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

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

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由雪龍號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以及“天惠”輪貨船組成,於2023年11月1日上午正式出征,開啟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徵程。

考察隊重點開展三項工作:建設新的科考站、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台北時間2023年12月1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內陸隊在中山站舉行出征儀式,29名隊員將分別前往泰山站崑崙站格羅夫山地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

台北時間2024年1月1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完成阿蒙森海海域潛標回收和布放作業。

台北時間2024年1月22日,隨著最後一個拋棄式溫鹽深儀作業結束,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完成了本航次走航及大洋調查任務。

2024年2月19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冰蓋國際合作“環”計畫航空調查任務。

2024年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4月10日,“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 
  • 外文名:Chinese 40th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Team
  • 出發時間:2023年11月1日
  • 返回時間:預計2024年4月 
考察行程,考察目的,隊伍組成,運送任務,科考任務,新站建設,調查監測,開展國際合作,考察作業,布放潛標,安全返回,科研成果,

考察行程

台北時間2023年11月8日上午9時左右,“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拉響汽笛,抵達赤道,開啟了南半球的行程。
2023年11月21日下午,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32名隊員搭乘義大利南極洲際航班安全飛抵羅斯海新站現場,並啟動建設新站的前期準備工作。台北時間11月22日凌晨,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停靠紐西蘭利特爾頓港,將開展物資補給等工作並接7名新隊員上船。台北時間11月24日晚,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離開錨地,啟程穿越“咆哮”西風帶。台北時間11月28日下午,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相繼駛過南緯60度,“雪龍”號已於日前駛離該緯度。至此,此次中國南極考察隊3艘船全部成功穿越西風帶。接下來,“雪龍2”號和“天惠”輪將駛入羅斯海外圍浮冰區。台北時間11月29日深夜,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進入浮冰區。兩船隨即開啟冰區航行狀態,“雪龍2”號開始為“天惠”輪破冰引航。預計將於12月6日前後穿越浮冰區,抵達羅斯海新考察站附近。12月1日,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歷經一個月的航行,抵達中山站。12月6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成功抵達羅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將開展卸貨作業和人員登入工作。12月7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開展卸貨作業。台北時間12月12日晚,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羅斯海新考察站完成物資卸運和人員登入工作,並接上23名韓國考察隊員,駛向紐西蘭利特爾頓港。截止12月16日,南極羅斯海新站物資卸運工作完成過半,剩餘物資將在10天之內完成轉運。12月16日,羅斯海新站完成了主樓首根最高鋼柱的吊裝,標誌著新站主體工程建設全面啟動。12月16日,南極中山站已完成本次考察物資接收,共卸運考察物資超1550噸。台北時間12月1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內陸隊在中山站舉行出征儀式,29名隊員將分別前往泰山站、崑崙站和格羅夫山地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31日的凌晨五點,台北時間2024年元旦的0點,“雪龍2”號船員海上跨年祈心愿。
台北時間2024年1月22日,隨著最後一個拋棄式溫鹽深儀作業結束,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完成了本航次走航及大洋調查任務。台北時間1月27日下午,完成大洋調查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抵達紐西蘭利特爾頓港,進行隊員轉運、物資補給。
2024年2月19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冰蓋國際合作“環”計畫航空調查任務。
2024年3月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南極中山站第二次作業和度夏隊員撤站任務,“雪龍”號拉響汽笛,駛離中山站。7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正式進入返航時間。預計將於2024年4月返回國內。
2024年4月10日6時26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標誌著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考察目的

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由自然資源部組織,旨在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後勤補給任務,並建設羅斯海新站,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5個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

隊伍組成

考察隊由來自國內80多家單位的460多人組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於2023年11月1日從國內出發,預計2024年4月返回,歷時5個多月。
2023年10月27日,據“東大科研”訊息,東南大學參加第40次南極科考的隊員在江蘇南京出征。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博士生謝陳雨,經自然資源部選拔參加此次南極內陸科考。10月26日,太原理工大學舉辦出征儀式為奔赴南極的谷鵬飛、馬澤楷兩位博士研究生送行。據“華師地理”訊息學校2021級博士研究生張博作為科考隊員之一將奔赴南極內陸。上海海事大學於11月1日發文稱,學校商船學院齊亮老師以及學校8位校友參加了本次南極科考任務。

運送任務

“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後勤補給任務;
“天惠”輪貨船從江蘇張家港出發,主要承擔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

科考任務

新站建設

第40次南極考察一項突出重點就是建設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該站的建築面積達到了5244平方米的規模,而且是一個一體化集成的建築。建成之後,它將會為我們南極考察隊提供(容納)度夏人員80名、越冬的考察人員30名這樣的規模。在羅斯海建立新的科考站,這是中國在南極的第5個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新考察站是繼長城、中山站之後的第3個常年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將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測和研究工作。
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
第5個南極考察站效果圖
2023年12月16日,羅斯海新站完成了主樓首根最高鋼柱的吊裝,標誌著新站主體工程建設全面啟動。

調查監測

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依託“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太空人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污染物分布綜合調查監測;依託崑崙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生態系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雪冰環境、空間環境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開展國際合作

三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開展國際南極科學前沿領域合作研究,實施與挪威、澳大利亞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調查任務,探究南極冰蓋接地帶這一關鍵數據空白區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蓋物質平衡的精確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韓國、俄羅斯、智利等國開展後勤保障方面的國際合作。

考察作業

台北時間2023年12月28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在西風帶開始投放拋棄式溫鹽深儀,進行水文環境走航調查,這也是大洋隊首次開展考察作業。

布放潛標

台北時間2024年1月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態潛標,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極地布放生態潛標。
2024年1月,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態潛標成功收回。
台北時間2024年1月1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完成阿蒙森海海域潛標回收和布放作業。

安全返回

2024年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
2024年3月27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沈君在自然資源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2024年4月回國,“雪龍2”號將停靠香港,舉辦“雪龍2”號開放日、科研交流、科普講座等系列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和科普交流活動;“雪龍”號將停靠青島,舉辦返航活動並向公眾開放參觀。
2024年3月29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於船時相繼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兩船將分別前往青島、中國香港開展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相關紀念活動。4月10日6時26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科研成果

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南極崑崙站首次開展了近紅外天文觀測以及近地空間環境全時段監測,成功測定了崑崙站全天空的近紅外天光背景等關鍵數據,為崑崙站開展全年空天觀測提供了堅實基礎。該關鍵裝備套用自主研發的耐低溫光學鏡筒、全密封直接驅動電機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設備的環境適應能力。崑崙站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大氣稀薄潔淨,具有極其優越的天文觀測條件。進入極夜後,無人值守的近紅外望遠鏡將通過遠程控制與在站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協同開展時域天文學觀測,填補崑崙站近紅外觀測空白。
2024年3月29日,從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獲悉,本次考察期間,考察隊在東南極拉斯曼丘陵首次開展了冰下基岩無人機電磁探測,成功採集基岩電磁數據並實現了三維電阻率成像。這標誌著我國在南極地質調查領域取得新的突破,也為南極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