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角山慶唐觀

龍角山慶唐觀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聖地。相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顯聖五次,托吉善行傳言符命歸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角山慶唐觀
  • 位於:山西省浮山縣境內
  • 用於:唐王朝之祖祠
  • 由來:老君先聖,托吉善行傳言符命歸唐
宮觀,相關歷史,

宮觀

龍角山,原名羊角山,位於山西省浮山縣境內。相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晉州人吉善行在該山見到老子顯聖。老子讓吉善行告訴皇帝李淵,他是皇帝的祖先,李氏王朝將長有天下。李淵聞言大喜,於是敕命在該山建老子祠,並改浮山縣為神山縣,改羊角山為龍角山。吉善行則被封為朝散大夫。從此,李唐王朝確認老子李耳為其聖祖,道教為皇族宗教。至玄宗時,又派內臣高力士將龍角山老子祠予以擴建,並更名為慶唐觀。玄宗還親撰《慶唐觀紀聖銘》,並將高祖至睿宗共6位皇帝的御容供奉於觀中。當時的慶唐觀規模宏大,田產眾多。後經唐末五代之亂,該觀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該觀都監道士梁志真至京城請求朝廷予以修葺,得到批准。在神山縣知縣韓望的主持下,修葺了老君殿、三清殿、三皇殿等三大殿。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改慶唐觀為天聖宮。元大德七年(1303年),浮山縣大地震,三皇殿崩墜於溝壑。1926年,觀中失火,三清殿付之一炬。1948年,為支援解放戰爭,拆毀了老君殿。解放後,龍角山成為一座礦山。昔日的道教聖地,一度銷聲匿跡。最近,慶唐觀已開始重建,並已住進道士,重新成為道教活動場所。而唐玄宗御撰的《慶唐觀紀聖銘》,則歷經滄桑,至今仍存,已收入《道藏》第十九冊《龍角山記》。

相關歷史

山西浮山縣龍角山慶唐觀(也叫天聖宮)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聖地。相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顯聖五次,托吉善行傳言符命歸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孫長有天下。"高祖為了政治的需要,認老君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並改羊角山為龍角山,浮山縣曰神山縣,封吉善行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發展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達到鼎盛。太宗擴建為"興唐觀"。玄宗為慶唐之中興,改茲為慶唐觀,派內臣高力士將其擴建為"天下式"老唐廟。譽其為"發祥之地","受命之場","龍角仙都"。唐帝從這裡向全國推行尊老為祖、崇道抑佛,以道治國和推崇老學的政策,創造了歷史的輝煌。《道德經》從這裡傳遍天下,不論士庶,"家藏一本",貢舉"加老子策",敦促老學大興。慶唐觀的歷史作用和地位,見諸於國史,昭彰於御碑。在當今國中的歷史課本中仍載有老子在羊角山顯聖授命和李淵認祖建廟於羊角山之故事。
宋仁宗於大聖五年(公元1027年)改慶唐觀為"天聖宮","慶唐觀"便匿跡銷聲,日趨衰弱。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浮山大地震,三皇殿崩墜於溝壑;民國十五年(1926)祀神失火,三清殿付諸一炬;1948年,為支援解放臨汾而拆毀了老君殿,香火由茲中斷。 如今慶唐觀自進住道人、成為道教活動場所以來,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絡繹不絕。信眾們祈盼著龍角仙都能早日恢復,重煥異彩。
天聖宮古遺址,位於浮山縣城南20公里的貫里村,為唐皇所建的宗廟。唐皇視老子為先祖,武德三年建詞,開元十四年-726,詔改慶唐觀,御書額及碑文賜之,命高力士重修。前老君殿,次三清殿,再次三皇殿。內有六聖御容。後唐長興中增修。宋景德二年二月甘露降殿柏,百鶴來翔。敕建前後三門道院及行廊大小三百餘間。天聖五年- 1027,詔改為天聖宮。大中祥符七年-1014 遣宰相王旦奉玉冊。玉寶上徽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八年古柏別生槐,高人一丈有奇……觀有古柏千株,郡東第一勝景。乾隆二年-1737,縣舉人張大統倡捐重修。民國15年-1926,祀神失慎,致兆焚如。三清殿遂付一炬,殿內古昔遺蹟,均煙無傳.該遺址尚存歷代碑碣47幢,其中不少為歷代帝王所敕建。如“大唐龍角山慶唐觀紀聖銘”碑,系唐玄宗“御製御書”,為省級重要保護文物。其它如老子道德經幢和琉璃角柱,樂舞石刻等遺物尚存,地下文物亦不斷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