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是中國第39次派出的南極科學考察隊,首批隊員於2022年10月26日乘坐“雪龍2”號出征南極,計畫2023年4月上旬返回國內。

此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相關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
  • 外文名:China 39th Antarctic Expedition Team
  • 屬性:南極科學考察隊
  • 出征時間:2022年10月26日
  • 隊員人數:255名
考察背景,考察進程,考察設備,科考任務,

考察背景

從1984年中國第一次南極科考開始,武漢大學從未缺席,累計派出200餘名隊員,經歷了38次南極科考,16次北極科考,創造了多項第一:繪製我國南極第一張地形圖,命名第一個中國南極地名,參與每一個中國南極考察站創建,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

考察進程

2022年10月26日和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255名隊員分兩批搭乘“雪龍2”船、“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共同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計畫2023年4月上旬返回國內。
2023年3月,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紫金山天文台牽頭完成南極內陸太赫茲天文試觀測和通信收發等實驗,為今後在南極深入開展下一代通信技術研究和實驗驗證奠定基礎。
2023年4月,杜志恆結束了他的第三次南極之旅,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回到國內。
2023年4月3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國內極地碼頭,東南大學張侃健、葛健兩位老師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4月6日,考察隊全部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本次考察第三次實施“雙龍探極”,共歷時163天,行程6萬餘海里。主要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回響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工作,經過5個多月的現場作業,順利完成南大洋有關海域和南極大陸有關區域的調查任務,以及中山站到南極冰穹A斷面所有站點的冰雪環境監測、天文觀測和伊莉莎白公主地等區域的冰下地形探測,組織實施了多個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時,完成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
2023年4月6日,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已圓滿完成任務,考察隊全部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

考察設備

總長約122米、寬約22米、設計排水量近1.4萬噸、續航力達到2萬海里的“雪龍2”號,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山東科技大學王磊、馬衛狀、楊繼超攜帶自研裝備,與“雪龍”號一起出征南極。

科考任務

第39次南極考察將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大氣成分、水體環境、沉積環境、生態系統等相關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
在中山站、泰山站、崑崙站沿線進行冰雪環境監測、天文觀測。
利用“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開展伊莉莎白公主地等區域的冰下地形探測。
對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進行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
武漢大學派出楊元德、丁曦、陳亮宇3名考察隊員。此次南極科考武漢大學隊員主要執行:中山站冰川變化監測,中山站國產高分載荷航空驗證,羅斯海驗潮站建設,南大洋地球物理觀測,北斗三號相關測試等考察任務。
紫金山天文台牽頭完成南極內陸太赫茲天文試觀測和通信收發等實驗,為今後在南極深入開展下一代通信技術研究和實驗驗證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