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大秧歌

德平大秧歌

德平大秧歌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作為山東德州德平鎮一帶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用來慶祝重大節日和農業豐收的文娛形式。與其他各地的秧歌一樣,“德平大秧歌”是農家人自娛自樂的方式,其布陣的方略,不斷變化的隊形,加上那不時出現的激昂與急速爆發的鼓點的節奏,使人們在繁力農事之餘有了對淳樸情感的最好的表達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平大秧歌
  • 所屬地區山東 · 德州
  • 遺產編號:Ⅴ—46
  • 遺產類別:曲藝
基本信息,簡介,德平大秧歌續說,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德平大秧歌
所屬地區: 山東 · 德州
遺產編號:Ⅴ—46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德平鎮政府
遺產級別: 市

簡介

古詩曰:“綠楊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鄰,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青。”這是對德平大秧歌最貼切的描繪。
在德平一帶傳有“丁家村的鼓子、王連州的傘,赫(讀hei)家的秧歌扭得歡”之說,集中體現了“德平大秧歌”跑、舞、歌三種主要形式。“德平大秧歌”是鼓樂、歌舞、雜技三者結合的典型,參加表演人員一般需60餘人,其中有1台大鼓,1台小鼓,2個樂隊伴奏,4個傘頭,12個鼓子,32—48個彩角,傘頭、鼓手、彩角服裝各具特色。在表演套路方面有四門斗、跑金台、龍擺尾、迷魂陣、四馬彈蹄、跑五角星、剪子鼓等幾十種陣容。表演形式方面,“德平大秧歌”為大型廣場秧歌,隊伍龐大,場面壯觀,表演豪放、粗獷。開場後,四個傘頭同時表演,分四線行走,活動於腰胯間不停轉動的華麗的秧歌傘在傘頭手中和空中上下左右前後盤旋,嫻熟的技巧讓觀眾不得不讚嘆傘頭的成熟和幹練;鼓子手相繼上場表演,雄勁的鼓點讓小伙子們風采盡現,彩角姑娘們手持荷花燈隨鼓點扭起秧歌來可謂婀娜多姿。
德平大秧歌
原《德平縣誌》有“元霄張燈燭、放火炮、鄉人團聚、持花燈為秧歌之戲,即古攤之遺也”的記載。一九八二年,閆兆剛先生寫了“德平秧歌考”一文,發表在《齊魯樂苑》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德平大秧歌”是地方特色文化遺產,我們把它繼承發展起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德平大秧歌續說

德平大秧歌,魯北獨一家。藝術之奇葩,民族一枝花。
在魯北大地上,德平大秧歌聞名遐邇。對於德平大秧歌的考究先前已有專著,毋庸多言。現對大秧歌的發展現狀及曲調和唱詞略談淺識。
德平大秧歌內容繁多,精彩無限,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瑰寶。何以敢稱大秧歌?即在周邊縣市的民間文化藝術中她一枝獨秀,確有奇特之處,高於他人之上。德平大秧歌文武兼顧,聲情並茂,是集說學逗唱聲形演表於一體的大型綜合群體。她即凸現了威武雄獅整體的粗獷豪放,又顯示了形態各異角色的橫生妙趣,令人大飽眼福,美不勝收。所不同的是,商河的鼓子秧歌跨出了家門,進京走了紅;而德平的大秧歌,因歷史的變遷,主要是德平縣治的撤銷,卻瀕臨絕境。德平大秧歌——是老德平縣人民先輩們的傑作,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她遭此厄運實在令人可悲!而今,德平鎮的部分村莊又開始辦起了大秧歌。大秧歌又復活了,開始將流行,這實乃可喜可賀!
然而德平大秧歌終因年代的斷層和間隔,其原味的精華流失了不少。單就跑場而言,這是大秧歌的精髓。德平大秧歌的跑場子,同古代軍隊的排兵布陣大演練一樣,定中心,戰四門,戰鼓咚咚催人緊,氣勢磅礴齊振奮,呈現出一派空前壯烈激奮的場面。場子上充分體現了秧歌隊整體的協同一致與威武雄壯,又展示了各類角色單人的風采俊美與特長絕技。場子的演練陣法名目繁多,樣式各異,令人眼花繚亂。而今所見,秧歌場子的陣法僅一、二種,極為單調。據我所知,城東香李村的秧歌隊師有所承,仍延續了上古所傳的多種場式跑法,未曾丟失。
傘為一隊之首,秧歌隊配備四把傘,每把傘即軍中領隊的將軍。過去打傘者須經篩選,精挑能者擔此重任。因場子跑得好不好關鍵是看傘。打傘者進場,身體扭動,華蓋飛轉,盤要擰拋,玩個不停。小空小耍,大空加花耍,展示各樣功夫。特是亮傘時,四把傘居中大顯其能,各拿出看家本領表演。那種傘神出鬼沒,變化無窮,花樣極多,難度也大,如兵家套路一般,上下翻飛,各有千秋,煞是好看。現在,傘的表演較過去差的多矣,而許多精美的舞式也多已失傳。
德平大秧歌使用的鼓子以蹦鼓子為主體,鏍圈鼓子為數不多。後來,受電視上所播放商河鼓子的影響,有些人厚人簿己,追星逐月,也改用鏍圈鼓子了。因此,現在蹦鼓子的使用大為少見了,豈不知自身就是星星月亮,只是還沒有發光罷了。我認為兩種鼓子各有長處。鏍圈鼓子優美多姿,剛柔相濟,系儒雅風範;蹦鼓子鏗鏘有力,龍騰虎躍乃陽剛豪氣。兩種鼓法皆為藝術珍寶,應兼而有之,均不可棄。
對於大秧歌的場式及傘和鼓子的花樣,我未提及名堂,因已有人敘說過了。現錄劉公明先生專著:陳家寨秧歌場式較多,有迷魂陣、四門斗、跑胡同、剪子股等;鼓子的舞式有張飛騙馬、魚躍龍門、矬子敲鐘、蛟龍鬧海等;傘的舞式有古樹盤根、茶花蓋頂、蘇秦背劍、平沙落雁等;花旦舞式有鳳點頭、龍擺尾、麻姑獻壽、腳踏蓮花,以舞姿柔美見長。秧歌隊有四傘領隊,對後有丑角一二名不斷插科打諢,活躍氣氛。劉先生說的很全面詳盡了,我不必多言。在其他村莊還有其他花樣如:場式還有拜金台、編辮子等;傘有大滾傘、小滾傘、金鉤釣魚等,總之,大秧歌深度無限,技藝精湛。
德平大秧歌除上述情況外,還有武場和文場之分。我們現在看到的秧歌隊一班人馬俗稱為文場。武場又稱前場,是在文場前面打頭陣的。過去,村民皆有習武之愛好,一則健身,二則防匪,因此多數村設有拳房,習武之人比比皆是。前場就是由村中武者表演拳腳功夫及十八般兵器的演練,並單獨配一套小型鑼鼓擊樂助興,煞為壯觀。盛行時,城北陳家寨、城東魯家寨、靠城閆家、還有大鮑等村的前場很有名氣,而且確有些武功高手。而今,隨著時代的推移,習武人逐漸減少,大秧歌的武場也撤銷了。鮮為人知的是,在德平縣(城東)第二區(現隸屬樂陵市管轄)一些村莊的秧歌隊里,還配有花棍的表演。他們的花棍打法獨特,技藝非凡。現在也已絕跡多年了。前幾年養馬學區國小挖掘了這一民族文化遺產,教學生打過幾回,因本人參與了挖掘,亦有所好,將花棍技藝掌握並保留了下來,誠待知明之士扶植,發揚光大。
德平大秧歌的唱,是大秧歌的精魂。過去的大秧歌以唱為主,眾角色靠邊扭。村里組織秧歌隊,先得去找唱的角色,稱唱手,無唱手秧歌就黃了,即辦不成了。那時的秧歌,一動即唱。組織人員,鑼鼓一響,唱手進場唱;出村進村列隊唱;過門口、巷子口,相互見面寒暄後唱;逢有新婚、添子女之家必唱;跑完場子更是大唱一通。由此可見,大秧歌中唱的顯要地位了。德平大秧歌的唱,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它褒揚正義,倡導真善美;貶斥邪惡,痛責假醜謬,體裁取之民間,貼近民眾,體現了人民的情感,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備受人民喜愛。過去老年人愛看場,青年人愛聽唱。許多秧歌迷聽唱入了迷,秧歌隊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半夜不歸,直到秧歌散了方回。據我所觀,現在的秧歌唱的少了,扭得多了,有的甚至光扭不唱了。光扭不唱,會使大秧歌大失其色,更加斑駁不全了。還是應該唱的唱,該扭的扭,扭唱結合的為好。一來不失大秧歌的本色,光大其優良傳統,二來可演變為現代人的技藝展示,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可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與專長,這何樂而不為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打倒了四人幫,結束了歷經十年的大浩劫,普天同慶,萬民歡騰。當時村里窮辦不起秧歌,文教組成了秧歌隊下鄉宣傳,由我編寫了秧歌調讓師生演唱,效果很好。上世紀末,臨邑舉辦邢侗節大型慶祝會,縣委書記戚曉耕點名特約德平大秧歌赴縣表演。鎮政府選定閆家村秧歌隊為代表完成此任,並責成我為其編寫了大秧歌的唱詞。本世紀初,常務縣長鄧榮良在臨邑鎮主持工作時,親調老家鄧家村秧歌隊進縣城表演,又委託我專門為其編寫了大秧歌的唱詞。鄧家秧歌隊功底深厚,是城東的一支強隊。特別是他們的唱,角色薈萃,說學逗唱演,聲形並茂,逗哏引人捧腹大笑,備受縣城人的青睞。張甫海在德平鎮任教委主任時,極重視隊古文化的挖掘。由於他的支持,我們把花棍藝術搬上了舞台,在臨邑電視台播放,並獲得了一等獎。繼花棍表演成功之後,他又要求我再把德平大秧歌整理濃縮,將其精華搬上舞台展示。後因其調離,這項工作也就流產了。這實乃一大憾事。
德平大秧歌的曲調,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高音基調。男女皆為高音,且詞多曲長。每段歌詞大致能說完一人、一事,同現代歌詞有相似之處,但曲調難唱,聽者難懂,正所謂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因其過於高雅清孤,以至於世絕耳。
第二種是訴衷情曲。這種曲調音低,適合於一般人唱,一人或二人齊唱皆可。曲調婉轉悅耳,但因有一定難度,德平周邊村已無人再唱了。現在陳寨村秧歌隊還有能唱用此調。
第三種是昇平樂曲。此調聲平柔和,音調悠揚,適合當地人民慶盛世、歌太平,節日喜慶。唱詞以十二個月為內容的較普遍,也有歌唱人、事、內容的。死調活詞,廣度無限。因人們水平所限,唱詞內容的範圍窄了,但至今還流傳普唱。
第四種是道情調。這種曲調好說易唱男女老少皆宜。且一人單唱,二人逗唱,多人參唱皆可,加之說學逗演唱,膠揉在一起,氣氛熱烈,情勢感人。這種曲調,包容內容廣泛,聯聯緊扣,引人入勝,可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也可敘述奇事名典。若角色演技高超,可與小品、相聲等同,倍受民眾喜愛。因此,該曲調爽唱不衰,至今仍是大秧歌的主旋曲。
德平大秧歌后三種曲譜,陳寨村陳元信先生已整理出來了。我幾經斟酌認為極佳。有些地方的曲調與此可能有出入,那也是在流傳中的轉音走調,總體還是大同小異。我認為均應以陳先生的曲譜做標準為好。
德平大秧歌,是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因形勢的變化,如前些年電影進村,而今電視進門,加上人們生活、文化需求的改變等,一些客觀條件制約了大秧歌的發展和提高,致使其時起時落,時冷時熱,落後於他人。坦誠地說,德平的大秧歌不亞於東北的二人轉,特別是大秧歌的唱,完全可以於二人轉的唱媲美,只不過東北二人轉是個幸運兒,它碰上了趙本山這個大救星,才得以成名,風靡全國;而德平大秧歌本身也是塊寶,可惜無人識珠,橫遭厄運。德平大秧歌何時盛行於世,何日揚名於外?為期不會太遠!
我對德平大秧歌情有獨鐘,因從小耳聞目睹,受其渲染和薰陶,加之又是民族文化珍品,所以是大秧歌的愛好者。但是樣樣通,樣樣松,哪樣也不精,實屬瞎參合。對於德平大秧歌,僅知其表,不解其實質;僅識其皮毛,不懂其內涵,所以也談不出概括、深奧的道理。以上只不過是自己的一些粗陋淺識,於大家商榷,侯名家賜教。
如今,德平大秧歌的拯救和完善工作亟待進行,因為七十歲左右的一些建在老人對大秧歌的風貌真情還了解。當前,已有許多地方積極行動起來了,如丈八佛遊樂園、禰衡公園、德平賓館等處,常年設樁,為大秧歌愛好者提供方便,供其娛樂,這是極為可貴的。我認為:德平大秧歌定能會以更加高大豐滿、足赤完美的形象展現於世人的。她的復元與普及指日可待。
德平大秧歌,這株藝術之花,終將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凌風沐浴,茁壯成長,花開遍地,香飄萬里!
德平大秧歌, 魯北一枝花。 人人關愛她, 花開遍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