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高蹺秧歌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興於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衍變而形成的。是遼南蓋州地區勞動人民自娛共樂的一種自發性的舞蹈形式。其原始功能為酬神娛人。主要活動於春節拜年、慶典、廟會、祭祀等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蓋州高蹺秧歌
- 興於:明末清初
- 定義: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衍變
- 地區:遼南蓋州
- 原始功能:為酬神娛人
- 主要用於:春節拜年、慶典、廟會、祭祀
簡介,文化,
簡介
蓋州高蹺秧歌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十分興盛。民國中期為蓋州高蹺秧歌的鼎盛時期。建國初期更為繁榮興旺。“文革”十年洗劫,使其殘遭破壞、發展受阻、十年斷代。八十年代初至今,受到政府重視,有所發展,但對這一傳統民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方面,尚大有缺憾。
蓋州高蹺秧歌具有“扭、穩、浪、俏、哏、相、逗、興、默”的藝術特點。熔歌唱、舞蹈、戲劇、雜技為一爐,活潑浪漫,熾烈火爆,舒展豪放,鄉土味濃,別具特色,自成一派。
文化
蓋州高蹺秧歌蘊含大量的歷史、文化、民俗等信息,對於研究遼南人民歷史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歷史信息、勞動人民審美情趣,以及研究遼南地區民歌、民間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民間口頭文學創作乃至研究中國民間秧歌流派、體系的演變發展等,都具有十分寶貴的科學價值。
蓋州高蹺秧歌瀕危狀況嚴重,大多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著名藝人都已逝世。30年代後出生的藝人存世甚少,也都70多歲了,新生代人才極少,特別是能全面繼承此藝術特點的人幾乎沒有,使今人看不到蓋州高蹺秧歌歷史本來面目,部分“絕活”幾乎失傳,因此亟待搶救和保護。<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