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由國家農業部於2015年2月17日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 發布單位:國家農業部
  • 發布時間:2015年2月17日
發布通知,檔案全文,一、現狀和形勢,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三、技術路徑和區域重點,四、重點任務,五、保障措施,

發布通知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檔案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大力推進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農業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實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強化責任落實,有力有序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農業部
2015年2月17日

檔案全文

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防病治蟲、促進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至關重要。但由於農藥使用量較大,加之施藥方法不夠科學,帶來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殘留超標、作物藥害、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制定《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一、現狀和形勢

施用農藥是防病治蟲的重要措施。多年來,因農作物播種面積逐年擴大、病蟲害防治難度不斷加大,農藥使用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據統計,2012-2014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年均使用量31.1萬噸(折百,下同),比2009 -2011年增長9.2%。農藥的過量使用,不僅造成生產成本增加,也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十分必要。
(一)促進病蟲可持續治理的需要。由於氣候的變化和栽培方式的改變,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據統計,2013年農作物病蟲草鼠發生面積73億畝次,比2003年增加12.8億畝次、增長21%。防病治蟲多依賴化學農藥,容易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下降,出現農藥越打越多、病蟲越防越難的問題。需要保護和利用天敵,實施生物、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科學使用農藥,遏制病蟲加重發生的態勢,實現可持續治理。
(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病蟲防治最主要的手段還是化學防治,但因防治不科學、使用不合理,容易造成部分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強化“管”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強化“產”的過程控制。“產”的過程控制,關鍵是要控制農殘,注重源頭治理、標本兼治,實現農藥減量使用、科學使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促進農業節本增收的需要。糧食和農業效益仍然偏低,重要的原因是生產成本增加較快。既有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也有物化成本的增加。農藥是重要的投入品,施用農藥需大量人工,過量施藥必然造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據調查分析,2012年,蔬菜、蘋果農藥使用成本均比2002年提高90%左右。需要集成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大力推進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提質增效。
(四)保護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我國農藥平均利用率僅為35%,大部分農藥通過徑流、滲漏、飄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環境,影響農田生態環境安全。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改進施藥方式,有助於提高防治效果,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依靠科技進步,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大力推廣新型農藥,提升裝備水平,加快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減量與保產並舉。在減少農藥使用量的同時,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做到病蟲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保障有效供給。
二是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在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推進綠色防控和科學用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堅持生產與生態統籌。在保障糧食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同時,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安全,減少農藥面源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是堅持節本與增效兼顧。在減少農藥使用量的同時,大力推廣新藥劑、新藥械、新技術,做到保產增效、提質增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三)目標任務
到2020年,初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科學用藥水平明顯提升,單位防治面積農藥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爭實現農藥使用總量零增長。
——綠色防控: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覆蓋率達到30%以上、比2014年提高10個百分點,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南菜北運蔬菜基地、北方設施蔬菜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全覆蓋。
——統防統治: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比2014年提高10個百分點,糧棉油糖等作物高產創建示範片、園藝作物標準園全覆蓋。
——科學用藥: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個百分點,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比例明顯提高。

三、技術路徑和區域重點

(一)技術路徑。根據病蟲害發生危害的特點和預防控制的實際,堅持綜合治理、標本兼治,重點在“控、替、精、統”四個字上下功夫。
一是“控”,即是控制病蟲發生危害。套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於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於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預防控制病蟲發生,從而達到少用藥的目的。
二是“替”,即是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大中型高效藥械替代小型低效藥械。大力推廣套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開發套用現代植保機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後機械,減少農藥流失和浪費。
三是“精”,即是推行精準科學施藥。重點是對症適時適量施藥。在準確診斷病蟲害並明確其抗藥性水平的基礎上,配方選藥,對症用藥,避免亂用藥。根據病蟲監測預報,堅持達標防治,適期用藥。按照農藥使用說明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
四是“統”,即是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扶持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規模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推行植保機械與農藝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決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
(二)區域重點。突出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水果、茶葉等主要作物,實施分類指導、分區推進。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市),為水稻、玉米、馬鈴薯、大豆等糧油作物一季種植區。該區域是玉米螟常年重發區,稻瘟病、玉米大斑病馬鈴薯晚疫病高風險流行區,粘蟲和草地螟間歇暴發區,蝗蟲偶發危害區。重點推廣玉米螟生物防治、生物農藥預防稻瘟病等綠色防控措施,發展大型高效施藥機械和飛機航化作業。
2.黃淮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及安徽與江蘇淮北地區、山西與陝西中南部地區,為小麥、夏玉米輪作區。該區域是小麥穗期蚜蟲、吸漿蟲、玉米螟常年重發區,東亞飛蝗、粘蟲常年發生區,小麥條鏽病、赤霉病擴展流行區,以及玉米二點委夜蛾突發危害區。重點推行綠色防控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地面高效施藥機械與飛機航化作業相結合措施,大力推廣蝗蟲生物防治、藥劑拌種、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
3.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西及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大部,為稻麥、稻油輪作區,也是柑橘、茶、蔬菜等優勢產區。該區域是水稻“兩遷”害蟲、小麥赤霉病、稻瘟病、柑橘黃龍病等病蟲多發重發區。重點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促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實施綜合治理。柑橘、茶葉、蔬菜作物上推行燈誘、性誘、色誘、食誘“四誘”措施,優先選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4.華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4省(區),為雙季稻種植區,也是水果、茶葉、甘蔗等優勢產區和重要的冬季蔬菜生產基地。該區域是常年境外“兩遷”害蟲遷入我國的主降區,也是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柑橘黃龍病、小菜蛾、豆莢螟、甘蔗螟蟲等多種病蟲易發重發區。重點推行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發展。水果、茶葉、冬季蔬菜生產基地重點推廣燈誘、色誘、性誘、生態調控和生物防治措施。
5.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及湖北、湖南西部,為稻麥(油)兩熟區、春播馬鈴薯主產區,也是水果、蔬菜、茶葉優勢產區。該區域是小麥條鏽病冬繁區、南部也是稻飛虱境外蟲源初始遷入主降區,丘陵山區氣候條件也非常適宜稻瘟病等多種病蟲發生流行。重點培育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推行精準施藥和綠色防控。水果、蔬菜、茶葉等重點推廣“四誘”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
6.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和山西中北部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為馬鈴薯、春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一季種植區,也是蘋果、葡萄等優勢產區。該區域是小麥條鏽病主要越夏源頭區,棉鈴蟲、草地螟和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常年重發區。重點推行綠色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其中,小麥條鏽病源頭區推行退麥改種、藥劑拌種等措施,減少大面積防治次數和外傳菌源。
7.青藏地區。西藏、青海及四川西北部,以牧業為主,種植業占比較小,病蟲發生種類較少,危害程度較輕。該區域重點推行以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為主的綠色防控措施。

四、重點任務

圍繞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重點任務是:“一構建,三推進。”
(一)構建病蟲監測預警體系。按照先進、實用的原則,重點建設一批自動化、智慧型化田間監測網點,健全病蟲監測體系;配備自動蟲情測報燈、自動計數性誘捕器、病害智慧型監測儀等現代監測工具,提升裝備水平;完善測報技術標準、數學模型和會商機制,實現數位化監測、網路化傳輸、模型化預測、可視化預報,提高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二)推進科學用藥。重點是“藥、械、人”三要素協調提升。一是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擴大低毒生物農藥補貼項目實施範圍,加快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的篩選、登記和推廣套用,推進小宗作物用藥試驗、登記,逐步淘汰高毒農藥。科學採用種子、土壤、秧苗處理等預防措施,減少中後期農藥施用次數。對症選藥,合理添加噴霧助劑,促進農藥減量增效,提高防治效果。二是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因地制宜推廣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高效常溫煙霧機、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植保無人機等現代植保機械,採用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提高噴霧對靶性,降低飄移損失,提高農藥利用率。三是普及科學用藥知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為重點,培養一批科學用藥技術骨幹,輻射帶動農民正確選購農藥、科學使用農藥。
(三)推進綠色防控。加大政府扶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快綠色防控推進步伐。一是集成推廣一批技術模式。因地制宜集成推廣適合不同作物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解決技術不配套、不規範的問題,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套用。二是建設一批綠色防控示範區。重點選擇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南菜北運蔬菜基地、北方設施蔬菜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批綠色防控示範區,幫助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提升農產品質量、創響品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大面積推廣套用。三是培養一批技術骨幹。以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層植保機構為重點,培養一批技術骨幹,帶動農民科學套用綠色防控技術。此外,大力開展清潔化生產,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減輕農藥面源污染、淨化鄉村環境。
(四)推進統防統治。以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為重點,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一是提升裝備水平。發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補助、農機購置補貼及植保工程建設投資的引導作用,裝備現代植保機械,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服務高效、規模適度的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二是提升技術水平。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集成示範綜合配套的技術服務模式,逐步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的規模化實施、規範化作業。三是提升服務水平。加強對防治組織的指導服務,及時提供病蟲測報信息與防治技術。引導防治組織加強內部管理,規範服務行為。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農業部成立由部領導任組長的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協調指導組,部內有關司局和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種植業管理司負責具體工作。各省成立由農業廳(委、局)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推進落實領導小組,加強協調指導,推進各項措施落實。
(二)上下聯動推進。結合實施績效考核,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加強督查。重點實施區域建立協作機制,相互交流、共同促進。充分發揮教學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技術和信息優勢,鼓勵開展技術推廣、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服務指導等工作。
(三)強化政策扶持。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落實植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建設覆蓋重點區域、重點作物的病蟲監測網路。將航空植保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提高大中型植保機械購置補貼標準。加大重大病蟲統防統治、低毒生物農藥使用、防治組織植保機械和操作人員保險費用的補貼力度,啟動實施綠色防控示範項目。
(四)發揮專家作用。成立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專家指導組,提出具體的技術方案,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把各項關鍵技術落實到位。結合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重點培養種糧大戶、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技術骨幹,提高科學用藥水平。落實好化肥農藥減施綜合技術研發重大專項。
(五)加強法制保障。制修訂《農藥管理條例》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推進依法植保。強化農藥市場監管,打擊制售假劣農藥行為,維護農民利益。
(六)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綠色防控技術和科學用藥知識,增強農民安全用藥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