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已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30日印發,請按照方案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紮實推進洱海流域化學農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結合洱海保護治理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況
(一)種植基本情況。洱海流域耕地面積63.64萬畝(國土三調過程數據),占流域面積的16.54%。主要種植蠶豆、麥類、油菜、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烤菸、芸豆等作物,202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3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6.05萬畝(水稻10.79萬畝、玉米11.86萬畝、蠶豆13.17萬畝、馬鈴薯4.01萬畝、麥類3.74萬畝),經濟作物32.3萬畝(蔬菜15.41萬畝、烤菸5.24萬畝、水果6.95萬畝、油菜1.62萬畝)。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種類以水稻稻飛虱、粘蟲、稻瘟病、二化螟、蝗蟲、惡苗病,玉米草地貪夜蛾、玉米螟、鏽病、灰斑病,蠶豆鏽病、褐斑病、蚜蟲,馬鈴薯晚疫病,麥類白粉病、蚜蟲等為主。
(二)病蟲害發生情況。2020年,洱海流域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97.85萬畝次,主要發生種類有水稻稻飛虱、粘蟲、稻瘟病、二化螟、蝗蟲、惡苗病,玉米草地貪夜蛾、玉米螟、鏽病、灰斑病,蠶豆鏽病、褐斑病、蚜蟲,馬鈴薯晚疫病,麥類白粉病、蚜蟲等。
(三)病蟲害防治情況。2020年,洱海流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208.66萬畝次。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46.01%,比2018年提升7.84個百分點;統防統治覆蓋率50.39%,比2018年提升14.34個百分點。
(四)農藥使用情況。2020年農藥使用量(商品量,下同)109.515噸,比2015年減少208.485噸、減65.56%,超額完成農業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零增長”目標任務;其中,殺蟲劑占41.49%、殺菌劑占39.7%、除草劑占18.7%。2020年每畝農作物化學農藥使用量0.14公斤,比2015年減少0.185公斤,減56.92%。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視察大理重要講話精神,始終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圍繞“準、綠、替、精、統、管”的路徑,以強化農藥銷售源頭監管、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示範引領、提升綠色防控水平、擴大統防統治面積、提升科學用藥水平為著力點,形成環境友好、生態兼容型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推進化學農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減藥與保產並重。著力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做到防效不降低、減藥不減產,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2.堅持數量與質量統籌。著力推進全程綠色防控和科學安全用藥,在保障農業生產數量安全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3.堅持生產與生態協調。著力減少農藥對環境和有益生物的影響,在有效防控病蟲害、保障生產安全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4.堅持節本與增效兼顧。著力最佳化防控技術,集成推廣簡便易行、成本適度、防治有效的技術模式,切實做到減藥節本和增產增效的有機統一。
(三)目標任務。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生態兼容型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農藥使用品種結構更加合理,科學安全用藥技術水平全面提升,力爭洱海流域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減少5%。
——病蟲害綠色防控:不斷最佳化防治技術措施,提高生物農藥使用量,生物農藥使用比重比202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實現病蟲害綠色防控全覆蓋。
——病蟲害統防統治:創新防治組織方式,提高統防統治覆蓋率。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基地實現病蟲害統防統治全覆蓋。
——化學農藥使用強度: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5%以上。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基地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10%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立足“準”,適期防治減量。一是建設病蟲害監測網路。認真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充分發揮已建成的農業有害生物控制區域預警站作用,完善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監測的自動化、智慧型化和信息化水平。根據流域農作物結構現狀,病蟲監測對象達到20種以上,建設11個病蟲害監測網點,實施準確測報。二是加大病蟲害監測頻度。定點監測和大田普查相結合,系統監測病蟲害發生情況,準確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會商研判發生趨勢,提升實時監測、持續追蹤和早期預警等末端發現能力,為防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三是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在監測和會商的基礎上,提高監測預警的實效性和準確性,適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最佳時期防治,提高防治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力爭做到防早、防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二)追求“綠”,綠色防控減量。一是推廣一批抗(耐)病蟲品種。大力推廣水稻、豆類、玉米和油菜抗(耐)病蟲品種,源頭控制減量。二是推廣一批綠色防控技術。套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於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於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因地制宜集成推廣套用抗病蟲品種、作物結構最佳化、健康種苗培育、輪作倒茬等生態調控技術,光誘、色誘、性誘、食誘等病蟲害物理防控技術,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及生物農藥套用等生物防控技術,預防控制病蟲害發生,力爭少用藥。到2025年,流域內累計安裝3600盞殺蟲燈,並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每年實施綠色防控50萬畝次。三是建設一批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區。在流域內每年建設一批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區,因地制宜推廣種子處理、誘導抗劑、釋放天敵和“四誘”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幫助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提升農產品質量。2021年至2025年每年在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0.8萬畝以上。四是培養一批綠色防控技術骨幹。以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鄉鎮農技機構為重點,培養一批技術骨幹,帶動農民科學套用綠色防控技術,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和防治效果。五是大力宣傳綠色防控技術。印製一批綠色防控宣傳資料,全方位宣傳綠色防控理念和技術,宣傳綠色防控相關知識、顯著成效和主要經驗,宣傳採用綠色防控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讓各方了解、支持綠色防控工作,為農藥減量提供廣泛的輿論支持。(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專賣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三)重視“替”,高效用藥減量。一是推廣生物農藥,以替代化學農藥。針對流域主要病蟲害,開展生物農藥篩選試驗,推廣除蟲菊、印楝素、金龜子綠僵菌、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黴素、中生菌素、多抗黴素等生物農藥用於病蟲害的防治。二是推廣高效低風險化學農藥,以替代高毒高風險農藥。開展高效低風險農藥品種的篩選和推廣套用,指導農民科學採用種子、土壤、秧苗處理等預防措施,減少中後期農藥施用次數。三是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以替代落後低效植保機械。因地制宜推廣無人植保機、自帶風幕防飄移噴桿噴霧機等現代植保機械和新型高效噴頭、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以及水基化、納米化農藥製劑,逐步淘汰霧化效果差、防治效果弱、作業效率低的藥械,減少藥械“跑、冒、滴、漏”以及飄移流失,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四是適時開展高效應急防控,以替代低效應急防控。針對突發性、爆發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害開展應急防控,組織開展無人機作業,選用飛防專用藥劑,開展低空低量噴霧,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專賣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注重“精”,科學用藥減量。一是開展洱海流域農藥使用量監測調查,掌握農藥使用現狀,為精準用藥提供決策依據。根據農作物種植結構、區域布局,每年在洱海流域16個鄉鎮(街道)設立250個農藥使用量調查點,開展農藥使用量調查,掌握用藥情況,為洱海流域化學農藥減量提供準確的定量化決策數據。二是開展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培訓,提高農藥使用水平,精準科學施藥。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職業農民、農藥經營單位、基層植保技術人員以及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中的植保無人機飛手為重點培訓對象,每年培訓12期900人次,指導種植主體在準確診斷病蟲害並明確其抗藥性水平的基礎上,學會配方選藥、對症適時適量施藥等技術,避免亂用藥;培訓種植主體根據病蟲害監測預報,掌握達標防治、適期用藥等科學技術,避免多用藥;引導種植主體按照農藥使用說明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三是開展農藥風險監測,掌握農藥風險動態。在用藥量較大、靠近入湖河道區域建立農藥風險監測點,適時採集農排水、土壤和農產品等樣品,送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掌握農藥使用和殘留風險。(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五)突出“統”,規模防治減量。一是發展統防統治服務組織。重點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技術過硬、服務規範、作業高效的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支持其圍繞主要作物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著力解決一家一戶“打藥難”“打藥貴”“亂打藥”等問題。二是提升統防統治服務能力。發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補助和農機購置補貼的引導作用,支持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裝備現代植保機械,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集成示範綜合配套的技術服務模式,逐步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的規模化實施、規範化作業。三是創新統防統治服務方式。推廣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種形式的統防統治,發揮專業化防治組織在重大病蟲應急防治以及新型植保機械、精準高效施藥等技術推廣套用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農藥減量各項措施落實落地。(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六)強化“管”,規範源頭減量。一是強化農藥監管執法工作。認真落實《農藥管理條例》,強化農藥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經行銷售假冒偽劣農藥等違法行為,保障農業生產者用上“放心藥”,維護廣大農民民眾的合法權益。二是嚴禁銷售限制使用農藥。制定《洱海流域農藥經營使用管理辦法》,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農藥、限制使用農藥(殺鼠劑除外),實行“零容忍”監管措施,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三是嚴格執行經營台賬制度。把農藥經營戶電子台賬管理納入日常農藥執法檢查範圍,督促農藥經營者規範建立銷售台賬,如實記錄上傳農藥採購、銷售信息,並將台賬檔案保存2年以上,對不執行農藥採購、銷售台賬制度等行為進行依法嚴肅處理,防止經營者誤導誘導農業生產者錯誤使用農藥。四是嚴格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制度。按照“誰生產、誰經營、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機制。(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專賣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擔當。開展化學農藥減量增效,保護洱海“母親湖”,是全社會的政治使命和責任擔當。大理市和洱源縣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制定化學農藥減量任務清單、重點項目清單、農藥使用調查點布局圖、綠色防控示範區布局圖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示範點布局圖,確保各項工作落深落細。
(二)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等參與化學農藥減量工作,大力推進農藥減量增效。
(三)強化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科研、教育、推廣機構、藥械生產企業的技術、產品和信息優勢,開展協作攻關,研究、集成一批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專家巡迴指導等活動,提高技術到位率。支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向農民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服務,加快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提升防治成效。
(四)加強宣傳培訓。加強化學農藥減量增效的科學普及和輿論宣傳,著力營造人人參與化學農藥減量的社會氛圍,強化對農民、農業技術人員、經銷商進行技術培訓,重點提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用藥水平。認真總結好做法、好經驗,樹立典型,相互交流,大力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增效行動。
(五)嚴格督導檢查。強化監督檢查,壓實格線化責任,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抓落實責任體系,按照縣市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包村組、村組包農戶的原則實施精準化管理,確保農藥減量化目標順利實現。  
附屬檔案:1.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計畫
2.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任務清單

解讀

一、背景依據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堅決扭轉湖泊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保護好“高原明珠”,決定實施“湖泊革命”攻堅戰,印發《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大理州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結合洱海流域種植結構及化肥、化學農藥使用現狀,擬通過推進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化肥減量、化學農藥減量的實施,有效削減種植業生產帶來的污染負荷,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制定了《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並報請州政府以大政辦通〔2021〕82號印發實施。
二、實施範圍
實施範圍為涉及大理市、洱源縣有種植業生產的16個鄉鎮(街道),國土三調耕地面積63.64萬畝(其中大理市28.83萬畝、洱源縣34.81萬畝),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
三、目標任務
種植業生產涉及作物種植種類、作物需肥規律、病蟲草鼠害防控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3個方案同步實施,集成綜合技術推廣。
(三)化學農藥減量方案。主要目標: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生態兼容型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農藥使用品種結構更加合理,科學安全用藥技術水平全面提升,力爭洱海流域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20年減少5%,生物農藥使用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實現病蟲害綠色防控全覆蓋。主要任務:完善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11個病蟲害監測網點,實施準確測報;累計安裝3600盞殺蟲燈,並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每年實施綠色防控50萬畝次;每年在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0.8萬畝以上;每年設立250個農藥使用量調查點,掌握用藥情況;每年開展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培訓12期900人次;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100個。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任務目標明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工作。大理市、洱源縣履行主體責任,研究制定具體措施,確保3個方案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加大資金投入。將洱海流域農作物綠色有機種植所需資金納入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予以統籌安排。“十四五”期間,對新獲得綠色或有機糧油產品(含有機轉換期)認證證書、認證產品生產基地在洱海流域範圍內、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按綠色產品每個證書3萬元、有機產品每個證書5萬元的標準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對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200元、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600元的標準給予農業經營主體獎補。對農業經營主體獎補按《洱海流域綠色有機種植獎補方案》(大辦發〔2021〕16號)執行,採取“先認證、後獎補”的方式進行獎補,獎補資金每年兌付1次,次年1月底前由獎補對象向鄉鎮(街道)申報,縣(市)農業農村局初審,縣(市)人民政府組織審定,州農業農村局覆核並進行公示,按程式審批後由州財政撥付到縣(市),再由縣(市)兌付到獎補對象。
(三)強化科技支撐。州、縣市農業農村、菸草等部門科技人員重點開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關鍵技術試驗研究及創新成果示範,以及農作物新品種引育試驗、作物及品種區域布局和新技術模式研究與推廣套用,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積極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範區,以點帶面,推動全流域種植結構最佳化調整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
(四)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建設綠色有機化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鼓勵發展地域相連、產業相同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土地流轉、託管經營、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