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獨桿蹺)

高蹺(獨桿蹺)

高蹺(獨桿蹺),山東省泰安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獨桿蹺發源於新泰市羊流鎮的大窪村,是山東地區一種特色的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它大約產生於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已有百餘年歷史。獨桿蹺的表演多在春節後期進行,一般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十開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場。其樂器伴奏十分簡單,一面鼓和一面鑼即可。其節奏也較單一,表演的節奏快慢,表演的時間長短等均由劉海本人掌握。整個表演是以上蹺開始,以下蹺結束。

2008年6月7日,高蹺(獨桿蹺)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蹺(獨桿蹺)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山東省泰安市
  • 項目編號:Ⅲ-9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動作特點,服裝特徵,表演道具,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獨桿蹺大約產生於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當時,新泰、羊流一帶經濟發達,民間雜耍盛行。高蹺隊眾多,高手雲集,其中一些技藝超卓的藝人發明了單腳踩蹺跳台階的絕技,後經第二代傳人王家絡發展到極致,形成了獨桿蹺的基本模式,即以圓木為道具,中部設踏板,由鑼鼓伴奏,表演時雙腳踩踏板,獨桿在地上蹦跳走動。第三代傳人王兆傑又將民間戲曲融入獨桿蹺表演,編創了劇目《劉海戲金蟾》。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獨桿蹺表演分踩街和擺場。踩街時,獨桿蹺扛著蹺跟著“故事隊”(包括龍燈、旱船、獅子、高蹺等)行走。當遇到放鞭炮請他們表演時,劉海做雙踩蹺、金蟾做蛙跳等動作行進。擺場時,劉海與金蟾做全面的表演和配合。劉海做各種較為複雜、難度又高的動作,如雙踩、單踩、交叉踩、左單踩、右單踩、蹦跳踩等。金蟾做蛙跳、蛙滾、蛙爬、四爪朝天、四腿蜷等動作。最初的劉海和金蟾在舞蹈中加進了一些道白,現道白已消失,成為純舞蹈、純技巧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動作特點

獨桿蹺的上蹺和下蹺、單腳和雙腳均有一定的難度和技巧,決非一般人所能。上蹺時,將蹺腳固定在一個支點上,或牆或石塊或任何一個固定的物體,整個蹺腳必須傾斜45度角,此時上蹺人雙手緊握蹺把,左腳事先踏在踏板上,雙手用力撐起的同時,右腳踏地騰空的一剎那,蹺桿直起,上蹺人上蹺。腳和手的撐起和騰空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方可成功。這裡面包括著腳和手的撐起和騰空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方可成功。這裡面包括著一定的力學原理。上蹺人踩單腳跳時,他的左腿必須緊緊靠住蹺桿,雙手握桿時要把握住單腿與蹺桿的垂直平衡,形成一個整體方可單腳蹦起,這就要求上蹺人的雙手握桿時,用力平均,掌握力的大與小,同時,單腿與蹺桿絕對靠緊,不能有絲亳的間距,否則會搖擺不定,無法表演。單腿上蹺後的另一隻腳,此時可幫助身體掌握平衡。在平衡穩定的基礎上,可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例如“商羊腿”狀、“小射雁”狀等等。上雙腳踩蹺時,其他方面均與上單腳蹺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上雙腳蹺時,雙腿必須緊緊夾住蹺把,形成一個整體不能放鬆。此時,全靠雙手握把用力。上跳時,雙手用力提起蹺桿雙腳上提,全身吸氣上提,下跳時,蹺腳踩穩,雙手掌握住平衡即可。作為一個單一的動作,掌握起來難度並不大,而作為一個節目,在廣類場或庭院裡演出而不停地蹦跳和變換單腳和雙腳,要有很高的平衡能力和技巧,它要求上蹺人既要掌握力的大小,又要掌握人與道具的協調統一,同時還要掌握呼吸的變換節奏,還必須得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來扮演。
高蹺(獨桿蹺)
獨桿蹺
金蟾的扮演者,自始至終一直趴在地面上,雙膝和雙手著地。金蟾始終圍繞著劉海所背的金錢桿轉、跳、蹦,模擬蛙的形象,扮演金蟾的男童,必須有一定的武術技巧,身體輕而靈活,反應還要靈敏。

服裝特徵

獨桿蹺劉海的扮演者為男青壯年。劉海頭戴披肩發套,上罩草帽圈,穿天藍色偏襟褂和燈籠褲,腰系天藍色寬腰帶,腳穿圓口黑布鞋,身帶金錢桿(用3米長帶有彈性的白蠟條做桿,用彩色紙條纏繞。桿頂端系長約4米的長繩,繩上串成一組組用金紙做的錢幣。桿底部捆一個鐵圈,直徑約30厘米,用布帶將鐵圈系扎於後腰捆牢,然後再將佛塵插入後腰鐵圈內),腳踩踏板,時而雙腳,時而單腳踩蹺蹦跳,動作有一定的難度和技巧。
高蹺(獨桿蹺)
獨桿蹺
獨桿蹺金蟾多為十幾歲的男童扮演。金蟾頭戴金蟾面具(面具似大頭娃娃,先用紙漿脫坯成形,著綠色並上漆,眼睛處挖洞,糊紗布,畫眼珠,額前綴鏡片),身著連體的綠色蟾衣。

表演道具

獨桿蹺是用高約18米、直徑為0.45米的圓木製成,在0.9米處安裝上一塊踏板(踏板略厚一些,寬度不要太長,能橫踏上一隻腳為好),供表演者踩踏表演之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獨桿蹺雖源於高蹺,但獨具特色,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豐富了山東民間舞蹈藝術寶庫,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獨桿蹺從道具、樂器、造型到絕技表演都有一定的規模和套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是山東省古老、獨特的民間藝術奇葩。其造型奇特,生動逼真,動作活潑詼諧,成為山東乃至中國民間舞蹈中的獨門絕技。
高蹺(獨桿蹺)
獨桿蹺
研究獨桿蹺的起源與發展,有利於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藝術史,推動山東民間民俗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及民族文化的傳承。
獨桿蹺經典劇目《劉海紅金蟾》的形成和傳承,豐富了民間舞蹈藝術,開創了舞蹈與戲曲完美結合的先河,並日益顯現出其古老博大的經典性、學術性的歷史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獨桿蹺生存條件日益惡化,後繼乏人,瀕臨失傳,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王宗祿,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泰安市申報,項目名稱:高蹺(獨桿蹺)。
保護措施
1981年5月,新泰縣文化館根據山東省、新泰市文化主管部門有關檔案精神,專門對羊流鎮大窪村獨桿蹺進行挖掘、整理,有關資料發表在山東省文化廳編輯出版的《齊魯民間藝術通攬》資料辭書上。
2003年,新泰市文化局和羊流鎮政府聯合召開鎮民間藝術保護規劃會,對其境內全省稀有民間藝術百獸圖和獨桿蹺召開了“挖掘、整理、傳承、弘揚”研討會,對保護、發展這兩個民間藝術問題,做了專門規劃和資金投入部署。
高蹺(獨桿蹺)
獨桿蹺
新泰市在羊流鎮大窪村建立了高標準的村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室,對獨桿蹺等項目進行展覽展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新泰市文化館獲得“高蹺(獨桿蹺)”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蹺(獨桿蹺)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新泰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新泰市文物保護中心、新泰市旅遊推廣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1年8月3日,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大窪村表演隊在蓮花山風景區為遊客表演了獨桿蹺《劉海戲金蟾》。
2015年3月3日,新泰市宣傳部、文廣新局和市文聯聯合舉辦了2015年新泰市民間藝術展,獨桿蹺在其中展演。
2015年6月13日,新泰市文廣新局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獨桿蹺在活動中展演。
高蹺(獨桿蹺)
獨桿蹺
2016年2月19日,新泰市舉辦了全市民間藝術匯演活動,獨桿蹺在活動中展演。
2018年2月21日,“我們的中國夢”2018歡樂進萬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非遺圖片展開展,獨桿蹺的圖片展出。
2020年6月13日,新泰市舉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系列活動,獨桿蹺在活動現場展演。

文化軼事

《劉海戲金蟾》的民間故事,在新泰市、羊流鎮等地家喻戶曉。傳說中的“劉海”是個漂亮瀟灑的英俊小伙,他在學道修煉時非常刻苦用功,學得了一身的本領,後來,被山中的金蟾精看中,便化作美女欲與之成婚,劉海的師父為保護徒弟,便賜給劉海一串金錢和一拂塵,以防備之用。一日,金蟾精又來糾纏,被劉海擊打跌入河中,劉海便在橋中與橋下的金蟾相互打鬥。獨桿蹺便表現了他們相互打鬥的情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