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由國家農業部於2015年2月17日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 發布單位:國家農業部
  • 發布時間:2015年2月17日
檔案通知,檔案全文,

檔案通知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檔案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大力推進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農業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實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強化責任落實,有力有序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農業部
2015年2月17日

檔案全文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糧食的“糧食”。化肥在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化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等問題,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環境的污染,亟需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此,農業部制訂《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一、現狀和形勢
(一)化肥施用現狀。我國是化肥生產和使用大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化肥生產量7037萬噸(折純,下同),農用化肥施用量5912萬噸。專家分析,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偏低,化肥施用對糧食增產的貢獻較大,大體在40%以上。當前我國化肥施用存在四個方面問題:一是畝均施用量偏高。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二是施肥不均衡現象突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三是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我國有機肥資源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實際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為50%左右,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為35%左右。四是施肥結構不平衡。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輕磷鉀肥“三重三輕”問題突出。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比較普遍,機械施肥僅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0%左右。
(二)面臨的形勢。化肥施用不合理問題與我國糧食增產壓力大、耕地基礎地力低、耕地利用強度高、農戶生產規模小等相關,也與肥料生產經營脫離農業需求、肥料品種結構不合理、施肥技術落後、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關。過量施肥、盲目施肥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浪費資源,也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是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措施,也是促進節本增效、節能減排的現實需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實施可行性。從國外的經驗看,歐盟、北美、亞洲、中東部分已開發國家的化肥施用量都呈現先快速增長、達到峰值後保持穩中有降或持續下降的趨勢,逐步走上了減肥增效、高產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我國的實際看,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三大糧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鉀肥利用率達到33%、24%和42%,比項目實施前(2005年)分別提高了5、12和10個百分點。在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同時,化肥用量增幅出現下降趨勢。2013年全國化肥用量增長1.3%,分別比2012年和2005年低1.1和1.5個百分點。如果科學施肥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耕地質量水平不斷提升,肥料利用率逐步提高,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牢固樹立“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進步,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和專業化農化服務組織,集中連片整體實施,加快轉變施肥方式,深入推進科學施肥,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增加有機肥資源利用,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強宣傳培訓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產高效、優質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安全。
(二)基本原則
一是保障生產、節本增效。在減少化肥不合理投入的同時,通過轉變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確保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生產實際和施肥需要,加強分類指導,制定分階段、分區域、分作物控肥目標任務,穩步推動各項措施落實。
三是統籌兼顧、綜合施策。統籌考慮土肥水種等生產要素和耕作制度,按照農機農藝結合的要求,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技術、法律等手段,有效推進科學施肥。
四是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企業主推、社會參與,創新實施方式,充分調動推廣、科研、教學、企業和農民積極性,構建合力推進的長效機制。
(三)目標任務
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一是施肥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到2020年,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養分結構趨於合理,有機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達到60%、提高10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達到60%、提高25個百分點。
二是施肥方式進一步改進。到2020年,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現象基本得到遏制,傳統施肥方式得到改變。機械施肥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40%以上、提高10個百分點;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1.5億畝、增加8000萬畝。
三是肥料利用率穩步提高。從2015年起,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
三、技術路徑和區域重點
(一)技術路徑
一是精,即是推進精準施肥。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區域、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減少盲目施肥行為。
二是調,即是調整化肥使用結構。最佳化氮、磷、鉀配比,促進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配合。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引導肥料產品最佳化升級,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肥料。
三是改,即是改進施肥方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意識和技能。研發推廣適用施肥設備,改表施、撒施為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等方式。
四是替,即是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提升耕地基礎地力,用耕地內在養分替代外來化肥養分投入。
(二)區域重點
東北地區。施肥原則:控氮、減磷、穩鉀,補鋅、硼、鐵、鉬等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措施:結合深松整地和保護性耕作,加大秸稈還田力度,增施有機肥;適宜區域實行大豆、玉米合理輪作,在大豆、花生等作物推廣根瘤菌;推廣化肥機械深施技術,適時適量追肥;乾旱地區玉米推廣高效緩釋肥料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黃淮海地區。施肥原則:減氮、控磷、穩鉀,補充硫、鋅、鐵、錳、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護性耕作,實施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推廣玉米種肥同播,棉花機械追肥,注重小麥水肥耦合,推廣氮肥後移和“一噴三防”技術;蔬菜、果樹注重有機無機肥配合,有效控制氮磷肥用量;設施農業套用秸稈和調理劑等改良鹽漬化土壤,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使用石灰等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發展果園綠肥。
長江中下游地區。施肥原則:減氮、控磷、穩鉀,配合施用硫、鋅、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恢復發展冬閒田綠肥,推廣果茶園綠肥;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矽鈣等鹼性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高效經濟園藝作物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華南地區。施肥原則:減氮、穩磷、穩鉀,配合施用鈣、鎂、鋅、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適宜區域恢復發展冬閒田綠肥種植;注重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矽鈣等鹼性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術與輕簡栽培技術結合,高效經濟園藝作物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西南地區。施肥原則:穩氮、調磷、補鉀,配合施用硼、鉬、鎂、硫、鋅、鈣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注重沼肥、畜禽糞便合理利用,恢復發展冬閒田綠肥種植;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注重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矽鈣等鹼性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山地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西北地區。施肥原則:統籌水肥資源,以水定肥、以肥調水,穩氮、穩磷、調鉀,配合施用鋅、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配合覆膜種植推廣高效緩釋肥料,實施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在棉花、果樹、馬鈴薯等作物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結合工程措施利用石膏等調理劑改良鹽鹼地。
四、重點任務
(一)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實施方式,加快成果套用,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推進測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實施範圍。在鞏固基礎工作、繼續做好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同時,擴大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茶葉等經濟園藝作物上的套用,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二是強化農企對接。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測土配方施肥的積極性,篩選一批信譽好、實力強的企業深入開展合作,按照“按方抓藥”“中成藥”“中草藥代煎”“私人醫生”等四種模式推進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三是創新服務機制。積極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結合、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模式,支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向農民提供統測、統配、統供、統施“四統一”服務。創新肥料配方制定發布機制,完善測土配方施肥專家諮詢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
(二)推進施肥方式轉變。充分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範帶頭作用,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施肥方式轉變。一是推進機械施肥。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加快施肥機械研發,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二是推廣水肥一體化。結合高效節水灌溉,示範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廣適期施肥技術。合理確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分期施肥技術。因地制宜推廣小麥、水稻葉面噴施和果樹根外施肥技術。
(三)推進新肥料新技術套用。立足農業生產需求,整合科研、教學、推廣、企業力量,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追蹤國際前沿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一是加強技術研發。組建一批產學研推相結合的研發平台,重點開展農作物高產高效施肥技術研究,速效與緩效、大量與中微量元素、有機與無機、養分形態與功能融合的新產品及裝備研發。二是加快新產品推廣。示範推廣緩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動肥料產業轉型升級。三是集成推廣高效施肥技術模式。結合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按照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科學施肥指導手冊,集成推廣一批高產、高效、生態施肥技術模式。
(四)推進有機肥資源利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特點,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一是推進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支持規模化養殖企業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推廣規模化養殖+沼氣+社會化出渣運肥模式,支持農民積造農家肥,施用商品有機肥。二是推進秸稈養分還田。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研發具有秸稈粉碎、腐熟劑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複式作業機具,使秸稈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因地制宜種植綠肥。充分利用南方冬閒田和果茶園土肥水光熱資源,推廣種植綠肥。在有條件的地區,引導農民施用根瘤菌劑,促進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五)提高耕地質量水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水利配套設施,改善耕地基礎條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復、治理鹽鹼、改造中低產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級。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耕地酸化、鹽漬化、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高耕地基礎生產能力,確保在減少化肥投入的同時,保持糧食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農業部成立由部領導任組長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協調指導組,部內有關司局和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種植業管理司負責具體工作。各省(區、市)成立由農業廳(委、局)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推進落實領導小組,加強協調指導,推進各項措施落實。
(二)上下聯動推進。結合實施延伸績效考核,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整合力量、加強督查。重點實施區域要建立協作機制,相互交流、共同促進。充分發揮教學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的技術信息優勢,鼓勵開展技術推廣、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服務指導等工作。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規模,支持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和水肥一體化、機械施肥等技術推廣。對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提供科學施肥服務和施用有機肥、配方肥、高效緩釋肥料予以補助。積極爭取金融、保險、稅收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
(四)強化技術支撐。農業部成立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專家指導組,提出具體技術方案,開展指導服務,把各項關鍵技術落實到位。落實好化肥農藥減施綜合技術研發重大專項。推動建立全國肥效監測網路,完善肥料使用調查統計制度,及時、準確掌握肥料使用和效應評價數據。地方各級農業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專家團隊,圍繞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五)加強宣傳培訓。開展“科學施肥進萬家”主題宣傳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科學施肥知識,增強農民科學用肥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訓力度,著力提高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科學施肥技術水平。
(六)加強法制保障。抓緊制定出台《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和《肥料管理條例》,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質量保護和肥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肥料使用管理,規範農業生產過程,加強肥料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切實維護農民民眾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