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附錄,王世系表,
歷史
據史料載,唐貞觀初年,南詔第一代國王細奴邏就隨族人躬耕於“蒙舍”(傣語“蒙”為“地方、國家”,“舍”為“虎”,“蒙舍”即“虎地、虎國,位於今巍山盆地)。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細奴邏當上了蒙舍詔詔主,改國號為大蒙國,稱奇嘉王。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邏閣完成了統一六詔的豐功偉績,因“破河蠻”有功,皮邏閣被敕封為“雲南王”。次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南詔是具有相對獨立的地方民族政權。皮邏閣統一六詔後,南詔迅速強大,進而稱雄於祖國西南地區。其後閣邏鳳、異牟尋、尋閣勸、勸龍利晟、晟豐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貞,共傳位十三代,歷經250多年,幾乎與整個唐王朝相始終。南詔最強時期,其疆城包括今雲南全省和四川、貴州、廣西一部分,勢力達越南、緬甸、寮國。南詔的崛起和發展,為鞏固祖國領土完整、加快西南邊疆的開發,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第一代王)
細奴邏(公元617年-------674年)
細奴邏,又名獨邏、獨邏消,南詔第一代國王,生於隋恭帝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唐太宗貞觀年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上蒙舍詔(南詔王)詔主之位,改國號為大蒙國。稱奇嘉王,於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卒,在位26年,享年57歲。
細奴邏於唐貞觀年,隨父蒙舍龍居住在邪龍川(後改稱蒙舍川,今巍山縣)巍寶山前新村,躬耕發展。細奴邏之父蒙舍龍初為部落頭人,為爭奪資源,部落間時常發生戰爭。蒙舍龍、細奴邏父子憑藉優越的自然優勢和自身的勇猛及智慧,在川南建立起較為強盛的以烏蠻部眾為主、以蒙舍龍的名字名字命名的部落聯盟——蒙舍詔。
細奴邏當政後,任用武將郭郡矣,文臣波羅旁,“神明大士”楊波遠,修文習武,發展經濟,制定了效學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蒙舍詔發展的措施。
細奴邏時,相鄰的蒙嶲詔力量比較大,時常出兵侵擾蒙舍詔。為此,細奴邏把都城修建於地勢險要的壠玗圖山,稱壠玗圖城,作為蒙舍詔政治、軍事的中心,細奴邏多次成功地抵禦了蒙嶲詔的進犯,鞏固了蒙舍詔。
唐永徽年間,今雲南祥雲和彌渡境內的大、小勃弄蠻發生叛亂,細奴邏奉唐朝之命,親率蒙舍部眾數千幫助左將軍趙孝祖平叛,取得唐朝的信任。趁此機會,兼併了富饒的白崖地區(今彌渡紅岩),《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描述的張樂進求遜位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細奴邏派遣其子邏盛率使團入唐朝見,正式歸順唐朝,得到大量賞賜。自此,細奴邏年年派人入唐朝貢,與唐王朝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細奴邏賞罰分明,深得全詔部眾的愛戴。
據說細奴邏的結髮妻子叫蒙歘xu,她賢惠善良,對細奴邏的幫助很大。蒙歘去世後,細奴邏又娶了張樂進求的第三個女兒,也就是至今人們敬仰的“三公主”。
蒙舍詔在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邏盛
(第二代王)
(公元634年----------公元712年)
盛邏,又名邏盛炎,細奴邏之子,三公主所生,生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於唐上元年(公元674年)即位,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在位39年,享年78歲,諡號興宗王。邏盛即位後,任用張建成為相,輔佐朝政,並秉承父志,精心治理蒙舍詔,鞏固和擴大疆域,繼續於唐朝交好。
邏盛時,不斷地兼併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地盤,擴大其統治範圍,使蒙舍詔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第三代王)
(公元672年-------公元728)
盛邏皮,邏盛之子,生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即位,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卒,在位16年,享年56歲,諡號威成王。
盛邏皮即位後,以老相張建成為國老,楊法律和尚為國師,治內安邦,於唐朝維持友好的關係。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盛邏皮遣國老張建成率團入唐朝貢,盛邏皮被朝廷刺封為台登郡王,朝廷賜佛書給張建成。自此,雲南始有佛書。盛邏皮經唐朝欽準,在今巍山巍寶山為其祖父細奴邏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大土主廟。
盛邏皮為南詔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強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四代王)
(公元697年-------公元748年)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蒙舍王。他依附於唐朝,“當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制可。”,兼併了洱海周邊五詔,收復了洱海周圍的河蠻,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了洱海地區。唐王朝因皮邏閣“破河蠻有功”冊封他為雲南王,賜名歸義。南詔具有很大的獨立性。第二年,皮邏閣把都城從蒙舍川遷到太和城。皮邏閣以寬闊、富饒的洱海盆地為基地,積極發展,使南詔迅速稱雄於中國西南地區。
之後,皮邏閣利用爨氏與唐朝之間的矛盾及內亂,帶兵進入東爨、西爨(東爨在今昭通、瀘西、尋甸、嵩明、建水及貴州一帶,其中心在昭通;西爨在今滇池周圍的曲靖、昆明、馬龍、晉寧及澄江、安寧、祿豐一帶,其中心在晉寧)地區,征服滇池周圍的廣大部族,基本控制了爨地。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皮邏閣派其子閣邏鳳率團入唐朝貢,進一步與唐朝修好。
閣邏鳳
(第五代王)
(公元712年-----公元778年)
閣邏鳳具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青年時代就隨其父皮邏閣參加了統一六詔的戰爭。他“不讀非聖之書,嘗學字人之術”,任用從川南俘虜回來,精通儒學的系瀘縣令漢人鄭回教授王族子弟漢文化。他還賜名鄭回為蠻利,後鄭回官至南詔清平官。
750年,閣邏鳳路過雲南(即姚州),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同行的婦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張虔陀派人去辱罵,並向朝廷誣告閣邏鳳。閣邏鳳憤怒,起兵攻破雲南,殺張虔陀,並取羈縻州。史載“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陀為雲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謀,虔陀矯詐,待之不以禮。舊事,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圍虔陀,殺之。”
751年,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出戎、巂州,往擊南詔,閣邏鳳遣使謝罪請和,請還其所虜掠,表示願意歸附於唐朝,若不允許則“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鮮于仲通不許,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吐蕃棄隸縮贊贊普得到這個盟國,自然很滿意,752年,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鍾(意為小贊普)南國大詔”,“賜為兄弟之國”。閣邏鳳自立國號為大蒙。當時楊國忠當政,唐玄宗年邁昏聵,安史之亂即將爆發,卻還繼續出兵攻南詔。南詔方面亦損失慘重,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也被唐兵破壞。
754年,劍南留後李宓(音密mì)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南詔首都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後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祿山反叛,唐無力再進攻,可是南詔還有意歸唐。閣邏鳳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詔德化碑),表示叛唐出於不得已,對臣屬說,後世可能又歸唐,當指碑給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閣邏鳳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兩國關係是不能持久的。
(第六代王)
(公元754年---公元808年)
異牟尋,閣邏鳳之孫,鳳伽異之子,生於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因其父鳳伽異英年早逝,故於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繼任南詔王位,南詔重新歸順唐後,朝廷襲封他為南詔王,賜“貞元南詔印”,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卒,在位30年,享年54歲,諡號孝桓王。
異牟尋在位時,對南詔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體制進行了改革和完善。在政權機構方面,設清平官(相當於宰相一職),三個職位六至七人稱坦綽、布燮、久贊;改原來的“六曹”(即兵、戶、客、刑、士、倉)為“九爽”,即幕爽主兵、琮爽主戶、茲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士(管人事)、劂爽主工(手工業)、萬爽主財、引爽主客(管外交、禮儀)、禾爽主商賈(商業貿易)、又立三托,乞托主馬、祿托主牛、臣托主倉廩;又立大、中、下、小四府,主要是管理軍隊事務,各府有正副主將二人。
在行政區劃方面,南詔由原來的六瞼jian增至十瞼(主要在洱海地區),節度設六個(或七個),又有二都督。十瞼為雲南瞼(今祥雲雲南驛)、白崖瞼(又稱勃弄瞼,今彌渡),品澹瞼(今祥雲)、鄧川瞼(今洱源鄧川)、蒙舍瞼(今巍山、南澗及彌渡西部)、大理瞼(又稱史瞼,今大理喜洲)、苴咩瞼(今大理古城)、蒙秦瞼(今巍山北部及漾濞大部)、矣和瞼(今洱源)和趙州瞼(今大理鳳儀);六(或七)節度為弄棟節度(今姚安)、永昌節度(今保山)、銀生節度(今景東縣)、劍川節度(今劍川)、拓東節度(今昆明)、麗水節度(今緬甸境內),另外還設過安南節度、鐵橋節度、後廢除;二都督為會川都督(今四川會理)、通海都督(今通海)。
南詔王自稱元,稱臣下為昶chang,臣稱王為詔,稱王后為信么,稱妃子為進武。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唐德宗接受李泌bi“招雲南,斷吐蕃右臂”的建議,命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來招撫南詔。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異牟尋在清平官鄭回的勸說下、朝廷的誠心招撫和無法忍受吐蕃欺凌的情況下,決心棄蕃歸唐,派三路使臣到成都後又赴長安,表示願意歸順朝廷。唐德宗非常高興,下詔書給南詔。
794年,南詔在洱海邊的點蒼山神祠與唐朝使臣舉行盟誓,南詔之主異牟尋面對天、地、水三大自然神與五嶽四瀆之靈,率文武大臣發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即唐朝)”,南詔管轄的各部落首領也表示:願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唐廷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南詔印”;以南詔統領的疆域設定“雲南安撫使司”,政區長官為“雲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南詔由雲南安撫使節制。
《新唐書》:“遣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入獻地圖、方物,請復號南詔。帝賜賚有加,拜仇寬左散騎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冊異牟尋為南詔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節領使,成都少尹龐頎副之,崔佐時為判官;俱文珍為宣慰使,劉幽岩為判官。賜黃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相者引異牟尋去位,跽受冊印,稽首再拜;又受賜服備物,退曰:“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唐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六月,異牟尋派其子尋閣勸率使團赴長安朝貢,並向朝廷敬獻大型南詔奉樂舞,受到一致好評。後南詔奉聖樂舞被吸收進唐朝宮廷樂舞之中。南詔奉聖樂一直傳承至今。現南詔發祥地巍山南詔古樂隊所演奏的古樂,就保留有南詔奉聖樂的特點。
異牟尋時,南詔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第七代王)
(公元777年—公元809年)
尋閣勸自小就從師鄭回學習漢文化,所以他的漢字造詣比較深,曾在鄯闡府游避風台時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星回節·游避風台》,詩中寫道:“避風鄯闡台,極目見騰越。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自我居震旦,翊yi衛類夔kui契。依昔經皇運,艱難仰忠烈。不覺歲月幕,感激星回節。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這首詩被收入《全唐詩》。
(第八代王)
(公元797年—公元816年)
勸龍晟,尋閣勸之子,生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即位,襲封雲南王,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卒,在位7年,享年19歲,諡號幽王。
南詔前期,境內各民族主要信仰巫教,道教為南詔的正統宗教,統治階級十分推崇,道教在巍山得到廣泛傳播,南詔王族在今巍山境內先後修建了巡山殿(今巍山南詔土主廟)、雲隱寺、降龍寺、蒙舍宗祠等一批道教殿宇。南詔中後期,佛教興起。但在巍山地區,道教信仰卻很好的保留了下來,明清時期,巍山的道教盛極一時,巍山巍寶山成為全國道教名山。
勸龍晟即位後第二年(公元810年),改元龍興,以段宗牓bang為國老,張與貞、李賢者為國師。勸龍晟十分崇信佛教,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修建佛頂、蓮宗、傳心三座佛寺,使佛教在南詔廣泛流行。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勸龍晟被弄棟節度使王嵯顛以“肆虐不道,上下怨疾”的罪名傷害。
勸龍晟時期,南詔曾多次入唐朝貢。
(第九代王)
(公元801年—公元824年)
勸利晟,又名勸利,勸龍晟之弟,生於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權臣王嵯顛扶上王位,襲封南詔王,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卒,在位8年,享年23歲,諡號靖王。
勸利晟多次遣使入唐朝貢,曾得唐賜“南詔王金印”。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勸利晟病死於東京。
晟豐佑
(第十代王)
(公元817年—公元859年)
晟豐佑,勸利晟之子,文獻記載其名為“豐佑”,是由於他“慕中國”,不肯連父名所致。生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男),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即位,被朝廷刺封為滇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卒,在位35年,享年42歲,諡號昭成王。
晟豐佑當政期間,王嵯顛竭力勸其推行對外戰爭的策略。829年,劍南節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致士卒引南詔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數萬人。830年,唐朝李德裕前來鎮守,蜀地遂安,《資治通鑑》:“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新唐書》:“明年,(南詔)上表請罪。比年使者來朝,開成、會昌間再至。”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晟豐佑應緬甸國王的請求,派清平官段宗牓入緬作戰,幫助緬甸打敗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據記載,晟豐佑平時貪於酒色,不理朝政,大權落入王嵯顛手中。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晟豐佑死於東京。
佑世隆
(第十一代王)
(公元843年—公元877年)
佑世隆,又名酋龍,晟豐佑之子,生於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即位,唐乾符四年(8公元77年)卒,在位18年,享年34歲,諡號景莊皇帝。
佑世隆即位後,朝廷因其名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諱,不予以冊封他。於是,佑世隆在一怒之下,於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自稱皇帝(南詔稱帝就此開始),改元建極,號為大禮。改西京為中都,改東京為上都(《資治通鑑》卷249),公開與唐決裂。南詔進攻安南、西川,髙駢等率唐軍數次擊敗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南詔衰落。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駢以選士五千度江,敗林邑兵於邕州,擊南詔龍州屯,蠻酋燒貲畜走。酋龍遣楊緝思助酋遷共守安南,以范脆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七年六月,駢次交州,戰數勝,士酣斗,斬其將張詮。李溠龍舉眾萬人降,拔波風三壁。緝思出戰,敗,還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斬酋遷、脆些、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
“帝遣東川節度使顏慶復為大度河制置、劍南應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將曾元裕敗蠻兵,斬二千級。南詔騎數萬晨壓官軍以騁,大將宋威以忠武兵戰,斬首五千,獲馬四百尾。南詔退屯星宿山,威進戍沱江……蠻聞鳳翔、山南軍且來,乃迎戰毘橋,不勝,趨沱江,為伏士所擊,又敗。城中出突將,夜火蠻營,酋龍、坦綽身督戰。後三日,王師奪升遷梁,蠻大敗,夜燒亭傳,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師。威疏軍行,向矢所發叢射之。兩軍不能決,各解去。酋龍知不敵,夜徹營南奔……”
“(南詔)屢覆眾,國耗虛……”“駢至不淹月,閱精騎五千,逐蠻至大度河,奪鎧馬,執酋長五十斬之……”“築戎州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險,料壯卒為平夷軍,南詔氣奪。”……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駢次峰州,大破南詔蠻,收所獲贍軍……”“當是時,蠻攻雅州,壁廬山,聞駢至,亟解去。駢即移檄驃信,勒兵從之。驃信大懼,送質子入朝,約不敢寇。”
《資治通鑑》:“駢以五千人先濟,約維周發兵應援;駢既行,維周擁餘眾,不發一卒以繼之。九月,駢至南定,駢掩擊,大破之,收其所獲以食軍。”“監陳敕使韋仲宰將七千人至峰州,高駢得以益其軍,進擊南詔,屢破之。”“是月,駢大破南詔蠻於交趾,殺獲甚眾,遂圍交趾城。”“駢至,復督勵將士攻城,遂克之,殺段酋遷及土蠻為南詔鄉導者朱道古,斬道三萬餘級,南詔遁去。駢又破土蠻附南詔者二洞,誅其酋長,土蠻帥眾歸附者萬七千人。”“慶復至新都,蠻分兵往拒之。甲午,與慶復遇,慶復大破蠻軍,殺二千餘人,蜀民數千人爭操芟刀、白以助官軍,呼聲震野。乙未,蠻步騎數萬復至,會右武衛上將軍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與諸軍會戰,蠻軍大敗,死者五千餘人……甲兵服物遺棄於路……”“高駢至成都,明日,發步騎五千追南詔,至大渡河,殺獲甚眾,擒其酋長數十人,至成都,斬之。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號平夷軍,又築城於沐源川,皆蠻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數千戍之。……”
(第十二代王)
(公元860年—公元897年)
隆舜即位後,改年號為嵯耶,改國號為大封民國,以楊良佐為國老,趙波羅為國師。他一改其父連年征戰的做法,謀求與唐朝修好,多次遣使到內地,請求與唐通婚被唐朝拒絕,不稱臣納貢。唐也因“安史之亂”,不願與南詔發生摩擦,唐僖宗答應與南詔和好,並以宗侄女安化公主許配隆舜,但最終唐朝拒絕了這次和親。唐朝平定“黃巢之亂”後就沒有理會南詔,“和親”之事也就不了了之。隆舜因採取休養生息、與唐交好的政策,而受到人們的支持和尊重。
(第十三代王)
(公元876年—公元902年)
舜化貞在位時,曾命人繪製表現南詔崛起的佛教神話故事《南詔中興二年畫卷》(即《南詔圖傳》),企圖挽救南詔滅亡,終無力回天。
附錄
舍龍
( 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細奴邏之父,又名龍迦獨,生於公元599年,卒於公元649年,享年50歲。樊綽《蠻書》記載:“蒙舍詔,姓蒙……南詔八代族舍龍,生龍獨邏,亦名細奴邏”。又《新唐書·南詔傳》記載:“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屬,自舍龍以來有譜次可考。舍龍生獨邏,亦曰細奴邏”。
唐貞觀初年,蒙舍龍及其子細奴邏就居於巍寶山北麓,躬耕發展。
(公元738年—)
閣邏鳳之子,先於其父先死,沒有繼承過王位,生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卒年時間不詳,諡號悼惠王。
三公主
(細奴邏之妻)
相傳,三公主是白蠻酋長、建寧國國王張樂進求的第三個女兒。她美麗、善良、聰慧。唐朝初年,當洱海之南的蒙舍詔強大、細奴邏當政時,張樂進求遜位於細奴邏,並把三公主許配給細奴邏。
三公主嫁給細奴邏後,精心操持王宮內事務,使宮內中各項活動運行得井井有序。她還以寬厚、仁愛之心,幫助部族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三公主的善良、聰慧,贏得了各部族的尊重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