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概述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由自然資源部組織,這是我國首次派出3艘船保障南極考察任務。其中,“天惠”輪完成建站物資卸運後已經啟程返航,羅斯海新站的主樓鋼結構已搭建完成;“雪龍2”號正在前往阿蒙森海,將開展大洋考察作業。
此次考察首次由“雪龍”號、“雪龍2”號、“天惠”輪3船保障實施,總航程達8.1萬餘海里。其中,“雪龍”號航程約3.2萬海里,“雪龍2”號航程約3.3萬海里,“天惠”輪航程約1.6萬海里,為各項考察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考察進程
台北時間2023年12月28日晚,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抵達位於喬治王島的南極長城站,將開展卸貨作業。停靠期間,考察隊將完成長城站後勤保障、科考設備等物資卸運工作,並將長城站部分物資和垃圾運回“雪龍”號。為確保卸貨作業安全順利完成,考察隊制定了詳細的卸貨方案,進一步明確主要任務、組織機構和分工安排,做好工作部署和後勤保障,力爭在10天內完成全部卸運任務。
台北時間2024年1月27日下午,完成大洋調查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抵達紐西蘭利特爾頓港,進行隊員轉運、物資補給。
2024年2月19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冰蓋國際合作“環”計畫航空調查任務。
2024年2月28日訊息,我國將在南極鑽探麒麟冰下湖,正在開展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中,內陸考察隊員已成功進行實地探路。
台北時間2024年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返航途中,兩船經停澳大利亞,部分考察隊員在此搭乘國際航班回國;船員抓緊時間保養船上科考儀器設備,開展船舶維護等工作。
2024年3月22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駛離澳大利亞前往香港,這將是“雪龍2”號首次到訪香港。這也將是繼“雪龍”號2004年停靠香港後,中國極地科考破冰船時隔近20年再次訪港。
2024年4月,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返回祖國,“雪龍2”號、“雪龍”號將分別停靠香港、青島並向公眾開放。4月10日6時26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考察成果
本次考察歷時5個多月,首次由“雪龍”號、“雪龍2”號、“天惠”輪3船保障實施,累計總航程8.1萬海里,完成中國南極秦嶺站建設,實施“五海五站”科學考察,圍繞南極重點海域對氣候變化的回響和影響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了大範圍、多學科、系統化綜合調查,取得了豐碩成果。
考察隊在時間緊、任務重,不斷受繞極氣旋影響的嚴峻考驗下,圍繞生態系統、近岸海洋、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冰雪環境、空間環境等要素開展綜合調查監測,完成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秦嶺站度夏調查監測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和成果。
考察隊員經受了最嚴酷環境的考驗,抵達位於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首次開展了近紅外天文觀測以及近地空間環境全時段監測,冰穹A地區太赫茲天文譜線觀測首次實現了譜線成圖觀測,獲取表層雪、雪坑、地層大氣氣溶膠和淺冰芯等樣品,並對我國自主研發的崑崙站無人值守能源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在格羅夫山區域,考察隊通過旋翼無人機和複合翼無人機對梅森峰、哈丁山等進行航測,採集了裸岩、積雪和冰裂隙等數據,為研究格羅夫山隕石分布及地形提供寶貴的資料。
在長城站和中山站,考察隊分別開展了近岸海洋生態、湖泊生態和土壤生態環境調查、植被樣方調查、鳥類與哺乳類動 物調查等,獲取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
考察隊在南極半島鄰近海域和普里茲灣主要開展了海洋、海底底質、大氣、海冰、污染物等環境調查,以及生物群落、生物資源和海洋酸化監測。同時,還在羅斯海成功回收、布放了潛標。通過獲取南極重點海域關鍵環境長期觀監測數據,可準確評估氣候變化下南極海洋生態系統狀況和變化趨勢。
在太空人海和阿蒙森海科考中,考察隊以營養級結構和生物資源調查為重點,系統開展了水文環境、水體化學、大氣環境、海冰環境、沉積環境等基礎環境要素調查。首次在阿蒙森海布放國產生態潛標,逐步構建潛標陣列,通過長期錨系潛標觀測手段,揭示南大洋海冰與環流等基礎環境變化對全球大洋物質循環、海—氣—冰相互作用格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