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8年

公元738年為唐朝唐玄宗26年,距今已有1277年的歷史,中國《唐六典》成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738年
  • 開元二十六年
  • 日本天平十年
  • 渤海國大興元年
紀年,年表,大事,

紀年

戊寅年(虎年

年表

停鎮兵戍邊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正月八日制:“邊地長徵兵召募向足,自今鎮兵勿復遣,在彼者縱還。”按:去年五月敕募丁壯,長充邊軍。今已“召募向足”。昔時都督、節度使所領之軍、鎮兵本已不足額,一旦戍邊,則駐地空虛,失建軍、建鎮之源意,故募長徵兵代之。
命於州縣之下,別置鄉(里)學
唐初,京都有國學、大學之設,稍後諸州縣亦置學。至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正月十九日敕:“古者鄉有序,黨有塾,將以宏長儒教,誘進學徒;化民成俗,率由於是。其天下州縣,每鄉之內,各里置一學。仍擇師資,令其教授。”
置宥州以處前河曲六州散胡
先是開元十年(七二二),原突厥降胡居六州者坐康待賓之亂,被南置中原江淮之地;至二十六年(七三八)於鹽、夏二州之間,置“宥州”以處之。“宥”者,赦宥其罪也。“宥州”約當今內蒙烏審旗西北至黃河一帶,即原河曲六州之地,降胡多視為故里。
新破吐蕃,置威戎軍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三月,吐蕃寇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再破之。同時,鄯州都督、知隴右留後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為威戎軍。吐蕃新城今甘肅門源回族自治縣。當時唐軍每破吐蕃一城,則在該城置一軍(如破石堡城,置振武軍),故威戎軍系軍名,亦地名,置兵一千戍之。
開元二十四年,希逸以右散騎常侍代牛仙客為河西節度使,雖兩敗吐蕃,而自念失信於乞力徐,內懷愧恨。二十六年(七三八)五月,遷河南尹,未幾而卒。
立忠王璵為太子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玄宗立壽王瑁,會武惠妃亦死,玄宗以忠王璵年長(玄宗第三子,時年二十七),仁孝恭謹,又好學,意欲立之,猶豫歲余不能決。自念春秋漸高(帝今年五十四),三子(瑛、瑤、琚)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土乘間請其故,玄宗曰:“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耶?”玄宗曰:“然”。對曰:“大家(指玄宗)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玄宗悟,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太子遂定。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六月三日,立璵為太子(即肅宗);七月二日,行典禮,赦天下。十二日,冊忠王妃韋氏為太子妃。
定策進攻吐蕃
以吐蕃復絕朝貢,遂定東、南進攻之策。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正月,李林甫自領隴右節度副大使,五月,兼河西節度使。六月以蕭炅為河西節度總留後事,以鄯州都督杜希望為隴右節度使。(以上隴右、河西均取東路)同月,以太僕卿王昱為劍南節度使(此取南路),分道經略吐蕃,仍毀二十一年(七三三)金城公主請立之赤嶺界碑。
蘇祿被殺,突騎施大亂
突騎施蘇祿可汗性廉儉,每攻戰所得,輒與諸部屬分之,不留私蓄,由是眾樂為用。既尚唐交河公主,又娶突厥、吐蕃女,蘇祿以三國女為“可敦”(與“可汗”對言,猶後、妃),且分立諸子為“葉護”(突厥官名,二十八級之第一級),於是費用漸廣,抄掠所得,不復更分。又因患風病,一手攣縮,其下諸部,心始攜貳。酋長莫賀達乾與都摩度兩部最強,互相猜阻。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夏,莫賀達乾勒兵夜襲蘇祿,殺之。都摩度初與莫賀達乾連謀,既而復與之異,仍立蘇祿之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以收其餘眾。於是與莫賀達乾相攻,突騎施部遂大亂。莫賀達乾先遣使告唐安西都護、磧西節度使蓋嘉運,玄宗命嘉運招集突騎施、拔汗那(在當時休循州,今蘇聯安集延西北)以西諸國,而吐火仙與都摩度則據碎葉城(今蘇聯托克馬克附近),與黑姓可汗(突騎施百姓又分黃、黑二姓,前娑葛族即黃姓,蘇祿族乃黑姓)爾微特勒據怛邏斯城(今蘇聯江布爾),東西相連以拒唐兵。
杜希望破吐蕃於鹽泉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七月,杜希望將鄯州之兵南奪吐蕃河橋,築鹽泉城於河左(黃河南岸)。吐蕃發兵三萬逆戰,希望兵少不敵,將卒皆懼。左威衛郎將王忠嗣帥所部先犯其陣,所向辟易,殺數百人,虜陣亂,希望縱兵乘之,虜遂大敗。置鎮西軍鹽泉(今甘肅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王忠嗣以功遷左金吾將軍。
王昱攻吐蕃,大敗於安戎城
安戎城,本儀鳳二年(六七七)益州長史李孝逸築以防吐蕃者。在當時茂州西與吐蕃交界處(今四川理縣西北大雪山外)。築成不久,其地為生羌導吐蕃取之。其地險要,唐屢攻之,六十年不能克。劍南節度使(駐益州,今成都)王昱築兩城於其側,頓軍蓬婆嶺下(嶺在雪山外,杜甫詩有“次取蓬婆雪外城”句),運資糧以逼之。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九月,吐蕃大發兵救安戎城,昱眾大敗,死數千人,昱脫身走,糧仗軍資皆棄之。昱貶栝州(今浙江麗水),再貶高要尉而死。
渤海王大武藝病卒,子欽茂立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八月,詔遣內侍段守簡往冊大欽茂為渤海郡王,仍嗣其父為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欽茂承詔赦其境內,遣使隨守簡入唐貢獻。
始冊蒙舍·皮邏閤為雲南王,賜名歸義
歸義之先,本烏蠻之別種,又稱哀牢蠻,居地在當時姚州之西(今雲南巍山彝回自治縣)。蠻謂王為“詔”,姚西原有六詔,即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樣備、越淡,其中蒙舍在最南,故又獨稱“南詔”。六詔兵力相埒,各有君長,無共帥。相傳蜀漢時為諸葛亮所征,皆臣服。唐初南詔蒙舍·細奴邏來朝,細奴邏邏盛邏盛盛邏皮,盛邏皮生皮邏閤(蒙舍父子以名之尾字相續)。至皮邏閤漸強大,而五詔微弱。皮羅閤有助唐破渳河(今洱海)蠻之功,乃賂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昱為之奏請,朝廷許之,賜皮邏閤名歸義,授特進,封越國公。稍後威服群蠻,助攻吐蕃,至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九月,冊封為雲南王。是為“南詔”立國之始。
作行宮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玄宗於西京,東都往來之路,作行宮千餘間,而往返驪山溫泉尤頻。
置龍武軍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十一月,析左右羽林軍,另置龍武軍,以左右萬騎營隸之。是亦京城禁軍之一。
開伊婁運河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潤州(今鎮江)刺史齊浣奏:“自瓜步(即瓜洲)濟江迂(繞行)六十里,請自京口(即鎮江)埭(音代,堵水土壩)下直濟江,穿伊婁河(本在江都縣南;直通大江,時巳淤塞)二十五里,即達揚子橋,立伊婁埭。”朝廷從之。按:所穿二十五里即伊婁運河,亦曰瓜洲渡,遂使南北運河相接。
敕各州立一“開元”觀寺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六月一日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勝觀寺,改以‘開元’為額。”按:天寶元年(七四二)以後,又敕加“天寶”二字,如清都觀本年改為開元觀,四年後,又改為大唐開元天寶之觀。
僧玄儼奉恩制度人
玄宗始即位,即禁止釋教度人出家。至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忽下恩制許釋教度人。其時有高僧玄儼,本姓徐,諸暨人,證聖(六九五)時出家,繼游京都,後居越州法華山寺幾三十年。潤州刺史齊浣、越州都督景誠、採訪使盧見義、泗州刺史王弼等先後迎玄儼主其事。自廣陵迄於信安,歷丹陽、餘杭、吳興諸郡,道俗受法者萬人。凡禮佛名、經一百遍,設無遮大會十筵。
長安、萬年二縣給本養驛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正月制:“長安,萬年兩縣,各與本錢一千貫,收利供驛,仍付雜驛。”玄宗時,全國驛站共一千六百三十九個,其中水驛二百六十個,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個,水陸相兼驛八十六個。各驛經費來自朝廷所給驛田,另加政府撥付本錢,使之放貸收息。開元時,放貸年息約百分之六十,一千貫年息約六百貫,除驛田外,可供日常開支。唯當時各地驛站貧富不均,長安、萬年皆“京縣”,幸得朝廷直接資助,窮邊驛站則未必行。又開元以前,尚無驛使之設,由御史台乘御史出使之便,順路校察。二十五年五月,監察御史鄭審奉命檢校兩館驛,猶未稱“使”,然次年制給長安,萬年兩縣驛本,當系鄭審奏請所致。
渤海國求書,許之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六月二十七日渤海國遣使求寫《唐禮》及《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從之。
敕修《六典》成
先是開元十年(七二二)敕撰《唐六典》,蓋據《周禮》天官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取貞觀六年所定官令,分三師(公)、三省、九寺、五監,十二衛等職司、官佐、品秩,編而注之。至開元二十六年以李林甫領銜進呈,計三十卷。此系研究唐代官制必讀之書,今存。

大事

春,正月,乙亥,以牛仙客為侍中。主
螅?丁丑,上迎氣於滻水之東。知
地長制邊地長徵兵,召募向足,自今鎮兵勿復遣,在彼者縱還。古
輪蕁令天下州、縣、里別置學。齋
以李壬辰,以李林甫領隴右節度副大使,以鄯州都督杜希望知留後。主
頤?二月,乙卯,以牛仙客兼河東節度副大使。知
貞順己未,葬貞順皇后於敬陵。古
曲六壬戌,敕河曲六州胡坐康待賓散隸諸州者,聽還故土,於鹽、夏之間,置宥州以處之。主
河西三月,吐蕃寇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破之。鄯州都督、知隴右留後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為威戎軍,置兵一千戍之。古
希?夏,五月,乙酉,李林甫兼河西節度使。齋
為河丙申,以崔希逸為河南尹。希逸自念失信於吐蕃,內懷愧恨,未幾而卒。主
勸上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上以忠王璵年長,且仁孝恭謹,又好學,意欲立之,猶豫歲餘不決。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上曰:“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六月,庚子,立璵為太子。古
河西辛丑,以岐州刺史蕭炅為河西節度使總留後事,鄯州都督杜希望為隴右節度使,太僕卿王昱為劍南節度使,分道經略吐蕃,仍毀所立赤嶺碑。主
所得突騎施可汗功祿,素廉儉,每攻戰所得,輒與諸部分之,不留私蓄,由是眾樂為用。既尚唐公主,又潛通突厥及吐蕃,突厥、吐蕃各以女妻之。蘇祿以三國女為可敦,又立數子為葉護,用度浸廣,由是攻戰所得,不復更分。晚年病風,一手攣縮,諸部離心。酋長莫賀達乾、都摩度兩部最強,其部落又分為黃姓、黑姓,互相乖阻,於是莫賀達乾勒兵夜襲蘇祿,殺之。都摩度初與莫賀達乾連謀,既而復與之異,立蘇祿之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以收其餘眾,與莫賀達乾相攻。莫賀達乾遣使告磧西節度使蓋嘉運,上命嘉運招集突騎施、拔汗那以西諸國;吐火仙與都摩度據碎葉城,黑姓可汗爾微特勒據怛邏斯城,相與連兵以拒唐。主
紗袍太子將受冊命,儀注有中嚴、外辦及絳紗袍,太子嫌與至尊同稱,表請易之。左丞相裴耀卿奏停中嚴,改外辦曰外備,改絳紗袍為朱明服。秋,七月,己巳,上御宣政殿,冊太子。故事,太子乘輅至殿門。至是,太子不就輅,自其宮步入。是日,赦天下。己卯,冊忠王妃韋氏為太子妃。主
河左杜希望將鄯州之眾奪吐蕃河橋,築鹽泉城於河左,吐蕃發兵三萬逆戰,希望眾少,不敵,將卒皆懼。左威衛郎將王忠嗣帥所部先犯其陳,所向辟易,殺數百人,虜陳亂。希望縱兵乘之,虜遂大敗。置鎮西軍於鹽泉。忠嗣以功遷左金吾將軍。主
S催八月,辛巳,勃海王武藝卒,子欽茂立。知
S催九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古
屢攻初,儀鳳中,吐蕃陷安戎城而據之,其地險要,唐屢攻之,不克。劍南節度使王昱築兩城於其側,頓軍蒲婆嶺下,運資糧以逼之。吐蕃大發兵救安戎城,昱眾大敗,死者數千人。昱脫身走,糧仗軍資皆棄之。貶昱括州刺史,再貶高要尉而死。古
S催戊午,冊南詔蒙歸義為雲南王。齋
蕃。歸義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東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蠻語謂王曰詔,先有六詔: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樣備,曰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壹;歷代因之以分其勢。蒙舍最在南,故謂之南詔。高宗時,蒙舍細奴邏初入朝。細奴邏生邏盛,邏盛生盛邏皮,盛邏皮生皮邏閣。皮邏閣浸強大,而五詔微弱;會有破渳河蠻之功,乃賂王昱,求合六詔為一。昱為之奏請,朝遷許之,仍賜名歸義。於是以兵威脅服群蠻,不從者滅之,遂擊破吐蕃,徙居大和城;其後卒為邊患。古
S催冬,十月,戊寅,上幸驪山溫泉,壬辰,上還宮。齋
S催是歲,於西京、東都往來之路,作行宮千餘間。主
喜郊分左右羽林置龍武軍,以萬騎營隸焉。潤州刺史齊澣奏:“舊自瓜步濟江,迂六十里。請自京口埭下直濟江,穿伊婁河二十五里即達揚子縣,立伊婁埭。”從之。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