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一般指本詞條

人民民主專政是指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國家制度,中國人民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同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而創建的適合中國國情和革命傳統的政權形式。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它所承擔的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的任務。(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已發展為全國性的政權,承擔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3)1956年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後,我國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民民主專政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和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職能與專政職能的統一體。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對人民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民主與專政是國家權力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民主只能適用於人民,不能讓敵人享有民主;專政只能用於敵人,不容許對人民實行專政。但是,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繫的,只有對人民實行民主,才能有力地對敵人實行專政;只有對敵人實行有力的專政,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

基本介紹

簡介,不同之處,特點優點,偉大實踐,基本內涵,主要特色,多黨合作,愛國統一戰線,基本思路,

簡介

人民民主專政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使用的一個辭彙,由毛澤東提出,毛澤東說,「人民民主專政」即「人民民主獨裁」。這個辭彙是不把「專政」當作貶義詞使用的片語,中國政府視之為適合中國特殊國情的政治架構形式。按照列寧的說法,專政是「不受限制的、憑藉暴力而不是憑藉法律的政權。」(《列寧全集》第10卷第186頁)
人民民主專政的含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用專制的方法來對待敵對勢力以維持人民民主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逐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實行專政。
暗含在人民民主專政這個辭彙背後的含義是,專政統治手段有時是必須的,如果沒有專政,政府可能會面臨瓦解並造成比專政還更壞的情況。 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建立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人民內部實行最廣泛的民主和對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的國家政權
毛澤東主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主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專政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後,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但無產階級專政採取什麼形式,只能根據各國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而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帝國主義支持的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人數很少,產業工人只有 200 萬 ,但它很集中 ;農民眾多 ,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分散落後的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占國民經濟的90%以上。這種國情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鬥爭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的工人階級必須與廣大農民聯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才能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在長期革命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在黨的許多檔案和毛澤東的許多著作如《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將革命進行到底》、《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文中都明確地提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主張。《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指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把專政同民主聯繫在一起,這是對無產階級專政最本質的概括。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在廣大農村建立的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政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雛形。1949年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就正式建立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民民主專政同過渡時期的情況和任務相適應,主要任務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 ,進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民主專政組成的階級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人階級人數增長了許多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大;廣大農民經過了社會主義改造,工農聯盟更加鞏固 ;知識分子總體上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不存在,原來剝削階級的成員,絕大多數已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國家政權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努力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但階級鬥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一定範圍內還將長期存在 ,有時還會表現得相當尖銳和激烈,因此,人民民主專政的專政職能仍不能削弱。

不同之處

人民民主專政這種政治形式,不僅與資產階級政權形式有本質的區別,而且與十月革命後俄國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也不完全相同。它既擔負著過渡時期的各項任務,又擔負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後的各項任務。但是,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實質同無產階級專政是相同的,其共同點表現為:是工人階級通過自己的政黨對國家政權實行領導 ;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相結合的國家政權;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對內和對外的職能是相同的;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論人民民主專政論人民民主專政

特點優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的特點。我國民主的廣泛性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民主主體的廣泛性。在我國,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平等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
第二,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廣泛性。我國憲法第二章確認我國公民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
優點:
1、人民民主專政實行大多數人對極少數敵人的專政。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是堅持國家專政職能的重要依據。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階級矛盾已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由於受國內外因素的影響,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可能被激化。
2、人民民主專政,在概念表述上直接體現了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它明確地表明了我國的階級狀況和政權的廣泛社會基礎;在實踐上能使人們正確理解我國政權的性質和職能防止只強調專政而忽視民主或只強調民主而忽視專政的片面性,有利於人民當家作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 領導力量 都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
 階級基礎 都以工農聯盟為基礎。
 國家職能 都有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
 歷史使命 都要實現共產主義。
 人民民主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發展。
是在中國歷史條件下的無產階級專政。
是新型的民主與新型的專政的結合。
符合我國國情。
一句話,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偉大實踐

在億萬飽受壓迫的中國人民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後,人民民主專政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有效地發揮其“實行大多數人對極少數敵人的專政”的作用。在對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土匪、黑幫等的清理上起到了極有力的效果。在新中國成立3年內,中國大陸就已經徹底地解決了國民政府幾十年未曾解決的這一問題。最有名的例子如上海前青幫頭子黃金榮。曾經為蔣介石抵賴過債務的黃金榮是上海灘里的頭號大亨,民憤極大。上海市人民政府出面召見黃金榮,要求他寫“悔過書”公開登報,老實認罪,以勞動的方式進行改造。 此舉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本人也接受到了徹底的教育;在對於階級敵人如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教育上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曾當過11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皇帝的愛新覺羅·溥儀,在人民民主專政下接受改造並於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由此可以看到人民民主專政體現了極大的寬容性和有效性。黃金榮和愛新覺羅·溥儀作為黑幫、封建勢力的頭頭,都在人民政權的教育下經歷了了認清罪過,積極改造,重新做人的過程。
黃金榮在清掃大街黃金榮在清掃大街
人民民主專政必須使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在歐洲一些國家的某些地區出現了片面強調專政,忽視民主的情況,甚至在國家的解體和黨的分裂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基本內涵

中國現行的1982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 級專政”。憲法的這一規定充分表明: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 (一)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中國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和所建立的革命政權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具體說來主要有:
鄧小平賦予人民民主專政新的內涵鄧小平賦予人民民主專政新的內涵
1.從革命的道路來看,由於近代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非常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樣的革命道路決定了中國革命不可能只依賴於無產階級一個階級,而必須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廣泛團結廣大人民階級和其他革命階級。
2.從革命隊伍的階級構成來看,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無產階級是領導階級,但農民卻是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一方面,它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它們有矛盾,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由於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缺乏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具有妥協性。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隊伍中的一部分。中國革命和革命所建立的政權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中國的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過程中存在著兩個聯盟,即不僅存在著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的聯盟,而且還存在著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中國的革命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由此可見,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中國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二)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人階級掌握國家領導權、成為領導力量,是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標誌。工人階級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是由工人階級的階級本質和歷史使命決定的,工人階級是現代化大工業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就決定了工人階級最有遠見、最大公無私和最具有革命的徹底性。同時只有工人階級才能擔負起消滅剝削,消滅階級、解放全人類,最終使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使命。中國的工人階級還有自己的特點:它在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因此革命最堅決;它從承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重任開始,就始終處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成為中國社會中最有覺悟的階級;它同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從而能夠結成牢固的工農聯盟,並以此為基礎團結一切愛國者,為振興中華共同奮鬥。工人階級成為中國的領導階級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論人民民主專政論人民民主專政
2.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都以工農聯盟為階級基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工農聯盟不僅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且也是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發展的重要保證。
3.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職能是相同的。不管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都擔負著以下職能:一是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下,不斷擴大民主的範圍,二是保衛社會主義制度,對那些利用各種機會與方式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犯罪分子,進行無情的鎮壓;三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四是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等等。
4.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使命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滅階級,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三)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實行民主與對敵人實行專政的統一。人民民主專政是人民民主和人民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專政的有機統一,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結合。
1.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是實現對敵人專政的前提和基礎。人民民主的實質就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的一切權力,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本質特徵。中國憲法總綱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2.對敵人實行專政是人民民主的有力保障。“專政”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說明統治關係,即一個國家誰是統治階級,誰是被統治階級;二是指統治手段,即採用暴力鎮壓的手段。儘管中國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鬥爭狀況已經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但是對敵專政的職能並沒有消失。

主要特色

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與實踐則充分表明,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主要特色。

多黨合作

中國八大民主黨派大多產生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長期的革命和鬥爭史上,它們選擇並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合作的傳統,並進而形成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實踐證明,這一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重要內容。因此,1993年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基本內容在於: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全作的基本方針。而且,中國共產黨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各民主黨派享有憲法的權利和義務範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愛國統一戰線

在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除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之外,還包括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而這則是1982年憲法規定的愛國統一戰線。可以說,統一戰線的存在和發展,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又一主要特色。
中國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修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政治聯盟。實際包括著兩個聯盟:一是由祖國大陸範圍內的全體勞動者和愛國者組成的以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這個聯盟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二是廣泛團結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聯盟。它的任務主要有:一是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而努力而奮鬥;二是爭取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業;三是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貢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同各民主黨派及其他愛國人士進行政治協商的機關,也是中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基本思路

鄧小平在認真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教訓,全面審視世界歷史進程和透徹分析國情的基礎上,既吸收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成果,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 中國自己的特色,就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了基本思路,並成功地付諸了實踐。
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
(一)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實基礎列寧指出:“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後,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門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里建立起來的,由於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情況下,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由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發展,如果中國經濟發展太慢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會遇到極大的困難。
所以,鄧小平認為:“對刑事犯罪活動的打擊是必要的,今後還要繼續打擊下去,但是只靠打擊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翻兩番、把經濟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徑。經濟發展是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工作就好做了。”發展速度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使我們真正睡不著覺的,恐怕長期是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說,手頭東西多了,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於主動地位”,“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的發展”,“大局好起來了,國力大大增強了,再搞一點核子彈、飛彈,更新一些裝備,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陸上的也好,到那個時候就容易了。”“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發展戰略。”
(二)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統一,是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可靠保證。鄧小平始終認為,改革是動力,中國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出路;發展是目的,中國必須發展,不發展就沒有希望;穩定是前提,中國必須穩定,不穩定將—事無成。在論及改革同發展、穩定的關係時,他認為,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後的持續發展。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要取得長期穩定,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論及發展同改革、穩定的關係時,他認為,保持比較好的發展速度,深化改革的風險就會小得多。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經濟發展了,把經濟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途徑。在論及穩定同改革、發展的關係時,他認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為了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統一,鄧小平提出了“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原則。他倡導不要搞抽象的爭論,拿事實來說話,在實踐中統一人們的思想,對一些暫時有爭議的事情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以保證每項改革措施穩妥落實。每一項改革措施,都要十分注意把握好人民民眾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會震動縮小到最低程度。
(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問題,從不同側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兩手抓”。比如: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制建設等等。他多次要求全黨改變一手比較軟、一手比較硬的情況,把“兩手抓”充分結合起來,促進人民民主專政的全面加強和鞏固,保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四)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鬥爭,是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前提。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長時間裡,在階級鬥爭問題上,中國曾犯過“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錯誤,結果造成了階級鬥爭的擴大化。全黨全國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後,由於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一些人又走到另—極端。其後有些同志對階級鬥爭形勢作了不恰當的估計,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動搖,甚至認為反“和平演變”也應該成為中心,“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改革開放就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
鄧小平及時發現糾正了這種錯誤認識。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條件下階級鬥爭,“不同於過去歷史上的階級對階級的鬥爭(他們不可能形成—個公開的完整的階級)”,而是—種“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或者說是歷史上的階級鬥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遺留。”這個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理論的一個新貢獻,它說明了階級鬥爭的對象、範圍、地位、作用、規模、形式已不同於過去了。從階級鬥爭的對象和範圍看,儘管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記憶體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必須對敵視社會主義分子的各種破壞活動保持高度警惕和進行有效的鬥爭,但是,這種階級鬥爭已經是一種殘餘形態的階級鬥爭,主要是廣大人民同已經不構成完整階級的各種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分子的鬥爭,總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緩和。從階級鬥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階級鬥爭在中國社會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再不應—切都要求“以階級鬥爭為綱”了,這種階級鬥爭也必須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從階級鬥爭的規模和形式上看,不能採用過去那種急風暴雨式的民眾運動的辦法,而應運用法律的武器,遵循社會主義的法制原則來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