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廟街鎮位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部。面積190.32平方千米,人口61815人(2017)。轄慧明、北橋、盟石、古城、六合、添澤、潤澤、新華、新雲、營盤、碧清、雲鶴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廟街。下南公路過境。
沿革
1963年為廟街區,1970年建公社,1984年復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246.7平方千米,人口6.1萬,轄慧明、北橋、盟石、古城、添澤、潤澤、系馬莊、六合、新華、新雲、營盤、五里巷、雲碧13個行政村。2000年,廟街鄉撤鄉設鎮。2002年,將廟街鎮系馬莊村委會雞潤澤村委會的小租、段家莊、謝家3個自然村劃歸南詔鎮管轄。2005年,將廟街鎮五里巷村委會劃歸馬鞍山鄉管轄。
[郵編]672403 [2007年代碼]532927102:~201慧明村 ~202北橋村 ~203盟石村 ~204古城村 ~205六合村 ~206添澤村 ~207潤澤村 ~208新華村 ~209新雲村 ~210營盤村 ~211碧清村 ~212雲鶴村
人口區劃
2014年末,全鎮人口總戶數19358戶,其中:農業人口15374戶,占79.42%。總人口64545人,其中:男性32499人、女性32046人;總人口中,農業人口59634人,非農業人口591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3.5人。年內出生人口710人,出生率11.017‰;死亡350人,死亡率5.431‰;自然增長360人,自然增長率5.586‰。鎮內有22個民族,主要少數民族彝族,少數民族人口15993人,占總人口的24.78%;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15626人,白族180人,其他少數民族187人。
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119個自然村、221個村民小組。鎮內有廟街、北橋街、古城街、新橋街4個集市。
2017年,人口61815人。
鎮區經濟
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1億元,比上年增1.24億元,增長20.1%;農民人均純收入6118元,比上年增1020元,增長20%。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076公頃,比上年減4公頃,其中小春1733.3公頃、大春 2343.3公頃。糧食總產2.81萬噸,平均單產460千克,其中小春總產6269.7噸、大春總產21845.9噸。主要經濟作物及產量:種植烤菸966.7公頌,收購菸葉1975.6噸,實現菸農收入6398萬元,畝產值4412元,創菸葉稅1407萬元;種植啤大麥1033.33公頌,總產4500噸,總產值1260萬元;播種油菜1533.33公頌,總產4201噸,總產值2520.6萬元。全鎮林業用地面積1.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3%,林業總產值達960萬元。有林面積達1萬公頃;全面完成年度3000畝泡核桃補植補種任務;完成投資20萬元的添澤平壩頂紅色股份資金竹筍樹種最佳化改造項目;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義務植樹成效明顯;林政資源管理進一步加強,全鎮森林覆蓋率達61.2%。
全鎮建有蓄水庫塘1120件,其中小(二)型水庫18件,可蓄水967.2萬立方米,機井56口,抽水站59座,裝機容量2000千瓦,山區水窖2305個。全鎮累計修建“三面光”引水溝渠298.6千米。年末大牲畜存檔8980頭,其中牛7315頭,肉牛出欄1.33萬頭;生豬存欄39000頭,出欄4.42萬頭;山綿羊存欄9160隻,出欄1.59萬隻;家禽存欄360435隻,出欄42.16萬隻;禽蛋總產量1717噸,牛奶17.3噸,全年畜牧業總產值1.23億元,比上年增20%。
全鎮有私營企業61家,個體工商戶1264家,從業人員5516人,實現營業總收入2.89億元;實現年度工業總產值4.05億元,比上年增9.46%,全面完成招商引資工作任務。完成財稅收入954萬元,完成年初任務數818萬元的116.6%。
名勝旅遊
廟街鎮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前景廣闊的旅遊資源。風景名勝古蹟有:明末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南詔故都遺址古城和壠圩圖城,佛教聖地慧明禪寺,古木蒼天的鳥道雄關等風景區。
(一)明末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以廟街集鎮為中心,東面1.5公里處是山清水秀、林木蒼翠的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是明末清初愛國志士詩人陳佐才的葬身之所。1896年,他為了表明反清復明的意志,負劍到深山修築“是何庵”隱居,種竹植梅,讀書吟詩,貧居奉母,與徐宏泰、張以恆、擔當、知空和尚等結為知交,吟詩唱和,發泄對清的不滿。信守“腳不踏清地、頭不頂清天、死不入清土”的抗清意志,獨居小樓,只喝天上的雨水,平時出門戴斗笠,騎驢代步。晚年,他選好由六個大石頭組成的石群,周圍有“金、木、水、火、土”象徵的五老石相圍繞,中間的巨石為葬身石,長12米,寬8米,高2米,在巨石上鑿一石棺作為自己死後的墓穴,在石棺上鑿上自輓詩:“明末孤臣、死不改節;埋在石中,日煉精魂;雨泣風號,常為弔客”。棺前兩旁立有約5米高的石筆,右側建有石亭,石棺四周刻滿詩章。建有紀念館“紫寧宮”、“會真樓”。“是何庵”是巍山頗具特色的旅遊景點,他依山而座,繞水而落,樹木成陰,其建築氣勢雄偉,稜角精雕細作,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當你登上“會真樓”放眼四眺,頓感心曠神怡,仿佛把自己置於“世外桃源”之中。為紀念陳佐才,後人整理其遺作有《寧瘦居集》、《寧瘦居續集》、《叫天集》、《是何庵集》等詩書。(二)南詔故都遺址——壠圩圖城廟街是南詔國的發祥地之一,唐代早期,為蒙舍詔王細奴邏先後在古城(現古城村)和壠圩圖山建都城,遺址是州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現還有城垣和一棵十人合圍粗細的黃蓮頭樹,據說是蒙舍詔王祭祀用的,壠圩圖山城垣尚存,出土了大量的磚瓦、柱礎、石雕佛像等文物,瓦面上有印模字印。壠圩圖山位於廟街集鎮北面5公里,據《康熙蒙化府志》記載,南詔王細奴邏曾建都於壠圩圖山,南建有雲隱寺,又稱天摩牙寺,是龐大的古建築群,內有南詔土主廟,三公主殿等殿宇,原建築天摩牙寺規模狀麗,風景迷人,梵宇寶剎隱現於飄浮的雲彩之中,時隱時現,為蒙陽諸剎之冠,明朝翰林楊慎游壠圩圖山後,寫下了“禪僧香霧窟,樵子壁雲梯;寶樹飈埃淨,曇花色相迷”的佳句。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原建築多數被毀。現存的是由民間自籌資金,經過多年修建,使明山古剎重放異彩、另煥新姿,建成寺觀廟宇五十餘處,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達一萬一千多平方米,寺廟之集中,內容之豐富,在全省範圍內確屬罕見。每逢農曆正月下旬,遠到大理、洱源、劍川、鶴慶及當地各鄉鎮的洞經協會,雲集寺中、演奏洞經音樂、追溯緬懷六詔先靈,龍獅隊、高翹隊、花燈隊、踏歌隊等各展風彩。白族婦女認真崇敬地接他們的三公主回去和他們的鄉親父老團聚,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成為旅遊觀光的好去處。(三)佛教聖地——慧明禪寺在鎮北面4公里,關巍公路東面的山巒中,始建於明朝萬曆24年(公元1596年)至今保存完好、宏偉壯觀的古建築殿宇慧明禪寺,屬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建築別具一格,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栩栩如生,除各種殿宇外,還建有33.4米高的八角玉佛樓塔,裡面恭奉著一座由緬甸法師捐贈的漢白玉佛像,高1.34米,腰圍2.06米。登樓塔北可觀蒼洱,南可觀巍寶仙蹤,東觀太極頂日出,西觀壠圩圖城遺址,四周古柏蒼翠,常年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眾多的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的遊人雲集於此旅遊觀光研究佛學。(四)侯鳥遷徙之地——鳥道雄關位於東南部15公里處的“鳥道雄關”,當地人稱隆慶關,海拔2700多米,此關在明清時期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通道和隘口,隘口處由巨石組成,石階上至今還遺留著一步一個深深的馬蹄印,是多少代以來商人(生意人)由昆明、祥雲、彌渡從這裡到保山、臨滄,走向東南亞,給後人們留下了思緒萬千。這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山高水清,森林植被茂密清幽,使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至今還保留著世界上唯一的“鳥道雄關”的石碑,每年的9、10月間,有數百種侯鳥經這裡聚集遷徙。1997年9月下旬,在這裡召開了中國政府首次主辦的鳥類環志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鳥類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並正式進行了“雲南鳥類環志中心巍山站”掛牌儀式,海內外的新聞媒體紛紛報導和發表了關於“鳥道雄關”的新聞,同時還連續兩年在這裡舉辦鳥類環志研討培訓會,由此,使“鳥道雄關”名揚天下,成為遊客們留戀忘返的地方。
地理位置
廟街鎮位於巍山壩子中部,是南詔國故都遺址之一。位於東經100°05′—100°17′,北緯25°10′—25°16′之間。2000年6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現政府所在地廟街集鎮已是6萬多各族人民經濟、政治、科技、信息、文化中心,是各種商品(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鎮域內省級公路關巍公路從北向南過境,東距彌渡縣35公里,南距縣城8公里,北距州府大理市40公里,是連線州縣的必經之鎮,鎮域呈長方形,以壩區為主,東西兩山的半山半壩為輔,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本縣南詔鎮相連,西與五印鄉和馬鞍山鄉毗鄰,北與大倉鎮連線。
自然資源
鎮內水系屬紅河、湄公河兩大水系,主要河流有紅河的源頭西河(瓜江)由北向南流過,將壩區分為東西兩半,東西兩山的22條小河對流匯入西河。最高海拔2804米,最低海拔1690米,高差較大,壩區海拔一般在1700米至1800米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風力平均風速2米/秒,年平均氣溫在15.6℃,年日照時間2318.2小時左右,年無霜期240—250天之間,空氣濕潤,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裕,無霜時間在8個月以上,適合亞熱帶的動植物的生長,森林覆蓋率達42%。
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壩區良田匯集,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理想之地。山區有廣闊的宜林宜牧山地資源,每年有大量的林畜產品及野生食用菌類出產。全鎮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籽、啤大麥、亞麻、各種蔬菜瓜果、魚產品、桉葉油等;畜禽產品主要有豬肥、肉牛、黑山羊、雞、鵝等。地方名優土特產品主要有玉米酒、扎染等,經傳統工藝加工的驢肉最具地方特色。先後被省、州、縣列為“優質菸葉生產基地”、“優質油菜生產基地”和“肥豬生產基地”,是巍山縣商品糧的主產區,被譽為魚米之鄉、美酒之鄉。
教育醫療
鎮內設有初級中學3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中心完小12所、分校2所;全鎮有教職員工427人;初級中學有6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890人,國中毛入學率98.76%,輟學率2.8%;國小有1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733人,學齡兒童純入學率99.95%,輟學率0.02%;有私立幼稚園16園,在園幼兒1630人,幼兒入園率達92%;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當年開展各種專業技術培訓2期,受訓98人次。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41人,病床60張;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衛生所(室)12個,鄉村醫務人員67人;年內新農合參合率達103.24%。
其它
【廟街鎮著力抓好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組織開展紀念建黨93周年系列活動;年內發展黨員20名,組織黨員幹部輪訓42場次。二是深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繼續鞏固落實《廟街鎮村級黨總支部下屬黨支部活動經費補助辦法》等三項制度,使各自然村黨支部組織活動有場地、有經費保障,基層黨建基礎工作得到進一步務實。三是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管理,嚴肅黨支部考核評價機制,完成基層黨組織晉位升級。四是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突出抓好工程建設、項目實施、救災救濟糧款發放以及強農惠農政策貫徹落實等重點工作和重要環節的監管,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廟街鎮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了投資1050萬元的小河、梅子箐、小瓦窯等7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投資5600萬元大石板水庫升級改造(小二型升級為小一型)工程;總投資750萬元的蓮花塘、月牙塘等5座小(二)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現已完成招投標工作;完成投資940萬元的古城、六合、北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啟動實施投資794萬元的新雲、古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完成投資135萬元的陽瓜江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全面完成西河生態治理二、三期主體工程,累計兌付征地補償資金1644.84萬元;投資6900萬元的東山乾渠和投資783萬元的鎖水閣輸水渠恢復工程緊張有序推進;完成投資907.91萬元的水利血防溝渠建設、改廁及養魚滅螺庫塘維修項目;總投資282萬元的愛心水窖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79萬元的北橋向陽廠大興塘維修改造等糧油大縣獎補項目。完成投資210萬元新建烤房6群70座,投資120萬元完成白龍橋90座烤房群維修改造工程。通過項目拉動,全鎮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電力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總投資535萬元的新雲、盟石等4個村委會16個自然村的農網改造工程;完成總投資560萬元的雲鶴、碧清等8個村委會10個自然村低壓配網維護工程。全面啟動營盤、新華等7個村委會9個自然村的低壓配網維護工程前期工作。有效提高了用電質量,保證了用電安全。
【道路通達條件不斷改善】全面完成老關巍公路、振教路、振興中路及興廟路維修改造。完成新雲樂槽、上下凹進村彈石路面改造。投入19萬元對轄區村道路進行養護,保障了現有路面的安全、通暢。實現全鎮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11.37公里,自然村公路通達率達100%,路面硬化率達50%,有效改善了民眾的出行條件。
【廟街鎮產業培植力度增強,二三產業不斷壯大】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最佳化發展環境,積極吸引外地投資商到廟街投資創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05億元,完成招商引資2.16億元,完成任務數的108%。巍山南詔宴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異地技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總投資300萬元的廟街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技改項目全面完成。努力做好服務工作,幫助非公企業做好企業入駐、用地報批等協調工作,支持轄區內各類企業搞好生產經營。鼓勵非公經濟發展。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強引導、服務和扶持工作,鼓勵支持轄區內非公企業、個體工商戶搞好經營,增加收入。
【廟街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完成總投資292萬元的營盤西區、古城宗旗廠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完成總投資223萬元的古城東區、慧明草場兩個省級扶貧重點村項目建設。完成總投資230萬元的北橋黃官廠、慧明張官廠等7個自然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完成總投資288萬元的點亮巍山鄉村路燈建設工程,自然村共安裝太陽能路燈490盞。抓實抓好“三清潔”工作,投資103萬元購買垃圾清運車三輛、垃圾桶420個,全面啟動轄區農村垃圾分類約時定點清運工作。投入702.5萬元實施完成了盟石山塔下村民族團結示範村,全面啟動實施潤澤曾旗廠、添澤柏枝樹2箇中心村,新華新莊、雲鶴小村、碧清小中村3個示範村建設,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危房修繕加固110戶、拆除重建50戶,扶貧安居工程10戶。農村綠化、美化、亮化程度得到明顯提高,全鎮新農村建設開展紅紅火火。
【廟街鎮集鎮配套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以實施廟街鎮中心集鎮建設項目為契機,高標準提升改造振興路、興廟路、振教路和捷達路;健全完善百貨、建材、農副產品、大牲畜交易市場、綜合性小廣場、停車場、自來水廠和休閒公園等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831.1萬元,提升改造集鎮道路3364.5米,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綜合交易市場1個,5200平方米停車場1個,11000平方米的大牲畜交易市場1個,跨西河橋樑一座,安裝集鎮太陽能路燈122盞;投資1719.44萬元的4箇中心村、6個示範村已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占地11畝的廟街中心幼稚園建設項目進展順利,252套保障性住房建設基本完工。通過項目實施,全鎮供水、供電、排污、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集鎮配套設施逐步完善,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農轉城工作,完成農轉城837人,完成任務數的104.6%。
【廟街鎮烤菸生產】全鎮12個村委會137個村民小組種植烤菸14500畝,累計收購菸葉197.56萬公斤,上等菸葉比例達69.77%,實現菸農收入6398萬元,菸葉稅收1407萬元,烤菸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
【廟街鎮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日趨規範,教育整體質量和水平穩中有升,“兩基”成果不斷鞏固。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92%,國中畢業生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參考率達86%,國小輟學率為0.02%,國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
【廟街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化,紮實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年內共有21.46萬人次享受門診和住院補償,補償金額2304.18萬元;收取2015年新農合籌資550.84萬元,綜合參合率達103.24%。組織完成無償獻血任務,實施完成血吸蟲病防治藥物滅螺工程。
【廟街鎮文化服務體系得到加強】成功舉辦廟街鎮第四屆迎新春籃球賽。投入6.8萬元實施了營盤利克村古民居建築群的搶救性維修保護工作。完成總投資達20萬元的古城下南莊、盟石山塔村文化體育活動廣場試點建設項目,民眾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體育特色鄉鎮建設穩步推進。
【廟街鎮人口和計生工作有效開展】統籌解決好人口問題,穩定低生育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加強計生基礎工作,全面落實“獎優免補”政策,年內出生人口710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10.9‰、3.6‰以內;完成“三術”592例,孕前免費優生健康檢查225對,開展“三查”4次、參查6425人次;兌現計畫生育家庭戶,新農合個人參合補助金8348人75.13萬元、農業人口獨生子女教育獎學金562人19.5萬元、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保健費654人7.85萬元。
【廟街鎮社會保障制度全面落實】認真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養老保險等各類保障制度,紮實做好城鄉低保擴面工作,全鎮享受城鄉居民低保人數達7262人,年度兌付低保金1089.65萬元;切實做好優撫安置及扶貧濟困工作,發放高齡老人補助金39.13萬元,發放救助金59.87萬元、救災化肥45噸、救濟糧2萬公斤,社會救助救濟率達36.21%;完成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42例;宮頸癌免費篩查2100例;繼續實施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全鎮參保續費30955人,收取參保金465.39萬元,綜合參保率達101.06%。全鎮享受60周歲及其以上基礎養老金8211人,發放養老金575.55萬元。
【廟街鎮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全面落實種糧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有效調動廣大農民投身農村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年內兌現各類補助補貼資金612.54萬元,兌付中央農機具購置補貼30.8萬元,收取政策性農業保險金56480元。
【廟街鎮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 認真組織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共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1225人,新增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1225人,按照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勞務工資性收入1.5億多元。
【廟街鎮綜治維穩工作成效明顯】 加強防毒反毒宣傳教育,強化流動人口跟蹤管理,嚴防外流販毒違法犯罪,年內無外流販毒案件。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完善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認真落實以案獎補機制,年內鎮村兩級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81件(次)。
【廟街鎮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強化對冷水塘石膏礦山、廟街加油站等工礦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管,共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17份,組織安全聯合檢查20次,開展安全生產知識培訓2期,參訓人數達128人次。嚴格落實道路交通疏導員制度,積極做好以關巍公路為重點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強化食品安全源頭管控,食藥監機構改革順利完成。
【廟街鎮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 落實土地管理責任,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配合縣級部門做好西河治理二、三期工作,依法保護紅河源;實施血防改廁項目,認真開展“三清潔”活動,農村垃圾約時定點清運工作紮實推進;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積極做好生態鄉鎮、生態村落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