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八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桂東縣西部,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南嶺山脈北端,東面和東南與桂東縣四都鄉青山鄉交界,北與炎陵縣相連,西與資興市毗鄰。

2008年1月14日,經國務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097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137公頃,緩衝區面積2141公頃,實驗區面積5696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南省東南部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10974公頃
  • 級別:國家級
  • 對象:銀杉群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地質,地貌,土壤,水文,面積範圍,保護對象,植物,動物資源,護區管理,保護價值,

歷史沿革

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為桂東縣宋坪國有林場
保護區地圖保護區地圖
1957年元月,宋坪國有林場始建於場部。
1958年3月,宋坪國有林場在八面山建立了八面山分場。
1977年12月,桂東縣革命委員會決定擴大宋坪林場,將青山鄉紅光村的解放壠劃入林場。
1978年,將四都鄉西水村的軍營鋪和紅衛村的桃寮兩個生產隊納入林場管轄。
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發[1982]29號文批准建立湖南八面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1984年,湖南省林業廳、湖南省編制委員會、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勞動人事廳以湘林森[84]10號、湘編[84]43號聯合下文,正式下達了編制和經費。9月,桂東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根據上述檔案精神,設立湖南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為正科級事業單位,管理所所址設于軍營鋪,對保護區內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保護管理。
1988年,創辦大豐山聯營林場。
1992年創辦左溪聯營林場。
1995年創辦西水聯營林場。宋坪國有林場隸屬桂東縣人民政府,為正科級事業單位,業務歸口郴州市林業局桂東縣林業局
2000年3月,桂東縣人民政府決定保護區保護管理範圍擴大至10974公頃,在土地所有權不變更的前提下,擴大部分的管理權亦歸八面山自然保護區。
2008年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08]5號)批准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9年2月,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為副處級事業機構,由桂東縣人民政府管理。管理局內設辦公室、自然保護科、計畫財務科、科研開發利用科4個科室,下設桃遼、軍營鋪、雙溪3個管理站,機構規格為副科級。

地理環境

位置

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桂東縣西部,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南嶺山脈北端,東連湘贛邊界的萬洋山諸廣山,南抵洪水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7′39″~113°50′08″,北緯25°54′02″~26°06′59″。

氣候

八面山基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本區氣候特點是冬、夏季長,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季短,而秋溫高於春溫;雨量充沛,但季節分配不勻,年際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5.8℃。元月平均氣溫最低,為5.9℃,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4.4℃,年較差不大,為18.5℃。春季51天,夏季130天,秋季59天,冬季125天。極端最高溫出現在7月或8月,其極端值為32.8℃,極端最低氣溫為-5.5℃,出現在1月或2月。無霜期240~280天左右。等於或大於10℃活動積溫為5174℃,持續日數240天。具有南亞熱帶的氣候特點。
日出八面山日出八面山
本區地理緯度偏低,距海較近,又處於迎風坡,加上東江水庫的影響,水汽來源豐富,因而雨量極為充沛,年降水量達1900毫米以上,但全年降水季節分配不勻,以春夏兩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1.46%,秋冬兩季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8.54%。全年降水日數有213~218天,占全年總日數的58~60%。全年相對濕度88%以上。隨著地勢的升高,本區的氣候也發生規律性的變化,溫度降低,雨量增加,相對濕度增大。在海拔1100米以下,平均每上升100米,降水量增加107.4毫米。

地質

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從震旦系至志留系長達四系的地質歷史時期曾是一片海洋,為一個湘中、湘東南“華夏古陸”的邊緣古海槽沉積區,而我省西北部的雪峰山一帶為江南古陸,區內接受了從古陸上攜帶下來的泥沙和有機物等,堆積了區厚的淺海碎屑岩建造。志留紀末,加里東運動表現為大面積的上升運動,海水退卻,隆起為陸。經南北向強烈的水平擠壓力,引起東西向和北西向的褶皺、斷裂,出現了蠻人坳—帶東西向嶺脊和北西向斷裂的形跡;並使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地層發生區域變質作用,成為變質程度不深,結晶程度不高的淺變質岩系。後來,地殼相對下降為水,沉積了泥紀中統跳馬澗組砂礫岩。中三迭紀末的印支運動,表現為強烈的擠壓褶皺,產生長約45公里的水口——八面山一帶的S狀旋卷構造。中侏羅統末發生的燕山運動,表現為明顯的斷塊運動,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皺山。這種南北向構造迭加了古老的東西向構造,而使褶皺、斷裂複雜化。伴隨這次運動是接連幾次的中酸性岩漿侵入。其中,第一次桃寮花崗岩侵入皮山里向斜,規模比較大;第二次侵入本區未有出露;第三次侵入規模較小,在軍營鋪和小屋溪一帶出露了一系列小岩株。此後,其熱液順裂隙和帶理灌入,形成石英脈、花崗偉晶等;地殼不斷上升,八面山掘起成為山原形態。燕山運動後,構造運動以間歇性抗升剝蝕夷平,造成海拔1000米以上五級剝夷面,形成八面山“H”形地貌輪廓的雛型。晚第三紀開始的新構造運動繼承了燕山運動的特徵,繼續斷塊上升,且明顯地表現為間歇性和差異性的特點,使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五級剝夷面上升,而呈現出現在的地貌基本輪廓。由於一系列地地質構造運動,堅硬的岩石不易風化,多發育垂直節理和劈理,坡上風化物少,且難以堆積而土層淺薄,其中以40~80厘米厚為最多,土壤的水分、有機質滯留困難,特別是陽坡。
保護區風光保護區風光
保護區內岩石的組合主要有花崗岩類、砂岩類和變質岩類三大類。花崗岩類主要分布在桃寮、軍營鋪和小屋溪等地,約占全區面積的10%,主要岩石有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偉岩、花崗斑岩長石花崗斑岩和石英斑岩砂礫岩類主要分布在桃寮與小桃寮間山脈及八面山主峰周圍,約占全區面積的12%,主要岩石有粉砂岩石英砂岩、砂礫岩等。區內花崗岩類和砂礫岩類以外的廣大地區為變質岩類,約占全區面積的78%,主要岩石有砂質板岩千枚狀板岩、變質粉砂岩和變質砂岩、石英岩角岩等。

地貌

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貌類型是以縱谷嶺脊和橫谷嶺脊為主的中山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00座,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051米,高差達1200多米。全區東西兩邊大致是南北向的山脊,中間是三平行排列的溪谷,為縱谷嶺脊地貌類型。
其地貌的基本特點東西兩邊高中間低,中部突起,向南北傾斜,呈現“H”型輪廓;地表切割強烈,山陡坡度大。一般切割深度達500~800米,最大達1100多米。溝谷多呈“V”、“U”形的峽谷。縱谷較長,與主山脊線基本平行排列;地勢起伏大,背風和向風、陰坡和陽坡差異顯著。

土壤

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土母質母岩變質岩(如砂質板岩)、沉積岩(如砂岩)和岩漿岩(如花崗岩)三大類。這些成土母質母岩在水、熱條件和生物作用下,經過長期淋溶過程和濕潤森林植物區系的生物積累過程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和轉化,結果形成具自然肥力的土壤。保護區內土壤根據湖南省土壤分類系統,可分為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水稻土4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由於保護區地貌起伏,引起山地氣候的垂直變異,便產生了植被的垂直地帶性,同時,也就形成了土壤垂直帶譜明顯,根據調查結果,保護區海拔1300米以下為山地黃壤的主要分布區,海拔1300~1800米以山地黃棕壤為主,海拔1800米以上為山地灌叢草甸土。
山地黃壤為本區基帶土壤類型,一般較深厚肥沃,土壤質地在輕壤——重壤之間,表土層有機質含量為6.51%左右,pH值為4.90~5.80。山地黃棕壤屬於北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本區分布面積較大,土壤厚度為50~110厘米,質地變化大,結構多為粒狀、小塊狀和塊狀,土體較疏鬆,表土層有機質含量為9.54%左右,PH值為4.0~5.52。山地灌叢草甸土,多為砂岩風化的殘積或坡積物,土壤層次發育不完全,粗骨性明顯,土層厚度多為30~40厘米,呈棕黑色,表土層有機質含量在9.0%以上,全氮量為0.35%,速效氮321ppm,可見土壤自然肥力較高,pH值為4.5~4.9。

水文

八面山水係為湘江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湘江一級支流洣水耒水的重要發源地。由於八面山呈東西兩邊高中間低,中部突起,向南北傾斜,呈現“H”型輪廓的地貌特點,使得其主要溪流被圍於中間,發源於保護區的中部,自此分別流向南北兩個方向。桃寮水、腳盆寮水、水斜水向北方匯入炎陵縣斜瀨水,流入洣水,注入湘江。青山水、左溪、東水、西水、彩洞河向南方匯入淇水,流入東江水庫,經耒水注入湘江。

面積範圍

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北長24公里,東西寬21公里,東臨江西贛州,南近丹霞山莽山,西連東江湖,北達炎帝陵、井岡山,距桂東縣城76公里。總面積1097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137公頃,緩衝區面積2141公頃,實驗區面積5696公頃。
保護區範圍包括八面山自然保護區宋坪林場一部分及青山鄉麻斜村、羅家村彩洞村四都鄉新龍村、雙溪村文閣村西水村的部分集體山林。

保護對象

植物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維管束植物共有217科,922屬,2259種,其中種子植物178科834屬2031種。本區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1種,其中I級5種,即銀杉(Cathaya argyrophylla)、銀杏(Ginkgo biloba)、紅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Ⅱ級16種,即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香榧(Torreya grandis)、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閩楠(Phoebe bournei)、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櫚木(Ormosia henryi)、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凹葉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毛紅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us)、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傘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r、櫸樹(Zelkova schneideriana)。另外還有49種蘭科植物獨花蘭建蘭等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
八面山銀杉群八面山銀杉群
八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植物起源古老,特有種、單型屬和少型屬豐富。由於八面山“H”型獨特的地貌形成南北兩個凹槽,冷空氣不易侵入,侵入後也易從南北兩個坡口流出,故地史時期該區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小,加之地勢陡峻,交通不便,人為破壞較少,使大量古老孑遺種保存下來。如蕨類植物中的多種石松、卷柏、鐵角蕨和裏白等都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殘遺植物。裸子植物中的銀杉銀杏、南方鐵杉、杉木福建柏篦子三尖杉穗花杉南方紅豆杉榧樹等都是第三紀孑遺成分。被子植物中的伯樂樹香果樹銀鵲樹銀鐘花青檀傘花木杜仲野核桃及木蘭科、金縷梅科楊柳科殼斗科桑科植物等都是古老植物。特有種有銀杏、三尖杉、銀杉、福建柏、南方鐵杉、伯樂樹、杜仲、天師栗、喜樹、臘梅、青錢柳、香果樹、大血藤、銀鐘花、傘花木、紫莖等。單種科有杜仲科伯樂樹科銀杏科等。單型屬有銀杉屬銀杏屬、建柏屬、青錢柳屬貓兒屎屬大血藤屬南天竹屬山桐子屬伯樂樹屬傘花木屬喜樹屬棣棠花屬香果樹屬南酸棗屬等23屬。少型屬有杉木屬穗花杉屬草珊瑚屬、凌霄花屬、銀鵲樹屬、檫樹屬、雷公藤屬銀鐘花屬等41屬。這些科屬在分類上孤立,形態上特殊。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常綠樹種多、藤蔓植物發達、鄉土樹種豐富。本區有常綠樹種383種,占全區樹種總數的44.4%。木質藤本有140種,占全區木本植物總數的14.0%。鄉土樹種有120餘種,占湖南省鄉土樹種總數的30%。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類型多樣,並具有典型性。植被屬於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部亞地帶,南嶺山地栲類、蕈樹林區,羅霄山山地植被小區。參照吳征鎰教授主編的《中國植被》和祁承經主編的《湖南植被》中植被分類單位,森林植被類型可分為3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25個群系(叢),表明了森林植被類型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八面山自然保護區保存約4000公頃原始森林,溝谷地生長的常綠闊葉林為南嶺溝谷雨林,銀杉林、南方鐵杉林和穗花杉林是森林中的珍品,且該區是中國銀杉、南方鐵杉、穗花杉保存數量最多,保存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是我國銀杉分布的東緣。該區的天然植被是羅霄山山地植被小區的代表。

動物資源

脊椎動物種類豐富多樣。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發現陸生脊椎動物共有240種,分屬24目66科,占湖南省陸生脊椎動物632種的38.0%。其中兩棲綱27種,占11.7%,分屬2目8科;爬行綱41種,占17.1%,分屬3目9科;鳥綱116種,占48.3%,分屬11目29科;哺乳綱56種,占23.3%,分屬8目20科。
白頸長尾頸白頸長尾頸
動物區系具有典型性和過渡性特點。八面山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區系具有典型的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動物區系特徵。其分布於區內的竹雞、麂、獐、毛冠鹿錦紋姬、尖吻蝮畫眉鼬獾蘇門羚豪豬竹鼠等為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典型的代表種。在保護區已發現的240種脊椎動物中,屬東洋界的166種,占69.2%;屬古北界的43種,占17.9%;屬廣布種的31種,占12.9%;東洋界種占絕對優勢。兩棲綱中屬東洋界的25種,占92.6%;屬廣布種的2種,占7.4%。爬行綱中屬東洋界的35種,占85.4%;屬廣布種的6種,占14.6%。鳥綱中屬東洋界的63種,占54.3%;屬古北界的35種,占30.2%;屬廣布種的18種,占15.5%。哺乳綱中屬東洋界的43種,占76.8%;屬古北界的8種,占14.3%;屬廣布種的5種,占8.9%。按動物地理區劃分,八面山脊椎動物屬華中區,在華中動物區系偏南端,華北、華南及華西區系中有滲透分布。如華南區系成分有爬行類中的海南閃鱗蛇環紋游蛇台灣小頭蛇、寬頭大角蟾,鳥類中的白鷳草鴞、獸類中的穿山甲等,但這種滲透現象由於南嶺山系的阻擋而變得微弱。鳥類中的松雀鷹屬南北伸入的居留類型,而哺乳類中的青鼠、刺蝟等都呈北方滲透或兩區共有的種類。這說明區內動物組成成分比較複雜,有明顯的過渡性。
鳥類生物群落組成具有亞熱帶森林鳥類特徵。區內116種鳥類中有約70種食蟲,占鳥類總數的60%,它們的食物對象主要是象甲天牛、金龜甲、螻蛄鱗翅目的幼蟲和衛生害蟲蚊、蠅等。食蟲鳥類中的棕頭鴉雀白頰噪鶥暗綠繡眼鳥大山雀等數量多、分布廣,構成鳥類資源的主體之一。本區還處於候鳥的遷徙路線上,且是候鳥的停歇地。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價值高。據調查,保護區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3種,其中Ⅰ級5種,即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雲豹(Neofelis n . nebulose)、金錢豹(Panthera pardus)、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Ⅱ級38種,即獼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青鼬(Martes flavigula)、水獺(Lutra lutra) 、大靈貓(Viverra zibetha)、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金貓(Felis temmincki)、水鹿(Cervus unicolor)、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獐(Hydropotes inerm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鳳頭鵑隼(Aviceda leuphotes)、蒼鷹(Accipiter gentilis)、鳶(Milvus korschun lineatus)、雀鷹(Accipiter niscus nisosimlis)、松雀鷹(Accipiter virgatus gularis)、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普通鵟(Buteo buteo burmanicus)、燕隼(Falco subbuteo)、紅腳隼(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紅隼(Falco tinnunculus、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白鷳(Lophura nycthemera、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褐翅鴉鵑(Centropus Sinensis)、草鴞(Tyto capensis chinensis)、鷹鴞(Ninox Scutulata)、長耳鴞(Asio otus) 、短耳鴞(Asio flammeus flammeus)、斑頭鵂鶹(Glaucidium cuculoides whiteleyi)、領鵂鶹(Glaucidium brodiei)、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虎紋蛙(Rana tigrina)、長臂金龜(Cheirotonus macleayi formosanus Ohaus)。保護區內有30種野生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其中列入附錄Ⅰ有9種,即華南虎雲豹金錢豹金貓斑羚蘇門羚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大鯢;附錄Ⅱ有21種,即獼猴、藏酋猴、穿山甲、林麝鳳頭鵑隼、蒼鷹鳶、雀鷹松雀鷹赤腹鷹普通鵟燕隼紅腳隼紅隼草鴞鷹鴞長耳鴞短耳鴞斑頭鵂鶹領鵂鶹、虎紋蛙。

護區管理

2011年,保護區(林場)在營林生產、木材生產、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動植物資源保護、爭資立項、扶貧、計畫生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幹部職工福利待遇有了提高。2012年的工作計畫,概括為“四抓四促”。一是抓保護、促生態。抓好森林防火,加強林政秩序管理,嚴禁草食動物的放養行為。二是抓生產、促經濟。抓好營林生產、木材生產。三是抓建設、促發展。抓好保護區第一期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危舊房改造工程建設,廉租房建設,協助有關部門作好四都至八面山旅遊公路規劃,做好爭資立項工作。四是抓管理、促和諧。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幹部作風大整頓,抓好安全生產,抓好計畫生育工作,狠抓社會管理,做好城鄉衛生整治工作。

保護價值

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珍稀瀕危物種多,在湖南省植物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保護區內有中國最大的銀杉群落,另有南方鐵杉純林、穗花杉林等珍貴樹種群落,其中有銀杉、南方鐵杉、穗花杉,對研究地史、植物進化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