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
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將七步得道的過程概括為一個不斷遣損的過程。他的七步得道法為“信敬一”、“斷緣二”、“收心三”、“簡事四”、“真觀五”、“泰定六”、“得道七”。他所說的“簡事”就不務分之所無,不任非當之事。因此,修道之人“須斷得事物,知其閒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是對世俗之緣的遣損。守簡在太極拳中可用“舍已從人”來解釋,但是,不少練太極拳的人並不真正理解什麼是“
捨己從人”。因此,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告誡道:“本是
捨己從人,多誤
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吳公藻在《太極拳總論》專門對“
捨己從人”作了解釋,他也認為“舍已從人”說;寓意至深,一般人難以理解。他說:“舍已從人,是捨棄自己的主張,而依從他人動作。在太極拳中,為最難能之事。因兩人在交手之時;勝負之觀念重,彼我決不相容,何況互相攻擊,或在相持之中,而棄其權利。所謂舍已從人,不僅作字而解釋而矣!在
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學者當於‘惟務養性’四宇下工夫。經云:‘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靜為性,陰陽
為理,故性理為道之本源。養性之說,是學者應時時致力修養,潛心揣摩,心領神會,久之自能
豁然貫通矣。又雲;‘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懂勁後而階級神明’,此乃循環之理,歸宗之意。蓋所謂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練到精微,能造機造勢,不愁無得機得勢處。能處處隨曲就伸,則無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已從人。”吳公藻認為只有在心性修養上下功夫,等到功夫和境界極為高深精微處,處處做到得機得勢,最後才可能明白什麼是
捨己從人。
辨析
守簡在套用中就是能舍、不貪。在太極推手和技擊中切忌貪心,貪心就是自己功夫不到,去做辦不到的事。如果推手
過勁連對方來勁都聽不到,更談不上去侵動對方重心,相反,妄用蠻力去撞人,結果
事倍功半,習慣養成很難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