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秦嶺站

中國南極秦嶺站

中國南極秦嶺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第3個常年考察站,新時代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考察站,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建築面積達到5244平方米,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南十字星

秦嶺站位於南緯74度56分,東經163度42分。位於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區,是南極地區岩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建成後預計可容納度夏隊員80人,越冬隊員30人,計畫用於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

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島正式選址奠基。2023年12月16日,秦嶺站主體工程建設全面啟動。2024年1月13日,南極秦嶺站主樓主體結構實現封頂。

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開站。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向廣大極地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南極秦嶺站
  • 外文名:China Antarctic Qinling Station
  • 機構地址:位於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域沿岸
  • 奠基時間:2018年2月7日
  • 建築面積:5244 m
地理位置,建設歷程,建築特點,名稱由來,科研條件,建設意義,主席賀信,社會活動,

地理位置

秦嶺站位於南緯74度56分,東經163度42分。秦嶺站位於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域沿岸的恩克斯堡島,面向太平洋扇區,羅斯海西海岸是南極洲氣候環境最為惡劣的區域之一。

建設歷程

秦嶺站前期準備工程是南極考察的重要任務。2017年12月初“雪龍”船首次抵達恩克斯堡島,用直升機將340噸物資部署上島;2018年1月中旬“雪龍”船從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島後,將建站工程機械和重型物資運輸上島,隨即開始了新站臨時建築的建設。經過20多天連續施工,秦嶺站於2月7日在恩克斯堡島正式選址奠基。
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啟航。本次考察主要任務之一是在南極羅斯海的西海岸區域建設中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12月6日深夜,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成功抵達羅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開展卸貨作業和人員登入工作。12月7日,“雪龍2”號與“天惠”輪抵達羅斯海開始卸貨作業,秦嶺站的建設同步展開。截止12月16日,南極秦嶺站物資卸運工作完成過半,剩餘物資將在10天之內完成轉運。12月16日,秦嶺站完成了主樓首根最高鋼柱的吊裝,標誌著新站主體工程建設全面啟動。
2024年1月13日,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秦嶺站完成主樓最後一根鋼樑吊裝,標誌著新站主樓主體結構實現封頂。1月17日,南極秦嶺站主樓主體結構已實現封頂,84個功能模組全部安裝完畢。目前新站建設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預計將於2月初完成建設。1月31日,秦嶺站的停機坪正式開工建設。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開站。
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習近平在賀信中強調,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為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台北時間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

建築特點

秦嶺站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

名稱由來

極地考察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具有較高的國際顯示度。各國歷來都非常重視考察站的命名,站名寄託了美好的寓意,能夠體現和傳播本國傳統文化特色。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被命名為秦嶺站,主要有兩點考慮。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介紹,首先,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家喻戶曉、知名度高,而新站所處區域同樣也有一條作為南極洲東西地理分界線的橫貫山脈。
其次,秦嶺水系發達、植物薈萃,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天然藥庫”,還是地球上唯一的朱䴉營巢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代表。這與新站綠色、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相契合,展示了我國重視南極環境保護的良好形象。
此前,中國在南極已建立4座考察站,即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龍威表示,我國南極考察站的命名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體現時代特點、以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人物為主,逐步轉變為體現南極地形特徵、以蘊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國內知名山脈為主,基本形成了以國內山系命名的規則。按照這個規則,結合羅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徵,在聽取相關方面意見後,新站命名為中國南極秦嶺站。

科研條件

按計畫,秦嶺站2022年建成,屆時將具備在本區域開展地質、氣象、隕石、海洋、生物、大氣、冰川h、地震、地磁、遙感、空間物理等科學調查的保障條件;滿足度夏、越冬的管理、科考、後勤支撐人員的長期生活工作醫療的需求,具備數據傳送,遠程實時監控衛星通訊、保障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作業等功能,成為中國“功能完整、設備先進、低碳環保、安全可靠、國際領先、人文創新”的現代化南極考察站。

建設意義

羅斯海是南極地區岩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截止至2018年2月,已有美、新、意、俄等6個國家在此區域建設了7個考察站,國際上在羅斯海區域選劃設立了南極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建設秦嶺站是“雪龍探極”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規劃使之具備“一站多能”的綜合觀監測能力。羅斯海區域既是南極考察與研究歷史最長又是南極國際治理的熱點區域。中國在此區域建設新站,是積極參與極地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務實舉措,開啟了新時代南極工作的新征程。
秦嶺站通過開展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氣、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等調查、觀測監測,將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此外,新站通過開展羅斯海區域陸、海、冰川以及乾谷、橫貫山脈等南極關鍵內陸區域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調查,將為了解上述區域自然特徵提供支撐;與有關國家一道對恩克斯堡島南極特別保護區進行管理、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將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為中國參與南極國際治理提供支撐。建設完成後,新站還將與周邊其他國家科考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相關的國際合作,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秦嶺站的建成有以下幾個意義:
拓展了考察範圍。新站設計立足於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後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範圍可達到300至500公里的範圍。
能支持智慧科考。新站採用了基於衛星通信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程同步,設定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系統,以及智慧型通信、數據採集等專用網路系統,實現智慧化科考。
將實現長期觀測。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實現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觀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線上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
整體保持綠色環保。新站採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採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占比超過60%,並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

主席賀信

2024年2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向廣大極地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4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極地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一代代極地工作者勇斗極寒、堅忍不拔、拼搏奉獻、嚴謹求實、辛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南極秦嶺站的建成,將為我國和全世界科學工作者持續探索自然奧秘、勇攀科學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習近平希望廣大極地工作者以此為契機,繼續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同國際社會一道,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為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社會活動

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活動2024年2月7日舉行,在北京設主會場,在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南極秦嶺站、北極黃河站“雪龍”號船、“雪龍2”號船設分會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