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華僑之鄉梅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梅州古稱嘉應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是中國著名的“華僑之鄉”。梅州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重要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因而被尊稱為“世界客都”。18世紀末至19世紀大批客家人從這裡出發“下南洋”謀生,祖籍梅州的華人華僑有700多萬,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家和省重點僑鄉。同時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港澳台600多萬客家人中,就有250多萬祖籍在梅州,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基本介紹

僑鄉簡介,華僑歷史,著名僑胞,

僑鄉簡介

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
2016年4月28日上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掛牌儀式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的中國移民紀念廣場舉行。這是“華僑之鄉”梅州首個掛牌的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據了解,“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是中國僑聯以“僑與中國夢”為主題,以中華文化為核心,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為特色,以華僑文化為紐帶建設的交流平台。總體上分為四類:一是文化遺產保護場所。主要是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蹟,名人故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中心等。二是知名旅遊文化景點。主要是文化街區、文化園林、民俗村落,以及風景名勝的文化景點等。三是文化研究培訓機構。主要是華僑特色學校,僑史研究機構,以及書法、國畫、武術、中醫、民樂、戲曲、烹飪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培訓館所等。四是其它文化交流單位。主要是由僑界人士或廣大僑胞創辦、參與創辦、捐建的其它文化機構、文化場所、文化設施等。此次梅縣區松口鎮得以入選廣東省首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憑藉的就是鬆口悠久的華僑文化
2017年1月9日,“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終評結果出爐,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古鎮榜上有名,與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錦綸會館、粵海關博物館等)、廣州黃埔古港等一共10個參評單位榮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稱號。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評選活動由南方日報社、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民協和珠江文化研究會主辦。活動自2016年3月啟動以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共收到15個地級市96家單位報名,幾乎囊括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資源的“精華”。此次終評,在96家參評單位初評篩選出30強基礎上,經過專家的論證、篩選,結合前期網路投票評選基礎上,活動評審會最終評定: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錦綸會館粵海關博物館廣州郵政博覽館沙面)、廣州黃埔古港、深圳南頭·赤灣絲路歷史文化古蹟、汕頭樟林古港、梅州鬆口古鎮、湛江徐聞古港、茂名濱海新區海絲遺蹟、清遠湞陽峽、潮州宋代筆架山窯和揭陽惠來沿海海絲遺蹟為 “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
鬆口古鎮地處閩粵贛三省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曾是廣東內河港第二大港口。明清及民國時期,客家民系從粵閩贛邊區客家大本營向世界各地遷徙過程中,由於鬆口是從水路經汕頭出南洋的必經之道,是粵東地區聯繫南洋及其他海外地區的主要港口,松口鎮成為客家人南渡越洋出海的始發地和中轉站,成為中國客家人移民海外開拓的“印度洋第一站”。
在2015年10月12日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客商大會開幕式上,首批梅州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正式授牌。這是梅州主動融入海上絲綢之路的創新舉措。梅州已經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這些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的設立,有效加強了梅州與海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進一步推動了梅州外向型經濟發展。至2017年,全球已有400多個客屬商會與梅州外事僑務部門建立了緊密聯繫,為梅州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人脈支撐。

華僑歷史

出洋謀生
時間上溯到南宋末年,元兵犯境,戰塵蔽天。梅縣鬆口的卓謀等800名壯男,追隨宋右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一度克復過梅州。但終因寡不敵眾,退到潮州,上船撤往珠江口,不料風急浪高,舟沉崖山。時有10多名倖存者,在卓謀的召集下,繼續漂海南渡。海浪將他們送到一個荒島———婆羅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島),他們以客家人創業開拓的銳氣,從一片原始蠻荒中開闢出新的家園,揭開了梅州客家人海外遷徙史的第一頁。
明朝永樂年間(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一支由梅州客家人組成的隊伍,因在馬來西亞上岸後迷路,便在吉蘭丹牙拉頂深山定居。
崇禎13年(1640年),大埔長治鄉民江龍、大東鄉民羅宏等人參加鄭成功的抗清義軍,在台灣兵敗後轉至東南亞謀生。
豐順縣石湖鄉陳宏謀於1750年出洋到暹羅(今泰國)萬磅開設“壽元堂”藥行。
上述是有史可查的梅州人較早出洋的記錄,若從卓謀出洋始,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梅州客家人早期出洋開埠,有一個“蘭芳共和國”最富於傳奇色彩。擁有明末啟蒙思想羅芳伯,祖籍嘉應州石扇(今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因不滿清廷統治,年已35歲的羅芳伯於清乾隆37年(1772年)邀集“親朋百眾,冒險出走南洋”,自虎門覓得出海之路,遂掛帆到達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起初在坤甸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膽識,又懂武術,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時內憂外患,強鄰入侵,他率眾幾經血戰,打退了荷蘭殖民者,東征西討,終成立自治政府,管轄百姓有11萬人。他無意為王,故立“蘭芳大總制”,民眾稱他“大唐總長”。時值公元1777年,蘭芳大總制乃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民主共和國雛形
卓謀、江龍、羅宏、陳宏謀、羅芳伯是早期梅州人出洋開埠故事中的代表。
回報桑梓
以往限於條件,梅州籍客家人出洋大多靠水路,取道梅江韓江水路直達汕頭海港,再由汕頭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隨風漂流到哪裡就到哪裡上岸,定居謀生。也有部分由珠江水域出洋,更有少數從陸路步行,經數月從廣西雲南邊境,進入印支半島各國。
在700餘年的歷史裡,移居海外的梅州華僑駕舟闖海,開疆闢地,體現出梅州客家人那種特立卓行的氣概,血緣一脈,薪火相傳,時時地地都凝結了這個漢民系恪守的人文傳統與理想憧憬。他們一方面與當地人民一道開發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爭取民族獨立;另一方面,他們身居海外,心繫祖國,情牽故土,積極支持祖國的革命和建設。同時在促進中外關係方面,他們是經濟文化的使者。
鴉片戰爭後,國家經濟衰敗,大埔籍的印尼華僑張弼士率先回國投資興辦企業。他支持興辦粵漢鐵路廣三鐵路,創辦煙臺張裕釀酒公司,釀造出“金獎白蘭地”和“苦艾酒”等名酒,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用科學方法釀製優質葡萄酒的途徑。1910年起,他又先後在廣州創辦省城亞通機器製造廠、雷州機械火犁廠等,開創了海外華僑在內陸投資的先河。1906年,梅州籍的印尼華僑張榕軒、張耀軒投資修建潮汕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純商辦鐵路。1941年,梅州籍的印尼華僑丘元榮獨資創辦梅州市梅縣區華僑玻璃廠。早期華僑投資興建的實業還有梅州正中機械修理廠、光耀電燈公司、火柴廠等。
辛亥革命時期,有眾多的華僑捐款捐物給“興中會”、“同盟會”,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平遠籍馬來西亞華僑姚德勝捐出巨資,孫中山給他頒發一等“嘉禾勳章”。梅州籍印尼華僑謝逸橋謝良牧兄弟,傾盡海外家財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革命勝利後,孫中山還親自到鬆口探望謝氏兄弟,為其題詞以示嘉獎。梅州籍的印尼華僑梁密庵鼎力支持辛亥革命,受到孫中山頒發“旌義狀”。還有梅州籍的歸僑饒輔廷陳敬岳溫生才羅福星周增陳文褒林修明等人,棄業從戎,投身辛亥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抗日戰爭爆發後,東南亞的梅州籍華僑,紛紛成立愛國抗日團體,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經費活動。此外,不少華僑返國從戎,奔赴前線殺敵。1931年“1·28”淞滬抗戰爆發後,梅州籍的周輝甫 在上海組織華僑義勇軍大刀隊,活動於淞滬一帶,建功良多。
新中國的建立,更加激發廣大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的愛國愛鄉熱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捐資、投資,積極支持梅州的各項建設。據統計,建國後至今,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資助梅州故鄉興建的科教文衛體設施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累計人民幣22億多元,在梅州興辦“三資”企業1300多家,投資總額達12億多美元,其中利用外資10.8億美元。此外,“三胞”還在全國10多個省的大中城市投資興辦了一批實業和捐資公益事業。他們為祖國建設、家鄉的騰飛立下了巨大的功績。
在旅港鄉賢曾憲梓田家炳余國春羅煥昌劉宇新何冬青林光如姚美良等先生的帶動下,振興梅州教育,改變家鄉面貌已成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識,捐資範圍遍布梅州城鄉。僅田家炳、曾憲梓捐建學校樓、館分別有40多幢,每幢耗資都在50萬元以上甚至超千萬元。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憲梓先生在嘉應學院的系列工程及分布於全市的梅州市曾憲梓中學、曾憲梓國小系列工程,分布全國的田家炳中學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梅州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為家鄉興學育才,助醫建院、振興文化、發展體育等公益福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2004年元宵節,共有五批共193位傑出代表被梅州市人大常委會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著名僑胞

梅州裔著名華人華僑主要有: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創始人羅芳伯、戴燕國王吳元盛、柔佛檳榔嶼華人首領葉來、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第三任總理李顯龍、蓋亞那國父首任總統鐘亞瑟、緬甸前總統吳奈溫、緬甸前總理欽紐,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楊邦孝,泰國前副總理兼教育部長李品元,泰國前海陸空三軍總司令猜也實·西那瓦上將,泰空軍上將、泰國航空公司副總裁巴威·西那瓦,泰國陸軍上將烏泰·西那瓦,泰國合艾市市長謝其昌,新加坡前國防部長侯永昌、新加坡交通部兼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楊莉明、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衛生部政務部長藍彬明,馬來西亞檳城首任部長王保尼,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環境部長楊國斯,馬來西亞內政部副部長曹智雄、教育部副部長韓春錦、國際貿易及工業部政務次長鬍亞橋,能源、通訊及多媒體政務次長謝寬泰,貿工部副部長吳立洋,馬來西亞國會議員丘思東、曾敏興,模里西斯華人部長朱梅麟、模里西斯社會融合與經濟成長部部長王純萬、模里西斯共和國司法與人權部長陳念汀、旅遊部長李國華、文化與藝術部長曾繁興、國家檢察官首席大法官楊欽俊、駐華大使朱志筠、李淼光,澳大利亞華裔市長曾筱龍黃國鑫鐘富喜,法國首位華人議員頂磅市市長曾憲建、法國留尼旺啤市副市長吳宙賢、留尼旺聖旦尼市副市長李傳豪,印尼首都雅加達特區首位華裔省長鐘萬學、印尼首位華人將軍熊德怡、馬來西亞怡保開埠功臣姚德勝、泰國第三大城市合艾市開埠功臣謝樞泗、前中國國家羽毛球隊教練侯加昌、前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曾雪麟、潮汕鐵路興建者張鴻南張煜南兄弟、汕頭南生公司創始人李柏恆、中國葡萄酒之父和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印尼華族領袖吳能彬、印尼僑胞(中國)聯合總會總主席鐘家燕、方正集團創始人之一及金山公司創始人張旋龍、珠寶大王大王吳德芳、香港珠寶大王拿督李有權、化妝品大王姚永芳姚美良父子、新加坡鋼鐵大王何僑生、“泰國“石油大王”丁家駿、“金融大王”丘細見、“化工之母”奠基人鄭明如、“柚木大王”侯友芳、“油漆大王”羅淡芳、馬來西亞“橡膠大王”李萊生“、領帶大王”曾憲梓、“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國貨大王余國春余鵬春兄弟、“印刷大王”林光如、“印尼藤王”羅果強,太平紳士何冬青藍鴻震,馬拉西亞巨富李孝賢、朱兆祥,泰國金融巨富伍淼源伍佐南家族,抗日華僑大刀隊隊長周輝甫,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創辦人蕭畹香,馬來西亞華裔女科學家藍舒潔,語言教育專家李威倫,越柬僑領張價城,台灣嶺東科技大學創辦人蔡亞萍黎明伉儷,台灣逢甲大學創始人之一丘念台,數學家丘成桐丘成棟,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美國華人首富黃馨祥,美國僑領熊德龍李金松,美國華人女企業家李穎、著名華人經濟學家林霖,美國核子研究學會會員、高能核物理專家羅竹年,美國太空院士劉迪華、波音飛機製造公司總工程師張汝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原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徐育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沈已堯,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蒲艾真,亞洲小姐吳嘉星,美國英特爾公司平台工程部總經理彭肯恩,美國著名桌球教練余暘,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侯一釗,美國引力波發現者之一羅家倫,美國矽谷科學家鄧杏飛,美國華商熊文勝、張育仁、葉友文,美國國家資訊科教委員、共和黨中央委員吳黎耀華,加拿大僑領梁亮勝、熊恆浩,加拿大華人學者鄭海麟,加拿大國會議員陳聖源、萬錦市議員李國賢,加拿大華商劉堅、熊琳祥、林其才,南非僑領李鏗發、陳雲生、李傑發、徐長斌,印度僑領鐘雪芳女士和鐘其林先生、李萬城、葉啟炎,印度華商領袖李志雄,東帝汶旅遊部長黎發芳,巴西聖保羅市議會華裔議員、市議會公共治安委員會會長威廉巫,國際爭議解決研究院院長、杜拜國際金融中心法院首席大法官黃錫義,澳大利亞僑領葉鋼書,民國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華商巨富黃雲輝家族,印尼華裔總會主席黃德新,印尼梅州會館會長陳志明,印尼五大房產上市公司之一全寶集團董事長梁世楨,印尼著名華人企業家福布斯上榜富豪傅志寬、鄒麗英夫婦,印尼葉氏國際集團掌門人葉聯禮,印尼阿爾法零售集團總裁福布斯上榜富豪郭桂和,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劉錦庭、副主席李桂雄,泰國僑領丁文志,英國華人保守黨前副主席、英國華商總會43、44、45屆會長葉謀迪,比利時王妃李然,日本愛國僑領華商巨富潘植我,日本廣東同盟會支部長、旅日廣東同鄉會會長侯過,日本著名華人女作家林海音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何煖軒,港龍航空公司行政總裁丘應樺。其他如民國國叔徐統雄戴春榮(又名戴喜雲,馬來西亞檳城有一條“戴喜雲路”)、戴培元父子,梁璧如謝益卿謝夢池謝良牧謝逸橋梁密庵黃德新湯錫林丘德威鄧樹南李桂和李浩如陳隆吉劉宜應詹采卿丘燮亭張鑒初余連慶丘元榮劉耀曾劉家棋宋中銓吳慎機、羅錦碟、徐思華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吳繼岳夏萬秋鐘奇可楊海星蔡演威葉迪生吳星峰鐘慶發謝文思羅理實鐘惠瀾吳桓興鄧軍凱沈煥盛張遠明楊伊凡陳寄虛吳炳連廖伯鴻廖安祥陳超凡李世鐮刁作謙羅福星戴恩賽林倫可邱愛倫林文錚曾沐彬藍來許廖周行蕭賢舞李顯揚李瑋玲周仰傑陳修試鄧文釗鄧文田魏松李瑞琴楊發利羅光華葉宇翔丘星祥丘慶祥丘玖華丘克輝謝淡秋黎子達梁燊南曾劍樂林翊球林文璉黃耀寰張步青黃華周瑞彬李介夫李湘生鄒錫昌陳富聲陳泰元孫城曾劉錦慶劉水張運喜李桐生古今輝鄭安壽劉潤德彭精一李樹化李丹妮鐘玉璇朱浩懷、李振健、彭淦波、萬祥群、萬德群、古達祥、李浩如、李南、李乃英李木權李連生李友慶李佑新、李彥平、李崇斌、李錫詢、張恩來卓定華周伯乃、周樹菁、周錦濤、周耀金、鐘紅興黃明智、曾慶膽、曾憲方、曾筱龍、曾鏡明、廖廣鑄、魏為平、魏華強等傑出華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