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畹香
- 出生地:大埔縣湖寮鎮
- 出生日期:1902年
- 字號:字蘭軒
人物簡介,艱苦創業,誠信待人,推崇華文,報效家國,
人物簡介
蕭畹香(1902~2000),名蘭軒,出生於廣東大埔縣百侯鎮帽山村(1994年歸湖寮鎮轄,改名進光村)。他在家鄉念私塾4年,因家貧輟學,在家乾農活。民國9年(1920)3月,到馬來亞謀生。他先在吉隆坡怡和白鐵店當學徒,8個月後到柔佛州新山以打白鐵為業,轉而開辦“和昌父子公司”,兼營建築業和種植業。爾後,又在香港開設“和昌貿易公司”,逐漸成為有殷實資產和較高名望的華僑實業家。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畹香就在家鄉創建“培新國小”,施建“涼亭”、“廟宇”等。1957年,他回國探親,前往北京觀光。適逢“五·一”國際勞動節,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飯店歡宴各國使節和歸國觀光的僑胞,畹香應邀出席,聆聽了周恩來鼓勵僑胞熱愛祖國、捐資辦教育等公益事業的講話。他從北京回到家鄉,即獨資興建進光國小,捐資建百侯醫院等,為桑梓興辦公益事業。1979年,他對在家鄉創辦的進光國小進行修繕,附設了國中班。1983年,又捐資興建一座三層的教學樓,辦起了進光初級中學(後成完中)。1987年,他在村口建起一幢八層教學大樓,接著又陸續建起禮堂、膳堂、師生宿舍大樓及運動場等。帽山村終於辦起了幼稚園、國小、中學。進光中學成為具有面向全縣招生條件的中學。1987年10月進光中學落成之日,他自擬了一副對聯 “聞得書香心自悅,深於畫理品能高”。
為辦好進光中學,畹香對在校師生實行優惠待遇。凡在進光村讀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一律免收學費;學校教師70多人,除按國家標準發給工資、補貼外,學校另加津貼;給學校補充辦學經費每年達50萬元。為提高師資水平,他捐資為學校培養了21名大專畢業的中學師資,又高薪聘請已退休的老教師回校任教。他還為學校提供電腦實習室、語言教學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他除了從自己的財產中撥出一筆款作為進光中學的辦學專用經費外,還把在汕頭、高陂的店鋪產業和在縣城新建的1幢4層大樓捐贈給學校作校產,作為學校長久性的辦學基金。他投入巨資改變學校交通閉塞的狀況,捐資310萬元,開通湖寮經進光至三崗亭長達22。5公里公路,全線鋪瀝青硬底路面,使學校北上縣城,南下高陂連成一線,還為學校購置交通車,方便師生。為解決進光中學的電力和通訊,他獨資架設由縣城至學校的輸電線和電話專線。他為進光中學創造了優越的辦學條件。因此,各地學子均願意到進光中學念書,教師也樂於到進光中學任教。1991年,進光中學被列為縣重點中學,還被市評為最具辦學特色的中學之一。1987~1995年,進光中學連續6年高考取得好成績。
畹香是華僑實業家、慈善家,1961~1962年,他應馬來西亞寬柔中學校董和師生的請求,擔任寬柔中學董事長,並拒絕當局把寬中轉為獨立華文中學。1986年,他獻出時值馬幣近1000萬元的土地,給華人創辦南方學院作校園。1955年,他在國內帶頭捐建大埔縣華僑中學(在茶陽)。1980年,為縣華僑中學復辦帶頭出錢出力。1989年,大埔縣華僑第二中學在縣城落成,他帶頭捐建1座教學大樓。接受畹香贊助建校的還有百侯、石雲、廣德、高陂、大東、雙溪、大埔中學,侯北、平原、北坑、松柏坑、帽山、文峰、舊寨國小和縣教師進修學校及百侯幼稚園。他還創建了侯北中學。在市嘉應大學他還捐建1座“學宮”。1991年,縣政府特贈給畹香“光被桑梓”金匾,以彰其德。1992年,市政府授予畹香“梅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2000年2月,蕭畹香病故於馬來西亞,享年98歲。
艱苦創業
蕭畹香先生字蘭軒,他小時候只在本村私塾念了4年書(實際只念了兩年半),就因家貧而輟學在家裡幹活。13歲開始耕田種地,上山砍柴燒炭賣,有時跟人做泥水木匠工,還常給陶瓷廠挖瓷泥,做泥工。
蕭畹香16歲那年冬的一天,他與好友其俊到苦竹頂砍柴燒炭。那裡小的雜木砍完了,想砍一棵較大的松樹。樹大,兩人只好用鋸來鋸。鋸到一半時,樹一偏移,鋸被一壓,松樹未倒下,而鋸卻夾在裡面,動彈不得。沒辦法,只好回家借來一把斧子,慢慢從另一方向砍進去,好不容易才把這棵大樹砍下來。不料,大寒天氣,畹香用力砍樹出了一身汗,回到家裡換衣服,因天氣太寒冷,加上身體孱弱,受涼感冒了,病了一場。畹香的父母心疼得不得了,他母親星夜打著火把,到田頭地角、坑邊路旁找回草藥。
當時窮人家無錢請不起藥店的醫生,一般都是按祖傳的土方法找草藥。不幾天,畹香的身體康復了。而這時的他心事重重,他老想著那天與其俊兩人拉鋸拉不動的情景,就好像他被窮困縛在山溝里動彈不得,他真想學小鳥飛出去見見大世面,他產生了要出去謀生的念頭。當時年關已到,他想著家裡無錢過年,於是又和其俊兩人爬上苦竹頂,一邊唱著伐木歌,一邊鋸木頭,苦中有樂。兩人很快把鋸下的木頭劈開燒成炭,再挑到高陂街上賣,足足走了35華里,賣了木炭得了些錢,回家簡單地過個窮年。童年艱辛的生活磨鍊了蕭畹香堅強的意志。
1918年,蕭畹香18歲那年,由於普降大雨,三河等地發生水災,又加上兵荒馬亂,家裡生活艱難,蕭畹香決定出南洋去闖一闖。他說服祖母和父母,隻身跟水客往南洋謀生。1919年先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怡和白鐵店當學徒。蕭畹香小小年紀,初出茅廬,每天早上五時起床挑水煮飯,放下飯碗拾洗餐具,接著埋頭學打白鐵;午、晚飯仍要他兼做;每天干到星光高照,還需加班加點,直到11時才休息,每天干18個小時。一上床,累得筋骨疼痛難入睡,總想家鄉祖母、雙親受苦受累,想個沒完。他認為一個人要學一身手藝才能自食其力,他專心地學打白鐵手藝,以堅強的毅力,硬是捱過了寄人籬下、艱苦的徒工生活,最後得到師傅的好評,才領到第一個月4.5元工資。但還要白做3個月才能還清水客的債。蕭畹香就這樣省吃儉用,後來又把所有的積蓄,全部寄回家贍養親人。
蕭畹香做事較有主見,他決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幹了8個月徒工以後,他辭工和先去吉隆坡幾年的兄長吟香一起到柔佛州新山市沙主街29號陳合興貨倉左邊租了一塊8平方米的土地,搭起工棚,以熟就熟,先打白鐵,立志創業,旋即經營白鐵檔。
當時,蕭畹香在大馬兼做建築。以前新山市多是爛亞答屋,用茅草蓋的,蕭畹香廉價收購一百多間改為鍍鋅板屋頂,賺了二千多元,買樹膠園,廣種樹。兄弟倆手工打白鐵和修理業務,同時購進五金配件,進而辦成五金白鐵店,命名“和昌行”,供應樹膠園等用品。經過7年奮鬥,蕭畹香漸漸有了可觀的收入,家底也厚實了。25歲那年,他回鄉娶妻,經人介紹,與帽山賢惠淑女廖惠誌喜結良緣。妻子成為母親的好幫手,蕭畹香更安心在外創業,“和昌行”生意越做越興隆。
誠信待人
抗戰爆發,“和昌行”損失慘重。日本投降後,“和昌行”要打開新的局面還得重振旗鼓,重新起步。然而,受過百般磨難的蕭畹香意志堅定過人、見識過人、膽識過人,他勇敢地迎接挑戰。
蕭畹香生長在山區,小時候在家鄉學會種樹,做木匠、泥水工。他對種植、建築業是內行。在當時當地百廢待興之時,他對承包的基建工程都是事必躬親,親自動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令對方很滿意。這樣一來,他的信譽提高了,對他所做的工程放心。蕭畹香開辦的建築業日益興旺發達起來。隨著馬來西亞新山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看準了橡膠樹種植業的發展前景,逐步買山種植橡膠樹,發展橡膠生產。
蕭畹香經商辦企業頭等重要的一條就是誠心待人,心口如一,講信用。他把“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字,用毛筆寫在紙上,貼在店內牆上,歡迎顧客監督。他最反對的就是黑暗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經商作風,即那種“同行便是賊”、“互相傾軋”、“爾虞我詐”的醜惡行徑。蕭畹香早就是文明經營工商企業的典範。
蕭畹香還認識到,辦好工商企業不只是一個人就能辦好的事,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妻子廖惠志在大埔老家生了5個子女,到馬來西亞後又生了5個子女,他們先後都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或香港等地,先讀書後經商,個個培養成才。在此期間,子女正當升學造就之時,“和昌行”的業務又一步步擴大,蕭畹香忙不過來,他慧眼識人才,很快誠聘了一位家鄉百侯南村的楊培晃先生。楊先生對會計財務內行,給他的企業幫了大忙。蕭畹香還在各個分支企業里都誠聘了能人任職。在重用人才方面,他按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所以被聘用來的人員對蕭畹香的企業也是無限忠誠。
經商需要人才,搞工業更需要科學技術人才。馬來西亞是以橡膠樹和錫礦業著稱的。蕭畹香曾開採過錫礦,組織人力開了很久而未找到錫礦床。後來他無償地讓給老鄉宗親開採,終於找到了礦床,發了小財,老鄉感謝他無償轉讓錫礦開採的關心,但蕭畹香也從此更深刻體會到科學技術人才的重要。
蕭畹香所經營的工商企業,自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後得到迅猛發展,可謂是得“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勢,鼓勵大力發展工商企業;“地利”是新山為馬來西亞南方的重要經濟城市;“人和”是蕭畹香一家父子共同團結奮鬥以及得到人民和政府的支持。自此,蕭畹香除繼續經營橡膠業、建築業外,和昌機構逐步發展擴大,蕭畹香成為赫赫有名的富豪。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重見光明,充滿自由的日子是多么難得啊!當時,他的一家就像客家人在新山的接待站一樣。祖國鄉親有許多走到新山,凡有大小事情找到蕭畹香,他都為他人著想,極力幫助他們解決一個又一個實際困難,如協助貸款、征地、找工作等。他到新馬贊助建慈善醫院、孤兒院、老人院等福利事業,尤其還大力贊助辦學。由此,凡是華僑、華人、客家人等社團活動,他都被推為領導或重要職位。那時起,蕭畹香就已成為僑領之一。蕭畹香也得到新馬國家領導人的信任和尊重。馬來西亞政府為表彰蕭畹香為全馬發展經濟和辦學的貢獻,柔佛州蘇丹依斯殿下特賜封他為“拿督”勛銜。
推崇華文
蕭畹香先生在祖國讀書的時間不長,但受中華文化的薰陶,中華優秀傳統已經深深地融化到他的言行舉止和人生哲學之中。他身居異國,時刻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客家人的後代,時刻不忘在居住國要為中華民族爭光添彩。他在馬來西亞新山生活多年,深刻地體會到,居住在多民族的異域,華人不互相合作,哪能發展和生存?不學習華語,哪能培養更多的人才,使華人子孫後代永遠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哪能保護華人的地位和權益?他無限熱愛華族和中華文化,盡力為當地發展華族文化貢獻一切。
在新山市,當時只有一間於1913年元月創辦的寬柔國小。在日軍南侵後,馬來西亞淪陷,全馬華文學校停辦,在新山原有的寬柔國小亦停辦。1945年,日軍投降後。經蕭畹香等僑領倡議,擴建了校舍,於1951年開辦了國中班。1956年以前,蕭畹香先生一直擔任學校董事,在他建議下,1957年起增設了高中班,1958年中、國小分治,在新山市華文教育得到了發展。
馬來西亞於1961年全國實行新的教育制度,當時政府發出命令,全國華文學校要改為國民型學校(以馬來語教學),新山寬柔中國小亦不能例外。然而,華人辦的華文學校禁用華語教學,此事是影響華人在馬來西亞立足的大事。新山寬柔中學董事部及華人社會團體,當即召開緊急會議,磋商研究,一致決議把寬柔中學改為獨立中學,堅持以華語教學為主,兼學英語、馬來語。然而,當地政府已發出命令一律用馬來語教學,這威脅著寬柔中學的前途和命運。不接受全民型的教育制度,改為獨立中學,在辦學經費上也遇到極大困難。當時寬中董事長一職竟無人敢出來擔任。蕭畹香為了保存華文教育,不顧風險和經濟上的困難,毅然負起重擔,就任1961年到1962年度寬柔中學董事長。他與當局爭公理,拒改制,堅持把寬柔中學辦成獨立中學以華文教學為主。
蕭畹香先生所在地的華文國小、中學已辦成有一定規模的華文學校,然而,當地還未把華文大學辦起來,蕭畹香先生還有個未了的興學情!1986年6月24日,蕭畹香先生與華人鄉賢向大馬政府申請在新山創辦“南方學院”,經3年才獲批准,這是馬來西亞第一所華文學院。
南方學院創辦之始,蕭畹香先生率先捐獻15英畝土地,此後又再低價把9英畝共24英畝土地用於南方學院建築校舍(其中贈送的土地價值約2000萬馬幣),此事震動了全馬來西亞華人社區。南方學院於1996年10月正式招生開課,人們為了永念蕭畹香的興學情,把南方學院校園親切稱為“畹香園”。
報效家國
蕭畹香少小離鄉漂泊南洋,身居異國他邦而心卻時刻眷戀著祖國家鄉。他一生念念不忘哺育他成長的故土,不忘他的“胞衣跡”。他關心和支持家鄉各項公益事業,特別注重家鄉發展教育,推動興學育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蕭畹香先生在馬來西亞新山寫第一封信回家鄉就提出願獨資捐建學校。他於1945年冬回到家鄉,途經高陂,聽說高陂初級中學要創辦高中,當即贊助國幣二萬元。回到家鄉和鄉親商議,由他獨資捐建一間國小,於1946年在進灌連屋坪動工興建,次年就緒,並由蕭畹香先生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題寫“培新公學”校名。1947年,一所新校在山溝里開辦起來了。蕭畹香先生是大埔縣僑胞中最早獨資興學者。
195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蕭畹香先生作為華僑回國觀光團成員赴首都北京觀光。進京觀光後回到老家,受到進光農業合作社領導和鄉親們的熱情接待。畹香先生即與鄉親們商議,他表示願意獨資捐建一所“進光國小”。蕭畹香和夫人廖惠志還特地到百侯人民公社拜見公社的領導,並受到熱情接待。在會見時,蕭畹香先生表示願意捐資創辦百侯人民醫院,夫人廖惠志還以她的名義捐款修築侯南往侯北木橋。蕭畹香先生熱愛桑梓捐資興建學校、醫院等公益事業的義舉,是大埔縣海外華僑在家鄉捐資興辦公益事業最早的僑賢之一。
1979年,經歷了“十年動亂”後,大埔縣教育局收到了海外僑胞的第一封信,就是旅馬華人蕭畹香先生寫的,信中熱情誠摯地表示請求縣領導協助他繼續完成建校育人的心愿。他願意先獨資把進光國小修建完善後恢復上課並開辦國中班。然後,他再獨資把他的祖屋“善慶居”拆建成一所“進光初級中學”。1986年大埔縣政府決定在湖寮鎮黎家坪角口壩籌建第二華僑中學,當年舉行奠基儀式。但是,由於建校經費尚未著落,工程擱下兩年多的時間。這件事蕭畹香先生知道後,他率先捐資100萬元人民幣。蕭畹香先生常說他的夙願就是一心辦學。他多次說過:“只有教育發展,人才輩出,才能發明和創造各種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科學技術趕過世界已開發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蕭畹香先生成為大埔縣華僑捐資興學的帶頭人。
蕭畹香先生的興學情,情真意切,他興辦每件公益事業都嘔心瀝血,事必躬親。而且,蕭畹香先生辦學不是建好校舍就完事,他傾全力為辦好學校,培育人才費盡了心思。
蕭畹香先生是位世紀老人,他在半個世紀以來堅持興學育人,整整維繫了半世紀的興學情。
他一生義捐多少,他自己也說不清。就近10多年來他為僑居地擴建寬柔中學和新建南方學院校園就惠捐了馬幣2000多萬元;幾十年來為祖國興學育人和善行義舉就惠捐了3000多萬元。蕭畹香先生捐資辦公益事業,從不留芳名,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中國人,有顆中國心。他總認為自己一生的奉獻再多,還是滄海之一粟。1992年,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蕭畹香先生為“梅州市榮譽市民”。蕭老先生的功績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