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年的淪桑。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子道德經幢
  • 地理位置: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
  • 創建時期:公元738年
  • 興建人:唐玄宗李隆基
歷史文物,詳細描述,位置,歷史來源,經文,書寫,意義,老子及《道德經》,老子,李唐推崇《道德經》,經幢,

歷史文物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年的淪桑。
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徑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老子道德經幢
在國內現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因而,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

詳細描述

位置

位於易縣城內東南隅,唐開元廿六年(公元738年)建。幢身鐫刻李隆基御注《老子道德經》81章。此幢保存基本完好,幢頂為屋頂式,作八角形,下雕八脊,脊間雕瓦壟,下雕檐板,飛檐,檐櫞角梁下有斗拱承托,下為仰蓮座,座下為幢身,為八角柱體,直徑90厘米。幢身下仍為仰蓮座,全幢約高6米,此幢是校釋《老子道德經》唐玄宗注本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珍品。

歷史來源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一直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先是被列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國務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製成。幢座為一石雕須彌座,高0.25米,直徑1.1米,座下有方形平台,系後世補砌。幢身由兩塊漢白玉石雕砌而成,高4.29米(上塊高70厘米,下塊高3.5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42厘米不等。幢身上塊自東面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十八個字,占三面,下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詔書,對老子的《道德經》,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讀使知指要”。
經幢下塊各面依次鐫刻老子《道德經》,總計八十一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幢身上端有一石雕仰蓮寶座,其上才為幢頂。幢頂已有殘破,原用一塊巨大的青石雕成,高38厘米,為屋頂狀,呈八角形,與幢身形體吻合,從八角平頂雕出八脊,脊間刻瓦壠,再下刻有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之下有一“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整個經幢,亭亭玉立,造型既簡樸,又典雅美觀,屋頂狀的八角形幢頂,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實例。

經文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的經文,是按照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皇帝注本鐫刻的。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之前,易縣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的重要實物資料。這是我國現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雖有破損,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六角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書寫

易縣道德經經幢的經文,傳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可是遍尋幢身並無蘇氏名款。經與易縣現存的蘇靈芝書寫的《易州鐵象頌碑》、《夢真容敕碑》相對照,其字型與經幢如出一人手筆。由此斷定,經幢實乃蘇靈芝書寫。蘇靈芝,唐玄宗時任登仕郎前行易州錄事,其書法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及諸家於一體,號稱唐代寫碑手。其字型工整秀麗,筆法流暢,對研究唐代書法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意義

老子道德經幢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起初是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南宋時移到府衙內,後又遷到縣城內的今址。
老子道德經幢老子道德經幢
在中國國記憶體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
《道德經》也稱《老子》,為春秋時(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是道教的主要文獻。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將《道德經》奉為經典。
老子道德經幢高6米,分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石製成。幢座中一石雕仰蓮,座下有方型平台,為後世補砌。幢身由上下兩塊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柱體,每面寬40到42厘米不等,上面刻有唐玄宗在開元20年(公元732年)頒發的推崇《道德經》的詔書和老子《道德經》全文。
中國道德經幢共有4個,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形體最大,年代較早、保存也較好,也是道德經幢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道德經幢距易縣縣政府不遠,老子道德經幢,位於邢台市舊城東北部,南長街辦事處後院內。龍興觀原建築已不存在,經幢周圍有農舍,還有小片農田。經幢整體上保存較好,個別地方略有缺損,還有些後人拓印的痕跡。相傳按唐人蘇靈芝手跡刻寫的老子81章《道德經》全文清晰可讀。經幢上的經文是按唐玄宗的注本刻寫的,由於刻文十分清晰,長期以來這個經幢成了人們校譯老子《道德經》的重要實物資料。為了加強保護,當地文物部門近年還在經幢上加蓋了一座六角亭
老子道德經幢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唐代石刻老子道德經幢.始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篇作注,並刻石立幢以傳後世.唐代時,全過州經上官齋均設有這樣的經幢,僅存易縣的這一座,是國家一級文物.

老子及《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所著五千言《道德經》一直被道教尊為經典,唐朝皇室亦姓李,便尊老子為其始祖,以此神化李姓皇族,並藉助老子的思想治國安民。

李唐推崇《道德經》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鑑》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準,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