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編制進程
該標準的起草受到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在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的指導和推動下,起草組充分吸收來自質量管理、企業信用等不同專業領域有能力、經驗和研究工作基礎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於2013年4月成立了標準起草工作組。
該標準起草組根據質量信用工作現狀和實際需求,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質量信用工作的部署要求,進一步明確標準定位、套用對象和適用範圍。同時,通過開展多次地方座談會,吸收和借鑑了地方質檢部門和企業管理人員的意見和建議,經過認真分析和研討,確立了初步的標準框架。
在標準框架確定的基礎上,起草組成員充分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風險控制及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技術研究》中《基於社會責任的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技術研究》的研究成果,經過反覆推敲,多次召開不同規模的標準研討會(2013年6至12月)逐漸確定了該標準的主要內容,完成標準草案。
2014年1月24日,國家標準計畫《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20132366-T-424)下達,項目周期24個月,由TC470(
全國社會信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主管部門為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顯示,該計畫已完成網上公示、起草、徵求意見、審查、批准、發布工作。
起草組在完成標準草案的基礎上,於2014年多次召開了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標準研討會,徵詢了質量管理、社會徵信、質量監管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主管部門的意見,對標準進行了大量研討,反覆修改、完善和提升,經中標院為主對意見的匯總和整理,完成了標準草案討論稿(第6稿),經過對標準內容和細節的進一步研討和修改完善,於2014年10月形成了標準徵求意見稿。
2016年1月1日,國家標準《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GB/T 31863-2015)實施。
制定依據
國家標準《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GB/T 31863-2015)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大信(北京)信用評價中心有限公司、合肥未來計算機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陝西省質量技術評審中心、山東金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珂欣繭業有限公司、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吉林省標準化研究院、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河北省標準化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周莉、杜鵑、林竹盛、張少華、雷鳴、葉如意、江洲、李向華、吳芳、宋荷靚、郭金髮、張麗、趙棟、劉秀麗、趙媛媛、李明、耿天霖、陳學章、孫良泉、孫瑩、劉志強、王波、馮利君、安彥紅、龔月芳。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範圍 | |
---|
2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術語和定義 | |
---|
4基本原則 | |
---|
5評價指標 | |
---|
附錄A(規範性附錄)企業質量信用評價基本指標項名稱及說明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GB/T 31863-2015)規定了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設定的基本原則和指標分類。《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GB/T 31863-2015)適用於製造型企業開展質量信用評價活動,其他類型企業或相關評價活動也可參照使用。
引用檔案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企業質量信用評價指標》(GB/T 31863-2015)有助於為開展生產類企業質量信用評價。企業質量評價,旨在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的整體質量水平、質量安全水平和質量競爭力,促進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打造更多的產品知名品牌提供技術支持。有助於企業開展信用評價工作,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分區域企業信用狀況分布情況、不同類型企業的信用狀況分析、單個企業信用走勢分析等。同時,有利於規範地將企業信用評級結果通過主流媒體向全社會發布,逐漸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解決企業信用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交易成本,以改善當地政府投資環境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