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已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30日印發,請按照方案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紮實推進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有效削減農業面源污染,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況
洱海流域涉及大理市、洱源縣有種植業生產的16個鄉鎮(街道),國土三調過程數據耕地面積63.64萬畝(其中大理市28.83萬畝、洱源縣34.81萬畝),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202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35萬畝,比2015年減少19.31萬畝,減19.77%。其中:糧食作物46.05萬畝(主要為水稻10.79萬畝、玉米11.86萬畝、蠶豆13.17萬畝、馬鈴薯4.01萬畝、麥類3.74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58.77%,比2015年減少21.43萬畝,減31.75%;經濟作物32.3萬畝(主要為蔬菜15.41萬畝、烤菸5.24萬畝、水果6.95萬畝、油菜1.62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41.23%,比2015年的30.19萬畝增加2.12萬畝,增7%,糧經比由2015年的69.08:30.92變為2020年的58.77:41.23。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州黨委政府關於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的決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減、增、鏈、綠、種”“五字訣”調“優”、調“好”、調“順”、調“深”、調“細”種植業結構,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推動洱海高水平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政治引領,勇於擔當。把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作為檢驗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標尺,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切實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以革命性的態度和措施抓好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
2.重點突出,分類施策。大理市海西片區的耕地,嚴格管控蔬菜種植,重點發展綠色優質菸葉、水稻和油菜等作物;洱源縣生態隔離帶以外,推廣綠色水稻、烤菸、豆類及油菜等作物種植。
3.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與套用,強化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和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提升種植業結構調整水平。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
4.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同、全民參與”的要求,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引導廣大農民共同參與洱海保護治理,形成全主體、全社會參與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格局,推動洱海流域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發展。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只減不增”,其中蔬菜播種面積比2020年減少1.5萬畝;水稻、豆類、油菜、烤菸等作物“只增不減”,其中水稻種植面積比2020年增加2萬畝以上,烤菸種植面積比2020年增加1萬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7.89萬畝以上,糧經比調整至60.93:39.07,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本匹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三、重點工作
(一)聚焦“減”,調“優”結構。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的總體目標,堅持和踐行“嚴管嚴控”策略,減少種植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按照洱海保護的要求調整種植結構,禁止種植大蒜,調減蔬菜播種面積,減少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中藥材播種面積分別控制在13.72萬畝、6.31萬畝、0.68萬畝、1.17萬畝以內,播種面積比2020年分別減1.5萬畝、0.63萬畝、0.01萬畝、0.27萬畝。(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二)緊扣“增”,調“好”結構。以大理市海西片區為重點,擴大水稻、烤菸兩種作物種植面積,增大豆類、油菜兩種作物種植規模。到2025年,洱海流域水稻、烤菸、豆類和油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2.79萬畝、6.24萬畝、15.86萬畝和1.73萬畝,分別比2020年增加2萬畝、1萬畝、0.37萬畝和0.11萬畝。(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三)立足“鏈”,調“順”結構。以“水稻—豆類、水稻—油菜、烤菸—豆類、烤菸—油菜”等作物輪作及水旱輪作為抓手,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態“連結”,2021年至2022年每年實施耕地輪作6萬畝,2022年至2025年每年實施水旱輪作10萬畝以上,促使種植業結構的系統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最大化更加順暢通達。(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突出“綠”,調“深”結構。以提高綠色產業規模、質量、效益為重點,以增強綠色產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大力推廣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為主的綠色有機種植,以綠色為基礎、有機為方向,建設一批綠色有機示範種植基地,新認證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主要農作物按綠色有機化模式種植。著力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2021-2025年新增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100個以上。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市場化推廣運用與宣傳引導,形成一批追溯典型和標桿企業。(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五)著眼“種”,調“細”結構。注重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突出優質高產高抗品種和多功能種植方式,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在品種結構上,水稻抗(耐)稻瘟病等品種推廣套用率達到95%以上;豆類抗(耐)鏽病等品種推廣套用率達到95%以上;玉米抗(耐)灰斑病等品種推廣套用率達到95%以上。在種植方式上,主推大春水稻、烤菸、玉米與小春蠶豆、油菜等輪作模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任務目標明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理市、洱源縣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研究制定具體措施,編制主要農作物種植規劃布局圖,確保種植業結構調整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鄉鎮(街道)、村組,確保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工作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二)完善政策體系,發揮引導作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將洱海流域農作物綠色有機種植所需資金納入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予以統籌安排。認真落實《洱海流域綠色有機種植獎補方案》,對新獲得綠色或有機農產品(含有機轉換期)認證證書、認證產品生產基地在洱海流域範圍內、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按綠色產品每個證書3萬元、有機產品每個證書5萬元的標準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對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200元、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600元的標準給予農業經營主體獎補。
(三)強化科技支撐,確保措施落地。州、縣市農業農村、菸草等部門科技人員要重點開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關鍵技術試驗研究及創新成果示範以及農作物新品種引育試驗、作物及品種區域布局和新技術模式研究與推廣套用,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積極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範區,以點帶面,推動全流域種植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和轉型升級。
(四)加快土地流轉,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建設綠色有機化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鼓勵發展地域相連、產業相同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土地流轉、託管經營、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發展。大理市嚴格落實《洱海海西片區農村土地經營權規模化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的意見》,加快海西片區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五)加強督導檢查,落實目標任務。加強督促檢查,強化跟蹤問效,推動工作落實。壓實格線化責任,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抓落實責任體系,按照縣市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包村組、村組包農戶的原則實施精準化管理。大理市、洱源縣要按本方案要求抓好組織落實,結合本縣市實際細化方案,推動洱海流域種植業結構調整。
附屬檔案:1.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責任清單
2.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任務清單
3.洱海流域糧食生產任務清單
4.洱海流域農作物種植正負面清單
解讀
一、背景依據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堅決扭轉湖泊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保護好“高原明珠”,決定實施“湖泊革命”攻堅戰,印發《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大理州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結合洱海流域種植結構及化肥、化學農藥使用現狀,擬通過推進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化肥減量、化學農藥減量的實施,有效削減種植業生產帶來的污染負荷,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制定了《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並報請州政府以大政辦通〔2021〕82號印發實施。
二、實施範圍
實施範圍為涉及大理市、洱源縣有種植業生產的16個鄉鎮(街道),國土三調耕地面積63.64萬畝(其中大理市28.83萬畝、洱源縣34.81萬畝),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
三、目標任務
種植業生產涉及作物種植種類、作物需肥規律、病蟲草鼠害防控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3個方案同步實施,集成綜合技術推廣。
(一)種植結構調整方案。主要目標: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只減不增”,其中蔬菜種植面積比2020年減少1.5萬畝;水稻、豆類、油菜、烤菸等作物“只增不減”,其中水稻、烤菸種植面積分別比2020年增加2萬畝、1萬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7.89萬畝以上,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本匹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主要任務:一是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的總體目標,堅持和踐行“嚴管嚴控”策略,減少種植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按照洱海保護的要求調整種植結構,禁止種植大蒜,調減蔬菜播種面積,減少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面積;二是以大理市海西片區為重點,擴大水稻、烤菸兩種作物種植面積,增加豆類、油菜兩種作物種植規模;三是以“水稻—豆類、水稻—油菜、烤菸—豆類、烤菸—油菜”等作物輪作及水旱輪作為主,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態“連結”,2021年至2022年每年實施耕地輪作6萬畝,2022年至2025年每年實施水旱輪作10萬畝以上;四是以提高綠色產業規模、質量、效益為重點,以增強綠色產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大力推廣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為主的綠色有機種植,以綠色為基礎、有機為方向,建設一批綠色有機示範種植基地,新認證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主要農作物按綠色有機化模式種植。著力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2021-2025年新增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100個以上;五是加大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突出優質高產高抗品種和多功能種植方式,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在品種結構上,水稻抗(耐)稻瘟病等品種、豆類抗(耐)鏽病等品種、玉米抗(耐)灰斑病等品種推廣套用率均達到95%以上。在種植方式上,主推大春水稻、烤菸、玉米與小春蠶豆、油菜等輪作模式。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任務目標明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工作。大理市、洱源縣履行主體責任,研究制定具體措施,確保3個方案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加大資金投入。將洱海流域農作物綠色有機種植所需資金納入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予以統籌安排。“十四五”期間,對新獲得綠色或有機糧油產品(含有機轉換期)認證證書、認證產品生產基地在洱海流域範圍內、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按綠色產品每個證書3萬元、有機產品每個證書5萬元的標準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對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200元、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600元的標準給予農業經營主體獎補。對農業經營主體獎補按《洱海流域綠色有機種植獎補方案》(大辦發〔2021〕16號)執行,採取“先認證、後獎補”的方式進行獎補,獎補資金每年兌付1次,次年1月底前由獎補對象向鄉鎮(街道)申報,縣(市)農業農村局初審,縣(市)人民政府組織審定,州農業農村局覆核並進行公示,按程式審批後由州財政撥付到縣(市),再由縣(市)兌付到獎補對象。
(三)強化科技支撐。州、縣市農業農村、菸草等部門科技人員重點開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關鍵技術試驗研究及創新成果示範,以及農作物新品種引育試驗、作物及品種區域布局和新技術模式研究與推廣套用,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積極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範區,以點帶面,推動全流域種植結構最佳化調整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
(四)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建設綠色有機化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鼓勵發展地域相連、產業相同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土地流轉、託管經營、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