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87年12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
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兵馬俑是1974年3月發現的,當地農民在一片砂石堆積、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
陶俑殘片。後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現是座規模宏偉的大型
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裡面埋藏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
陶俑、
陶馬約6000件。這一巨大的發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與震驚。
兵馬俑坑由於規模宏偉,
陶俑、
陶馬的數量巨大,發掘工作要延續數年乃至幾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它免遭風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憂心的重大問題。當時我們考古工作者曾計畫用竹竿、蘆席搭蓋一個臨時性的保護大棚,以解決燃眉之急。1975年8月26日,當時任
國家文物局局長的
王冶秋飛抵西安,傳達了國務院要在此建立
兵馬俑博物館的決定,並把它作為國家的
專項工程。
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是1975年底開始的,1976年2月負責籌建工作的人員陸續進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動工。建館伊始正是國家多災多難的困難時期,
國民經濟瀕臨崩潰,許多大的建設工程紛紛下馬,建館資金嚴重不足,建材籌集困難。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館的人員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克服了各種困難,於1979年9月底,一座雄偉的占地面積達16000平方米的一號
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竣工,在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慶的10月1日,向國內外、公開開放。
自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觀眾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
秦兵馬俑熱。 如此,
兵馬俑博物館原有的建築規模及較簡陋的設施,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如何把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館,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
博物館全體人員迫切的願望。在陝西省政府和
國家旅遊局的熱情關懷和支持下,於1986年將
兵馬俑博物館的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列為陝西省的重點工程項目。擴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號和三號
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以及文物庫房、文物綜合陳列廳等二十餘項配套設施工程。總建築面積45000平方米,總投資4850萬元。從此
兵馬俑博物館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作為二期擴建重點工程之一的三號
兵馬俑坑遺址大廳,於1987年5月開始動工,1988年底主體工程竣工。接著進行考古發掘,1989年9月27日,三號
兵馬俑坑對外開放。二號
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的基建工程於1988年動工,1993年底主體工程竣工,1994年開始發掘和對外展出。至此作為
兵馬俑博物館建設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號
兵馬俑坑遺址大廳,已先後全部建成。三座遺址大廳的建築總面積為34730平方米,把三個俑坑全部罩於遺址大廳內,並有較好的通風、採光、防火、防盜等設施,以確保
遺蹟、遺物的安全。
建築布局
場館組成
兵馬俑坑在
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現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
陶俑,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
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一號坑
一號坑規模最大,呈長方形,是一個以
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1979年開放,長230米,寬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牆,形成南北面闊9間,周圍繞以迴廊的格局。現發掘已出土
陶俑1000餘尊,戰車8輛,
陶馬32匹,各種
青銅器近萬件。根據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葬
兵馬俑6000餘件。憑欄俯視,東端 3列
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
軍陣的前鋒;後面接著
戰車和
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
軍陣的
翼衛和後衛。好一個2000年前的古代大軍陣,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剎那間,您會感覺歷史距離的消失,一種神秘的力量把您帶進喊殺震天、
戰車嘶鳴的
古戰場,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二號坑
二號坑在一號坑北側,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發現,位於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是
秦俑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現揭開了古代
軍陣之謎。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駑的跪式和立式駑兵俑組成;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
駟馬戰車組成
車兵方陣;第三單 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制組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
戰車、
騎兵、
弩兵混合編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
三號坑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北,成凹字形,
武士俑按夾道的環衛隊形排列,象徵古代的
軍幕,是
軍陣的指揮系統。1976年發現,1987年開放,規模最小,與一號坑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坑呈“品”字狀排列。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平面結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僅相當於一號坑面積的3.6%,二號坑面積的6.7%。
展出內容
將軍俑
高級
軍吏俑,俗稱
將軍俑,在
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
將軍俑和鎧甲
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
鶡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
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
鎧甲將軍俑的
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望。
車士俑
立射俑
立射俑在
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
弓弩,與
跪射俑一起組成
弩兵軍陣。
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
戰袍,束髮挽
髻,腰系
革帶,腳登方口翹尖
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
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
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的模式,並為後世所承襲。
跪射俑
跪射俑與
立射俑一樣,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
弓弩,與
立射俑一起組成
弩兵軍陣。
立射俑位於陣表,而
跪射俑位於陣心。
跪射俑身穿
戰袍,外披
鎧甲,頭頂左側挽一
髮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
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
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
跪射俑的
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緻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觀看者從秦代
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武士俑
軍吏俑
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於
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
長冠或單版
長冠,身穿的
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
將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
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
將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佇立,神態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幹練的一面。
騎兵俑
騎兵俑出土於二號坑,有116件,多用於戰時奇襲。由於兵種的特殊,
騎兵的裝束顯然與
步兵、
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
長褲,腳登
短靴,身披短而小的
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
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
騎兵戰術出發,
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號坊出土的
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
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
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御手俑
銅車馬展
1980年12月在
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經修復後於1983年10月1日對外展出。兩乘車都是四馬單
轅。由大小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二號車車長3.17米,高1.06米,
銅馬高65-67厘米,身長1.2米,總重量1234公斤。主體為
青銅鑄造,車馬金銀飾品1720件,
金銀器總重7公斤。製作工藝精細,造型逼真,是我國
出土文物中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
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
青銅器。
文物保護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於
西安市臨潼區,距市區約35公里,是
秦始皇嬴政的
陵墓(我國第一位皇帝,歷史考察通過。)。1987年,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陵園從
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時間達37年之久。
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有內外兩城,南部是
陵園的中心。內城方形,周長2525.4米,外城長方形,周長6294米,今
墓冢為四方錐形,底部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高55米。全部
陵園面積為218萬平方米。
陵園里有大規模的
宮殿樓閣建築。由於
陵墓尚未發掘,墓內實況還是一個謎。據《史記》記載,
秦二世登基後,曾命工匠在他父親
秦始皇的墓內“以水銀為百川大海,機相灌輸,上具
天文,下具
地理……”有關部門對
秦始皇墓進行了初步探測,果然發現很強的
汞異常。1982年,在封土中間部位15.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圈出了1.2萬平方米的汞異常區,從而證實了中國
史書的有關記載。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陪葬坑發現於1974年,位於
秦始皇帝陵以東1.5公里處。 經考古工作者連續多年大規模鑽探及研究考證,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
秦始皇帝之
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
博物館。經過四年多的籌建,至1979年9月底,雄偉的一號俑坑
遺址展覽大廳及部分輔助性建築竣工落成,同年10月1日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科研成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
倫敦大學考古學院的合作研究被列入2012年最突出的考古研究成果之一,英國BBC網站在12月26日科技版率先報導。
2006年,在中國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開始合作研究,合作課題為秦時期手工業生產的標準化和勞動力組織模式研究。
眾所周知,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上千件兵馬俑和四萬多件青銅兵器,那么當時在大規模製作和生產這些陶俑和兵器時,採用了什麼樣的生產和加工技術?工匠又是如何組織和管理的?是不是流水線生產?此研究課題過去因科技研究手段的缺乏而沒能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而中英的合作為此提供了契機。
經過五年的中英合作研究,採用了多學科綜合分析,其中包括傳統的類型學、量化考古學、X螢光無損分析、矽橡膠翻模、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分析和空間統計學分析等。
研究結果表明,青銅兵器在模鑄後經過了手工銼磨和機械打磨等過程,一些兵器上還有鏨刻銘文,而這些加工痕跡在顯微鏡下清晰可見;分析結果又表明,無論是青銅兵器還是陶製兵馬俑,似乎都不是流水線生產,而工匠是以群組的形式進行組織生產的,或稱為模組式生產。對比現代汽車製造業中的生產模式,秦代的兵器生產和陶俑製作,並不是象“福特公司”一樣的大規模流水線,而更接近於“豐田公司”的模組生產。
參觀信息
門票價格
價格類型
旺季票價成人150元人民幣/人次,優惠票75元人民幣/人次.
淡季全票120元人民幣/人次,優惠票60元人民幣/人次。
優惠規定
對下列部分人員實行優惠參觀門票,優惠券為35元/人:
三、年滿65歲以上(含65歲)的老年人,憑本人
居民身份證;
四、16歲以下免費參觀;
五、年滿70歲以上(含70歲)的老年人,憑本人
居民身份證,免費參觀;
六、成人院校等均不享受優惠;
七、部隊職工不享受優惠;
八、無鋼印證件視為無效證件;
開放時間
售票時間為:每年3月16日—11月14日 早上8:30—下午5:30;每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 早上8:30—下午5:00。
最佳季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最佳
旅遊季節為4月-6月,9月-10月。因該地區屬於
暖溫帶半濕潤的
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
四季分明。
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
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
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3℃。
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
藝術價值
這批
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
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
步兵還是
騎兵。這裡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
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
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
鎧甲,右手執
長矛,左手按車的
武士,
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
車士俑。總之,
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
兵馬俑是
雕塑藝術的寶庫,為
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
青銅兵器有
劍、
矛、
戟、
彎刀以及大量的
弩機、
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
銅錫合金兵器經過
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
冶金史上的奇蹟。 走進
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嘆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引入戰馬嘶鳴,
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這是古典
寫實主義的巨大魅力,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
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
秦兵馬俑為研究
秦代軍事、
文化和
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
1987年12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
秦始皇陵(包括
秦俑坑)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畫投資兩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是
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
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
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
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
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交通信息
旅遊專線:在
火車站東廣場乘坐游5(306)路,307路,914路,915路公交
旅遊專線至
兵馬俑的專線車兵馬俑博物館下;游5(306)路,票價7元(走高速);307路,票價6元;914路,票價8元;915路(走高速)票價9元。發車時間:7:00-18:00,間隔10分鐘。 自駕車:自駕車時可沿西潼高速公路前行,行程24公里(路橋費10元),到達
臨潼區,前行三公里,即為
秦始皇陵,繼續前行四公里,即到秦兵馬俑博物館;可駕車沿西臨公路行駛,其道路狀況良好,在非交通高峰時期,車輛較少,車速可達60公里/小時,只需30分 鐘即可到達
臨潼。館前有停車場,
停車費一般為20元/車次。行程:42公里,需時9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