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方法的村落公共空間體系協同機制研究

《作為設計方法的村落公共空間體系協同機制研究》是依託湖南大學,由姜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為設計方法的村落公共空間體系協同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姜敏
  • 依託單位:湖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村落公共空間是村民組織管理及日常交往展開的物質平台,也是村落形態自組織演化的“基核”。當代村落體系中,公共空間的持續變化(權屬、功能、運營)及其非正規性,使其存在狀態、演化規律難以得到深入研究。本課題基於當代公共性理論對村落公共空間予以判定;在村落空間自組織規律研究基礎上將村落公共空間分為“顯性”與“隱性”體系。本課題擬於湖南中部,按形態(集村、散村)與演化(傳統、當代)特徵選擇4個樣本村落;分3個尺度(節點、“自相似”單元、體系)對3類協同現象(節點間協同,隱性與顯性體系間協同,公共空間體系與村落形態協同展開研究)的邏輯關聯(EView,關聯挖掘)、空間分布關聯(ArcGIS,空間疊合分析)、空間形態關聯(Depthmap,空間關聯特性)予以研究;解析各要素之間的互動(空間協同)與聯動(時間協同)機制;並依據我國村鎮建設標準及土地制度總結設計方法。

結題摘要

本課題在自組織理論的基礎上開展村落空間公共性的研究,通過調研和實踐完善鄉村公共空間的節點控制方法,強化村落的地方認同,增強鄉村宜居性。發揮村落人居環境體系的自組織特性,以較少行政干預、資金投放、設計介入實現村落空間的合理髮展,與既有的農村住宅自建研究相補充,完整的闡釋村落空間的自組織規律。研究以湖南省不同區位及發展階段的村落為案例,對村落公共空間的類型、組成及其在不同村落自組織演化過程中的作用予以闡釋。對不同居住密度、不同時長的村落進行分類研究,揭示了村落公共空間中不同體系的公共空間的的生成和演化規律。其中村落隱性公共空間由生產經營類與日常生活類兩種類型組成,對整體村落形態的演化產生影響。同時,通過大量的鄉村實踐,得出在村落規劃中,公共空間的節點布局與屬性調整可以成為村落自組織演化過程中的導控方法。公共空間導控鄉村人居環境的理性法則包括1、鄉村建設的模組化系統解決方案,2、短程可變因素導控技術,3、基於特定空間品質把控的公共建築和自建住宅,4、基於空間理性的鄉村住宅導控等設計方法,研究建築師介入鄉村自組織演化的適宜途徑;並在湘西隆回、益陽等地的鄉村設計中予以套用驗證。研究成果進一步揭示了地域性聚落自下而上自組織演化的規律,總結出建築師介入鄉村人居環境自組織發展的適宜方法。研究成果有助於激發農戶的內生動力,提高民眾參與的積極性,提升鄉村建設的工作效率;加強國家鄉村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率與投放精準度。本研究成果已經總結為專著1本(正在申請),翻譯1本,期刊論文5篇,碩士論文3篇,並在省級電視台、日報上多次宣傳報導。研究實踐基地隆回虎形山鄉成為教育部精準扶貧十大項目之一;益陽紫薇村獲評審全國生態文明村等諸多榮譽,並以點帶面,帶動周邊鄉村,實現鄉村共同振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