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政是“民主”的對稱。一定階級的政治統治。一種國家形態,即一定階級執掌國家權力,對社會實行國家的全面領導。一方面依靠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器,鎮壓敵對階級的反抗,另一方面也包括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實行全面管理、全面統治。歷史上存在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專政:一種是剝削階級專政(奴隸主階級專政、地主階級專政、資產階級專政);另一種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絕大多數人對少數人實行的最新類型的專政。就國家的實質而言,任何國家都是階級對階級的專政。專政有時也指統治階級的統治方法,如剝奪被統治階級和敵對分子的政治權利,對他們進行管制、監督、處以刑罰等等。專政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存在,也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消滅。剝削階級專政都是通過社會革命被消滅的,無產階級專政在它充分發揮作用之後將自行走向消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專政
- 外文名:dictatorship
- 拼音:zhuānzhèng
- 釋義:形容個人或組織獨攬大權
詞語解釋,現代套用,含義,社會學,
詞語解釋
(1)治人者依靠國家機器對於治於人者實行的強權統治。 魯迅《南腔北調集·我們不再受騙了》:“但專政,不是為了將來的理想社會么?”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於這一切反民主的分子仍然必須實行專政。不對他們專政,就不可能有民主。
(2)執政。 唐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緡民徭而免田租之敝,專政者惡之。” 宋田況《儒林公議》:“陛下自專政以來,三逐言事者矣,若習以為常,不甚重惜,則恐書於卷冊,虧玷太平之治。”
(4)個體獨攬政權。《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曰:‘盈將為亂,以范氏為死桓主而專政矣。’”孔穎達疏:“以桓主已死,其家衰弱,故陵侮欒氏,而專晉國之政矣。”《後漢書·申屠剛傳》:“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晉袁宏撰《後漢紀校注》卷第二十八“詔曰:「侍中近侍,就非其宜,必為關東所笑。前在長安,李傕專政。今朕秉萬機,豈可復亂官爵邪?」”《資治通鑑·晉惠帝太安元年》:“齊王越親而專政,朝廷側目。”
現代套用
含義
專政(dictatorship)
統治者的政治統治。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人,運用其掌握的國家權力,對社會實行控制和管理。“專政”一詞原意指無限的權力,是拉丁文dictature的意譯,原為古羅馬最高執政官的稱謂。並用以特指擁有至高無上絕對權力的統治者和統治方式。到了近代,在西方,專政通常與獨裁、專制混用,指高度集權的個人統治或黨派統治,專政的統治形態與民主政治,與分權體制是互相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