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

冬令

釋義

1.冬季施行的政令。在古代農業社會,古人將政務智慧的和天時結合在一起,認為一個季節必然有其所對應的政策用以實行,否則會導致農業生產紊亂,社會不穩定。《禮記·月令》:“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緫至,藜莠蓬蒿竝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呂氏春秋·仲秋》:“仲秋……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2.後世指冬季的氣候。如:初秋這樣冷,是秋行冬令了。

3.冬季。如:俗話說,冬令進補,春天打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令
  • 外文名:winter
  • 拼音:dōng lìng
  • 性質:冬季的氣候
基本信息,相關成語,冬令進補,進補怎樣補,滋補,清補,平補,進補的由來,冬令進補誤區,越貴越補,越多越補,虛實不分,

基本信息

冬令(拼音:dōng lìng)[winter]∶冬季[climate in winter]∶冬季的氣候。
冬令冬令

相關成語

春行冬令:春天的氣侯像冬天。

冬令進補

祖國醫學認為,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裡,人體的生理功能往往隨著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所謂“天人相應”。冬季是人體“收藏”的季節,適當進補可增強體質、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冬令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滋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可選食: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韭菜、香菜、大蒜、蘿蔔、黃花菜等蔬菜;
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
橘子、椰子、鳳梨、荔枝、桂圓等水果。
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參酒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燉母雞精肉、蹄筋,常飲牛奶、豆漿等,可增強體質。
將牛肉適量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有益氣止渴、強筋壯骨、滋養脾胃功效。
陽氣不足的老人,可將羊肉與蘿蔔同煮,然後去掉蘿蔔(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就是這個道理。

進補怎樣補

常用的補品補藥,根據其性質分為滋補類、清補類和平補類,因而中醫的補虛法也有滋補、清補和平補的不同。這三種補虛法在夏季都可套用,但必須區別虛弱症狀選擇套用,選用原則如下:

滋補

就是服用具有滋膩性質的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補食品有豬肉、牛肉、羊肉、母雞、鵝、鴨、鱉、海參等;滋補藥物有熟地黃、阿膠、鱉甲鹿角膠以及各種補膏,如十全大補膏洞天長春膏等。由於這些補品補藥都會增加消化道負擔,有的還偏於溫性,所以在夏季一般很少服用。然而它們的補益作用較強,對比較嚴重的體質虛弱者有很好的調治作用。因此,像上面所講的患重症、手術後或婦女分娩後,即使在夏天也照樣可以服用。不過,在服用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適量服食,不要過量;胃口不好、舌苔厚膩,或發熱、腹痛泄瀉時不宜服食。

清補

就是服用有補益、清熱功效的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常用的清補食品有百合、綠豆西瓜等;清補藥物有西洋參、沙參、麥冬、石斛(包括楓斗)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易為暑熱所侵犯,此時服用清補類的補品補藥較為適宜。但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是素體陽虛,有畏寒肢冷症狀的人必須少食或不食;第二是服食應該有所節制,在春夏兩季過於服用寒涼藥物,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平補

就是服用性質平和的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這一類補品補藥為數較多,如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補品補藥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若能在夏季正確服食,同樣可取得良好效果,只是在吸收蘊蓄方面略遜於冬令進補
為了取得良好的進補效果,進補者應按虛弱的類型選用相適應的補品補藥,如氣虛的應補氣陰虛的要補陰,心虛不寧的要補心,脾虛食少的要補脾等等

進補的由來

冬令進補是我們的傳統習俗,源自於易經,以其之十二辟卦來說明農曆的十二個月份的寒熱消長規律。農曆十一月冬至前後在辟卦中為復卦,一陽氣初生,正是補陽氣的好時機。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氣候變化影響著人的生理活動,春夏為陽,氣候較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亦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生理上的變化,《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的三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的寒冷,必須保護身體的陽氣,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所以有些動物有冬眠的情形,人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耗散。又說:『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天過度的消耗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易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問題,是不合乎養生之道。
春夏養陰,秋冬養陽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也提到:『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病變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因為農曆十一月在辟卦中為復卦,所謂〔由剝而復〕,就是指一年已經寒到了盡頭,雖然地面上還非常寒冷,但是太陽直射自北回歸線開始南移,地里屬陽的能量也開始蓄積,《傷寒論》又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所以在冬至前後,人體也是陽氣剛開始滋長,必須保護長養這初生的陽氣,外在環境上小心勿輕易受寒,內在的飲食選擇能量較高、幫助循環的食物,可以增加抵抗力助禦寒,並儲備能量待來年的利用,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冬令進補是預防醫學
《四季調神大論》又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所以冬令進補是預防醫學,在人體尚未出現疾病的時候,選擇最適當的時機----利用外在環境最寒冷之時,一方面可以使人體在冬天有抵抗力,不致受寒氣的侵襲而生大病,一方又可蓄積能量,以待來年春夏的利用,避免次年因陽氣不足,陰寒內伏而發病,所以是養生方法的一種。

冬令進補誤區

越貴越補

有些人認為中藥越貴越補,常不惜花高價買鹿茸人參之類的中藥,其實進補功效未必就好。“缺什麼,補什麼”是進補的基本原則,中藥不應以售價的貴賤來分功效的高低,關鍵是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相應補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越多越補

“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很不科學。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進補’,不是虛證的人不宜進補。即使是虛證,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人們在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諮詢,結合各種補藥的性能特點,對症施用,如熱性體質者,就不適合服用人參、鹿茸、海馬等溫熱性的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