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
- 分類:檢查項目
- 別名:嗜中性桿狀粒細胞數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 分類 臨床血液檢查 > 白細胞 取材 血液 測定原理 血液在載玻片上推成均勻分布的細胞塗片,用複合染色劑使各種細胞的不同結構能區別著色,在顯微鏡下計數各類細胞的百分率即簡稱為白分。試劑 下述瑞氏-姬姆薩複合試劑或快速染液可任選一種。(1)瑞氏-姬姆薩複合染色液:甲液:取瑞氏染粉1g...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是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情況為桿狀的中性粒細胞。桿狀核與分葉核之間的正常比值為1:13,又稱為核左移。常見於感染,尤其是化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見於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正常值 外周血中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比例應為5%-6%。臨床意義 異常情況:(1) 桿狀核粒細胞>0.06,...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又稱嗜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臨床意義 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胞漿...
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3葉居多,桿狀核細胞較少(0.01-0.05),桿狀核與分葉核之間的正常比值為1∶13。如比值增大(即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者出現桿狀核以前更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核左移。如比值減小(表示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或分葉在5葉以上的粒細胞超過0.03時,稱為核右移。正常值 血細胞...
中性粒細胞:桿狀核1%-5%(0.04-0.5)×10/L,分葉核50%-70%(2-7)×10/L,嗜酸粒細胞:0.5%-5.0%(0.05-0.5)×10/L;嗜鹼粒細胞:0%-1%(0-0.1)×10/L;淋巴細胞:20%-40%(0.2-0.4)×10/L;單核細胞:3%-8%(0.08-0.8)×10/L。臨床意義 (1)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急性和化膿...
中性粒細胞的核左移 中性粒細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正常時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3葉居多,桿狀核與分葉核之間的正常比值為1:13,如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桿狀以前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增高者稱再生性左移,...
中性粒細胞: 中幼:0.022-0.122 (2.2%-12.2%)。 晚幼:0.035-0.132 (3.5%-13.2%)。 桿狀核:0.164-0.321 (16.4%-32.1%)。 分葉核:0.042-0.212 (4.2%-21.2%)。 嗜酸性粒細胞: 中幼:0-0.014 (0-1.4%)。 晚幼:0-0.018 (0-1.8%)。 桿狀核:0.002-0....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齡大於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外周血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大於7.5×109/L和小於1個月的嬰兒大於26×109/L。病因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多種疾病,歸納如下:1.感染 多種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細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
外周血中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比例應為5%-6%。2.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直徑10~15μm,圓形;細胞核分為2~5葉,以3葉為多,染色質粗糙,呈深紫紅色;細胞質呈淡橘紅色,顆粒量多、細小,均勻布滿胞質,呈淺紫紅色。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若5 葉者超過5%時,又稱為中性粒細胞的核右移。是由於造血物質缺乏,使...
白細胞正常參考值 新生兒 15-20×10^9/L 6月-2歲 11-12×10^9/L 成人 4-10×10^9/L 白細胞分類(成人,%)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50-70 嗜酸性粒細胞 0.5-5 嗜鹼性粒細胞 0-1 淋巴細胞 20-40 單核細胞 3-8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
正常參考值 (1) 周圍血中異型細胞檢驗: 正常周圍血中無異常細胞。 (2) 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檢驗: 新生兒 15-20×10^9/L 6月-2歲 11-12×10^9/L 成人 4-10×10^9/L 白細胞分類(成人,%)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50-70 嗜酸性粒細胞 0.5-5 嗜鹼性粒...
血片共數白細胞 個 骨髓片共數有核細胞 個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 /立方毫米 病理分析 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常見於M2b即亞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且伴有明顯核漿發育不平衡現象,中性中幼粒細胞一般>0.30,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較明顯增高。中性晚幼粒細胞及桿狀核粒細胞增多為主:常見於各種急性感染(包括細菌、螺旋...
5.單核細胞 (1)增多 見於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期等。(2)減少 臨床意義不大。正常值參考範圍 為各類白細胞絕對值,為各類白細胞百分比乘白細胞數得出。1.中性粒細胞 (1)中性桿狀核細胞:0.01~0.04。(2)中性分葉粒細胞:0.50~0.70。2. ...
1,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eutrophiliestabgranulocyte)胞體直徑為10~15μm,圓形。胞核凹陷程度與假設核直徑之比大於1/2或核凹陷程度與假設圓形核直徑之比大於3/4,核彎曲呈粗細均勻的帶狀,也可見核呈“s"形、"U”形或“E”形。核染色質粗,呈塊狀,胞漿豐富,呈淡藍色,胞 質充滿中性顆粒而無A顆粒。2.嗜酸性桿狀...
1. 白細胞分類 包括白細胞計數總數、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目、淋巴細胞數目、單核細胞百分比、嗜酸粒細胞數目、嗜鹼粒細胞百分比、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有核紅細胞百分比、巨血小板數目等。 2. 白細胞形態 包括中性粒細胞分葉指數、核左移/核右移、中性粒細胞中毒顆粒指數、平均面積、面積變異、平均直徑、直徑變異。其中中...
核的葉數與細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時間成正變。當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大量新生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桿狀核與2葉核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左移;若4~5葉枝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發生障礙。中性粒細胞的胞質呈淺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顆粒,其中淺紫色的為嗜天青顆粒(azurophilic granule),淺紅色...
2.白細胞形態學檢查 (1)白細胞計數正常範圍是(4.0~10.0)×109/L。(2)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分類的50%~70%,細胞大小為10~15微米,呈圓形或卵圓形,核多分為2~5葉,核染色粗糙,無核仁,胞質豐富,含細小的紫紅色顆粒。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桿狀核與分葉核的比值約為1∶13,病理情況下可...
細胞形態學一般選擇瑞氏染色、吉姆薩染色。3.判斷標準 骨髓塗片有骨髓小粒、鏡下可見骨髓中特有的細胞如巨核細胞、漿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等,中性桿狀粒細胞與分葉核粒細胞之比大於血塗片,以上幾點表明取材良好。4.標本送檢 除骨髓片外,應同時附2到3張血片和病歷摘要一份。5.顯微鏡形態學檢查 (1)低...
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性與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的時間和減少的速率直接相關。粒細胞缺乏(粒細胞 診斷 白細胞計數是最主要的實驗診斷依據。白細胞計數受多種因素影響可有較大的波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重複檢驗始可診斷。粒細胞漿內可有毒性顆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細菌性感染。單核細胞比例常代償性增多。如桿狀核的比例...
中間細胞(MID)臨床意義:降低:臨床意義不大。升高:見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檢驗的臨床意義。單核細胞檢驗的臨床意義 1、反應性的粒細胞增多,使機體對各種病因刺激產生的病理反應,動員骨髓貯存池裡的粒細胞釋放進入到血循環,因此增多的大多是成熟的分頁核粒細胞和桿狀核粒細胞。見於感染主要是化膿...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
②白細胞自動分類儀分類法,已投入使用,此類分析儀有兩類,一類依靠白細胞自動辨認的方式,另一類依靠連續活動細胞化學法。此儀器本身及所用試劑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廣。正常成人的血液白細胞分類計數值為:嗜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1~5%嗜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嗜酸性粒細胞0.5~5%嗜鹼性粒細胞0~...
現代的計算機圖形圖像分析技術,由於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的飛速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果能繼續開發此類設備,因為其具有非常直觀性,與人對細胞的判斷分析方法非常接近,應當大有前途。細胞五類 五分類就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成五個類別: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0)×109/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
(1)全血細胞計數與白細胞分類計數: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重者血塗片中可見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現象,以及中性粒細胞中毒現象。病毒性感染時,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增加,偶爾可見異形淋巴細胞增多。血象變化缺乏特異性。(2)病原體檢查:可取鼻或咽拭子做病毒或細菌...
白細胞(WBC):成人 (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至2歲 (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網織紅細胞計數: 0.5%-1.5% 白細胞分類計數:百分率: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50%~70% 嗜酸性粒細胞 0.5%~5% 嗜鹼性...
核變外形 中性粒細胞異常改變:1.核象變化包括核左移和l核右移,反映中性粒細胞的成熟程度G 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桿狀核 細胞出現,它與分葉核細胞之間的比值約為1: 13。核左右移特徵 ( I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現不分葉粒細胞(指桿狀核粒細胞、幼稚粒細胞)超過5%。常見於感染,特別是急性化膿性感染上急性中毒...
【英文名稱】RET【臨床意義】增加:重金屬中毒時明顯增加,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腫瘤、骨髓抑制後恢復期可見增高【參考值】成人:0.005~0.02(0.5%~2.0%) 新生兒:0.02~0.06(2.0%~6.0%) 。9.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分類計數中性桿狀核細胞 【英文名稱】BAND%【臨床意義】桿狀核粒細胞〉6%時...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1)血常規 慢性期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早期高於20×109/L,晚期可達100×109/L,可見各階段中性粒細胞,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為主;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可出現貧血;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逐漸減少。(2)骨髓塗片細胞學檢查 骨髓增生明顯或極度活躍,以髓系細胞為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感染時,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一般表示嚴重的細菌感染),血C-反應蛋白(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全身性炎症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誌物)濃度可增高。痰培養可檢出病原菌,這對於指導抗生素的選用具有一定意義。鑑別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