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是一支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
- 屬性: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是一支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是一支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2023年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據悉,第4...
台北時間12月1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內陸隊在中山站舉行出征儀式,29名隊員將分別前往泰山 站、崑崙站和格羅夫山地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當地時間2023年12月31日的...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是由自然資源部組織,使用3艘船隻保障任務的南極考察任務。台北時間2023年12月28日晚,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已抵達南極長城站,將開展卸貨作業。此次考察由自然資源部組織,使用3艘船隻保障任務。其中,“天惠”輪已完成卸貨並返航,羅斯海新站主樓鋼結構已搭建完成。“雪龍2”號則前往阿蒙森海進行...
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12月28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在西風帶開始投放拋棄式溫鹽深儀,進行水文環境走航調查,這也是大洋隊首次開展考察作業。2024年1月6日,中國第40次...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18日,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 作。台北時間2023年12月28日晚,“雪龍”號抵達南極長城站,將開展卸貨作業。考察隊將完成後勤保障、科考設備等物資卸運工作,並運回部分物資和垃圾。此次南極考察任務...
台北時間11月22日凌晨,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停靠紐西蘭利特爾頓港,將開展物資補給等工作並接7名新隊員上船。當地時間2023年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
2020年1月10日,“雪龍2”號完成太空人海綜合科考後,從太空人海的密集浮冰區出發,向北穿越西風帶,前往南非開普敦進行人員輪換與物資補給,隨後將奔赴南極長城站。2020年1月11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雪龍2”號上釋放了第一個探空氣球。科考隊員將在在穿越西風帶期間保持每天釋放4個、每次間隔6小時,持續...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是由255名隊員組成,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的團隊。2022年10月26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首批隊員出征南極。發展歷史 2022年10月26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首批隊員出征南極。2023年12月18日,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組織體系 由...
南極考察,是指科學工作者對南極洲的氣象、水文、地質、地貌等學科的綜合考察。1984年11月—1985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派出J121打撈救生船,參加中國首次赴南極考察編隊,協助考察隊對南極洲和南冰洋進行科學考察。近600名隊員遠赴南極,用四十五天建成了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
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考察設備 總長約122米、寬約22米、設計排水量近1.4萬噸、續航力達到2萬海里的“雪龍2”號,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山東科技大學 王磊、馬衛...
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隊員組成的越冬隊在長城站越冬,並進行科學考察和觀測。1989年1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隊首次在中山站越冬並進行科考。2002年,中國第19次南極考察歷時121天,是中國曆次南極考察時間最...
2023年12月15日,中國南極中山站第39次越冬隊和第40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第39次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第40次中山站越冬隊正式進駐。2023年12月16日,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南極中山站區域完成本次考察物資的接收,目前第40次南極考察中山站隊員均已到位,各項考察工作已有序啟動。2024年11月28...
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依託“雪龍”號和“雪龍2”號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太空人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污染物分布綜合調查監測;依託崑崙站、泰山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生態系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
2、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依託“雪龍”號和“雪龍2”號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太空人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污染物分布綜合調查監測;依託崑崙站、泰山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生態系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
2017年11月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將啟動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建設前期工作。建設歷程 1985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建成,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2004年11月中旬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啟動,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三個...
為滿足中國第33次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崗位工作需要,2015年10月26日國家海洋局面向社會,公開選用南極考察站越冬後勤保障崗位預選隊員,有關情況及要求公告如下:一、 預選條件 (一)中國公民。(二)具有良好的品行。(三)經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三級以上專門醫療機構體檢確認,體格健康,能勝任在極區特殊環境下...
在此次“南極大學”教學過程中,18位講習教授通過23場專題講座,為隊員提供了有關極地歷史、航海、空間天氣、地球物理、海洋地質、現代輪機技術等領域的知識。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還開辦了“南極大學”分校。曲探宙表示,全體教員和學員通過“南極大學”的學習,豐富了人生閱歷,獲得了更多知識,大家的積極參與也實現...
1985年2月20日,在南極喬治王島上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62°12′59″S,58°57′52″W,距北京17 502千米)。1989年2月26日,又在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地(南極圈內)成功建成第二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69°22′24″S,76°22′40″E,距北京12 553千米)。以...
2019年1月29日,“雪龍”號搭載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部分隊員從長城站航向中山站。按計畫,“雪龍”號將在中山站附近停留6天,進行中山站燃油補給,並將本次科考取得的相關樣品等運至船上。2019年2月3日,在泰山隊隊員完成泰山站二期工程後,內陸隊11輛雪地車在暴風雪中告別泰山站,返回520公里之外的中山站。201...
黨委副書記等職。1988年11月至1990年4月,他作為國家南極考察隊越冬隊隊長和中山站站長,與隊員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了中國考察隊首次在南極越冬的願望。為發展中國的海洋事業和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由於他長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工作,積勞成疾,於1992年10月3日病逝於北京,終年54歲。
其次,秦嶺水系發達、植物薈萃,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天然藥庫”,還是地球上唯一的朱䴉營巢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代表。這與新站綠色、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相契合,展示了我國重視南極環境保護的良好形象。此前,中國在南極已建立4座考察站,即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龍威表示,我國南極考察站的...
2021年11月5日,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的第一批154名隊員已隨“雪龍”號從上海出發,於22日到達預定的中途補給點:模里西斯路易港。 2021年11月23日上午,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第二批隊員101人隨“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長城站等地執行科考任務。至此,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兩批隊員均已出征。兩...
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考察成果 順利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任務,開展了南大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綜合調查,成功回收西風帶環境監測浮標。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確保考察隊員“零感染”,成功實施國際南極考察隊員救援行動,順利開展南極考察物資補給國際合作,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起程遠赴南極。2019年3月12日,經過131天、3萬海里航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回到上海、走上陸地。考察項目 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起程遠赴南極。科考隊分別開展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崑崙站、羅斯海新站...
中國在南極已有長城站、中山站和崑崙站三個考察站,長城站位於南極洲喬治王島,中山站和崑崙站都位於東南極大陸上。從位置上看,我國長城站、中山站和崑崙站大致處於一條線上,其中崑崙站由於高海拔、低溫等惡劣環境因素,還只是度夏站,而非越冬站。中山站靠近南極最大的蘭伯特冰川和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擁有較好...
一九八O年一月,中國海軍航空兵實現了由岸基向艦載的突破。同年四月,剛剛走向海洋的中國艦載機飛行員,就奉命參加中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的實驗任務。四年後的一九八四年,於志剛又帶著他的179號機組登上J121船,隨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赴南極考察和建立“長城站”。以下是一場艦隊諸兵種契約打擊“敵”海上機動...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隊在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共執行了31項科學考察項目,以及16項工程建設和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內陸最高點冰穹A上的崑崙站,圓滿完成了120米的冰芯鑽探,以及中國自主研發的首台南極巡天望遠鏡的安裝與調試。在風高浪急的南極半島海域,首次進行了中國“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專項”。在冰川、天文、...
1989年起在中國極地研究(所)中心工作,1998年4月聘為副研究員,2001年10月晉升為研究員。曾兩次參加中國南極考察隊(一次為越冬)赴南極長城站開展科學考察。主要從事極地冰蓋與海平面、災害風險管理與公共安全、GIS與遙感(RS)套用研究。專長國際主流GIS軟體ArcGIS的空間模擬與數據分析,及其與RS主流軟體ERDAS IMA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