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精神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在主觀世界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歷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歷史聯繫,又有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
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它的發展需要
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
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後,中共中央曾多次鄭重指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
發展進程
最早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在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討論的
葉劍英準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葉劍英在這個講話中說,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1980年12月20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把精神文明建設列為重要議題進行了研究、討論。
鄧小平在題為《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
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
同志式關係,等等。”
1982年4月,鄧小平在
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的會議上,作了題為《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的講話,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堅持
社會主義道路的“四項必要保證”之一。同年7月,鄧小平在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闡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同年9月,
胡耀邦在黨的十二大上的報告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論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
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把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我們
黨的奮鬥目標的一個方面。把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作為黨的一個戰略方針。並指出,是否堅持這樣的方針,將關係到社會主義的興衰和成敗。報告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概括為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兩大方面,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黨的任務,也是各條戰線的共同任務;共產黨的思想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柱。
鄧小平1981年11月17日會見美國財政部長唐納德.里甘時說:所謂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個人利益要服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紀律,要有道德,要堅持我們歷來的艱苦奮鬥的傳統。否則我們的事業是不會有希望的。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又把在全社會形成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振奮起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狀態,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闡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根本任務和基本指導方針,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目的的要求。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保證之一。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應當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有利於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箇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
文化素質。1996年1月,中央確定把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作為十四屆六中全會的主要議題。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
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指導思想
《決議》提出今後15年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共同理想,牢固樹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堅定信念;實現以
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觀念為主要內容的
公民素質的顯著提高,以積極健康、豐富多彩、服務人民為主要要求的文化
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以社會風氣、公共秩序、生活環境為主要標誌的城鄉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在全國範圍形成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開展創建
文明城市活動;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開展創文明行業活動。要大力宣傳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風氣。各項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都要務求實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全會還決定,成立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建立相應的機構。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一個大規模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民眾性活動,逐步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
1981年2月25日,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文聯等9個單位聯合發出《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向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倡議,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
環境美為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使我國城鄉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面貌有一個根本改觀。隨後,一個以“五講四美”為主要內容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民眾性活動,很快在全國展開。1982年2月14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中宣部《關於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的報告》,確定每年3月為“全民文明禮貌月”。1983年3月30日,中央“
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正式成立。
1995年,中宣部、農業部在全國農村開展了以創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鎮和文明鄉鎮企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民眾性創建精神文明活動。 1996年第四季度,鐵路、民航、交通、郵電、衛生、內貿、電力、公安、建設、金融等十大“視窗行業”和部門率先實施了以“為人民服務,樹行業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行業活動,相繼推出150多項改進服務的措施和300餘個文明服務示範視窗單位,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熱情支持。1997年1月,新聞界公布了全國新聞系統41家精神文明示範單位,新聞出版署、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也聯合公布了全國10家新華書店精神文明示範單位。同年5月,民政、工商、旅遊、司法、水利等十大行業也相繼向社會公布了本行業文明服務示範單位、服務標準和監督措施。
1997年3月,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工作正式啟動。中宣部公布了100個創建文明城市示範點和200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點。文明城市示範點有55個小區、44條街道和3個城區。文明村鎮示範點包括50個縣、50個鄉和100個村。至此,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三大創建活動已形成示範點網路,示範點工作已全面鋪開。
1997年7月,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部署的“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在全國蓬勃開展,預示著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正向更廣的範圍和更深層次上拓展和推進。
戰略地位
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的重要戰略目標,是社會主義精神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環節。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的
物質生產總是離不開一定的
社會生產關係,總是受到一定的社會
政治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現代化建設不能偏離社會主義這個方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事業要充分發揮和依靠
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不斷地滿足人民民眾的物質利益和要求外,還需要進行理想、信念和
道德教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的人際關係,搞好法制建設,打擊各種違法犯罪等有利於營造經濟建設的良好氛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是社會主義中國贏得同
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在世界騰飛的重要精神條件。通過精神文明的建設,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加速科學的現代化進程,提高
勞動者素質,造就大批現代化建設急需的人才,可以保證我們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