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下面分別詳細介紹了民族數目,分類情況,分布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族地理
- 詳細介紹:民族數目,分類情況,分布特點。
- 56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
- 居住:多在邊疆地區
正文
①大雜居,小聚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區,如藏族聚居在青藏高原,朝鮮族聚居在吉林省延邊地區,獨龍族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有的民族分散在一些鄉村里,但也是聚族而居。從全國來看,每個少數民族都與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周圍,又是漢族或其他民族的聚居區。例如,西藏的藏族北面與維吾爾族、南面與門巴族和珞巴族相鄰雜居;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但那裡又混雜居住著大量的漢族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而蒙古族又在新疆、青海和河北境內散布著一些聚居區。全國各民族呈現出一種犬牙交錯的分布局面。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是千百年的歷史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少數民族聚居的不同情況,截止1990年底,先後建立了159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5個自治區(相當於省級)、30個自治州(相當於專區級)和124個自治縣(旗)(相當於縣級)。此外,還建立了2719個民族鄉。
②中國少數民族很多居住在邊疆地區。朝鮮族居住在與朝鮮交界的地區;蒙古族、哈薩克族居住在與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地區;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族居住在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的地區;藏族、門巴族和珞巴族居住在與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和印度交界的地區;獨龍族、怒族和傈僳族居住在與緬甸交界的地區;景頗、佤、苗、瑤、傣、哈尼、布朗、拉祜、壯、京等族居住在與緬甸、寮國、越南交界的地區。
③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多為高原、山區和沙漠,也是中國主要的牧區和森林地帶。中國著名的五大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青海牧區、甘川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見中國畜牧業地理、中國草場資源)。全國牧區2.86億公頃草原,僅新疆、內蒙古就占1.66億公頃,占總面積的60%。很多民族,如雲南的20幾個民族和貴州、廣西、湖南、湖北的一此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區。中國的森林有相當大一部分在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林區,吉林的長白山林區,甘南和川西北的岷山、橫斷山林區,新疆的天山、阿爾泰山林區,青海、甘肅之間的祁連山林區,雲南的西雙版納林區,都是中國著名的林區(見中國森林資源)。
④少數民族地區的物產豐富。如廣西是中國甘蔗的主要產地之一;鬱江流域是富庶的產糧區。內蒙古的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穀倉”之稱;寧夏平原很早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見銀川平原);新疆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雲南省和海南省是中國橡膠、咖啡等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地。著名的蒙古馬、河曲馬、伊犁馬、氂牛、細毛羊、藏習羊和野生動物熊貓、孔雀等都產在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古包頭鋼鐵公司、新疆克拉瑪依油田都是中國著名的工業基地。少數民族地區水力蘊藏量占全國水力資源60%,劉家峽水電站和龍羊峽水利工程(見龍羊峽水電站)都在少數民族地區。
現將全國55個少數民族按主要居住地區劃分為東北、內蒙古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中南、東南地區分述於下:
東北、內蒙古地區主要有下列7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①滿族。有982.1180萬人,80%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最多。遼東的新賓、鳳城滿族自治縣、岫巖等 3個縣分別建立了滿族自治縣。“白山黑水”(即長白山與黑龍江)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的先民是公元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他們世代在這裡生息繁衍。公元1644年滿族大舉南下,進入山海關內,遂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經營農業。滿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滿族婦女的旗袍曾風靡中國。
②蒙古族。有480.6849萬人。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巴音郭楞和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先民蒙兀室韋本是額爾古納河東岸的遊牧民族,公元7世紀開始由東向西往蒙古草原遷移,12世紀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和土拉河的上游及肯特山以東一帶。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統稱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大量進入燕京(今北京)一帶,蒙古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牧民居住氈子作的蒙古包。精於騎射、摔跤。
③朝鮮族。有192.0597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中國的朝鮮族是17世紀末開始陸續從鄰國朝鮮遷來,而後形成中國民族的。朝鮮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愛著白色衣服,善歌舞。
④達斡爾族。有 12.1357萬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並分布在呼和浩特市、海拉爾市、布特哈旗、阿榮旗、喜桂圖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和龍江、富裕、嫩江、愛輝等縣。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人的後裔,17世紀中葉以前居住在黑龍江中上游北岸,以後南遷到嫩江流域。18世紀有一部分去新疆戍邊,逐漸定居塔城。達斡爾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主要信仰薩滿教。村子依山傍水,多草房。農民已由草房而遷居磚瓦房。
⑤鄂溫克族。有2.6315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草原及山林河谷地區。最大的聚居區是鄂溫克族自治旗。其次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嫩江縣、 訥河縣。 鄂溫克族的先民可能是室韋,公元4~5世紀居住在今黑龍江中上游,7世紀以後被稱為“鞠”,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後來逐漸遷到現在居住的地區。鄂溫克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和蒙文。信仰薩滿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遊獵的鄂溫克人中還存在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善於使用馴鹿。
⑥鄂倫春族。有6965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並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遜克、塔河、呼瑪、愛輝等縣。原居住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17世紀中葉以後南遷到現今地區。鄂倫春族以狩獵為生,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才改變。原居住在用木桿和樺皮搭成的錐狀帳幕“仙人柱”里。1953年走出深山老林,建立了7個新村,永遠結束了“仙人柱”的生活。
⑦赫哲族。4245人。世代生息繁衍在黑龍江和松花江的下游與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大部分聚居在同江縣和饒河縣境內,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主要謀生之道的民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善於使用狗拉雪撬。
西北地區 主要有下列14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①回族。有860.2978萬人,是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中國大多數的市、縣都有。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兩個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張家川及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化隆、民和、大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河北省大廠、孟村等地。回族通用漢語文。信仰伊斯蘭教。
②維吾爾族。有721.4431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他們的先民丁零於公元前 3世紀遊牧於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公元7世紀後稱“回紇”,9世紀中葉大部分遷至今新疆地區。 維吾爾族有本民族語言、 文字。信仰伊斯蘭教。 能歌善舞, 未婚少女以長發多辮為美。其住房呈方形,開天窗,屋頂平坦,可晾曬食物。
③哈薩克族。有111.1718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木壘、巴里坤兩個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居住在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哈薩克族先民烏孫於公元前居住在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一帶,公元 5世紀以後西遷蔥嶺以北,18世紀後遷至阿爾泰山以南,逐漸形成了現今的分布狀態。哈薩克族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少數人經營農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逐水草遊牧,住圓頂氈房,冬天住土房。
④ 東鄉族。有37.3872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和臨夏、廣河、和政等縣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霍城等縣。東鄉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愛唱民歌“花兒”。
⑤ 土族。有19.1624萬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和民和、大通兩個回族土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在當地的蒙古人,後與當地人融合形成土族。土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喇嘛教。
⑥ 錫伯族。有17.2847萬人。居住在新疆及東北地區。新疆的錫伯族主要聚居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其餘分布於烏魯木齊市、霍城、鞏留、伊寧市等地。錫伯族的先民可能是公元前遊牧在大興安嶺東麓的西拉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的鮮卑族,公元1世紀遷入蒙古草原,以後大部分南遷黃河流域,留下的部分形成東北的錫伯族。新疆的錫伯族是18世紀遷去戍邊以後留下的。新疆的錫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信仰多神也有信薩滿教和喇嘛教的。東北的錫伯族使用漢語文和滿語文。民風尚武,擅長射箭。
⑦ 柯爾克孜族。有14.1549萬人。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烏什、溫宿、拜城、莎車縣、英吉沙、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皮山,北疆的特克斯、昭蘇、塔城市、 新源、鞏留等地。柯爾克孜的先民堅昆公元前遊牧於葉尼塞河上游,公元6世紀中葉以後稱黠戛斯,10~12世紀逐漸南遷至天山地區。主要經營畜牧業,柯爾克孜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也有信仰喇嘛教的。習俗以騎馬叼羊為樂。
⑧撒拉族。有8.7697萬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的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青海、甘肅的其他地方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撒拉族的先民在13世紀以前居住在中亞的撒馬爾罕,後遷到循化地區。撒拉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和伐木、熬鹽及羊毛編織。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
⑨塔吉克族。有3.3538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及阿克陶和莎車、澤普、葉城等縣。塔吉克族的先民古來就居住在今新疆地區,他們同11世紀以後陸續從帕米爾高原西部遷來的塔吉克人融合成為現今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本民族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住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
⑩烏孜別克族。有1.4502萬人。散居新疆各地,多在城鎮,伊寧市和莎車縣較為集中,烏孜別克族的先民在16世紀以前居住在中亞的廣闊地區,以後一部分逐漸遷到現今地區。過去主要從事商業,現多從事手工業和農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一般住平頂長方形土房。
?俄羅斯族。有1.3504萬人。散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烏魯木齊、額敏、伊寧等地。少數在黑龍江省。主要是18世紀以後從俄國陸續遷來的,一般在城市充當職工,也有經營農業的。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東正教。
?裕固族。有1.2297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裕固族的先民河西回鶻 9世紀居住在河西走廊的今甘肅敦煌、張掖、武威一帶。14世紀遷至現今分布地區。裕固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多通漢語。信仰喇嘛教。
?保全族。有1.2212萬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13~15世紀居住在青海省東部同仁縣的保全三莊墾牧的蒙古人,後來遷到現今的積石山東麓大河家一帶定居。保全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有4873人。散居於新疆各地,烏魯木齊、奇台、阿勒泰、布爾津等地較多。主要是19世紀20~30年代後陸續從俄國的喀山等地遷來的。歷史上主要從事商業,也有少數從事牧業和手工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
西南地區 主要有25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①苗族。有739.8035萬人。一半在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另一半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及屏邊苗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城步苗族自治縣;四川省秀山、西陽、黔江 3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海南省;少數散居福建等省。苗族先民“五溪蠻”(或稱“武陵蠻”)公元前居住在今湘西、黔東,時稱“五溪”的地區,後陸續西遷,形成現今分布狀況。
苗族分布廣,主要在山區,有本民族語言和不完備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創了苗文;崇信多神。房屋多為木結構,山區住的吊腳樓獨具特色。善歌舞,蘆笙為著名民族樂器。
②彝族。有657.2173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集中,有135萬餘人; 該州東北還有峨邊、馬邊兩個彝族自治縣。雲南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寧蒗、漾濞、 南澗、 景東、峨山、路南 6個彝族自治縣,還有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貴州省彝族聚居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六盤水市、大方、赫章、黔西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彝族聚居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彝族的先民可能是公元前西南夷的一支,生活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一帶;公元7~8世紀為烏蠻,居住在今雲南、四川南部、貴州西部一帶。 彝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崇拜多神。涼山彝族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還處在奴隸社會,經社會改革後方被廢除。所住房屋系土木結構,屋頂木板上壓石塊,稱“瓦板屋”。
③藏族。有459.3330萬人。近半在西藏自治區。此外分布在四川省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5個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木里、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藏族的先民發羌、蘇比、羊同等部落於公元前居住在今西藏境內,後與從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帶遷來的羌人融合演變為現在的藏族。藏民從事農牧業,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喇嘛教。藏區寺廟很多,富有特色。牧區居住牛毛織的帳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尚處於封建擰澮制社會,經社會改革後廢除。
④布依族。有254.5059萬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及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布依族的先民駱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後來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布依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布依文。崇信多神。部分人居住“乾欄式”房屋,樓上住人,樓下養畜。
⑤侗族。有251.4014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東的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新晃、通道兩個侗族自治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的先民可能是駱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後稱為僚,侗族即其中一部分。至公元6~9世紀擴展到湘、黔、桂交界地帶。侗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侗文。信仰多神。住木樓,村寨依山傍水,中有寶塔式鼓樓,為聚會場所。侗族“風雨橋”建築富有特色。
⑥白族。有159.4827萬人。世代聚居於雲南省西部,尤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集中,其餘散居於雲南省其他地方和四川、貴州等省。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佛教。民族節日“三月街”富有特色。
⑦哈尼族。有125.3952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普洱兩個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區的其他地方。一般在海拔 800~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哈尼族的先民可能是古代羌人中的一支,於公元前3世紀南遷到大渡河以南,稱“和夷”。公元4~8世紀又陸續南遷到元江和瀾滄江流域。哈尼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哈尼文。信仰多神。20世紀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封建擰澮制和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社會改革後才得以改變。
⑧傣族。有102.5128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祜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傣族先民“滇越”公元前分布在今雲南大理、保山、臨滄、西雙版納等地,後來稱為“鳩僚”。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傣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小乘佛教。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封建擰澮制度,社會改革後才得改變。住乾欄式竹樓。傣歷年“潑水節”饒有特色。
⑨ 傈僳族。有57.4856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自治縣;少數分布在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市等地、州,以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德昌、會東等縣。傈僳族的先民是烏蠻的一部分,公元8世紀時即已居住在金沙江兩岸,16世紀時遷至怒江地區。傈僳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傈僳文。信奉多神。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社會改革後才得以改變。
⑩ 仡佬族。有43.7997萬人。散居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遵義市、仁懷、大方、黔西、金沙、織金、安順市、清鎮、平壩、普定、關嶺、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等市、縣。少數在雲南省麻栗坡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僚分布於中南、西南各地。仡佬族主要經營農業,有本民族語言,不少人通苗語、彝語、布依語;通用漢文。
? 拉祜族。有41.1476萬人。分布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及思茅地區、臨滄兩個地區的其他地方。拉祜族先民可能是古代“昆明”人的一支,公元前分布在滇西洱海地區,公元8世紀後南遷,逐漸定居於瀾滄江地區。拉祜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崇信多神和大乘佛教,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殘餘,社會改革後才改變。拉祜族多住竹樓。
? 佤族。有35.1974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西盟佤族自治縣兩個佤族自治縣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佤族先民“望人”居住在滇西廣大地區,公元8世紀以後陸續遷到現今分布地區。有佤族語言和不完備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新的佤文。崇拜多神。阿佤山區中心到5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邊緣則為封建擰澮制,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多住竹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上住人,下養畜。喜歡嚼檳榔。
? 水族。有34.5993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榕江等縣;少數分布在雲南省富源、羅平等縣。水族的先民可能是駱越的一支,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以後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 水族有本民族語言、 文字、信仰多神。
? 納西族。有27.8009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中甸、寧蒗、維西、永勝等縣,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鹽邊縣和攀枝花市以及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縣。納西族的先民可能是古羌人中的氂牛羌,公元前後居住在今四川的西昌一帶。公元 3世紀以後南遷至今分布地區。納西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但文字不完備,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納西文。信仰東巴教和喇嘛教。永寧和鹽源的部分納西族還殘存著原始群婚制殘餘的“阿注”婚。
? 羌族。有19.8252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縣和汶川、理縣等地。公元前古羌人居住在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帶,後來一部南遷至今川西北地區,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現代羌族。羌族以農牧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或喇嘛教。居住在亂石砌成的碉樓中,上層貯糧,中層住人,下層養畜。
? 景頗族。有11.9209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等縣。其先民“尋傳蠻”公元 7世紀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怒江兩岸,以後逐漸遷入德宏地區。景頗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信仰多神。住竹樓,上住人,下養畜。還存在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
? 布朗族。有 8.2280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勐海縣,並分布在景洪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永德縣、雲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濮人中的一支,公元前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布朗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信奉多神,信仰小乘佛教。西雙版納的布朗族20世紀50年代初還存在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住乾欄式竹樓。婦女喜歡嚼檳榔。
? 普米族。有2.9657萬人。分布在雲南省的蘭坪、寧蒗、麗江、維西、永勝、雲縣等地。他們的先民是氐羌的一部分,公元前遊牧在青藏高原。公元 7世紀稱西蕃,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寧、漢源、九龍及石棉地區。13世紀以後逐漸遷入現居住地區。以農業為主,也兼營畜牧業。有本民族語言,部分人曾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現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寧蒗一帶20世紀5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和封建擰澮制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
?怒族。2.7123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小部分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怒族的先民之一為廬鹿的一部分,公元7世紀居住在麗江、劍川一帶,後來遷入怒江地區;另一為阿怒,是怒江地區土著。怒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現用漢文。崇信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20世紀50年代初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
?阿昌族。有2.7708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盈江和保山地區的騰衝、施甸等縣。他們的先民於公元前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一帶,公元13世紀以後陸續南遷至現住地。阿昌族以善種水稻著稱,手工製品“戶撒刀”遠近聞名。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和小乘佛教。20世紀50年代初尚保留封建擰澮制,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男女均嗜嚼檳榔,因而齒皆染成黑色。
嘠基諾族。有1.8021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縣和勐臘縣。相傳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基諾族有本民族語言,過去刻木結繩記事,現用漢文。20世紀5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
嘡德昂族。有1.5462萬人。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及鎮康、隴川、瑞麗、保山、梁河、盈江、畹町市、永德、耿馬、瀾滄等縣。他們的先民可能是古代居住在德宏地區壩子和半山區的濮人,後來遷到高黎貢山和怒山的山區,以農業為主,“濮竹”直徑盈尺,遠近聞名。德昂族尤善種茶。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多用漢文。信仰小乘佛教。20世紀50年代初還存在著原始公社制和封建擰澮制的殘餘,經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住乾欄式竹樓。男子有紋身習俗。
嘥門巴族。7475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其中1100餘人分布在墨脫縣、錯那、林芝縣等縣,其餘的居住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門巴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用藏文。信仰原始宗教與喇嘛教。20世紀50年代初尚處於封建擰澮制社會,且保留有一些原始公社制殘餘,岩居穴處,刀耕火種。墨脫、米林、錯那等縣的門巴族已經經過社會改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住上了竹木結構的房舍。
嘨獨龍族。有5816人。史稱“俅人”,世代聚居在今雲南省西北部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少數散居在北部怒江兩岸。以農業為主,獨龍族有本民族語言,過去刻木結繩記事,現用漢文。崇信多神。20世紀50年代初還存在著原始公社制殘餘,刀耕火種,社會改革後才改變。獨龍河南部住竹房,靠山打樁,屋底面離地1米許。
? 珞巴族。2312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東南,東起察隅縣、西至門隅的廣大珞渝地區。珞巴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刻木結繩記事,少數人通藏文。崇信多神。20世紀50年代初尚保留著奴隸制,米林、墨脫兩縣已經過社會改革,得以改變。
中南、東南地區 主要有9個少數民族居住於本區。
① 壯族。有1548.9630萬人。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90%以上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其餘分布在雲南省的文山壯族自治州、廣東省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以及四川、貴州等省。居住地區基本上連線成片。壯族的先民駱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壯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古代有過土俗字,但不通用,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壯文。信仰多神、愛唱歌,每年歌圩(歌會)有成千上萬人參加。
②土家族。有570.4223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兩個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西陽、黔江等三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居住地區連線成片。土家族的先民“武陵蠻”公元前即已定居在湘鄂西地區。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③瑤族。有213.4013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北部和雲南東南部,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巴馬、富川4個瑤族自治縣,雲南省的河口瑤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湖南省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的連南、乳源兩個瑤族自治縣和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荔波等縣。瑤族的先民是“武陵蠻”的一部分,公元前居住在今湖南的湘江、資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帶。後稱莫徭,輾轉南徙,至公元17世紀,基本形成現今分布狀態。瑤族主要從事農業,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廣西西部石山區、十萬大山中心區和雲南邊疆上的部分瑤族地區50年代初還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以蠟染的瑤斑布享有盛譽。衣飾五彩斑斕。
④黎族。有111.0900萬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他們的先民是駱越的一支,公元前即從兩廣地區遷到海南島定居,稱為篩。公元7世紀後始稱黎。黎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了黎文;信仰多神。50年代初五指山腹地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社會改革後得以改變。居住於竹木為架的草房,婦女精於木棉紡織。
⑤ 畲族。有63.0378萬人。與漢族雜居在中國東南的一些山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寧德市、建陽縣兩地區,浙江省杭州市、金華市兩市的郊縣和景寧畲族自治縣及江西省的吉安市、鉛山縣、貴溪、永豐、廣東省的潮安和安徽省的寧國等縣。畲族的先民“蠻僚”公元 7世紀以前即已居住在閩、粵、贛交界地區,14世紀遷至閩東、浙南和贛東北的山區,逐漸形成現今分布狀態。畲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⑥ 仫佬族。有15.9328萬人。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並散居在宜山、 都安、忻城、柳城、柳江等縣。仫佬族先民是僚的一支,後稱姆姥,14世紀以前即已在今羅城一帶定居。仫佬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⑦毛南族。有7.1968萬人,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並散居在河池市、南丹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等縣。他們的先民是僚的一部分,後稱“茅灘蠻”,10世紀前即已生活在今環江、 河池、 南丹一帶。毛南族以農業為主,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崇信多神。
⑧京族。有1.8915萬人。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尾、巫頭、山心三個島上,向稱“京族之島”。他們的先民大約是在16世紀前期由越南塗山等地遷來的。京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但通用漢語文。信仰佛教和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
⑨高山族。有2909人,主要分布在台灣省的山區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及蘭嶼上。另有 1600餘人散居福建、四川和全國其他地方。他們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信仰多神。