物,舞蹈內容主要反映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的喜慶歡樂場面。第二類是清官大老爺體察民情的場景。轎子周圍是各種打扮的百姓,圍著轎子踩鼓點表演。表演的舞蹈有“豆葉黃”“豐收樂”“王大娘釘缸”“磕瓜子”“打棒槌”“見見花”等,唱的內容大部分是“醒世詞”“情理詞”和編寫的內容。第三類是平常百姓娶親嫁女的生活場景。轎內坐的是男扮女裝的嬌媚姑娘,表演過程中不時地向觀眾撒喜糖,這類表演觀眾最愛看、也最喜歡。
到了近代,高抬火轎的表演類型主要以第二類和第三類為主。

表演形式

高抬火轎以舞蹈和說唱結合的形式進行表演,以管子、嗩吶和鑼鼓從旁伴奏。表演過程中,16人分為兩班,交替踩著五尺的高蹺抬花轎行進,坐在轎內的演員邊說邊唱。有4至6人踩著6尺高蹺轉動“祥傘”引領火轎前行,高蹺隊中另有人踩著2尺至5尺不等的高蹺,打著宮燈、紗燈、祥傘、棋子燈和迴避肅靜牌,模擬皇帝或官員出巡及百姓婚嫁等場面。表演中還融進了“鑼鼓經譜”“醒世詞”“情理詞”等內容。高抬火轎一般在重大節日的夜晚表演,將一般民間舞蹈中的花轎改為火轎,布轎改為紗轎,插上點燃的蠟燭,寓有紅紅火火、興旺發達之意。整個表演充滿驚險感和喜慶氣氛,顯示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表演流程

在高抬火轎舞蹈表演中,先出場的是老虎表演隊,他們載歌載舞,在前騰挪擴場,兩側鋪以四至六人,持銃擴展邊場,以利後邊表演隊伍行進表演。由二至三人組成“揚桿倌”進行表演,揚桿約有兩丈長,固定於軲轆之上,桿頂固定座靠,由一“醜倌”坐上雜耍逗樂,桿後一至二人掌舵控制,後面緊跟“街頭劇”民間雜耍表演隊伍,人數大約五十至一百不等,在管子、嗩吶和鑼鼓打擊樂器伴奏下,次第展開,穿插表演,其中最大的陣容是擺出“天下太平”四個字的隊形,甚是壯觀。另外,還由五人組成鑼鼓打擊樂隊緊跟高蹺舞蹈隊,引導火轎表演。再由六至十人組成管子嗩吶伴奏樂隊,指揮、引領後邊“高抬火轎”表演隊伍進行表演。由四至六人踩六尺高蹺,手持“祥傘”(吉祥、富貴、和合之意)引領火轎前行。後面緊跟十六名轎夫分兩班高高抬起大紅鎦金的八抬彩轎。轎內端坐一位男童妝扮的嬌羞新娘(因為民間有大姑娘一生只坐一回喜轎的忌諱)。轎內四壁分三層安插二十支大紅蠟燭,轎頂嵌有挑角“四龍拱珠”雕刻,上插煙花燃放,增加氣氛。抬轎踩的高蹺一般為五尺,其他在前面表演舞蹈節目的高蹺從五尺至二尺不等,以利於做難度較大的動作。其中打祥傘踩的為六尺,因為需要祥傘為火轎引路、照明。整個表演隊伍兩側、前後由十幾個人散開,手持紗燈、火把、棋子燈,以備照明、引路、擴場、維持秩序。
高蹺(高抬火轎)
沁陽高抬火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高抬火轎歷史悠久,在整箇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內,僅有沁陽市萬南村有這樣一種踩高蹺抬火轎的表演形式,具有獨特性。因其有難度較大的表演動作,使人們產生驚奇和驚險的感覺,具有觀賞性。在表演中融進了許多獨特的高難度的舞蹈動作,有較高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在現代經濟大潮下,高抬火轎的存在與發展面臨著諸多危機:一是高抬火轎是一項大型的集體舞蹈表演節目,占人多,組織成本高。二是高抬火轎是一項難度較大的表演節目,表演者必須掌握一定專業技巧並且要經常練習,但年輕人大多選擇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組織困難。三是隨著文化娛樂形式的多元化,人們對這一藝術的追求逐漸變淡。四是高抬火轎藝人多年事已高,隨著老藝人的相繼謝世,許多精彩的技藝也隨之失傳。

傳承人物

衛平均,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沁陽市申報,項目名稱:高蹺(高抬火轎)。

保護措施

為弘揚發展高抬火轎舞蹈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沁陽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派出專人到萬南村調查了解,對該項目進行挖掘和整理並將調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並存檔;二是制訂詳細的保護措施不斷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三是不斷組織會演提高節目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沁陽市文化館(沁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高蹺(高抬火轎)項目保護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蹺(高抬火轎)項目保護單位沁陽市文化館(沁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演
2007年4月,沁陽市高抬火轎參加了首屆中原文化節開幕式的表演。
2007年春節期間,沁陽市高抬火轎參加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會演。
2007年4月,萬南村代表河南參加了由中國民俗協會和河北省邯鄲市舉辦的中原四省第二屆中原文化藝術節,沁陽農民將高抬火轎抬到了古城邯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