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簡介
信用風險又稱
違約風險,是指
借款人、
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因種種原因,不願或無力履行契約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銀行存在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即交易對手不能完全履行契約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只出現在貸款中,也發生在擔保、承兌和證券投資等表內、表外業務中。如果銀行不能及時識別損失的資產,增加核銷呆賬的準備金,並在適當條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確認,銀行就會面臨嚴重的風險問題。
形成原因
信用風險是
借款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足額償還債務或銀行貸款而違約的可能性。發生違約時,債權人或銀行必將因為未能得到預期的收益而承擔財務上的損失。信用風險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經濟運行的周期性;在處於經濟擴張期時,信用風險降低,因為較強的贏利能力使總體違約率降低。在處於經濟緊縮期時,信用風險增加,因為贏利情況總體惡化,
借款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及時足額還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對於公司經營有影響的特殊事件的發生;這種特殊事件發生與經濟運行周期無關,並且與公司經營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產品的質量訴訟。舉一具體事例來說:當人們知道石棉對人類健康有影響的的事實時,所發生的產品的責任訴訟使Johns- Manville公司,一個著名的在石棉行業中處於領頭羊位置的
公司破產並無法償還其債務。
類型分類
①
違約風險,
債務人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按期還本付息,不履行債務契約的風險。如授信企業,可能因經營管理不善而虧損,也可能因市場變化出現
產品滯銷、資金周轉不靈導致到期不能償還債務。一般說來,
借款人經營中風險越大,信用風險就越大,風險的高低與收益或損失的高低呈正相關關係。
②
市場風險,資金價格的市場波動造成證券價格下跌的風險。如市場利率上漲導致
債券價格下跌,債券投資者就會受損。期限越長的證券,對利率波動就越敏感,市場風險也就越大。
④
購買力風險,指未預期的高
通貨膨脹率所帶來的風險。當實際通貨膨脹率高於人們預期水平時,無論是獲得利息還是收回
本金時所具有的購買力都會低於最初投資時預期的購買力。
主要特徵
信用風險有四個主要特徵:1,不對稱性:預期收益和預期損失不對稱,當某一主體承受一定的信用風險時,該主體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損失是不對稱的。
2,累積性:信用風險的累積性是指信用風險具有不斷累積、惡性循環、連鎖反應、超過一定的臨界點會突然爆發而引起金融危機的特點。
3,系統性:所謂系統性風險,是由巨觀經濟因素的不確定性引起的風險。信用風險是受到巨觀經濟因素驅動的一種重要的系統性風險。
4,內源性:信用風險不是完全有客觀因素驅動的,而是帶有主觀性的特點,並且無法用客觀數據和事實證實。
信用風險的特點1、風險的
潛在性。很多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明知還不起也要借,例如,許多國有企業決定從銀行
借款時就沒有打算要償還。據調查,目前國有企業平均
資產負債率高達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銀行貸款。這種高負債造成了企業的低效益,潛在的風險也就與日俱增。
2、風險的長期性。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尤其在當前中國從計畫經濟向
市場經濟轉變的這一過程將是長久的陣痛。切實培養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契約”規則,建立有效的信用體系,需要幾代人付出努力。
3、風險的破壞性。思想道德敗壞了,事態就會越變越糟。
不良資產形成以後,如果企業本著合作的態度,雙方的損失將會減少到最低限度;但許多企業在此情況下,往往會選擇不聞不問、能躲則躲的方式,使銀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不能彌補所受的損失。
4、控制的艱巨性。當前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理措施,都具
滯後性,這與
銀行不良資產的界定有關,同時還與銀行
信貸風險預測機制、轉移機制、控制機制沒有完全統一有關。不良資產出現後再採取種種補救措施,結果往往於事無補。
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管理,指的是針對交易對手、
借款人或
債券發行人具有違約“可能性”所產生的風險,進行管理。詳細拆分此風險成分,可以區分成“違約機率 default probability”、“違約後可回收比率 recovery rate”、“
本金principal”。
信用風險管理為目前金融業界的最大課題。除了針對“放款部位”進行
信用風險管理外,也需要針對其投資的“交易對手”,或“證券發行者”進行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管理的分類:
按
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風險可被分為
國家風險、行業風險、個體風險。
按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信用風險可被分為道德性信用風險和非道德性信用風險。
按源信用風險可控程度,信用風險可被分為可控風險和非可控信用風險。
風險測量
信用風險對於銀行、
債券發行者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
決策的因素。若某公司違約,則銀行和投資者都得不到預期的收益。現有多種方法可以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但是,現有的這些方法並不能滿足對
信用風險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對如何測量信用風險和信用風險對投資者、發行者和銀行的影響作了詳細說明。並對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如
貸款出售、投資多樣化和資產證券化等)作了總結。
國際上,測量公司信用風險指標中最為常用的是該公司的
信用評級。這個指標簡單並易於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對企業的信用評級即被廣為公認。該公司利用被評級公司的財務和歷史情況分析,對
公司信用進行從 aaa到ccc信用等級的劃分。aaa為信用等級最高,最不可能違約。ccc為信用等級最低,很可能違約。 另外一個對信用風險度量的更為定量的指標是信用風險的
貼水。信用風險的貼水不同於公司償債的利率和無
違約風險的
債券的利率(如美國
長期國債)。
信用風險的貼水為債權人(或投資的金融機構)因為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對放出的貸款(或對投資的債券)要求的額外補償。
對於一個需要利用
發行債券籌資的公司來說,隨著該公司信用風險的增加,投資者或投資的金融機構所要求的信用風險貼水也就更高。某種級別債券的
風險貼水是該類債券的平均利率減去十年期長期
國債利率(
無風險利率)。信用評級與信用風險貼水有很強的關聯。
公司的信用評級越高,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風險貼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評級的降低,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高,則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投資者或金融機構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風險貼水越高,則公司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
融資成本。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級別的
債券,在不同的時間段里籌資所要求的風險貼水也不同。是依據
無風險利率和該類債券平均利率的變化而確定的。
減小信貸風險
貸款人使用以下幾種方法減輕信貸風險:
風險定價:對於更有可能違約的借款人,貸款人一般收取比較高的利率,這種方法稱為基於風險的定價。貸款人要考慮與貸款有關的因素:比如貸款用途,信用評級,貸款價值比和估計影響產量(信用利差)。
契約:貸款人可以讓借款人寫條款(被稱為契約),訂立貸款協定:
信用保險及
信用衍生工具:貸款人和債券持有人可通過購買信用保險或信用衍生工具對沖信用風險。這些契約把貸款人的風險轉給賣方(保險人)換取付款。最常見的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違約交換。
收緊:貸款人可以從全部或者部分的借款人那裡減少授信額度。
多元化:銀行的少數借款人(或者某一類借款人)面對一個高程度的非系統性信用風險,稱為集中度風險。貸款人可以通過多元化借款人種類降低這種風險。
後果影響
信用風險對形成債務雙方都有影響,主要對
債券的發行者、投資者和各類
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有重要作用。
債券發行者
因為
債券發行者的
借款成本與信用風險直接相聯繫,債券發行者受信用風險影響極大。計畫
發行債券的公司會因為種種不可預料的
風險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資成本。例如,平均違約率的升高的訊息會使銀行增加對違約的擔心,從而提高了對貸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資成本增加。即使沒有什麼對公司有影響的特殊事件,經濟萎縮也可能增加債券的發行成本。
債券投資者
對於某種證券來說,投資者是風險承受者,隨著
債券信用等級的降低,則應增加相應的
風險貼水,即意味著
債券價值的降低。同樣,共同基金持有的債券組合會受到風險貼水波動的影響。風險貼水的增加將減少基金的價值並影響到
平均收益率。
商業銀行
當
借款人對銀行貸款違約時,商業銀行是信用風險的承受者。銀行因為兩個原因會受到相對較高的信用風險。首先,銀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業上較為集中,這就限制了通過分散貸款而降低信用風險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風險是貸款中的主要風險。隨著
無風險利率的變化,大多數
商業貸款都設計成是是
浮動利率的。
這樣,無違約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什麼風險。而當貸款契約簽定後,信用風險貼水則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風險貼水升高,則銀行就會因為貸款收益不能彌補較高的風險而受到
損失。
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風險有多種方法。傳統的方法是貸款審查的標準化和
貸款對象多樣化上。近年來,較新的管理信用風險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風險的
資產。銀行可以將貸款直接出售或將其證券化。銀行還可以把有信用風險的資產組成一個
資產池,將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給其它投資者。當然,使用各種方法的目的都是轉移信用風險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風險降低。不過,這類方法並不完全滿足信用風險的管理需要。
貸款審查標準化和貸款對象分散化
貸款審查的標準化和貸款對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貸款審查標準化就是依據一定的程式和指標考察
借款人或
債券的信用狀況以避免可能發生的信用風險。例如:如果一家銀行決定是否給一家公司貸款,首先銀行要詳細了解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
然後,應當考慮借款公司的各種因素,如盈利情況,邊際利潤、負債狀況和所要求的貸款數量等。若這些情況都符合貸款條件,則應考慮欲借款公司的行業情況,分析競爭對手、行業發展前景、生產周期等各個方面。然後,銀行就依據貸款的數量,與公司協商償還方式等貸款
契約條款。儘管共同基金與
債券投資並不能確定投資期限,他們也是通過類似的信用風險分析來管理投資的信用風險。
另一方面,銀行可以通過貸款的分散化來降低信用風險。貸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風險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個停車場開的兩個小賣部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賣冰淇淋,另一家則賣雨具。在晴天賣冰淇淋的生意好,賣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則情況相反。因為兩家小賣部的收入的負相關性,其總收入波動性就會較小。銀行也可利用這樣的原理來構造自己的貸款組合和
投資組合。在不同行業間貸款可以減少一定的信用風險。
貸款審查標準化和投資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風險的初級的也是必須的步驟。而利用這兩個步驟控制信用風險的能力往往會因為投資分散化
機會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為商業銀行規模較小,發放貸款的地區和行業往往是有限的。貸款發放地區的集中使銀行貸款收益與當地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同樣,貸款發放行業的集中也使銀行貸款收益與行業情況緊密相關。而且,在貸款發放地區和行業集中的情況下,往往對貸款審查標準化所依賴的標準有所影響,不能從更為廣泛的角度考慮貸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傳統方法控制信用風險的效果是有限的。
資產證券化和貸款出售
近年來,管理信用風險的新方法是資產證券化和貸款出售。
資產證券化是將有信用風險的
債券或貸款的
金融資產組成一個資產池並將其出售給其它金融機構或投資者。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因為通過投資多個貸款或債券的組合可以使信用風險降低,所以這種
資產組合而產生的證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時,購買這樣的證券也可以幫助調整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減少風險。因為上述原因,資產證券化發展迅速。在美國市場,1984年資產證券化
交易量基本為0,而到1994年達到750億美元。
貸款出售則是銀行通過貸款出售市場將其貸款轉售給其它銀行或投資機構。通常,銀行在給
企業併購提供
短期貸款後,往往會將其貸款出售給其它投資者。極少數時候,銀行可以對某一單一併購提供大量貸款,這種情況下信用風險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美國市場,貸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 200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億美元。
避險原則
在信用管理中,為避免信用風險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對稱原則。金融機構的資產與負債的償還期應保持高度的對稱關係,無論資產還是負債都要有適當的期限構成。資產的分配和期限的長短要根據資金來源的期限或流轉速度來確定。②資產分散原則。金融機構將資金投資於證券或放款時,應注意選擇多種類型的證券和放款,儘量避免將資金集中於某種證券或某种放款。如在
證券市場購買不同產業、不同期限的證券,對大型項目組織
銀團貸款等。③信用保證原則。在
授信時,要求受信人以相應的
有價證券或
實物資產作為抵押或者由第三者承諾在受信人不能清償債務時承擔履約的責任。
相關案例
碼:600888)的股票,(其父的賬戶買入近6萬股,獲利近29萬元,另一賬戶買入20多萬股,獲利120多萬)總共獲利逾150萬元。這即是民間俗稱的“
老鼠倉”,也是典型的涉嫌
內幕交易刑事犯罪的行為。
新疆眾和是2006年市場有色金屬熱背景下的基金業投資寵兒。上投摩根的多隻基金持有新疆眾和,包括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混合型基金、阿爾法
股票型基金、中國優勢基金,及2006年9月20日成立的成長先鋒基金等。唐建在出任成長先鋒基金經理之前,正為阿爾法的基金經理助理。新疆眾和
股價在2006年9月底為每股17元左右,後一路飆升,直至每股28元上下。
2007年初,
中國證監會基金部下發2007年一號文,其中要求
基金公司申報員工自己和直系親屬的身份證號碼、
證券賬戶,稱如果出現瞞報、不報或者用隱藏身份炒股的行為將嚴加制裁。這雖被外界解讀為是監管當局正在建立對基金經理“老鼠倉”的監控體系,但並未引起基金業內部的足夠重視。事實上,正是從此時開始,
唐建等人的行為逐漸被納入了監管視野。
2007年5月16日下午,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聲明稱:原任上投摩根成長先鋒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
基金經理唐建涉嫌利用掌握的信息進行違規
投資活動,未如實申報個人及家屬的投資行為,欺騙公司,嚴重違反了公司制度。2007年5月15日,公司免去唐建擔任的成長先鋒基金經理及其他一切職務,並予以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