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
先秦時期,中國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中國古代史官文化十分發達,記載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辭和殷商
銅器銘文是中國最早的記事文字,《尚書》和《春秋》提供了記言記事文的不同體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散文的出現,標誌著
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敘事文學的傳統。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
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產生髮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實例
我國散文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
甲骨卜辭。
殷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 後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還包括日後吉凶應驗情況,刻在甲骨之
卜兆旁,此即
甲骨卜辭。甲骨文清末發現於河南安陽,是商王盤庚遷殷後至殷亡時的遺物,距今已三千多年。這些卜辭所記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祭祀、農業生 產、
田獵、風雨、戰爭、疾病等許多方面,真實樸素地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 各方面的狀況。
甲骨卜辭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但未經後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記事文字的原貌。這些占卜之辭,短的只有幾字,長的有百餘字,比較完整的 如:
癸巳卜,獻貞,旬亡■(咎)?王■(占)曰,■(有)■(祟),其■(有) 來■(艱)。氣(迄)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沚■告曰: “土方■(佂)於我東■(鄙),■(災)二邑。■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 辭通纂》第五一二片)。
這條卜辭,時、地、人、事齊全,敘述較為詳細,略具敘事要素。這些卜辭, 可看作是先秦敘事散文的萌芽。
同樣未經後人加工的商周
銅器銘文,反映了我國早期記事記言文字由簡至繁 的發展。商周時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
銅器銘文,君王所作銅器被視為國之重 寶。
銅器銘文有長有短,廣泛記述了社會生活。商代銘文記事簡單,形式一律。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
俞夔貝,惟王來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後)開頭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然後敘事,內容大多是殷 王的賞賜,最後還有告於先祖的祭日,周代銘文字數增加了,內容複雜了。不僅有記事文字,還出現了與《
尚書》誥命類似的記言文字。例如,以記事為主的《 曶鼎》,先寫了周王策命曶繼承父業為王卜者;又寫了曶用匹馬束絲購買五個奴 隸,引起糾紛,曶勝訴之事;還記載了匡季帶其奴僕搶劫了曶的十秭禾,曶向
東宮控告匡季而勝訴,得到了加倍賠償的事。敘事已有一定規模了。而像《毛公鼎》 等側重記言的銘文,其中的訓誥,已和《
尚書》沒有什麼區別。
尚書
《
尚書》在時間跨度上與
甲骨卜辭和
銅器銘文相近。《
尚書》是商周記言史 料的彙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虞書·堯 典》等記載了堯、舜、禹等人的傳說,是後人的追述,不是當時人的記錄。《商書·盤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國記言文之祖。《盤庚》記錄了盤庚要遷 都於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對,他為說服眾人而發表的訓辭,古樸艱澀,語言有一 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如“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火之燎於原,
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比喻生動貼切,至今仍活在我們的語言中。《周書》主要 是誥與誓兩種文體,記
周公言論最多,《洛誥》、《無逸》、《立政》是告誡成 王之言,《大誥》是對諸侯的訓令,《多土》、《多方》是對
殷民的訓誡,《康誥》教訓
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與召公的談話。
周公的這些談話和 訓令,反映了周公的心態,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會關係。《周書》的《金 縢》和《顧命》以記事為主,《金縢》寫武王克商後患病,
周公向先王禱告,願代武王死,武王病癒。後成王嗣位,
周公攝政,武王之弟
管叔等散布流言誹謗周 公,並煽動殷遺民叛亂。
周公率兵平定叛亂,成王心中對周公仍有疑忌,周公避 居。於是“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
周公所自為功,代武王之說。”成王大為感動,親自迎接周 公回朝。這些情節頗曲折而具傳奇色彩。《顧命》寫成王之死,康王之立,事件 的過程和宏大的場面鋪敘得很清楚。《
尚書》文字古奧典雅,語言技巧超過了
甲骨卜辭和
銅器銘文,而且這些
文誥都是單獨成篇,有完整的結構,對先秦歷史敘 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響。
春秋
春秋時期經過孔子編定的《春秋》,記事系統,具有自覺的記事意識和寫作 義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歷史的通稱,後特指經過孔子修訂的魯國 的
編年史。它記載了自魯哀公元年至魯哀
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歷史,對這一時期的史事作了簡潔的大綱式的敘述。《
春秋》按時間順序編排歷史 事件,記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杜預《春 秋
左傳集解·序》)具備了明確的時間觀念和自覺的記事意識。但其記事都很簡略,長的不過四十多字,短的僅有一字。因此,其記事雖簡而有法,卻並非真正 意義上的敘事散文。如隱公元年載:“夏,五月,
鄭伯克段於鄢。”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過程,人物的行為、性格,都無從知道,仿佛一則
新聞標題,而不像一篇文章。
《
春秋》是“禮義之大宗”(《史記·太史公自序》),維護
周禮,反對僭 越違禮行為,貶斥邪說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在行文中不是議論 性文辭,而是在史事的簡略記述排比中表現出來。《
春秋》還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的措詞中表現出作者的愛憎。比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 上曰“弒”等。這種史著中灌注強烈感情色彩的作法,為後代
史傳文學所繼承。
左傳
《
左傳》是《
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
春秋》。相傳《
左傳》為傳 述《
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後人對此頗多疑義。《
左傳》記事,起於魯隱 公元年(722),迄於
魯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與《
春秋》重合,還有個別戰國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認為此書大約成書於戰國早期,最後編定者是 一位儒家學者。與《
春秋》一樣,《
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作客觀的羅列,而 且還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並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作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道德倫理評價,為人們提供歷史的借鑑。《
左傳》 維護周禮,尊禮尚德,以禮之規範評判人物。同時,作者以敏銳的歷史眼光,記 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的爭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併,表現了新舊政治勢力的消長,揭示了社會變革的趨勢。書中還揭露了暴虐昏庸、貪婪荒淫之輩,肯定 讚揚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
左傳》進步的 歷史觀。在《
左傳》作者看來,有德才能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識之士當做取國或滅國的重要條件;在人與神的關係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與民的關 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 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把《
春秋》中的簡短記事,發 展成為完整的敘事散文。《
左傳》發展了《
春秋》筆法,不再以事件的簡略排比或個別字的褒貶來體現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主要是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 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其道德評價。《
左傳》還創立了一種新形式, 即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後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倫理評價。這種形式,更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 立場和感情,增強了敘事的感情色彩。《
左傳》確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 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作為
編年史,《
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生、發展和 結果的全過程。但倒敘與
預敘手法的運用,也是其敘事的重要特色。倒敘就是在 敘事過程中回顧事件的起因,或交代與事件有關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記載了鄭穆公蘭之死。然後再回顧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夢見天使與之蘭,懷孕 而生穆公,故名之蘭。《
左傳》中還有插敘和補敘,性質作用與倒敘類似。這些 敘述,常用一個“初”字領起。
預敘即預先敘出將要發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的結果,如秦晉崤之戰中蹇叔在秦出師伐鄭時,已預知了必然失敗的結果:“吾見師 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師經過周都洛陽北門,
王孫滿又預言: “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僖公三十三年)《
左傳》以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角度,作者以旁觀者的立場敘述事件,發表評論,視角廣闊靈活,幾乎不受任何限制。 個別段落中,作者也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場景。如寫 鄢陵之戰“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師”中陣地的情況,完全是通過楚子和伯州犁的對話展示出來的。(成公十六年)
《
左傳》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係。《
左傳》敘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爭。《
左傳》的戰爭描寫,全面反映了《
左傳》的敘事 特點。《
左傳》一書,記錄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戰爭,城濮之戰、
崤之戰、邲之戰、{安革}之戰、鄢陵之戰等大戰的描述歷來被人們讚不絕口,不計其數的小戰役也寫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動。一般說來,《
左傳》寫戰爭,不局限於對交戰過 程的記敘,而是深入揭示戰爭起因、醞釀過程及其後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寫 城濮之戰,對大戰爆發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斷展示晉勝楚敗的原因:
晉文公伐怨報德,整飭軍紀,遵守諾言,傾聽臣下意見,上下齊 心協力。而
楚方而是君臣意見分歧,主帥子玉恃兵而驕,一意孤行,盲目進逼晉 師。城濮之戰的結果也寫得很全面,不僅寫了晉師大勝,晉文公確立霸主地位,而且還寫了戰爭的
餘波:楚子玉戰敗羞愧自殺,晉文公聞之大喜,回國後賞功罰 罪,對這次戰役進行總結,然後以
君子之言,讚揚晉文公的霸業。至此,敘述圓 滿結束。
《
左傳》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敘述,還常有道德化與神秘化的特點。如,作者 在總結城濮之戰
經驗時云:“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 僅是城濮之戰,整個《
左傳》敘事中,禮、義、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當作影響事件成敗的重要原因加以敘述,而且敘述中往往還帶有神秘因素。以《
左傳》 中常出現的預兆為例,這些預兆大都有道德化傾向:符合禮義要求之事,常有吉 兆,而悖於禮義之事,則常有凶兆。這些預兆有時是智者的言論,有時則是占卜、夢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晉太子“敝於韓”的預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晉
卜偃“期年將有大咎,幾 亡國”的預言,戰前又有秦卜徒父釋卦之兆,晉惠公不從占卜之失。在這些看似神秘的預兆之後,是晉惠公違禮、失義、背信之舉。作者面對既成的歷史事實, 根據
歷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加入種種神秘化的傳說故事,來 預示事件的結局,解釋事件的因果關係。這反映了
春秋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和認識水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
左傳》是一部歷史著作,但作者有時就像一個故事講述者,把事件敘述得頗具戲劇性。大量生動的戲劇性情節,使這部作品充滿故事性。不僅如此,《
左傳》有的敘事記言,明顯不是對歷史事實的真實記錄,而是出於臆測或虛構。如 “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介子推母子間的對話,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聽見或記錄, 當是作者根據傳聞和
揣想虛擬而成。這種寫法,可以看作後代小說家為人物虛擬 對話的萌芽。《
左傳》中還記述了大量的占卜釋夢和神異傳聞。如“成公十年” 記晉景公之死,情節曲折怪誕,用三個夢構成了互為關連的情節。寫晉侯所夢大 厲,畫鬼如生動的令人毛骨悚然;
病入膏肓的描寫,極為生動有趣;桑田巫釋夢 之語,小臣之夢的印證,更是充滿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說。
人物是敘事中
不可缺少的要素。《
左傳》中描寫了各種人物,但《
左傳》的寫人還不像紀傳體歷史著作在一個專章中敘述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也沒有像後 世小說那樣塑造人物形象。由於它是
編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跡大多分散記錄在事件發生的各個年代,很少對某一人物集中描寫,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跡聯繫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傳》中許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鄭
莊公、晉文公、
楚靈王、鄭子產、
齊晏嬰等等,都是通過數年行跡的積累來表現的。《
左傳》中還有一些人物,並不是反覆出現而形成的一個完整形象,而是僅 在某一時、某一事中出現,表現的僅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斷,反映的是其性格 中的某一方面。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動傳神,能給讀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如“
晉靈公不君”中,鉏麑、提彌明、靈輒三位武士(宣公二年),
齊晉{安革}之戰中代君就俘的逢醜父等(成公二年)。
《
左傳》廣泛描寫了各種人物,其中許多人物寫得個性鮮明。《
左傳》有些 描寫還展現了
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變化。
晉文公是《 左傳》中著力歌頌的人物(莊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個貴公子成長為政治家,由四處流亡到一代霸主,
人物性格有一個曲折的成熟過程。楚靈王 是《
左傳》中被否定的國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 爭強好勝,野心勃勃,弒王自立,即位後的殘暴,驕奢狂妄等,都顯示出他確實是個昏君。但同時,作者又表現了他寬容納諫,知過能改,不記前怨,風趣等性 格特點,並寫了他最後悔恨自己的殘暴,刻畫出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形象。
《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 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
齊晉{安革}之戰,《
左傳》這樣描寫 戰爭場面,展現戰爭的全貌,表現人物個性: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 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
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 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 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
並轡,右援桴而鼓,馬逸不能止, 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卻克受傷,解張、
鄭丘緩鼓勵他堅持戰鬥,當時戰場上緊張激烈的場面,可 想而知。三人
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氣概,在對話和行動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 現。
《
左傳》在戰爭描寫中還有許多與整個戰局關係不大的事,這些事只是反映 了戰爭的一些具體情狀,在戰爭中並不具有重要意義。《
左傳》還在複雜的戰爭 過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寫細節。作為歷史著作,這些描寫內容完全可以不寫或略寫,但《
左傳》卻大量地描寫了這些瑣事細節,它們在敘事生動和人物刻畫 方面具有文學意義,如“宣公二年”的宋鄭大棘之戰,其中狂狡倒戟出鄭人,華 元食士忘其御
羊斟,
華元逃歸後與羊斟的對話,城者之謳等,都非這次戰爭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寫
宋鄭戰於大棘,
宋師敗績,鄭人獲華元,華元逃歸,則必然 使敘事枯燥無味,毫無文學性可言。正是這些次要事件中的細節描寫,才增加了 敘事的生動傳神。又如“宣公四年”記鄭
公子歸生弒其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寫了公子宋
食指大動,
鄭靈公食大夫黿不與公子宋,公子宋怒而
染指於鼎等細節, 整個事變由食無黿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貪饞好怒,公子歸生的遲疑懦弱、 鄭靈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細節的描寫中表現了出來。再如“哀公十六年”記楚國
白公之亂這一政治事件,最後寫葉
公子高平叛,沒有著重寫葉公的重大軍政措 施,而就葉公是否該戴頭盔這一細節反覆渲染: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 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胄? 國人望君如
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
亦夫有奮心,猶將旌君以徇於國,而又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
突出國人對葉公的愛戴和葉公急於爭取國人的心理。葉公平叛之所以成功, 他的可貴之處,都在葉公免胄的細節中表現出來。
《
左傳》中的記言文字,主要是行人應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他國專對之辭和向國君諫說之辭等。這類記言文字無不“
文典而美”,“語博而奧”(劉知 幾《史通》卷十四《申左》),簡潔精練,委曲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僖公三十年“
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辭,
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作為鄭使出說秦伯。 他著重對秦、晉、鄭三國之間的利害關係作了具體的分析。先把鄭國之存亡放在 一邊:“鄭既知亡矣。”再敘述鄭亡並無利於秦:“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然後歸結到保存
鄭國於秦有益無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共其
乏困,君亦無所害。”最後還補敘昔日晉對秦之忘恩負義以加強說服力。說 辭有意置
鄭國利害於不顧,而處處為秦國考慮,委婉而多姿,謹嚴而周密。因此,能打動
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還留秦將杞子等三人率軍助鄭守衛。晉人也 只好退兵,
鄭國得以保全,充分顯示了
燭之武說辭的分量。《
左傳》中的行人辭 令、大夫諫說佳作甚多,如隱公三年
石碏諫寵州吁,隱公五年
臧僖伯諫觀魚,桓公二年
臧哀伯諫納郜鼎,桓公六年梁諫追楚師,僖公五年
宮之奇諫假道,僖公 十五年
陰飴甥對秦伯,僖公二十六年
展喜犒師,宣公三年
王孫滿對楚子,成公十 三年
呂相絕秦,襄公三十一年子產壞晉館垣,等等。這些辭令,由於行人身份及對象的不同而風格各異,有的委婉謙恭,不卑不亢;有的詞鋒犀利,剛柔相濟。 這些辭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但都用辭典雅,淵懿美茂,生氣勃勃。《
左傳》的辭令之美,“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史通》卷十四《申左》)大約當時的
外交辭令已很講究,史家記述時 又加修飾,故而文采斐然。
《
左傳》敘述語言簡練含蘊,詞約義豐。如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中,寫 晉師潰敗時的狼狽之狀云:“中軍、下軍爭舟,
舟中之指可掬也。”為爭渡船逃 命,先上船者以亂刀砍爭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簡練的一句話,寫盡晉師爭先恐後、倉皇逃命的緊張混亂場面。同年冬天,楚國出師滅蕭, 將士“多寒”,於是“(楚)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楚王 勞軍的體恤之語,溫暖將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綿衣。以一個貼切的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將士愉悅之情。“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 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 字外。”(《史通·敘事》)
國語
關鍵名詞:成書及體制、記言為主記事為輔
《
國語》是一部國別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 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彙編。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 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周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政記言。《魯語》記
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歷史,很少記錄重大 歷史事件,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 管促和桓公的論政之語。《晉語》篇幅最長,共有九卷,對晉國歷史記錄較為全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於記述晉文公的事跡。《鄭語》則主要記史 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也較少記重要 歷史事件。《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
吳之滅亡,《越語》則僅記
勾踐滅吳之事。
《
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西周以來的敬天保民思想在書 中得到了繼承。雖然《
國語》許多地方都強調
天命,遇事求神問卜,但在神與人 的關係上,已是人神並重,由對天命的崇拜,轉向對人事的重視。因而重視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為施政的依據。如《魯語上》魯太史里革評晉人弒 其君厲公時,認為暴君之被逐被殺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為無可 厚非。又如《周語上》
邵公諫厲王弭謗中,邵公主張治民應“
宣之使言”,從人民的言論中考察國家的興衰,政治的得失,國君只有體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 民之所惡,增加人民的財富衣食,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
國語》以
記言為主,所記多為朝聘、饗宴、
諷諫、辯詰、應對之辭。《國 語》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
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 生動活潑而富於形象性。當然,由於《
國語》是各國史料的彙編,素材來源不一,編者亦未作統一潤色,其記言水平參差不一,風格也
頗有差異。比如《周語》旨 在說教,行文委婉,多
長篇大論,《魯語》篇幅不長,語言雋永,《楚語》、 《吳語》、《越語》則文字流暢整飾,頗有氣勢。《
國語》中的應對辭令,有的與《
左傳》相同,但文字不如《左傳》精彩,有的則難分高下。有的為《
左傳》 所不載的辭令也
頗有特色。如周襄王不許晉文公請遂,辭婉義嚴(《周語中》), 越王勾踐求成於吳,辭卑氣低等(《吳語》),都是很有特色的辭令。而《
國語》中一些議論說理文字,往往也精闢嚴密,層次井然。如《周語上》邵公諫厲王弭 謗,《魯語下》敬姜論勞逸,《晉語八》
叔向賀貧,《楚語下》王孫圉論寶,都 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
國語》雖然記言多於記事,但《
國語》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語錄,有一系 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現出敘事技巧和情節構思上的特點,有時也能寫出 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總的說來,《
國語》也有對歷史事件因果關係的敘述,但不及《
左傳》普遍、完整。《
國語》中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經過都是一筆帶過, 而把重點放在大段的議論文字上。但《
國語》也有情節生動曲折,極富戲劇性的 敘事,如《晉語》前四卷寫晉獻公諸子爭位的故事,獻公寵妃
驪姬的陰謀,太子
申生的被讒冤死,公子重耳的流亡等,都寫得
波瀾起伏,精彩紛呈。其中有虛擬 的情節,如
驪姬夜半而泣(《晉語一》),讒太子
申生,
驪姬夜泣及其讒言,非 第三者能知,顯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虛構,刻畫出一個
口蜜腹劍,陰險狠毒的人物形象。其中也有精彩的描寫,如為分化朝中大臣,驪姬寵幸的
優施與朝中重臣
里克飲酒,以歌舞暗示里克,將殺太子申生立驪姬子奚齊,里克夜半召優施,欲 中立以自保等(《晉語二》),描寫細緻入微,具體生動,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點。更有一些滑稽的小插曲,寫得生動活潑,如重耳流亡到齊國後,安於
寄人籬 下的生活,其妻姜氏及從亡之臣
子犯將其灌醉載之而行(《晉語四》),《
左傳》 只寫到重耳桓,“以戈逐子犯”,《
國語》中還寫了重耳子犯相罵的對話,幽默有趣,寫出了重耳流亡集團的內部衝突。對
晉獻公諸子爭位的敘述,展示了
春秋 時期一場複雜政治鬥爭的生動畫卷,描繪出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國 語》敘事的成就。
由於國別史的特點,《
國語》有時的記敘某一國事件時,集中在一定篇幅寫 某個人的言行,如《晉語三》寫惠公、《晉語四》專寫
晉文公、《晉語七》專記 悼公事,《吳語》主要寫夫差、《越語上》主要寫
勾踐等等。這種集中篇幅寫一人的方式,有向
紀傳體過渡的趨勢。但尚未把一個人的事跡有機結合為一篇完整 的傳記,而僅僅是材料的匯集,是一組各自獨立的小故事的組合,而不是獨立的 人物傳記。總之,由於《國語》以
記言為主,雖然敘事和刻畫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學成就比《
左傳》還是稍遜一籌。
戰國策
《
戰國策》凡三十三卷,雜記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 宋、衛、中山諸國軍政大事。時代上接
春秋,下迄秦並六國。主要記載了謀臣策 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戰國後期
縱橫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漢間人所作。最後由西漢劉 向編校整理成書,定名為《
戰國策》。
與《
春秋》、《
左傳》、《
國語》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
戰國策》表現 了縱橫家思想,反映了縱橫家的人生觀。在政治上他們崇尚謀略,強調審時度勢, 肯定
舉賢任能,在生觀上則是追求功名顯達,富貴利祿。不過,《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又比較複雜,所記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價值取向。既有講權術謀詐,圖個 人功名利祿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為人排患、
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之士( 《趙策三》)。《
戰國策》的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戰國時代“士”階層的崛起。“士貴耳,王者不貴”(《齊策四》)的聲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張揚。書 中大量描寫策士奔走於諸侯之間,縱橫捭闔,令“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劉向 《
戰國策敘錄》)的重要作用和社會地位,可以說是一部士階層,尤其是策士行跡的生動寫照。
《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書對戰國時期社會 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鮮明生動的描寫,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 寫得栩栩如生,
光彩照人。縱橫之士如蘇秦、張儀,勇毅之士如
聶政、
荊軻、高節之士如魯促連、
顏斶等等,都個性鮮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代表了士 的不同類型。由於作者對這些人物心儀不已,頗為傾慕,甚至不惜脫離史實,以 虛構和想像進行文學性描寫。《
戰國策》中,不是史實,出於虛構依託的內容頗多。如書中用力極深,描寫得極成功的人物蘇秦,其事跡言論有不少就是虛構的。 至於在具體描寫中,虛構的手法更為普遍,也更進一步。如《秦策一》寫蘇秦夜 讀,引錐自刺及慨嘆之語,夜室獨語,有誰知道,顯然是作者根據傳聞虛擬而成。而《齊策一》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鄒忌看見徐公時“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 而自視,又弗如遠甚”,不僅表現了鄒忌內心的活動,而且涉及心理活動的過程, 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寫,顯系出於作者的想像。誇張虛構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卻使敘事更加生動完整,更有利於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
戰國策》還以
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 人物。作者不滿足於平鋪直敘,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驚人,如《燕策三》記燕太 子使荊軻刺秦王,其中
田光自刎以明不言,樊於期自刎獻頭以圖報仇,
易水送別,秦廷獻圖行刺等情節,出人意表,慷慨悲壯,於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中,人物性 格得以生動展現。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在《
戰國策》中很突出,如《秦策一》中,
蘇秦落魄而歸後的刺股和喟嘆,榮歸故里時的感慨,其家人
前倨後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徵。而對
蘇秦歸來時“羸縢履蹻,負書擔橐,
形容枯槁,面目犁(黧)黑,狀有歸(愧)色”的外貌神情描寫,綿密細緻,極 為傳神。
《
戰國策》在寫人上,一方面繼承了《
國語》相對集中編排同一人物故事的 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出現了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機集中在一篇的文章,為 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成立開創了先例。如《齊策四》
馮諼客孟嘗君,寫馮諼彈鋏而歌,
焚券市義、營造
三窟的事跡,馮諼一生的主要事跡盡在一篇中,人物 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這類作品,顯示了由《
左傳》編年體向《史記》 紀傳體的過渡。
《
戰國策》的“文辭之勝”,在語言藝術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學成就的重 要方面。其中策士廷說諸侯之辭,臣諷君主之辭,以及不同意見的辯難,都反映 出
春秋時期從容不迫的行人辭令,已演化為議論縱橫的遊說之辭。其文章藝術風格,前人概括為“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可說是《
戰國策》說辭的 主要特色。
戰國時代,
君德淺薄,多
庸主暴君,游士為說服君相,說辭大都不以直接方 式,往往引類譬喻,借動物、植物或人們生活中習見的其他事物為喻,循序漸進 地達到辯說的目的。《楚策四》載
莊辛說楚襄王,莊辛針對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顧國政而進諫,說明國君如此行徑必遭殺身之禍。他運用四種譬喻,即蜻蜓為五 尺之童所黏捕,黃雀被
王孫公子射殺,黃鵠被射者用網羅捕獲,蔡靈侯因放蕩逸 樂被
楚大夫發用繩索
捆縛。四種譬喻,由小到大,逐漸過渡到楚頃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為,正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形象生動,引喻諧調,氣勢充沛,說理 充分。再如《齊策一》
鄒忌諷齊王納諫,也是從切身體驗的生活趣事,來形象喻 示所要闡述的道理,貼切深刻,饒有風趣,很有說服力。
《
戰國策》還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聞掌故來增強辯辭的說服力。寓言的巧 妙運用,成為《
戰國策》文章的一大特點。如《燕策二》蘇代以
鷸蚌相爭,說趙 惠王不應伐燕,以免強秦坐收其利。這類例子《
戰國策》中俯拾皆是,如“
畫蛇添足”(《齊策二》)、“
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轅北轍”(《魏策 四》)等等。這些寓言大都即事編撰,
獨出心裁,比附現實,以表情達意。用具 體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現出極強的藝術力量。
《
戰國策》的鋪張揚厲,氣勢充沛,還與行文的誇張鋪陳,大量運用對偶排 比有關,如《趙策三》“
魯仲連義不帝秦”,列舉了周烈王之斥齊威王,殷紂王 之醢
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齊閔王之欲仆妾
鄒魯等,肆意誇張鋪隱,極言尊秦之害。又如《齊策一》記
蘇秦說齊王合縱,極力誇張渲染齊國之強,
臨淄之勝, 排比對偶層出不窮,文辭瑰麗多姿。
與其遊說之辭一樣,《
戰國策》的敘述語言,也長於鋪張渲染。“
蘇秦始將
連橫”(《秦策一》)寫蘇秦說秦王不行時的狼狽之狀,發跡後路過家鄉時的躊 躇滿志,“
荊軻刺秦王”(《燕策三》)寫荊軻
易水送別時的慷慨悲壯,都是典型的例子。《
戰國策》敘述語言有時描寫相當精細。蘇秦刺股(《秦策一》),
觸龍入朝(《趙策四》),
鄒忌窺鏡(《齊策一》)等,寫的都是瑣屑細節,卻 展現了人物的
精神面貌。尤其是
荊軻刺秦王的場面,描寫人物動作神情,極為細緻傳神,荊軻的豪邁暇豫,秦王的驚慌失措,殿上殿下的混亂驚擾,這些頃刻間 發生的驚險緊急場面,作者一一道來,清晰詳盡,有條不紊,如同電影鏡頭,作 者對敘述語言運用之嫻熟,令人驚嘆。
《
戰國策》文章辯麗橫肆的文風,雄雋華瞻的文采,是當時縱橫捭闔時代特 征的體現,標誌著先秦敘事散文語言運用的新水平。
影響
《左傳》、《
國語》、《
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對後代的文學創作產生 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的敘事傳統和語言藝術對
史傳文學、散文和小說創作的滋養, 尤為明顯。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
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 《史記》體例是在先秦
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
漢紀》、《
資治通鑑》等,則是《
春秋》、《
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
左傳》、《
戰國策》高超的寫作 藝術,對後世
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
史傳文學著作《史記》 就吸收了《左傳》、《
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改動便加以運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
司馬遷、
班固、
陳壽、
范曄等繼承了《
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 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左傳》的敘事藝術,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係、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事件故 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於變化等等特點,在後代
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
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後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譎文風,顯然與《
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的關係。總之,先秦敘事散文 是我國
史傳文學最初成就,其沾溉於後世,不言而喻。
先秦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左傳》、《國語》、《
戰國策》 等,成為後世散文寫作的楷模。秦漢以後,《
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尤其是唐宋以來的
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並把它作為學習對象。韓愈《進學解》說他“沉浸濃郁,
含英咀華”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
左傳》。宋人把 《
左傳》與《史記》、
韓文、杜詩相提並論,同作為文學範本。情韻豐富的《左 傳》散文,也深為清代
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對《
國語》語言藝術的讚譽,歷來甚多。柳宗元儘管曾作《非
國語》批評《國語》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還 是認為“其文深
閎傑異”,其為文即以《國語》為法。漢初散文,尚有戰國遺風, 賈誼,
鄒陽等西漢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顯看出《
戰國策》文風的餘緒。這種影響持續不斷,在
蘇洵、蘇軾等後代作家的散文中,還可以體味到先秦 敘事散文的神韻。《戰國策》的文章,對
漢賦的產生也起過促進作用。漢賦主客 問答的形式,鋪張揚厲的風格,都可以看出對《
戰國策》的借鑑。
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髮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出的褒 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並且,《
左傳》、《
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的評述,在
文言小說如
唐宋傳奇、 《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鑑,就是在明清
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其 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我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並以
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
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 都是《
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敘事散文中已初具規模。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人物個性化的言行, 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
人物性格,而較少長篇的
外貌描寫、心理 描寫,而這正是《
左傳》、《國語》、《
戰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這不僅 是指諸如《
東周列國志》之類以先秦敘事散文為題材的作品,同時,古代小說大 量採用歷史題材,也和我國敘事文學最初成果是產生在歷史著述中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