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已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30日印發,請按照方案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紮實推進洱海流域化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結合洱海保護治理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況
(一)種植基本情況。洱海流域耕地面積63.64萬畝(國土三調過程數據),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主要種植蠶豆、麥類、油菜、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烤菸、芸豆等作物。2020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3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6.05萬畝(水稻10.79萬畝、玉米11.86萬畝、蠶豆13.17萬畝、馬鈴薯4.01萬畝、麥類3.74萬畝),經濟作物32.3萬畝(蔬菜15.41萬畝、烤菸5.24萬畝、水果6.95萬畝、油菜1.62萬畝),糧經比為58.77:41.23。
(二)化肥施用量。2020年化肥施用量(折純,下同)3774噸,主要為氧化鉀,比2015年減少22706噸、減幅85.75%;平均畝用化肥4.82千克,比2015年減少21.7千克、減幅81.83%。有機肥總用量65.12萬噸(其中商品有機肥用量7.92萬噸,農家肥用量57.2萬噸),超額完成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零增長”目標任務。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視察大理重要講話精神,始終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為目標,以最佳化肥料結構、改進施肥方法、控制化肥施用量為著力點,以“提、精、替、改、引、管”“六字訣”為途徑,深入開展洱海流域減肥增效行動,扛起扛牢洱海保護治理的政治責任,大力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精準施肥、分類指導。在確保糧食蔬菜等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以減少農田氮磷排放、保護洱海為重點,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制定施肥指標體系,實行分類指導,進行科學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2.有機肥替代、綠色引領。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圍繞主要農作物大力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推行綠色生態種植,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逐漸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
3.政府引導、綜合施策。按照“農戶主體、企業主推、社會參與、共同推進”的要求,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強化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的開發套用。
4.典型示範、輻射帶動。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開展化肥減量示範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典型,發揮示範輻射效應。
(三)目標任務。到2025年,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技術體系,施肥結構和施肥方式更加合理,科學施肥水平全面提升,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用更加明顯。
——化肥施用量進一步減少:2025年化肥施用量(折純)比2020年減少114噸、減3%。
——施肥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25年,有機肥全流域替代化肥全覆蓋,有機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全覆蓋。
——施肥強度進一步降低:2025年,每畝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降低3%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立足“提”,耕地質量提升全覆蓋促減量。樹立耕地可持續耕種理念,採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改善耕地基礎設施,增加化肥減量增效的前置要素。一是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平整農田、肥沃土壤、完善水利配套設施、改善道路基礎條件,有效遏制肥料“跑、冒、滴、漏”現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二是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通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復等措施,普遍提高耕地地力,力爭到2025年,耕地質量等級逐步提升,耕地酸化、鹽漬化、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建立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7個,設立67個點位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為耕地質量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提供技術支撐。(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二)聚焦“精”,施肥技術措施精準減量。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需肥特性、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增施有機肥,配合施用鉀肥、中微量元素,進行平衡施肥,達到作物對養分的平衡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杜絕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一是每年採集化驗土樣580個,實現洱海流域取土化驗全覆蓋。二是開展主要農作物化肥減量試驗。每年完成主要農作物化肥減量試驗8組,為精準施肥提供科學數據和依據,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科學施肥指導意見,指導全流域精準施肥全覆蓋。(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三)狠抓“替”,有機肥全覆蓋替代減量。充分利用有機肥資源,推廣商品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機無機相結合,改良培肥土壤,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耕地地力,以土壤內養分替代外來化肥養分投入。實施秸稈還田,綠肥種植,配合施用鉀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菌肥等,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所需養分。(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重視“改”,新技術全推廣促減量。充分發揮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的示範帶頭作用,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施肥方式轉變。一是推進肥料深施。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因地制宜推進有機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改表施、撒施為深施,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二是推廣水肥一體化。結合高效節水灌溉,示範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廣適期施肥技術。合理確定基肥、追肥施用比例,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分期施肥技術,因地制宜推廣葉面噴施。四是加快新產品推廣。示範推廣生物有機肥、有機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動肥料產業轉型升級。五是推廣集成高效施肥技術。結合綠色高質高效示範,集成推廣一批高產、高效、生態施肥技術模式。(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五)注重“引”,示範培訓全覆蓋引導減量。通過減量示範區建設和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示範推廣,調動農民民眾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科學施肥水平。一是示範區建設全覆蓋。每年建立10片有機肥+有機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為主的化肥減量示範區,每片不小於100畝。鼓勵企業參與示範區建設,著重示範推廣商品有機肥、有機水溶肥、微生物菌肥、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及水肥一體化等新型高效減肥增效技術,不斷提高洱海流域施肥水平。二是耕地合理輪作全覆蓋。小春季節重點擴大豆類、油菜等作物種植,大春季節重點擴大水稻、烤菸等作物種植,推進耕地用養結合。三是培訓全覆蓋。建立農技單位包鄉鎮、農技人員包村負責制,層層舉辦培訓班,對鄉鎮、村組幹部和農民代表進行培訓,提高農技人員指導能力,每年開展農戶培訓1000人次以上;鼓勵社會團體和農業相關企業下鄉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公司;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六)強化“管”,監督管理全覆蓋源頭減量。強化肥料銷售使用管理,完善施肥監測體系,實現源頭減量。一是建立肥料施用監測體系。在洱海流域16個鄉鎮設立250個主要農作物肥料施用量調查點,每年定期開展肥料情況調查,定期匯總調查資料,定期分析、研究、預判施肥情況,為化肥減量增效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參考。二是規範肥料市場秩序。嚴格執行《洱海流域化肥銷售管理辦法》,嚴把生產和經營主體資格準入關,嚴禁未經註冊登記開展經營流通,依法取締無證經營,依法規範肥料生產和流通市場秩序。建立健全肥料購銷台賬制度。三是最佳化化肥減量社會環境。加強肥料市場監管,定期抽檢肥料產品,著力實施檢打聯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肥料行為,保障廣大農民民眾用上“放心肥”。四是開展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按照“誰生產、誰回收,誰銷售、誰回收,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落實肥料生產、銷售、使用者履行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的主體責任和義務。(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壓實責任。大理市和洱源縣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制定化肥減量責任清單、任務清單、重點項目清單、化肥減量示範區布局圖和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布局圖、取土點示意圖等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深落細。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拓寬經費渠道。一方面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化肥減量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等參與化肥減量行動。
(三)加強技術支撐。充分發揮科研單位技術優勢,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方案,形成化肥減量的技術支撐體系。各級農技推广部門要採取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專家巡迴指導等,提高技術到位率。支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向農民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服務,提高化肥減量成效。
(四)加強宣傳培訓。加強化肥減量增效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和技術推廣,著力營造人人參與化肥減量的社會氛圍,強化對農民、農業技術人員和經銷商進行技術培訓,著力提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施肥水平。認真總結好做法、好經驗,樹立典型,大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五)加強督導檢查。強化監督檢查,壓實格線化責任,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抓落實責任體系,按照縣市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包村組、村組包農戶的原則實施精準化管理,確保化肥減量目標順利實現。
附屬檔案:1.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計畫表
2.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目標任務分解清單
解讀
一、背景依據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堅決扭轉湖泊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保護好“高原明珠”,決定實施“湖泊革命”攻堅戰,印發《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大理州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湖泊革命”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結合洱海流域種植結構及化肥、化學農藥使用現狀,擬通過推進洱海流域種植結構調整、化肥減量、化學農藥減量的實施,有效削減種植業生產帶來的污染負荷,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制定了《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減量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學農藥減量方案》,並報請州政府以大政辦通〔2021〕82號印發實施。
二、實施範圍
實施範圍為涉及大理市、洱源縣有種植業生產的16個鄉鎮(街道),國土三調耕地面積63.64萬畝(其中大理市28.83萬畝、洱源縣34.81萬畝),占流域國土面積的16.54%。
三、目標任務
種植業生產涉及作物種植種類、作物需肥規律、病蟲草鼠害防控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3個方案同步實施,集成綜合技術推廣。
(二)化肥減量方案。主要目標:到2025年,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技術體系,施肥結構和施肥方式更加合理,科學施肥水平全面提升,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用更加明顯。2025年化肥施用量(折純)比2020年減少114噸、減3%。主要任務:每年採集化驗土樣580個,實現洱海流域取土化驗全覆蓋;每年建立10片有機肥+有機水溶肥或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為主的化肥減量示範區,每片不小於100畝;每年開展農戶培訓1000人次以上;每年設立250個肥料使用調查點,掌握用肥情況;每年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30萬畝。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任務目標明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工作。大理市、洱源縣履行主體責任,研究制定具體措施,確保3個方案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加大資金投入。將洱海流域農作物綠色有機種植所需資金納入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予以統籌安排。“十四五”期間,對新獲得綠色或有機糧油產品(含有機轉換期)認證證書、認證產品生產基地在洱海流域範圍內、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按綠色產品每個證書3萬元、有機產品每個證書5萬元的標準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對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200元、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按每年每畝1600元的標準給予農業經營主體獎補。對農業經營主體獎補按《洱海流域綠色有機種植獎補方案》(大辦發〔2021〕16號)執行,採取“先認證、後獎補”的方式進行獎補,獎補資金每年兌付1次,次年1月底前由獎補對象向鄉鎮(街道)申報,縣(市)農業農村局初審,縣(市)人民政府組織審定,州農業農村局覆核並進行公示,按程式審批後由州財政撥付到縣(市),再由縣(市)兌付到獎補對象。
(三)強化科技支撐。州、縣市農業農村、菸草等部門科技人員重點開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關鍵技術試驗研究及創新成果示範,以及農作物新品種引育試驗、作物及品種區域布局和新技術模式研究與推廣套用,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積極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範區,以點帶面,推動全流域種植結構最佳化調整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
(四)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建設綠色有機化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鼓勵發展地域相連、產業相同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土地流轉、託管經營、訂單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