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2022年1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貴州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 發布單位: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自然資源現狀
  山地多平地少,地理環境獨特。貴州簡稱“黔”或“貴”,位於我國西南部,地處雲貴高原東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國土總面積17.6萬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出露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溫度14~16℃,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年日照時數1200~1500小時。
  土地資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2020年度貴州省國土變更調查數據顯示,全省建設用地1419.33萬畝、農用地24462.92萬畝。全省耕地5122.55萬畝。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848.85萬畝,占耕地的16.57%;15~25度坡耕地1402.63萬畝,占耕地的27.38%;6~15度耕地2097.15萬畝,占耕地的40.94%;2~6度耕地556.12萬畝,占耕地的10.86%;2度以下耕地217.8萬畝,占耕地的4.25%。
  礦產種類豐富,資源優勢明顯。截至2020年底,全省查明礦產地3644處,已發現各類礦產137種,查明儲量礦產92種,其中53種位居全國總量前十位。保有資源儲量為:煤炭791.95億噸,居全國第5位;磷礦48.91億噸,居全國第3位;鋁土礦11.39億噸,居全國第3位;金礦470.29噸,居全國第8位;錳礦8.31億噸,居全國第1位;銻礦38.06萬噸,居全國第4位;重晶石1.41億噸,居全國第1位;鉛礦215.76萬噸,居全國第14位;鋅礦902.44萬噸,居全國第6位;螢石348.35萬噸,居全國第11位;預測煤層氣2.83萬億立方米,預測頁岩氣8.67萬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4位。
  植被覆蓋度高,生態優勢突出。2020年度貴州省國土變更調查數據顯示,全省林地1.68億畝,草地278.38萬畝,濕地10.8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1.51%,森林蓄積量6.09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8%。全省有野生脊椎動物1085種,野生動物物種數量(含無脊椎動物)居全國第3位;已查明有高等植物346科2147屬10255種,其中藥用植物資源3700餘種,占全國中草藥品種的80%,野生植物物種數量居全國第4位。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植物有76種和31類,共約24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有196種。
  水資源較豐富,開發利用低效。貴州省位於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上游,是長江、珠江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境內河流眾多,以中部苗嶺為分水嶺,北部為長江流域,包含烏江、沅江、牛欄江—橫江和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省的65.7%;南部為珠江流域,包含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和都柳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4.3%。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062億立方米,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人均水資源量為2754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第二節 “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全省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國自然資源領域形成了一些特色和亮點,走出了一條既符合中央和部省要求,又適應貴州省情和時代要求的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之路,為貴州經濟增速連續10年居全國前3,創造“黃金十年”快速發展期,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設用地保障有力有效。“十三五”期間,全省獲批建設用地121.67萬畝,其中新增建設用地104.12萬畝;供應國有建設用地139.71萬畝,其中出讓56.48萬畝、成交價款5290.91億元,充分保障了全省脫貧攻堅、新型城鎮化發展、十大工業產業、十二大特色農業產業、十大服務創新工程,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各類項目建設。在全國率先探索利用增減掛鈎政策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實施增減掛鈎三年行動,為脫貧攻堅累計籌集資金441.68億元。
  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重大成果,新發現各類礦產地487處,在銅仁發現全國首個特大型富錳礦床;在畢節發現超大型鉛鋅礦床;正安區塊頁岩氣探礦權拍賣在全國敲響“第一槌”。查明新增和提高資源量級別煤炭303億噸、磷礦29億噸、鋁土礦6.7億噸、金礦311噸、錳礦7.2億噸、鉛鋅礦650萬噸。新設礦業權896個,有力推動了全省基礎能源、清潔高效電力、新型建材、現代化工、基礎材料等工業產業發展。地熱(溫泉)覆蓋88個縣(市、區、特區),推動打造“溫泉省”。
  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鈎”,全省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0.02萬畝、處置閒置土地11.49萬畝,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建立礦產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制定全國首個綠色勘查地方標準,建立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三合一)制度;建成一批省級綠色礦山,其中8個進入國家級名錄;實施礦產資源新“三率”標準,推廣套用先進適用技術,6項技術列入全國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成效顯著,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目標以內。
  耕地保護嚴而有力。完善市級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強化各級黨委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和目標考核。從嚴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統籌推進補充耕地,新增耕地56.42萬畝、水田30.97萬畝;在全國率先全面推進耕作層剝離再利用。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677萬畝,耕地質量不斷提高。加強和規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制定500畝以上連片壩區種植土地保護辦法,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發現大面積富硒和富鍺特色耕地資源,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提供決策參考。
  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實施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完成生態修復32.5萬畝;實施長江經濟帶烏江、赤水河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治理面積1.2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3361平方千米、石漠化5234平方千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面積減少量居全國岩溶地區首位;森林蓄積量增幅達29.57%,覆蓋率達61.51%。率先在長江經濟帶建立赤水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統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妥善處置各類矛盾衝突,全省生態系統連通性、完整性和生態保護格局更加最佳化。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建成2502處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點,安裝各類專業監測設備1.3萬餘台(套),“人防+技防”的監測預警預報體系日趨完善,完成高位隱蔽性隱患專業排查全覆蓋,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測量等技術開展隱患早期識別,初步形成岩溶山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組織實施工程治理項目509個、消除近900處隱患點、解除近40萬人生命財產威脅。實施地質災害減災安居工程項目135個、搬遷4334戶1.7萬餘人。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69起、避免人員傷亡14957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4.57億元。
  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成效顯著。全面完成湄潭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3項試點,走出一條“業活、人活、村活”的鄉村振興路徑,探索形成“湄潭經驗”。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取得重大突破,形成“1+5+8”配套改革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全面實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制度,推行礦業權登記制度,探索建立礦業權出讓收益稅務“照單徵收”代征模式。“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大幅精簡權力事項,權責清單從63項縮減到56項、減少11.1%,平均辦理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66%。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實現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礦山“治禿”、重大水利樞紐工程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3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支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貴州省自然資源衛星套用中心建成運行。在全國率先建立“1+5”的全省遙感影像統籌體系,獲取效率大幅提升,實現0.2米解析度航空遙感影像全覆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成投用,“問北位置”服務穩步推進。開展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FAST電磁波寧靜區無線電設施及建設等10餘項遙感監測,探索形成一套適合省情的遙感監測體系。完成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轉換套用,市(州)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平台全面建成,“天地圖·貴州”功能更加完善,應急測繪保障能力不斷加強,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初步顯現,服務產值同比增長39.26%。
  自然資源管理基礎進一步夯實。首次地理國情普查圓滿完成,普查成果廣泛套用到各行各業。按時高質量完成貴州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全面摸清全省資源家底。在全國率先開展並完成旅遊資源大普查,收穫一大批極具觀賞價值和開發前景的優良級旅遊資源。在全國率先統一全省不動產登記信息平台和登記標準,較國家要求提前15個月實現一般和抵押登記5個工作日以內辦結,我省營商環境評價登記財產指標排名從全球第59位提升到第28位。地質資料成果匯交總量連續五年排名全國第六。省、市、縣級自然資源機構組建全面完成。
第三節 “十四五”時期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這一時期,貴州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
  黨和國家深切關懷指明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對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黨中央高度重視貴州發展、深切關懷貴州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充分肯定貴州發展成效,曾讚譽“貴州取得的成績,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數博會等重大國際活動落地貴州,彰顯了國家寄予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興產業發展的殷切厚望。國家領導對自然資源管理和貴州工作的重要批示明確了貴州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要求,指明了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前進方向。黨和國家深切關懷指導是“十四五”時期我省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的強心劑,為整體保護與高質量利用自然資源吹響了衝鋒號角。
  重大戰略催生趕超先機。全省經濟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內需動力愈發強勁、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大數據產業迅速崛起、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貴州具備獨特優勢,區位重要、空間充足、潛力巨大,為我省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後發趕超帶來了重大機遇。
  重大政策打造創新平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支持政策有利於開拓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解決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資源環境問題,探索創新山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新模式;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支持政策有利於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支持政策有利於探索自然資源高效利用新模式,提升自然資源決策精準性;畢節試驗區支持政策有利於加快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五年過渡期支持政策有利於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系列重大政策賦予了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的使命,有利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促進政策紅利最大化,激發出貴州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強大動力。
  豐富資源拓展發展空間。相對東部省份,貴州省發展潛力更足、韌性更強、迴旋餘地更大。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生物多樣性得天獨厚,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生態建設與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綠色食品開發等協調發展。自然資源供給在推動城鎮化發展、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支撐高端高新產業發展,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基礎作用。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分布廣、門類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前景廣闊,暢通礦產資源供應鏈條大有作為。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提振了貴州“一方水土養富一方人”的堅定信心。
  改革突破釋放制度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發生重構性重大變革,全要素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礦業權出讓等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有序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頂層設計和總體框架基本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構建。自然資源領域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有利於提高協同管理效益,最佳化營商環境,激活市場主體,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這一時期,貴州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對全省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最佳化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經濟和人口向重要城市群、核心都市圈、區域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黔中城市群、貴陽—貴安—安順和遵義都市圈等區域將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力源,六盤水、畢節、銅仁、凱里、都勻、興義等區域中心城市將成為全省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城鄉融合發展更加深入,城市內部用地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但國土空間開發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國土空間功能格局不清晰不均衡的問題依然突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亟需緊跟發展形勢,不斷調整和最佳化。
  “十四五”時期是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矛盾的凸顯期。這一時期,我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工業倍增行動,奮力實現工業大突破;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支撐,全省城鎮化率提高到62%左右;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構建高質量鄉村振興建設發展體系;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構建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推進“四化”發展對資源要素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實行資源總量管控和節約利用制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改善生態環境的攻堅期。這一時期,我省將繼續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度參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築牢長江和珠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但我省生態環境脆弱,既面臨全國普遍存在的結構性生態環境問題,又面臨水土流失較重和喀斯特石漠化突出問題;同時全省礦山開採年限久遠,損毀面積大,歷史遺留問題多。“十四五”時期,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不斷改善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提速期。這一時期,貴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把資源高效利用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截至2020年底,全省批而未供土地34.4萬畝、閒置土地21.06萬畝,閒置土地和低效建設用地規模較大;城鄉建設用地同步增長,農村居民點用地不降反增;部分工業園區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主要優勢礦產開採強度和產能比低,就地轉化率不高,高端化利用程度較低。“十四五”時期,必須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實行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全面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自然資源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提升期。這一時期,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制度框架初具雛形,還需持續深化,以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促轉型升級的要求更加緊迫;全面依法治省對自然資源領域依法行政水平、執法監督檢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步伐需進一步加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套用需進一步加強;基礎支撐能力需進一步提高,幹部隊伍培養和技術人才引進需進一步加強,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需進一步提升。這一時期,必須加快補齊短板,應對各種挑戰,加快完善自然資源治理體系,著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十四五”時期,要把統籌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進行系統謀劃,找準工作定位,明確目標任務,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動全省自然資源整體保護和高效利用開啟新征程、邁上新台階。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質量,深化自然資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為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提供資源要素支撐,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在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中發揮好自然資源支撐保障作用。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全面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保障發展、服務大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圍繞國家、省重大戰略,找準自然資源供給在新格局構建中的定位,認清自然生態要素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中所發揮的作用,不斷提升各類資源和生態產品供給體系對滿足人民需求的適配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要素保障。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考慮保護、發展、安全之間的關係,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解決自然資源領域全局性、系統性、基礎性問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堅持底線思維、高效利用。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摒棄過度開發、粗放使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從資源利用源頭抓起,全面推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創新資源利用政策,增強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加大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創新力度,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效用最最佳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不利於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水平,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以民為本、增進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然資源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資源管理在生態保護修復、資產權益維護、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識災防災減災等方面的引導、調節和促進作用。
第三節 總體目標
  到2025年,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取得新成效。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全面建成,全域全類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基本形成;高質量發展的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強,自然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顯著提高,高質量發展的用地需求應保盡保,優勢礦種保障能力明顯提升;自然資源保護體系更加完備,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強;自然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耕地保護持續加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穩步下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制度初步建立;自然資源治理現代化基礎支撐能力取得新進步。
  遠景展望到2035年,全省建成經濟更加發達、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的多彩貴州。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新格局;能源、水、土地等資源集約利用效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更高水平;資源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基本實現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生態系統質量實現根本好轉,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三章 構建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體系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著力營造空間,大力最佳化空間,推動共享空間,逐步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第一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推動構建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堅持集約發展,高效利用國土空間,合理確定國土開發強度,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適當增加城鎮建設用地空間規模,擴大建設用地供給,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國土集聚開發,引導人口、產業相對集中布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推動形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經濟成長極。支持貴陽高質量發展,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推進貴陽貴安深度融合發展,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支持遵義做強,與貴陽共同唱好“雙城記”;支持畢節、六盤水、興義、安順、凱里、銅仁、都勻等區域中心城市做優做特,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支持七星關—大方、凱里—麻江、西秀—普定、碧江—江口等同城化發展;支持處於交通樞紐和節點、具有區域帶動作用的盤州、威寧、仁懷、德江、赤水、松桃、興仁、正安、獨山、榕江等城市(縣城)打造成為重要區域性支點城市;支持晴隆、普安、長順、羅甸、沿河、從江等發展空間受限的縣城向用地條件較好的地方拓展;支持100個省級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
  推動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空間格局。按照“總體穩定、局部微調、應保盡保、量質並重”的原則,以現有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為基礎,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足,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在貴陽市和貴安新區全域,安順市西秀區、平壩區、普定縣,黔南自治州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構建黔中農業區。在遵義市全域構建黔北農業區。在畢節市和六盤水市全域構建黔西北農業區。在銅仁市和黔東南自治州全域構建黔東北—黔東南農業區。在黔南自治州大部(除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外)和黔西南自治州全域以及安順市鎮寧自治縣、關嶺自治縣、紫雲自治縣構建黔南—黔西南農業區。分區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打造全國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範區,逐步形成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空間發展格局。
  推動構建重要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按照“應劃盡劃”的原則,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依託大婁山、武陵山、烏蒙山和苗嶺四條主要山脈生態帶,烏江、沅江、牛欄江—橫江、赤水河—綦江、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和都柳江八大水系生態廊道,構建“四屏八水”生態安全格局。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協作,共建銅仁至洞庭湖、黔北經渝東南至神農架、黔北經川東平行嶺谷至秦巴山、黔北經川南/川西至若爾蓋濕地、威寧草海經川西至若爾蓋濕地、黔西南—黔南—黔東南至武夷山區、黔西南至西雙版納、黔西南至桂西南等生態廊道,共同提升黑頸鶴等珍稀生物遷徙環境,強化生態廊道的貫通性,協同建立和完善區域生態網路系統。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分區開展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逐步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
第二節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建立編制審批體系。堅持“開門編規劃”,打造國土空間規劃“眾籌工程”,編制國土空間規劃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加強協調性、注重操作性。堅定不移推進和實施“多規合一”,全面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組織編制省、市、縣、鄉四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目錄清單管理制度,並按需推進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根據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活動實際,有序編制詳細規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修改、審批和備案制度,規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修改程式。
  建立實施監督體系。強化規劃權威性,規劃一經批覆,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堅決防止一屆“黨委政府一版規劃”。加強對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各類管控邊界、約束性指標等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將國土空間規劃執行情況納入自然資源執法督察內容。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划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定期開展國土空間規劃評估。
  建立法規政策體系。根據國家層面國土空間規劃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情況,推進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立改廢釋工作。完善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配套政策,保障國土空間規劃有效實施。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做好過渡時期相關行政規範性檔案、政策檔案的銜接。
  建立技術標準體系。在國家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標準體系框架下,結合貴州實際,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制定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辦法、技術指南和技術規範。鼓勵各地積極運用城市設計、鄉村營造、大數據等手段,改進規劃編制方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方法。
第三節 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對所有國土空間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構建差別化的國土空間用途轉用機制,對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實行特殊保護制度。加強城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模和布局管控,促進地下空間依法有序開發利用。制定國土空間準入正負面清單,建立國土空間開發重大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制度。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管理,保障人居環境安全。
  強化建設用地年度指標管理。堅持總量控制、節約集約、分類保障、統籌調劑的原則,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的改革要求,切實保障有效投資用地需求,科學合理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設用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用地實行應保盡保;省級以上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產業單獨選址項目和重大項目直接配置計畫指標;其他項目用地計畫指標分配與盤活存量和違法占地查處整改掛鈎,優先保障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網、綜合立體交通網、電網、地下管網、油氣管網、新型基礎設施網等“六網會戰”項目用地;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單列管理。按照科學、合理、適度的原則,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統籌管理增減掛鈎指標。
  提高審批監管服務效能。建立健全橫向部門協同、縱向三級聯動的用地保障快速服務協調機制,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土地跟著項目走、要素引導項目走,國家和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相關專項規劃確定的重點項目,優先辦理規劃選址、用地預審、用地審批和土地供應。採取疏堵結合方式,從源頭上解決線性工程嚴重違法用地問題。以“多規合一”為基礎,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深入推進“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審慎穩妥下放省級用地審批權。建立全省用地審批、工程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雙隨機、一公開”監督管理機制,重點對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越權審批等問題進行檢查,發現違規問題及時督促糾正,重大問題及時向省人民政府報告。
第四節 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保障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落地。落實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泛珠三角區域、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協作。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支持新渝貴、黔桂鐵路增建二線、遵義至瀘州、盤州至六盤水至威寧至昭通等鐵路建設,推進畢節南環、貴陽繞城西南段擴容工程建設,支持G75蘭海高速重慶至遵義段、G60滬昆高速貴陽至安順段、安順至盤州段等國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和榕江至融安(黔桂界)等省際高速公路建設,支持盤州機場建設和荔波、黎平、安順等支線機場改擴建。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優勢,推動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支持貴陽和遵義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以及具有較強集散功能的物流園區建設。積極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做好渝東南至銅仁省際互聯互通輸氣管道等項目前期工作,支持南川至道真輸氣管道項目建設。加強頁岩氣勘探、開採、利用等領域合作,建設黔渝頁岩氣智慧型化開發基地。支持重慶煤炭科技企業參與畢水興等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強與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在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交流合作,共建新型錳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等產業基地。協同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打造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和遵義都市圈,支持黔中經濟區率先發展,統籌資源要素配置,最佳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提升黔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速度和質量,助力打造西部地區新的經濟成長極。支持環黔中城市群核心區的“四環”建設。支持畢節加快發展,推動貴陽、遵義、畢節“三角聯動”。支持黔北經濟協作區加速崛起,制定差別化土地利用和供應政策,引導不同類別產業項目的轉移、承接和聯動,促進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最佳化,推動創建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支持畢水興經濟帶轉型發展,加快推進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提高能礦資源供應能力,推動建設全國南方重要戰略資源支撐基地。支持“三州”等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重點保障旅遊以及綠色產業用地,助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工業基地。
  支持赤水河流域協調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梳理和掌握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研究提出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實施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示範項目,推動生態環境從單一要素治理向多元協同治理轉變;加強沿河綜合生態廊道建設和濕地保護修復,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推進赤水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加強赤水河乾支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嚴格落實赤水河流域空間管控,最佳化調整產業和城鎮開發建設布局,編制實施赤水河流域醬香白酒產區保護規劃,拓展特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新發展空間,合理控制城鎮發展規模,嚴格控制赤水河兩岸海拔300米至600米範圍內建設規模和強度;加強生態空間保護,進一步細化落實省、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範圍,並按管控要求嚴格管理;強化農業空間管控,重點保護赤水河流域高粱主產區,推進高粱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系統提升。開展赤水河流域內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和質量等底數。
  支持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支持畢節市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創新山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新模式。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結合示範區建設實際,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最佳化耕地、永久基本農田、林地、建設用地等布局。支持在建設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別設立使用權,實行分層供應政策,推進建設用地立體開發、綜合利用。支持開展優勢礦產資源大普查。支持採礦用地改革試點。支持開展煤層氣、地熱(溫泉)、淺層地溫能等清潔能源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推動織金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支持深化烏蒙山區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推進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工程實施。
  支持其他特殊類型地區創新發展。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支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建設,保障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標誌性項目,以及紅色文化、紅色旅遊等特色產業用地。支持生態退化地區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統籌推進資源開發與轉型發展,實現開發與產業轉型、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相互協調,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支持六盤水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支持萬山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指導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最佳化形成產業聚集發展、要素合理配置、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布局,助推老工業城市激發發展的新動力新活力。
第四章 構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自然資源支撐體系
  以全力助推“四化”為目標,找準自然資源供給在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定位,不斷提升各類自然資源和生態產品供給體系對滿足人民需求的適配性,在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中發揮好自然資源支撐保障作用。
第一節 支撐新型工業化發展
  最佳化工業產業空間布局。按照節約集約、集聚發展、優勢互補、分工協同的原則,根據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的定位和條件,結合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交通區位和工業發展基礎,以開發區(產業園區)為主,有效利用低效存量土地,科學做好工業產業空間布局,突出地方特色,推動區域錯位發展首位產業、首位產品。支持貴陽、銅仁等地打造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基地,支持黔中地區重點打造世界級磷化工產業基地、“中國數谷”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核心區和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支持黔北地區重點打造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支持畢水興地區加快建設全國重要能礦資源走廊、打造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支持“三州”等民族地區重點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工業基地和中藥生產加工基地,支持黔東地區重點打造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支持打造黔西南黃金基地和黔北鋁工業基地。
  引導工業向開發區集中。積極引導對資源、環境、地質等條件沒有特殊要求的新辦工業企業到開發區集中發展,存量工業企業逐步向開發區集中,引導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使用現有標準廠房,充分發揮開發區的集聚效應,資源型項目可靠近資源所在地規劃建設。開發區規劃布局以集中連片為主、“一區多園”為輔,避免零散規劃布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開發區,最佳化完善開發區規劃,開發區土地利用低效、產業結構需調整、開發率不足50%的,原則上不再新增規劃建設用地布局,開發區有條件提質增效、實現產業倍增、土地開發率超過70%或產業承載量即將飽和的,科學預留產業發展用地空間。開發區工業用地原則上應占建設用地的70%以上,適度安排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居住、商業等配套用地,實現以工興城、職住平衡。鼓勵在城市(縣城)周邊、規劃建設開發區,與城區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一體規劃、無縫銜接、產城融合、互動發展。
  助力實施工業倍增行動。研究制定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自然資源政策措施,優先保障開發區工業用地指標,奮力實現工業大突破。提高工業用地供應和利用效率,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制度,鼓勵採取彈性年期出讓、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方式出讓工業用地。開展工業用地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堅持“畝產論英雄”,建立健全工業用地控制指標體系,分類制定開發區土地出讓的畝均投入產出標準、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畝均稅收等土地出讓指標體系。研究制定開發區節約集約用地政策,推進開發區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有效盤活開發區存量土地,推進“標準地”改革,提高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引導低產低效企業逐步退出,實現“騰籠換鳥”,提高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5年,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畝均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500萬元、300萬元。
  推進自然資源領域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加大涉軍用地統籌保障力度,合理預留發展空間,項目用地應保盡保。探索推進軍地土地資源置換整合,提高空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支持相關融合企業參與戰略性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強化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充分發揮測繪事業單位平台作用,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推進軍民災害危機與事故危情應急測繪保障服務能力建設。
第二節 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
  最佳化城鎮空間結構。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圍繞全省城鎮化實現城區新增人口突破“3個100萬”的目標,合理確定城鎮規模、人口密度、開發強度、開發時序,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和空間治理要求,最佳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合理確定中心城區各類建設用地總量,最佳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保障城鎮現代物流、文化旅遊、金融、健康養老、會展等產業用地需求,推動人、城、產、交通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鎮經濟做大做強。促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服務功能融合,保障發展實體經濟的產業空間,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基礎上引導發展功能複合的產業社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提高城鎮空間連通性和可達性,堅持公交引導城市發展,支持貴陽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支持遵義等符合條件的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軌道交通,最佳化公交樞紐和場站布局與集約用地要求,提高站點覆蓋率,鼓勵站點周邊地區土地混合使用,引導形成綜合服務節點,促進節約集約、高質量發展。
  促進城鎮品質提升。結合不同尺度的城鄉生活圈,最佳化居住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布局,完善開敞空間和慢行網路,提高人居環境品質。嚴格規範城市用地性質變更和容積率調整的程式,完善征地拆遷補償機制。按照“小街區、密路網”的理念,最佳化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網結構和布局,提高中心城區道路網密度。支持城鎮停車場、立體車庫,以及城鎮供水供電供氣、公共衛生、公共安全、污水處理、防洪排澇、消防救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基礎保障能力,增強城市韌性。加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運用城市設計方法,最佳化空間形態,突顯城鎮特色優勢。統籌存量和增量、地上和地下、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系統布局,支持構建集約高效、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完善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引導和促進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國土整治修復,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提高城鎮空間的品質和價值。基於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和城市時空感知系統,促進智慧規劃和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鎮治理水平。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序推進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支持壯大縣域經濟,承接適宜產業轉移,培育支柱產業。支持小城鎮加快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揮小城鎮連線城市、服務鄉村的作用,統籌規劃布局城鄉道路、供水、供電、信息、防洪、垃圾污水處理、郵政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強化建設用地保障,助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鎮建設用地新增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合理用地需求,重點保障人口流入較多城鎮的市政設施、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完善城市住宅用地保障政策,建立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機制;公開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畫、存量住宅用地清單,適當集中公開出讓住宅土地。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助推城鄉要素合理配置,支持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
第三節 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統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自然資源領域主要幫扶政策舉措總體穩定、平穩過渡,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用好國家安排66個脫貧縣每年每縣600畝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專項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用地需求。繼續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根據需求、自然資源稟賦、項目實施情況等科學下達增減掛鈎計畫指標,66個脫貧縣和革命老區產生的節餘指標可在省內跨縣域調劑。在新的東西部協作框架下,支持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所得收益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探索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通過增減掛鈎實現跨村組區位調整。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土地開發等項目,所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在落實本縣建設項目占補平衡後剩餘指標可優先在省內調劑,所得收益用於鄉村振興。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項目用地,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在項目、資金等安排上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地區傾斜。
  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建設。遵循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縣域生產力布局、村莊人口變化、區位條件和發展趨勢,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劃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搬遷撤併、保留觀察等類型村莊。嚴格控制村莊搬遷撤併範圍,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實施搬遷撤併,嚴禁隨意撤併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最佳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科學劃定養殖業禁養區域。有條件有需求的行政村(含30戶以上自然村寨)實現“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全覆蓋,規劃成果採取“一圖一表一說明”簡易表達。推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分類分級推進夯實基礎縣、重點推進縣、引領示範縣鄉村振興。強化鄉村規劃技術服務保障,選派一批村莊規劃師,打造一批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範試點,支持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加強規劃實施管理,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保障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研究制定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實施意見。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引導農村產業在縣域範圍內統籌布局,在縣城範圍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有效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要,推動農業加工、流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為農村產業發展壯大留出用地空間。支持企業、單位或個人使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出讓、出租等方式使用集體建設用地。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在符合規劃前提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複合利用,發展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
  加強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管理。制定並落實貴州省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管理辦法,建立農村建房聯審聯辦和動態巡查監管機制,進一步明確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職責,依託鄉鎮政務服務大廳,實行一窗受理、部門協同、聯審聯辦,統籌開展規劃選址、行政審批、現場放線、動態巡查、質量監督、竣工驗收和不動產登記,村級組織做好村民建房審查和公示,協調開展農村宅基地騰退、調整和有償使用,指導村民依法實施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活動。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需求,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中,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空間,通過“留白”機制預留一定比例建設用地機動指標靈活安排。採用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村莊整治、廢舊宅基地騰退、建設農民公寓和住宅小區等多種方式增加宅基地空間,滿足符合宅基地分配條件農戶的住宅建設需求。對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占用耕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通過多種途徑統一落實占補平衡。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抓好息烽縣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拓展貴州省不動產統一登記雲平台功能,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統一登記。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登記成果與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地登記成果一併匯交國家。在息烽、湄潭、金沙開展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地“三權分置”和適度規模經營。選擇入市需求集中、積極性高、工作基礎好的縣(市、區、特區),先行穩妥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實施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面開展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積極爭取在黔西市新仁鄉、習水縣同民鎮開展試點,統籌推進規劃和實施方案編制。開展農用地整理,統籌推進低效林草地和園地整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現有耕地提質改造等。推進建設用地整理,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閒置建設用地整理,最佳化農村建設用地結構布局。實施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要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最佳化調整生態用地布局,保護和恢復鄉村生態功能。加強鄉村歷史文化保護,充分挖掘鄉村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定期評估試點的整體產出、效益、滿意度等,及時總結試點經驗。
第四節 支撐旅遊產業化發展
  最佳化全域山地旅遊空間布局。堅持“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發展定位,圍繞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尊重貴州特有山水肌理和文化脈絡,結合全省旅遊資源大普查成果,做好旅遊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支持加快構建貴陽和安順“山地旅遊+集散地+避暑度假”旅遊功能區,重點推進遵義“長征紅色文化+名酒文化”旅遊功能區、六盤水“避暑康養+冰雪運動”旅遊功能區、黔西南“戶外運動+度假康養”旅遊功能區、安順黃果樹—龍宮“生態觀光+度假康養”旅遊功能區轉型升級。全力推進畢節“山地旅遊+度假康養”旅遊功能區、銅仁“山地旅遊+溫泉康養”旅遊功能區拓展。加速推進黔東南“山地旅遊+民族文化”旅遊功能區、黔南“山地旅遊+天文科普”旅遊功能區的開發建設。打造世界名酒文化、國際天文科普、千里烏江濱河度假、紅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等五大主題精品旅遊帶。
  保障旅遊產業項目落地空間。加強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將旅遊發展規劃納入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清單管理,協同推進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報批。統籌考慮旅遊資源分布、旅遊線路串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等適宜性因素,以及各類空間約束性、管控性要求,合理確定旅遊產業項目用地布局,需以出讓方式供地的旅遊小鎮、康養基地等旅遊產業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城鎮集中建設區;鄉村零星、分散、難以落實規劃布局的旅遊基礎設施、旅遊產業項目通過規劃戰略“留白”方式,保障項目落地空間。在不破壞生態功能前提下,科學合理布局符合規定的旅遊項目,保障旅遊產業發展項目落地。將重大旅遊產業項目納入省級以上重點工程重大項目清單,為配置用地計畫指標提供有利條件。
  保障旅遊產業發展用地供給。研究制定支持旅遊產業化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重點推動完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項目建設,列入省級以上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的文化旅遊項目,屬於單獨選址的在用地批准時直接安排計畫指標。強化文化旅遊用地分類管理,屬於自然景觀用地及農牧漁業種植、養殖用地的文旅項目,在不破壞生態、景觀環境和不影響地質安全的前提下,不徵收、不轉用,按現用途管理。採取靈活的土地供給模式,降低文化旅遊用地成本,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方式供應文旅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支持利用閒置土地興辦住宿、餐飲等文旅接待服務設施,經市、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可執行在5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盤活提升閒置低效旅遊項目,促進閒置低效土地開發利用。支持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方式保障文旅項目建設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開辦文旅企業。城鄉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民宿等文化旅遊經營。
  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好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充分發揮好資源的潛在價值,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嚴格保護,嚴禁不當開發和占而不用旅遊資源。充分利用古生物化石、喀斯特地形地貌等地質資源,積極開展科普、研學、探險游,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普、研學、探險旅遊產品。依託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做好地熱(溫泉)礦業權設定、出讓、審批、登記等工作,支持建設提升一批溫泉產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溫泉品牌體系,積極推動“溫泉省”建設。鼓勵各地結合有關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等,積極推動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礦山公園、鄉村旅遊、休閒農業、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汽車營地(房車)、山地索道、水利旅遊、洞穴旅遊等特色旅遊發展。重點推動水利+旅遊融合發展,以及森林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提質升級,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森林旅遊、森林康養基地。
第五章 構建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體系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遵循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按照突出安全功能、生態功能、兼顧景觀功能的次序,以系統觀念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產品,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築牢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一節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定並落實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有關規定,按照科學、簡明、可操作的原則,對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的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施差別化管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並嚴格管護。
  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實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根據生態保護紅線以及相關生態功能區域評估調整情況,對“三線一單”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單元進行最佳化和動態更新,保持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銜接。最佳化區域岸線空間格局,科學劃定水生態保護紅線邊界,嚴格水域岸線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
第二節 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依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布局,重點實施“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組織開展“黔中城鎮生態修復和國土整治重點工程”“北盤江下游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流域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實施方案編制、申報入庫,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結合“貴州省協同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作方案”,統籌開展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實施武陵山區、烏江流域片區、赤水河流域片區等重要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到2025年,基本完成我省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治理面積7.5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532.5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235萬畝。
  實施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工程。編制實施全省及各市(州)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對各類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的進行整合、相鄰相連的歸併最佳化,實事求是處理好保護區內的村莊、永久基本農田、礦業權和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風景名勝區調規等問題,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矛盾衝突,開展勘界定標並建立矢量資料庫,全面完成現有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和監督考核,理順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加快自然保護地能力建設,建立自然保護地控制區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制度。積極申報貴州梵淨山、大苗嶺國家公園。到2025年,初步構建科學合理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水平。統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加強重要棲息地保護,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開展生態廊道試點。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完善野生動植物監測防控體系。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加大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建設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保存庫、救護繁育場所,完善生物資源保存繁育體系,開展油茶優良品種選育和基因保存。到2025年,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
  實施國土綠化美化行動。科學編制綠化相關規劃,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適宜性等因素,科學劃定綠化用地範圍。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堅持宜綠則綠、宜荒則荒,科學恢復林草植被。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施困難立地造林,推進城鄉綠化,提高綠化覆蓋率。對新造幼林地進行封山育林,加強撫育管護、補植補造。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4%,森林質量穩步提高。
  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編制貴州省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岩溶等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加大清潔低碳能源勘查力度,不斷提升礦業綠色發展水平。研究探索廢棄礦山等碳儲存新路徑,選取地質封存潛力區進行試點示範。積極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到2025年,碳排放總量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達到國家下達的目標要求。
第三節 完善生態保護修複製度
  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協調機制。依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統籌安排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結合生態保護修復任務下達補助資金,轉變現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組織模式和實施方式,壓實主體責任,明確牽頭單位,強化部門協同,共享工作信息,加強督促調度,形成工作合力,實現多部門、多層次、跨區域一體化統籌推進,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
  健全生態保護修復多元化投入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新機制,按照“職責不變、渠道不亂、資金整合、打捆使用”的原則,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集中用於生態保護修復。研究制定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明確修複目標任務和自然資源資產配置要求,細化參與內容、參與方式、參與程式,完善規劃管控、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等配套政策措施,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自然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礦山生態系統等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導向明確、路徑清晰、投向持久、回報穩定的資源導向型可持續發展模式。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中實施差異化補償,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比例較高地區支持力度,適當減少發展破壞生態環境相關產業地區補償資金規模。發揮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相關稅費,以及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制度的調節作用。推進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探索以受益者付費原則為基礎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對公益林實施差異化補償。探索建立濕地、重要水利工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探索多因素的補償測算方法,逐步擴大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範圍。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引導性政策和激勵約束措施。建立健全“統一方式、統一因子、統一標準”的流域橫向補償機制,採取橫向補償與省級獎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省內流域生態補償,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形成貴州內陸山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規範和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初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充分借鑑國內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經驗,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礦山修復、林業碳匯、河湖生態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土地出讓、退耕還林還草等自然資源領域開展生態生產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探索原生態種養、生態旅遊開發等價值實現模式。綜合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供應、產業用地政策、綠色標識等政策工具,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將生態產品價值附著於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產品價值中,直接進入市場交易。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監管。建立健全科學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政策和標準。明確各縣(市、區、特區)人民政府為生態修復工作責任主體,對施工質量和工程進度進行檢查、督促和指導,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嚴格項目資金管理,各級財政專賬管理,強化財務審計和監督制度,切實提高資金綜合效益。探索建立差異化的生態修復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動態監測監管和後期修復成效跟蹤監測評估,開展跟蹤檢查督辦,綜合以獎代補和獎懲結合方式,加強項目建設考核,對“假修復”“亂修復”等行為嚴格責任追究。
第四節 加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風險評價。以“空天地”一體化的綜合遙感早期識別為基礎,完成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及風險評價,以重點調查區的鄉鎮、村組等人口聚居區為重點,完成1∶10000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和防治分區。建立健全“點面雙控”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機制。適時更新全省地質災害信息資料庫,編制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圖,基本掌握全省地質災害風險底數。科學評估地質災害風險等級,夯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基礎。
  強化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持續加強隱患點自動化監測,合理配置和維護監測設備,推動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由傳統方式向自動化、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轉變。以貴州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1155”大數據平台為基礎,最佳化預警算法,提高監測可靠性和預警準確性。變形隱患點全覆蓋安裝自動化監測設備,提升專業監測預警平台的覆蓋面和精準度。發動全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推廣地質災害巡查員制度,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力度,引導民眾積極參與識災報災。探索建立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和氣象風險一體化預警預報系統,著力化解“災害什麼時候發生”的技術難題。
  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和工程治理。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借鑑易地扶貧搬遷經驗,紮實做好避險搬遷基礎工作。探索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以及生態修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相結合,採取多種方式統籌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結合生態宜居、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等建設工程,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嚴防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科學安排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布局,引導各項建設選址儘量避讓高風險區域。推動建設項目危險性評估管理改革。推進工程建設配套防治項目具體化。加強防治工程項目管理,提早謀劃防治工程項目實施,嚴防治理工程安全生產事故。強化重點行業危險性評估管理,特別是礦產開採、道路修建、切坡建房等領域,完善建設項目危險性評估對策措施,切實防範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
第六章 構建自然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體系
  堅持保護優先、節約集約、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科學把握自然資源省情,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集約制度,健全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促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第一節 科學利用山地特色自然資源
  創新山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模式。按照“山頂保生態、山腰建特色、山腳建新村、壩區保口糧”的工作思路,最佳化山地保護利用空間布局,統籌劃定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將優質耕地布局為農業空間,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嚴格保護。建立健全用途管制規則,統籌山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綜合利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山地資源,引導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逐步向適合開發的緩坡地帶布局,建設山地特色城鎮和“工業梯田”。城鎮開發邊界外,積極引導建設項目科學選址,避讓重要生態功能區和良田好土。充分利用壩區、山地、林地等資源,鼓勵具備產業發展條件的區域因地制宜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文化旅遊產業。科學規劃黔石保護和綜合利用,促進山地資源綜合利用與耕地保護高效協同,實現耕地保護更加有效、山地利用更為科學、村鎮建設更顯特色、生態保護更有質量。
第二節 嚴格耕地保護監督
  強化耕地“三位一體”保護。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管理保護,牢牢守住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有序實施退耕復耕和耕地質量等級提升,保障糧食產量和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總量不減少,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土地按一定比例調整恢復為耕地。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加強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畝均單產。推進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開展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因地制宜實行免耕少耕、翻耕土壤、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糧(經)與綠肥輪作套作的保護性耕作制度。加強對耕地污染的調查評價和治理。加強耕地與周邊生態系統協同保護,探索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修復和完善耕地生態功能,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
  規範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改進和規範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落實先補後占和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開展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市(州)人民政府年初下達補充和恢復耕地年度計畫任務,縣級人民政府通過引入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統籌實施補充耕地項目,大力生產新增耕地指標;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新增耕地經核定後可用於占補平衡;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通過流轉方式完成補充耕地任務。嚴格補充耕地檢查驗收,嚴格新增耕地數量質量認定,補充耕地逐地塊落圖、拍照入庫,公開接受全社會監督。適時調整耕地開墾費標準。制定補充耕地指標統籌管理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統籌指標庫,規範補充耕地指標入庫和申請調劑。
  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研究細化我省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管制措施,明確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的具體辦法,建立目標明確、規則明晰、措施嚴格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引導新增建設不占或少占耕地,一般建設項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加強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規範作物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設施用地。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嚴格控制一般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年度耕地“進出平衡”總體方案並組織實施,市(州)人民政府加強日常監督和年度檢查。“進出平衡”首先在縣域範圍內落實,縣域範圍內無法落實的,在市域範圍內落實;市域範圍內仍無法落實的,在省域範圍內統籌落實。
  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主要用於保障稻穀、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一般耕地優先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不破壞耕地耕作層且不造成耕地地類改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種植其他農作物。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不符合種植要求的特色產業上山上坡,不與糧爭地,防止耕地“非糧化”。充分利用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成果,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打造富硒、富鍺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支持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加強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積極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安排資金,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加大耕地保護補償力度。建立完善耕地退耕、休耕、輪作補償制度。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制定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的政策。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的利益調節,調動補充耕地地區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完善激勵補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落實產糧大縣支持政策,在預算內投資、省級統籌的土地出讓收益使用、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
  強化耕地保護監管考核。推動建立耕地保護“田長制”,構建上下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格線化監管機制。依託全省自然資源“一張圖”加強耕地保護,對耕地現狀、耕地開發復墾、耕地占補、增減掛鈎、違法占用及整改落實等情況進行全程線上監督管理。加強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建立耕地保護責任落實與基層幹部績效評價掛鈎的獎懲機制。完善耕地保護責任考核體系,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終身追責、耕地保護不力“一票否決”等制度,對有令不行、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依紀依規追責問責。
  加強耕地保護監督檢查。積極穩妥、有序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行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全面排查、依法處置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擴大自然保護地、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違法違規批地用地等行為,加強和規範永久基本農田農業生產活動,嚴肅查處、嚴厲打擊違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並嚴肅追責問責。
第三節 加強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強化建設用地總量和開發強度管控。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研究制定建設用地總規模和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分區管控措施,合理把握年度用地計畫指標安排節奏和時序。控制人均城市用地面積,嚴格核定各類城鎮新增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無序擴張。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保障農村發展合理用地需求。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統籌管理增減掛鈎指標。嚴格執行國家土地使用標準制度,完善全省各行業用地控制指標,實行更加嚴格的用地定額標準,倒逼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發揮建設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對項目的前端控制作用,用地面積定額標準有浮動區間的各類建設項目,用地總面積在建設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時原則上以最小額基準線進行控制。到2025年,全省建設用地規模低於國家下達控制總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15%以上。
  盤活低效存量建設用地。建立健全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鈎機制。開展建設用地起底大調查,建立存量土地資料庫並實施年度更新;按照“一宗一策”“一地一案”原則,鼓勵通過依法協商收回、協定置換、費用獎懲等措施,推動城鎮低效用地騰退出清。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存量用地盤活利用,鼓勵市場主體通過建設用地整理等方式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農村閒置建設用地,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等用地複合利用;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允許將存量集體建設用地依據規劃改變用途入市交易。探索工礦廢棄地原地盤活利用和異地調整利用。全面開展節地評價與考核,推廣各行各業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注重土地精準供應。市、縣人民政府科學編制國有土地年度供應計畫,並向社會公開發布。加強土地收儲,優先儲備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和城市棚戶區、城中村、舊城區等城鎮連片開發土地,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全用途、全覆蓋的收儲管理體制。按季分析土地儲備及供地情況,準確把握儲備存量與供應流量關係,合理安排土地儲備、供地數量、節奏、時序和結構,科學有序投放土地,增強土地供應的靈活性和精準度,推動擴大有效投資,保障土地市場平穩運行。探索將已查清的未明確使用權的歷史存量建設用地、閒置土地等國有土地納入土地儲備。規範土地出讓程式,嚴格“淨地”出讓。開展產業混合用地試點,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
  推進城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支持貴陽—貴安、遵義等有條件的城市開展城鎮地下空間普查,編制實施城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加強與人防、應急等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鼓勵結合廣場、學校操場、公交站等公共設施建設地下公共停車場。加強軌道交通站點地上地下空間整合,促進立體樞紐建設和土地綜合開發。最佳化地下空間資源配置,促進城鎮地下空間建設互聯互通,建設一批地下空間綜合體。鼓勵在城市新區、產業園區建設中同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人防工程與地下空間開發集成建設,提升戰時防空、平時服務能力。出台促進城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地下空間有償使用、權屬登記和產權交易制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各類地下空間開發,不斷提高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率。
第四節 提高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
  加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圍繞構建全國重要能源基地和資源深加工基地,堅持和完善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煤炭、煤層氣、頁岩氣、地熱(溫泉)等能源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煤炭資源勘探,加快煤炭礦區規劃詳查和後備區勘查補查,增強煤炭資源保障能力。科學有序發展露天煤礦,開展採煤沉陷區和土地復墾復綠治理。堅持採煤採氣一體化,加快畢水興煤層氣產業基地建設,到2025年煤層氣探明儲量達到800億立方米。加快頁岩氣勘探開發和綜合利用,推動遵義—銅仁頁岩氣示範區增儲上產,到2025年頁岩氣探明儲量達到500億立方米。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加快主要城鎮區域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評價,因地制宜推進淺層地溫能、中深層地熱水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地熱(溫泉)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助力打造“溫泉省”。
  增強非能源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最佳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布局與結構,科學劃定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國家規劃礦區、重點勘查區、重點開採區,明確布局安排和準入要求,引導要素聚集。按照國家部署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聚焦戰略性礦產、優勢礦產、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發展所需礦產,注重科技創新和先進找礦技術套用,加大勘查力度,織密勘查網路,重點突出深部找礦,有效盤活國有地勘單位找礦成果,新增一批地質找礦成果,力爭新發現一批大中型礦產地。持續推進重點(優勢)礦產資源“大精查”,提高勘查工作程度,實現“提級增量”,增強初級礦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推進黔石保護與綜合利用。編制實施貴州省“十四五”黔石保護與利用綜合規劃,開展黔石類資源調查研究,規劃37個資源保障區,進一步摸清資源家底,優選勘查開發區塊,因地制宜進行保護性開發。引導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礦山生產規模,最佳化石材產業布局,實施“黔石保護與利用”工程,探索生態修復與黔石綜合開發、綜合建材產品生產相結合的市場模式,促進石漠化集中連片區綜合治理和廢棄礦山砂石土資源綜合利用,結合區位條件平整復墾土地,形成新增耕地等農用地,或者整治形成建設用地。大力發展石材特色產業,支持石材基地、石材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推動新建或改建綜合建材產業園或綜合建材產品生產基地,推進交通、運輸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加快推進玄武岩資源開發及產品套用研究,積極發展玄武岩複合材料,打造玄武岩產業基地。
  大力推動礦產資源高端化利用。堅持節約優先、綜合利用、綠色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支持鼓勵資源循環利用,推廣套用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技術,充分發揮重大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與關聯產業的協同合作,大力支持煤、磷、錳、鋁、金、鈦、鋰、鋇、鉛鋅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共伴生資源、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和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資源開發向深加工、高精尖領域提升轉化,促進資源有效保護、規模開發和集約利用,助力打造煤化工、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等產業集群。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三合一)制度,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督促實施礦產資源“三率”最低指標。
  推動綠色礦業加快發展。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持續鞏固綠色礦山建設成果,新建礦山全部按綠色礦山標準建設,生產礦山按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加快改造升級,到2025年,累計建成綠色礦山占全省生產礦山總量的28%以上。積極推動礦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加強對優質礦泉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支持打造全國重要的優質天然礦泉水主產區和天然飲用水產業基地。推廣綠色開採技術,推動保水開採、充填開採、煤炭與瓦斯共采、溶浸採礦等綠色開採技術的套用。開展綠色勘查,鼓勵套用淺鑽、攜帶型鑽機等綠色勘查技術方法。加強礦區生態保護,健全礦區生態保護責任追究機制,引導礦山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推動資源利用產業化、礦山環境生態化、資源效益最大化,促進礦業產業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
  提高礦產資源配置效率。堅持“政府掌控資源、市場配置資源、平台交易資源”的原則,以現代化工、基礎材料、新型建材等重大工業產業發展的礦產資源需求為導向,編制重點項目礦產資源保障方案和礦業權出讓計畫,科學合理有序投放礦業權,增強礦產資源配置的針對性和協同性。積極引導優質礦業權特別是煤、磷、鋁、錳、金、鋰、鋇、鉛鋅等優勢礦種的礦業權向勘查開採技術和經濟實力強、符合新型工業化產業發展,並向達到資源深加工和就地轉化率要求的優勢、骨幹企業聚集。生態保護紅線(含自然保護地)範圍內的礦業權實行差別化管理。建立健全礦業權退出及儲備機制,嚴格執行探礦權扣減勘查面積、採礦權最低準入開採規模等條件,有效遏制“圈而不探”“占而不採”。
  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按礦種劃分出讓登記許可權,實行同一礦種探礦權、採礦權出讓登記及相關事項同級管理。完善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保障機制,堅持“兩權合一、氣隨煤走”,煤礦採礦權優先增列煤層氣礦業權,實行煤層氣探采合一制度,嚴格執行勘查區塊退出、勘探開發年度計畫等制度。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探索創新礦業權“淨礦”出讓方式和模式,鼓勵礦業權與土地使用權打捆出讓,鼓勵開展礦山用地、用林、用草、搬遷安置、資產評估等統一確權評估,礦業權出讓後快速便捷辦理相關手續,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市場決定、科學配置礦產資源的“淨礦”出讓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改革,建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更新機制,強化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管理,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建立健全以儲量管理為核心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
第五節 強化林草資源保護和適度利用
  強化林草資源保護。實行嚴格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制度,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實行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並軌。強化林木採伐管理,嚴格憑證採伐和限額採伐,繼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加強對退化防護林、低產經濟林等退化林修復。推進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推廣。全面實行林長制,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責任體系,全面落實森林資源保護髮展目標責任制。加強森林資源分類保護,強化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和林草防火防災,強化山地草甸等南方典型草地保護,開展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和圍欄等草原建設,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到2025年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大於等於90%。
  推進林草資源適度利用。注重林草資源保護與科學利用相結合,最佳化林業產業布局,充分發揮林業的經濟功能。採取新造與改培相結合方式,重點打造以人工商品林為主的用材林基地,以油茶、竹、花椒、皂角、刺梨和核桃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用好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地,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花、林苗等林下種植業,適度發展林禽、林蜂等林下養殖業,積極發展野生菌類、竹筍、林菜等林業產品採集業。大力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林產品品牌,延長產業鏈,提升林產品附加值。用好荒山荒坡,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草場資源,發展牛、羊等生態畜牧業。到2025年,全省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4500億元。
  加強自然資源和林業系統協同配合。各級自然資源與林草部門之間就職能、流程加強銜接和配合,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所涉及的概念和技術標準,用地、用礦審批與用林、用草、占用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審批,森林、濕地等生態保護修復,執法監管工作的協同配合等方面,建立一體化聯合工作機制,確保中央和省委改革決策落實到位,充分產生化學反應,推動全省自然資源和林業事業協同發展。
第六節 加強水資源節約利用
  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則,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建立水資源監測預警機制,水資源超載地區實施用水總量消減計畫。加強地下水管理,完善地下水監測網路。嚴格加強規划水資源論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管理、水資源費徵收的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強化用水全過程管理,持續提升水資源監管能力。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合理制定區域年度用水計畫,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開展節水目標責任考核。到2025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範圍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16%。
  深入實施節約用水行動。堅持把節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基本要求,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落實國家和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加快建設現代化灌區,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推進工業節水改造,鼓勵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嚴控高耗水項目,推動工業節水減排。開展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城鎮節水降損,到2025年,全省40%以上縣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加強雨水、再生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利用,逐年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全面落實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發揮水資源價格調節功能。
  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結構和空間布局。圍繞“四化”和“強省會”戰略要求,科學布局一批重點水源和引調提水骨幹工程,保障建設用地空間,加快構建互聯互通、合理高效、綠色智慧型、安全可靠的貴州大水網;開展水利“百庫大會戰”,進一步提升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加強水源之間連通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開展灌排渠體系現代化升級改造,促進空間均衡,全面提升全省水資源綜合調配和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強重點河湖生態流量管理,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科學發展水產養殖和觀光旅遊,充分發揮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
第七章 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
  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全面摸清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家底,界定國土空間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主體,明確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等產權歸屬關係和權責,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增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經營能力,有效維護所有者權益。
第一節 構建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體系
  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業務體系。緊密圍繞自然資源管理職責和業務需求,以地下資源層、地表基質層、地表覆蓋層和管理層為基礎,從制度、標準、技術和質量管理四個方面,探索建立符合貴州實際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業務體系。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培育調查監測技術隊伍。構建“天—空—地—網”為一體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技術體系,實現對自然資源全要素、全覆蓋的現代化監測。強化全過程質量管控,將調查監測質量納入自然資源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範圍,嚴格執行國家技術標準和規程規範,確保調查監測成果真實準確可靠。
  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以貴州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和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底版,統籌開展森林、草原、水、濕地、地下資源、地表基質層等自然資源專項調查。開展自然資源動態監測,利用遙感技術實現年中年末兩次監測,實施年度變更調查和地理國情監測,及時掌握各類自然資源變化情況。完成全省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加大主要地質單元基礎地質調查力度。統計匯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開展綜合分析和系統評價,為科學決策和嚴格管理提供依據。
  加強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資料庫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分散式存儲等技術,逐步完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資料庫,建設各類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歷史資料庫,動態遙感監測結果及時入庫,實現對各類調查成果的動態更新。構建自然資源立體時空數據模型,建設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資料庫,直觀反映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及變化特徵,實現對各類自然資源的綜合管理。
  加強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管理。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管理制度和發布機制,加強成果匯交管理,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更新機制,定期維護和更新調查監測成果。建立調查監測成果共享和套用管理制度,制定成果數據共享套用辦法,推動成果數據共享套用,提升共享服務效能,充分發揮調查成果數據對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基礎支撐作用。
第二節 推進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
  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落實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總體工作方案,推動省級確權登記法治化、規範化、標準化,統一使用全國自然資源登記信息系統。首先對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江河湖泊、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國有林場等具有完整生態功能的自然生態空間和全民所有單項自然資源開展統一確權登記,確權登記時序根據自然保護地最佳化調整情況動態調整。在基本完成全省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基礎上,適時啟動非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最終實現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全部國土空間內的自然資源登記全覆蓋。加強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成果管理,省、市、縣三級分別建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信息資料庫,統一納入全省不動產登記信息雲平台,形成權籍“一張圖”管理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成果。
  構建現代化不動產登記體系。推進城鎮全覆蓋不動產權籍調查,建設城鄉全覆蓋不動產權籍資料庫。完成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類不動產登記成果移交整合,全面開展林權類不動產確權登記,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全部納入統一登記。加快不動產登記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建成貴州省不動產登記雲平台網上辦事大廳,推進與公安、市場監管、稅務、法院、民政等部門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不斷提升不動產登記便利度,提供“貴人服務”登記財產優質服務。建立不動產登記信息和相關管理信息共享機制,加快推進不動產相關登記業務線上申請、異地申請、線上預審,以市(州)為單位實現不動產登記業務全城通辦,延伸不動產登記業務信息系統套用範圍,所有市、縣實現不動產登記相關業務“跨省通辦”,提升便民利企服務質量。推動建立多元化自然資源權屬糾紛解決機制。加快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開展自然資源及不動產大數據分析,探索建立不動產風險評估體系,構建不動產預警監測機制。
第三節 開展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和價值核算
  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開展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第二批試點,按國家部署逐步擴大清查範圍,摸清資產經濟價值底數。探索建立統一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制度,最佳化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報表體系和技術方法,完成省級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重點區域範圍內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有序推進市、縣級單元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和濕地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建設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管理系統,實行“一張圖”管理,實現清查統計、數據管理、分析及套用,支撐編制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年度報告。
  探索編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平衡表。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平衡表編制試點,探索編制報表體系和賬戶體系,最佳化平衡表體系框架、指標內容和核算方法。探索平衡表編制組織方式和協調機制,制定數據核查方法,研究有關信息公開內容和方式,建立健全制度規範。開展報表數據分析評價,形成“報表+圖件+報告”的多元化成果。
  開展自然資源價值評估和資產核算。對於生態和社會屬性強的自然資源資產,在以相關實物量產出反映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探索自然資源價值核算方法。以國有土地資源資產核算試點為基礎,最佳化國有土地資產核算方法。深入開展其他門類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開展核算標準與技術規程研究,鼓勵各地開展各門類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試點。研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核算與清查、統計、資產負債表編制、評價考核等工作的銜接,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核算成果的套用機制。
第四節 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委託代理機制
  編制自然資源清單。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研究探索不同資源種類的委託管理目標和工作重點,按照中央政府直接或委託行使所有權的自然資源清單,編制省級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權和委託市級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職責的自然資源清單,明確委託代理行使所有權的具體形式和權責內容,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權的權責邊界和範圍。建立清單定期評估和動態更新機制。
  依法履行委託代理職責。所有權代表行使主體、代理行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三定”規定職責以及委託代理事項依法行權和履職,並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行權主體按照所有者職責工作主線,探索建立包括調查監測、確權登記、清查統計、資產核算、儲備管護、處置配置、收益管理等在內的受託資源資產全鏈條所有權管理體系。鼓勵探索創新所有權管理方式。
  健全委託代理配套制度。探索建立履行所有者職責的考核機制,研究制定考核內容、指標體系、考核標準和工作流程,定期進行考核評價。建立代理人向委託人報告受託資產管理及職責履行情況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所有權行使主體對資源環境損害依法請求賠償的工作機制。
第五節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配置制度
  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規則研究。按照國家要求建立覆蓋各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有償出讓制度,完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權能和有償使用方式,擴大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範圍,逐步縮小劃撥供地範圍。探索國有農用地有償使用,明晰國有農用地使用權,明確國有農用地的使用方式、供應方式、範圍、期限、條件和程式。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推進落實土地成片開發。探索建立地熱(溫泉)、礦泉水探采合一權利制度。完善水域灘涂養殖權利體系,依法明確權能,允許流轉和抵押。推動國有森林、草原有償使用改革,探索國有森林和草原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有效運行機制。
  健全完善統一規範的自然資源資產市場體系。明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準入條件、方式和程式,鼓勵自然資源資產競爭性出讓,規範協定出讓,逐步推動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二級市場規則,全面建成交易平台,形成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規範有序、資源利用集約高效的現代土地市場體系。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特許經營權、農村集體產權等資產股權的市場化交易體制機制。健全市場監測監管和調控機制,建立自然資源市場誠信體系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價格評估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自然資源政府公示價格體系,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抵押融資,增強市場活力。
第六節 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制度
  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研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制度。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制度,合理設定省、市、縣三級收益分配比例和支出結構,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支持力度。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到2025年,以市(州)為單位核算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逐步達到50%。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製度。依託自然保護區等的特許經營收入作為國有資產經營收入納入財政預算。完善礦業權出讓收益稅務“照單徵收”模式。積極構建符合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能源資源勘查投入、產出新模式,探索建立與生產環節掛鈎收取所有者權益金的制度。
第七節 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監管
  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定期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接受權力機關監督。研究制定國有自然資源報告編制辦法,進一步規範報告框架、報表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落實報告內容、報告程式,構建上下聯動、部門協調的報告工作機制。落實和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考核評價體系,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損害責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涉及自然資源資產案件移送與信息共享、案件磋商機制和聯合督辦制度,互通行政執法與司法信息,通報案件移送、查處情況,加強對全省範圍內有較大影響力自然資源資產典型案件、複雜疑難案件和久拖不決案件的監督指導。適時公布侵害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的典型案例。
第八章 構建自然資源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保障體系
  堅持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科技創新套用,夯實工作基礎,強化業務支撐,完善工作機制,推進法治建設,強化大數據套用和數字治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自然資源治理基礎支撐保障能力。
第一節 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
  加強北斗衛星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密和升級改造貴州省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成全省北斗衛星觀測和位置服務數據資源池,升級北斗位置服務平台。最佳化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增補及複測C級控制網,精化似大地水準面模型。加強測量標誌管理,摸清測量標誌家底,落實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完善委託保管機制。開展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關鍵技術研究,提升區域高精度位置服務能力,拓展“北斗+”融合創新和“+北斗”時空套用。
  推進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開展新型基礎測繪相關技術研究,推進基於地理實體的新型基礎測繪標準體系建設,建立省、市、縣三級協同的新型基礎測繪生產組織體系、全省統一的基礎地理實體庫。推動實景三維貴州建設。探索遙感影像AI自動解譯,實現地理實體智慧型高效提取,探索新型基礎測繪成果示範套用,提升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
  推進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加強遙感影像統籌獲取,實現航天遙感影像高頻覆蓋,航空遙感影像按需覆蓋。按需開展1∶10000基礎地理信息產品生產,力爭實現省域全覆蓋。升級“天地圖·貴州”地理公共服務平台,完成市級節點一體化和數據融合建設。加強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管理,加強測繪成果匯交,改革測繪資質管理,強化測繪安全生產管理。推進地理信息保密處理技術研發和服務,促進地理信息成果套用。編制貴州省歷史地圖集、人文地理地圖集,豐富公益性地圖產品,強化地圖服務保障能力。
  加強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健全應急測繪保障體系,強化應急測繪隊伍建設,加強部門間應急協作共享。完善更新現代應急測繪技術裝備,開展日常應急測繪技術培訓和演練,提升突發事件測繪數據快速獲取、處理、分析和共享的服務能力。開展常態化測繪應急保障服務。
  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推進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區”建設,建立產業創新套用示範基地,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區”監管機制,形成多學科、多領域融合創新發展格局。促進北斗衛星定位、導航、授時、監控等多功能的套用創新,強化測繪地理信息與新技術及多學科融合發展,構建完善的地理信息產業創新鏈條,培育產業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
第二節 推動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與轉化套用
  加強自然資源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落實國家“一核兩深三系”自然資源重大科技創新戰略,在資源能源探測勘查、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空間規劃技術、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培育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提升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水平和效能。加快自然資源衛星遙感、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深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等先進適用技術和成果推廣套用。加強自然資源領域標準體系建設,促進科技進步、技術融合與成果轉化。
  推進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推進複雜構造區非常規天然氣評價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以自然資源部基岩區礦產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為龍頭的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發展,積極申報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探索創新與工程技術平台相適應的運行管理模式,加大對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及套用示範激勵力度。積極申報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省地質博物館和市、縣級城鄉規劃展覽館等載體,打造自然資源科普平台。
  激發自然資源科技自主創新活力。完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創新績效考核機制。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防治技術攻關。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加強與優勢高校、企業合作,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揭榜掛帥”機制,組建跨學科研發團隊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裝備研製和成果轉化。加強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人才激勵,制定創新人才梯隊發展計畫,建立健全以實績和貢獻為主要依據、注重科技創新的績效工資內部分配辦法,形成科技創新人才成長跟蹤聯繫機制。
第三節 強化自然資源大數據套用
  構建安全高效自然資源“一張網”。按照“一雲一網一平台”,構建涵蓋業務網、電子政務內外網、網際網路、應急通信網等多級互聯的統一自然資源“一張網”。依據“雲上貴州”,建立覆蓋全要素多節點的自然資源雲數據中心運行體系。構築省級分層安全防護技術機制及制度規範,完善安全可控的基礎設施,保障涉密信息和不動產登記等敏感信息安全。
  構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標準化處理基礎地理、遙感影像、土地、地質、礦產、森林、草原等數據,納入自然資源數據目錄,疊加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確權登記、資產清查、開發利用、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修復、耕地保護、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地質災害、執法監管等數據,形成全省統一的地上地下一體三維可視化自然資源“一張圖”。不斷完善數據匯交、備案、交換與同步機制,適時更新完善自然資源“一張圖”核心資料庫。
  構建自然資源大數據套用支撐平台。健全自然資源全息大數據平台,利用分散式、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方法,推動實現全省自然資源大數據的縱橫聯通、共享交換、深度融合,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行政審批、監測監管、生態修復、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決策分析提供套用服務和技術支撐。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實施監管和決策分析。建成全省建設用地“一碼管地”信息系統。
  構建自然資源三大套用體系。構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套用體系,統一工作基礎和調查標準規範,建設以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無人機為主體的“空天地”一體化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全面提升數據獲取能力,加強數據銜接整合,深化數據套用服務。構建自然資源監管決策體系,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監管系統。構建“網際網路+自然資源政務服務”套用體系,深化數據開放共享服務與政務信息公開,實現線上“一網通辦”和線下“一窗通辦”融合發展,讓數據多跑路、民眾少跑腿。
第四節 加強自然資源業務技術支撐
  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事業單位改革重大決策部署,圍繞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兩統一”職責,按照“一類事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要求,合理控制總量,著力最佳化結構,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支撐保障職能、強化公益屬性,提高治理效能。加強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等自然資源業務技術支撐體系。堅持最佳化協同高效原則,突出事業單位的社會公益性,為社會提供自然資源公益服務。
  建立自然資源智庫。堅持開放、聚才、引智原則,組建貴州省自然資源高端智庫,完善自然資源重大問題決策諮詢建議制度,聚焦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戰略和熱點難點問題,發揮專家學者嚴謹的科學思維和敏捷的觀察能力,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民眾,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創新性、針對性、實用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提出可行性、操作性、建設性決策建議;及時解讀自然資源公共政策,發揮政策“外溢”效應,引導社會熱點、回應社會關切。依託技術事業單位,建立自然資源智庫運行機制,建設成為聯繫專家學者的橋樑紐帶、科學決策的重要載體、服務大局的智力平台,為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綜合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智力支撐。
  統籌用好各方技術力量。充分利用“外腦”,以自然資源智庫、科技創新平台等為載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戰略合作等方式,引導省內和省外自然資源領域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企業、專家學者等技術力量,積極參與貴州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相關技術性工作,逐步形成技術合力,提高技術支撐水平。協同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加強自然資源領域國內國際交流合作。
第五節 推進自然資源法治建設
  完善自然資源法規制度體系。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推進我省自然資源領域地方性法規起草修訂。編制實施貴州省自然資源法治建設規劃。建立健全“實時清理、自動更新”的行政規範性檔案清理(廢止、失效、修改、繼續有效)機制,強化行政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查和政策措施公平競爭審查,不斷加強自然資源制度體系建設。
  強化自然資源執法監督。推動建立自然資源綜合執法隊伍,持續推進自然資源督察執法監督工作常態化、立體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合執法工作制度,完善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工作機制,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自然資源,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加強自然資源執法監督,提升執法信息化水平,強化衛片執法檢查,重點查處違反國土空間規劃、破壞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侵占生態保護紅線、違法開採礦產資源,以及嚴重損害民眾權益、社會影響惡劣的自然資源違法行為,規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秩序,切實維護民眾合法權益。
  注重規範行政權力有序運行。嚴格執行權責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擴大自然資源法治宣傳社會影響。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度,切實防止違法決策、不當決策、拖延決策。健全常態化學法用法機制,提升自然資源幹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健全重大決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完善自然資源領域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做好行政調解、行政複議答覆、行政應訴工作,有序推進行政裁決工作。
  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放管服”改革。釐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當干預經濟活動的行為。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持續開展審批專項清理,取消重複和不必要審批,整治違規審批行為,將無法律法規明文禁止下放的涉企權力事項下放給基層辦理,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取消非法定材料,實行共性材料集中備案制,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深化自然資源領域行政審批“多審合一”改革,推動用地用礦用林用草手續同步辦理。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改革。推進政務流程全面最佳化、系統再造,加快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規範化、透明化。全面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協同推進政務服務平台一體化,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現“一網通辦”“全省通辦”“跨省通辦”。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注重人才培養,合理配置各類資源,最大程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凝聚全社會力量,上下聯動、勠力同心,形成規劃實施合力,保障規劃有效實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各領域和全過程。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責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帶頭示範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第二節 強化規劃協同落實
  在省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省直有關部門和市、縣級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項目立項、資金籌措、風險評估、過程監管等。自然資源部門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水利、林業等省直部門搞好政策銜接,將主要指標、重大任務、重大改革舉措要求逐項分解。市(州)人民政府應制定本規劃實施方案。省自然資源廳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跟蹤,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取得預期效果。
第三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編制實施全省自然資源人才發展規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注重人才引進培養,補齊人才結構短板,最佳化幹部隊伍結構。有效激發事業單位活力,充分發揮在自然資源事業發展中的業務支撐作用。推進基層自然資源管理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提升基層裝備水平,加強隊伍能力建設,注重一線人才培養使用,逐步最佳化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加強幹部監督管理,建立健全乾部考核評價激勵制度。
第四節 加大投入力度
  積極爭取國家在自然資源領域轉移支付重大工程項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等方面向貴州傾斜。創新投融資模式機制,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統籌協調各類財政資金,運用好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地方人民政府債券等金融舉措,保障各項自然資源重點工作順利實施,確保國家和省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引導和促進各種投資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
第五節 注重公眾參與
  強化公眾參與意識,加強規劃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注重多層次、多形式的規劃宣傳,將規劃實施變成全社會參與的共同行動,提高全社會對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重要性的認識。採取多種宣傳方式拓寬公眾參與渠道,擴大公眾參與度,增強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公開性。提高公眾參與的質量,廣泛汲取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意見建議。完善規劃實施社會監督機制,確保公眾對規劃實施進行有效監督。
第六節 強化監督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加強對規劃年度目標實施的考核力度,定期公布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情況和規劃目標完成情況,分析實施進展情況、存在問題,並提出合理化解決方案。省、市、縣相關專項規劃注重與本規劃的銜接,及時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確保規劃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