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一、信用風險管理的量化困難。
信用風險管理存在難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問題。相對於數據充分、數理統計模型運用較多的市場風險管理而言,傳統信用風險管理表現出缺乏科學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觀經驗和判斷的藝術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風險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數據
匱乏,二是難以檢驗模型的有效性。數據匱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對稱、不採取IT市原則計量每日損益、持有期限長、違約事件發生少等。模型檢驗的困難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信用產品持有期限長、數據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
市場風險量化模型技術和
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的推動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為代表的信用風險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套用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信用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不斷增強,這已成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特徵之一。
二、信用風險管理實踐中存在“信用悖論”現象。
這種“信用悖論”是指,一方面,風險管理理論要求銀行在管理信用風險時應遵循投資分散化和多樣化原則,防止
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
對沖信用風險的手段的情況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應該遵循的原則;另一方面,實踐中的
銀行信貸業務往往顯示出該原則很難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許多銀行的貸款業務分散程度不高。造成這種信用悖論的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於大多數沒有
信用評級的中小企業而言,銀行對其信用狀況的了解主要來源於長期發展的業務關係,這種信息獲取方式使得銀行比較偏向將貸款集中於有限的老客戶企業;二是有些銀行在其市場行銷戰略中將
貸款對象集中於自己比較了解和擅長的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三是貸款分散化使得貸款業務小型化,不利於銀行在貸款業務上獲取規模效益:四是有時市場的投資機會也會迫使銀行將貸款投向有限的部門或地區。
三、信用風險的定價困難。
信用風險的定價困難主要是因為信用風險屬於
非系統性風險,而
非系統風險理論上是可以通過充分多樣化的投資完全分散,因此基於馬柯威茨
資產組合理論而建立的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和基於組合
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資產定價模型都只對系統性
風險因素,如
利率風險、
匯率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等進行了定價,而沒有對信用風險因素進行定價。這些模型認為,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通過多樣化投資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場不應該對這些非系統性因素給予回報,信用風險因而沒有在這些資產定價模型中體現出來。
對於任何風險的定價,首先都是以對風險的準確衡量為前提條件的。由於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風險的衡量非常困難。國際市場上由J.P.
摩根公司等機構所開發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爭議。因此,從總體上來說,對信用風險仍缺乏有效的計量手段。
四、對於企業間交易信用風險的把控難。
80%的經營失敗企業都呈現出延遲付款或付款波動現象,而且付款信息具有時效性,其它財務信息則陳舊滯後,因此付款信息具有獨特預測性作用。為獲得及時且真實的付款信息,企業可以加入第三方的付款信息交流平台,從而快速分享並獲得具有高度預測性的付款信息。目前國際上提供該項服務的主要有鄧白氏付款信息交流計畫(DunTrade)等,該項目已覆蓋全球45個國家及地區,每日更新的應收賬款信息超過150萬條,擁有超過600萬家企業的付款信息。可以通過免費的數據交換,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客戶,提升應收賬款回款水平,改善現金流。
信用衍生產品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整個
金融系統中純粹信用風險交易並不多見,因而市場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風險定價依據。
方法演變
近20年來,
國際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80年代初因受
債務危機影響,銀行普遍開始注重對信用風險的防範與管理,其結果是《巴塞爾協定》的誕生。該協定通過對不同類型資產規定不同權數來量化風險,是對
銀行風險比較籠統的一種分析方法。
1999年6月3日,巴塞爾銀行委員會發布關於修改1988年《巴寒爾協定》的徵求意見稿,該協定對銀行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提供更為現實的選擇。一方面,對現有方法進行修改,將其作為大多數銀行計算資本的標準方法,並且對於某些高風險的資產,允許採用高於100%的權重。另一方面,
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
摩根等國際大銀行使用的計量信用風險模型。但是由於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風險模型還不能在最低資本限額的制定中發揮明顯作用。委員會希望在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和實驗後,使用信用風險模型將成為可能。
2、九十年代以來一些大銀行認識到信用風險仍然是關鍵的金融風險,並開始關注信用風險測量方面的問題,試圖建立測量信用風險的內部方法與模型。其中以J.P.
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風險管理系統最為引人注目。
3、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金融業風險出現了新特點,即
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聯合造成。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以及操作風險的量化問題,由此
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引起人們的重視。
所謂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整個機構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種類型風險的通盤管理。這種管理要求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各種其他風險以及包含這些風險的各種
金融資產與
資產組合,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對各類風險再依據統一的標準進行測量並加總,且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這種方法不僅是
銀行業務多元化後,銀行機構本身產生的一種需求,也是當今國際監管機構對各大金融機構提出的一種要求。在新的監管措施得到落實後,這類新的風險管理方法會更廣泛地得到套用。
繼
摩根銀行推出Credit Metrics之後,許多大銀行和風險管理諮詢及軟體公司已開始嘗試建立新一代的風險測量模型,即一體化的測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經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軟體(如AXIOM軟體公司建立的風險監測模型),並開始在市場上向金融機構出售。
全面風險管理的優點是可以大大改進風險——收益分析的質量。銀行需要測量整體風險,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風險承受的管理體系以後,才有可能真正從事這一測量。
4、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一種用於管理信用風險的新技術——
信用衍生產品逐漸成為金融界人們關注的對象。簡單地說,信用衍生產品是用來交易信用風險的
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產品交易信用風險的過程中,信用風險被從標的金融工具中剝離,使信用風險和該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徵分離開來。雖然最早的信用衍生產品早在1993年就已產生,當時日本的信孚銀行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貸款遭受損失,開始出售一種兌付金額取決於特定違約事件的
債券。投資者可以從債券中獲得收益,但是當貸款不能按時清償時,投資者就必須向信孚銀行賠款。但只有最近幾年,信用衍生產品才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1997年底,全球
信用衍生產品未平倉契約金額只有1700億美元,1998年底的這一數字為3500億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這一數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億美元。
管理策略
柳傳志有句話:跳出畫中看畫。做管理需要經常進行全面的考慮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需要企業的管理者做一做旁觀者,超越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這樣也許就會有新的發現。
一項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和計畫通常包括了風險本身的管理與非風險本身的管理,有時候,非風險本身的管理甚至要重於風險本身的管理。從這個角度來說,管理是藝術。然而很少有企業充分探討信用風險管理的關鍵原則,在戰略層面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在策略層面沒有積極應對,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少系統思考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始終沒有形成有效的方法論和管理體系。
作為企業,應該經常系統性的思考風險管理的基本戰略,對案例進行多層面的回顧,復盤。通過回顧歷史,總結出積極有效的執行策略,避免重複發生錯誤,在執行層面確定可實施的戰術方法和措施,這樣才能經常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和冷靜的管理頭腦。
發展趨勢
信用風險作為一種古老的風險形式,在長期以來,人們採取了許多方法來規避,以期減少損失。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有專家制度、貸款
內部評級分級模型以及
Z評分模型等。但是,現代金融業的發展,使得這些方法有些顯得過時,有些則顯得不精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對於
市場風險等其他風險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現代信用風險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現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風險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風險管理更加精確、更加科學。總的來說,現代信用風險管理呈現出如下幾個發展趨勢:
1、信用風險管理由靜態向動態發展。
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長期以來都表現為一種靜態管理。這主要是因為信用風險的計量技術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沒有得到發展,銀行對
信貸資產的估值通常採用歷史成本法,信貸資產只有到違約實際發生時才計為損失,而在違約發生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的變化而造成信用風險程度的變化難以得到反映,銀行因而難以根據實際信用風險的程度變化而進行動態的管理。在現代信用風險管理中,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進。首先,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發展使得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據市場和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動態地衡量信用風險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經被引入到信用產品的估價和信用風險的衡量。其次,
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使得組合管理者擁有了更加靈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其信用風險承擔水平可以根據其
風險偏好,通過信用衍生產品的交易進行動態的調整。
長期以來,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局限於傳統的管理和控制手段,與日新月異的
市場風險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創新和發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風險對沖管理手段。傳統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風險的水平,很難使投資者完全擺脫信用風險;而且,這種傳統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種投入還會隨著
授信對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這一局限性對以經營存貸業務和承擔信用風險為核心業務的商業銀行而言並無多大影響,但隨著信用風險越來越多地進入證券交易和投資銀行領域,傳統信用風險管理的這一局限性變得愈益突出。對於
證券交易商而言,其面臨的信用風險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與商業銀行不同,證券交易商是以承擔
市場風險而不是信用風險為自身業務的核心的,信用風險只是交易的副產品,是交易雙方都試圖剝離或擺脫的:二是由於證券交易品種多樣化、交易對手也涉及廣泛的特點,
證券交易商往往比商業銀行面臨更多的信用對象;三是證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業銀行那樣管理信用風險的經驗和相應的人力和物力,這都使得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在
市場力量的推動下,以
信用衍生產品為代表的新一代的
信用風險對沖管理手段開始走到風險管理髮展的最前沿,並開始推動整個
風險管理體系不斷向前發展。
3、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從定性走向定量。
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資、防止
授信集中化、加強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查和動態監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擔保的信用強化措施等。儘管這些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相當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經制度化,成為金融機構風險內控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些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於定性分析。
近年來,
信用風險的計量和管理方法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與過去的信用管理相對滯後和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特點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專家將建模技術和分析方法套用到這一領域,產生了一批新技術和新思想。隨之而來,在傳統
信用評級方法基礎上產生了一批信用風險模型,這些模型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比如鄧白氏中國風險預警評分(EMMA Score),可以預測企業處於不穩定或不可靠的風險狀況的可能性,以及付款指數(Paydex),是對目標企業付款表現的量化指標。現代信用風險模型主要是通過數理統計手段對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對有關群體或個體的信用水平進行定量評估,並對其未來行為的信用風險進行預測,提供信用風險防範的有效依據和手段。
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風險管理的又一突出特點。由於相對於
市場風險而言,
信息不對稱導致的
道德風險是信用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對
企業信用狀況及時、全面的了解是投資者防範信用風險的基本前提。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的建立和有效運作是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信息收集與分析的規模效益的制度保障。在
已開發國家,信用評級機構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現代信用風險管理對信用評級的依賴更加明顯。如信用風險管理模型都直接依賴於企業被評定的信用等級及其變化。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的《新資本協定》中加強了信用評級在金融監管中的作用。
調查報告
2019年2月26日,中國銀行業協會、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對12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2380位銀行家作了調查。結果顯示,60.8%的銀行家認為“不良貸款集中爆發的風險”將是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同時,32.4%的銀行家將“不良貸款增長”作為銀行經營的最大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